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碧天如水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声音,是可以再创造出文学作品的,而声音中饱含的激情,是文字与画面无法替代的。我们几十个同学在台下,听的入了迷。
想获得这样美丽与典雅的声音却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最初的练习也是最枯燥艰苦的。那时候我们遇到调值问题。这个问题北京人一般不会遇到,而我们由于地域关系,则只有经过艰苦的训练才能克服(当然,在地域上我们也有值得庆幸之处,八大方言中的很多方言都是更难改造成普通话的 )。我记得在调值问题上,全班同学都下了不少工夫。最辛苦的时候,每天在寝室的走廊上都能听见各个房间传出的两字词、三字词的朗诵声,往往一个词要读上十几遍,几十遍。有认真的同学甚至一个字一个字的练习。这种练习冗长而枯燥,但都必须坚持下来。说老实话,我不喜欢这个阶段的练习,太乏味,并且经常偷懒,这点我是应该检讨的。想想看吧,要对着相同的几个词,一念就是一早上,一下午,多么让人无聊的事情!如果有老师的随时提点会快很多,但是老师不可能随时在身边,更不可能随时一对一辅导,独自一人的练习很难把握失误,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反复的读,所谓功到自然成,先要下够工夫才行。那时候有一本主持人手册(名字我忘记了),那本书每个人都翻烂了,书中的每个字都不知读了多少遍。音准、调值、重音等等问题,就在我们的声声朗读中,渐渐化为乌有。
接下来是灵活性训练,其中一部分是读绕口令和背绕口令。然后是篇章训练,已经不那么乏味了。
练声很累的。我习惯站着读,这样气脉流畅些(其实这也是个心理作用),也感觉不太费力,有时候嗓子没累,腿先疼开了。而有的时候,需要读很多东西,嗓子要冒烟,这时只能忍着,因为接下去还要朗读,所以最好不要喝水,热水更是不能喝,那对声带的破坏是致命的。那几年里我也养成了吃梨的习惯,无论冬夏,每周都去校门口的水果店买一袋梨回来,放在寝室,每天吃一个,为的就是嗓子。而梨性寒,对身体实在不是只有好处,我姐姐学中医,就劝我们别这么个吃法,最终也没听她劝——嗓子比较重要些。那时候同学们都这样的,我们把各种咽灵喉宝研究的很明白,知道出现什么问题需要用什么药。我记得有一种咽喉药效果奇好,是一位讲播音的老师推荐的,后来差不多每人都买了这种药。
刚入学时候在广播台播音。因为学校有这个专门的专业,所以校园的广播台也比普通大学要更专业些,层次和业务水平也高些。当然要求也很严格。那时候我作古典音乐节目,每周一期节目,稿件和带子都不成问题,重要的是要播的好。我还记得当时的稿件是要配背景音乐的,而且因为是录播,严禁出差错。所以,如果出现错字、不标准的读音,就一定要从头再录一次。然而,用背景音乐的节目不象新闻,你把那句话重读一次就可以,必须是把用这段背景音乐的稿件都重读——音乐也不能中断!——而为了一段不间断的背景音乐,常常让人重读前十分到二十分钟的稿子。那个年纪很追求完美,有时候念字吐音稍微有点迟疑或不准确,都要重头再录过,其实那么一点点的犹疑,在普通听众的耳朵中是没什么差别的,但自己心上这一关首先过不去,总想着作到完美。往往录好一期节目,从晚上七点进录音间,弄到十点教学楼关门才走出来,顶着星星月亮回寝室,心里却充盈着一种满足和欣慰。在节目播出的时候,也会在校园中来来回回的走着听,无论寒冬酷暑,只要看到那同学低着头,若有所思的漫无目的的游走,不看路也不看人的,估计就是台里的播音员在听节目。我记得那时候我的节目常在五点半,无论当时在作什么,总是准时跑出去,在校园里从第一个字听到最后一句“我们下期再会”然后挑毛病找缺点,在下期节目中争取作的更好,争取每个字都珠圆玉润,每句话都流畅完美。那时候,每位在台里的播音员都这样要求自己,并且时刻注意身体别感冒了,怕影响声音。现在回忆那时候那分执着与不舍,有种孩子般的坚贞,也是一件让自己很感动的事情。虽然那时候大多数人的播音质量不能和今天同日而语,但那些岁月中的追求与梦想,却是最珍贵的纪念。一个人在年轻时候,总会有这样那的追求和梦想的,我们把梦孕育在声音中了,那些声音,是成长的足音。(前天回学校,正值傍晚,刚好广播台有节目,我听了几分钟,大失所望,不知道是因为我口味高了,还是因为播音质量降低了。字音读不准、调值不够的字比比皆是,甚至还有错别字出现,我听了心里不太舒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仿佛那隐然的不舒服不是单来自播音的质量,恍然间惊觉——是了,是那种执着精神少了。)
大二的时候,我去省电台实习,这次播新闻了,第一次播音时的紧张,至今记忆尤新。后来去采访,基本上用md录音了,直播的感觉少了,自然也多了平和与从容。可惜的是,我那时候对资料带十分漫不经心,现在几乎找不到那时侯的录音了。这些录音是我成长过程之中的一个见证、一段记忆。对于我们班每位同学来讲,当时的录音,也许会有许多缺憾,但那价值在于——它是我们年轻时学习过程的一个里程碑。没有什么可以替代对往事的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许多往事织就了长长的人生。当现在,我早已经历过了那段美好而紧张的学习生活再来回顾,竟有着如此多的不舍与眷恋,甚至对那时候犯下的错误,导制的失败,都满含深情,无法割舍。
当然,现在我们的同学,每一个人都可以很从容的面对话筒或镜头了,那来自四年的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把声音雕琢的珠圆玉润了,那也来自无数个清晨的朗朗读书声。说起来,我很惭愧,在播音发生学这门课上,我还远不是一个好学生,甚至谈不上一个勤奋的学生,我常常偷懒的。回忆一下,我很少有早上起来练声的时候,大约最早也就是早上早起一小会,练几句几字而已罢。而我有一位学姐,整整两年的基本功练习期间,她每天早上五点到七点都风雨不误的去练声。每天如此啊!坚持了两年,她的声音相当好,是我以及我们班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她曾取得全国普通话大赛一等奖,这源自她的刻苦与勤奋。现在我常可以在晚间的某新闻节目中看到她,听她字正强圆的播音,也会有点遗憾的想自己当时的放任与疏懒。
确实是有点遗憾的,或许每个人都会对岁月有那么点遗憾吧,但那遗憾因为时光关系,慢慢带有点朦胧与迷幻的柔美。这样想起时,也不禁微笑了,也不禁有点爱怜的感情漫上心头。
学生时代,就这样紧紧和声音相联密不可分的度过了。我幼年时初读劳森小说而产生的渴望与憧憬,多少算是实现了一点。但严格的审视一下,其实还远远不够。虽然毕业时候,我没有选择从事这个专业的职业,但对塑造声音的追求依然未变。声音的雕琢和塑造,对我而言,已经从一种爱好到一个专业再回到一种修养了。
优美的朗诵可以创造出一种别样的艺术,他可以把人类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而我,至今,都只是在那神奇而美丽的王国的边缘游走,希望有朝一日能真正亲自领略他的美丽灿烂。
这么多年的塑造声音,有过痛苦,但更多的是欢乐,更多的是历经努力而拥有的收获。我在想,也许再过二十年,当我已年过不惑时再来回忆,那时,更会有种苍凉而悠远的感动吧,那时,我少年时童稚的声音在回忆的瞬间响彻灵魂,又该是怎样一种回顾的心情呢!现在我也许无法预想,但是有一点我可以肯定:这些声音、这种爱好、这些努力,都在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那是些美仑美幻的痕迹,伴着青春的色彩。每当我回顾,她们就又会飘荡起来,如同轻巧的小步舞曲,飞扬在我生命中每一页日历上
的声音,是可以再创造出文学作品的,而声音中饱含的激情,是文字与画面无法替代的。我们几十个同学在台下,听的入了迷。
想获得这样美丽与典雅的声音却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最初的练习也是最枯燥艰苦的。那时候我们遇到调值问题。这个问题北京人一般不会遇到,而我们由于地域关系,则只有经过艰苦的训练才能克服(当然,在地域上我们也有值得庆幸之处,八大方言中的很多方言都是更难改造成普通话的 )。我记得在调值问题上,全班同学都下了不少工夫。最辛苦的时候,每天在寝室的走廊上都能听见各个房间传出的两字词、三字词的朗诵声,往往一个词要读上十几遍,几十遍。有认真的同学甚至一个字一个字的练习。这种练习冗长而枯燥,但都必须坚持下来。说老实话,我不喜欢这个阶段的练习,太乏味,并且经常偷懒,这点我是应该检讨的。想想看吧,要对着相同的几个词,一念就是一早上,一下午,多么让人无聊的事情!如果有老师的随时提点会快很多,但是老师不可能随时在身边,更不可能随时一对一辅导,独自一人的练习很难把握失误,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反复的读,所谓功到自然成,先要下够工夫才行。那时候有一本主持人手册(名字我忘记了),那本书每个人都翻烂了,书中的每个字都不知读了多少遍。音准、调值、重音等等问题,就在我们的声声朗读中,渐渐化为乌有。
接下来是灵活性训练,其中一部分是读绕口令和背绕口令。然后是篇章训练,已经不那么乏味了。
练声很累的。我习惯站着读,这样气脉流畅些(其实这也是个心理作用),也感觉不太费力,有时候嗓子没累,腿先疼开了。而有的时候,需要读很多东西,嗓子要冒烟,这时只能忍着,因为接下去还要朗读,所以最好不要喝水,热水更是不能喝,那对声带的破坏是致命的。那几年里我也养成了吃梨的习惯,无论冬夏,每周都去校门口的水果店买一袋梨回来,放在寝室,每天吃一个,为的就是嗓子。而梨性寒,对身体实在不是只有好处,我姐姐学中医,就劝我们别这么个吃法,最终也没听她劝——嗓子比较重要些。那时候同学们都这样的,我们把各种咽灵喉宝研究的很明白,知道出现什么问题需要用什么药。我记得有一种咽喉药效果奇好,是一位讲播音的老师推荐的,后来差不多每人都买了这种药。
刚入学时候在广播台播音。因为学校有这个专门的专业,所以校园的广播台也比普通大学要更专业些,层次和业务水平也高些。当然要求也很严格。那时候我作古典音乐节目,每周一期节目,稿件和带子都不成问题,重要的是要播的好。我还记得当时的稿件是要配背景音乐的,而且因为是录播,严禁出差错。所以,如果出现错字、不标准的读音,就一定要从头再录一次。然而,用背景音乐的节目不象新闻,你把那句话重读一次就可以,必须是把用这段背景音乐的稿件都重读——音乐也不能中断!——而为了一段不间断的背景音乐,常常让人重读前十分到二十分钟的稿子。那个年纪很追求完美,有时候念字吐音稍微有点迟疑或不准确,都要重头再录过,其实那么一点点的犹疑,在普通听众的耳朵中是没什么差别的,但自己心上这一关首先过不去,总想着作到完美。往往录好一期节目,从晚上七点进录音间,弄到十点教学楼关门才走出来,顶着星星月亮回寝室,心里却充盈着一种满足和欣慰。在节目播出的时候,也会在校园中来来回回的走着听,无论寒冬酷暑,只要看到那同学低着头,若有所思的漫无目的的游走,不看路也不看人的,估计就是台里的播音员在听节目。我记得那时候我的节目常在五点半,无论当时在作什么,总是准时跑出去,在校园里从第一个字听到最后一句“我们下期再会”然后挑毛病找缺点,在下期节目中争取作的更好,争取每个字都珠圆玉润,每句话都流畅完美。那时候,每位在台里的播音员都这样要求自己,并且时刻注意身体别感冒了,怕影响声音。现在回忆那时候那分执着与不舍,有种孩子般的坚贞,也是一件让自己很感动的事情。虽然那时候大多数人的播音质量不能和今天同日而语,但那些岁月中的追求与梦想,却是最珍贵的纪念。一个人在年轻时候,总会有这样那的追求和梦想的,我们把梦孕育在声音中了,那些声音,是成长的足音。(前天回学校,正值傍晚,刚好广播台有节目,我听了几分钟,大失所望,不知道是因为我口味高了,还是因为播音质量降低了。字音读不准、调值不够的字比比皆是,甚至还有错别字出现,我听了心里不太舒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仿佛那隐然的不舒服不是单来自播音的质量,恍然间惊觉——是了,是那种执着精神少了。)
大二的时候,我去省电台实习,这次播新闻了,第一次播音时的紧张,至今记忆尤新。后来去采访,基本上用md录音了,直播的感觉少了,自然也多了平和与从容。可惜的是,我那时候对资料带十分漫不经心,现在几乎找不到那时侯的录音了。这些录音是我成长过程之中的一个见证、一段记忆。对于我们班每位同学来讲,当时的录音,也许会有许多缺憾,但那价值在于——它是我们年轻时学习过程的一个里程碑。没有什么可以替代对往事的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许多往事织就了长长的人生。当现在,我早已经历过了那段美好而紧张的学习生活再来回顾,竟有着如此多的不舍与眷恋,甚至对那时候犯下的错误,导制的失败,都满含深情,无法割舍。
当然,现在我们的同学,每一个人都可以很从容的面对话筒或镜头了,那来自四年的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把声音雕琢的珠圆玉润了,那也来自无数个清晨的朗朗读书声。说起来,我很惭愧,在播音发生学这门课上,我还远不是一个好学生,甚至谈不上一个勤奋的学生,我常常偷懒的。回忆一下,我很少有早上起来练声的时候,大约最早也就是早上早起一小会,练几句几字而已罢。而我有一位学姐,整整两年的基本功练习期间,她每天早上五点到七点都风雨不误的去练声。每天如此啊!坚持了两年,她的声音相当好,是我以及我们班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她曾取得全国普通话大赛一等奖,这源自她的刻苦与勤奋。现在我常可以在晚间的某新闻节目中看到她,听她字正强圆的播音,也会有点遗憾的想自己当时的放任与疏懒。
确实是有点遗憾的,或许每个人都会对岁月有那么点遗憾吧,但那遗憾因为时光关系,慢慢带有点朦胧与迷幻的柔美。这样想起时,也不禁微笑了,也不禁有点爱怜的感情漫上心头。
学生时代,就这样紧紧和声音相联密不可分的度过了。我幼年时初读劳森小说而产生的渴望与憧憬,多少算是实现了一点。但严格的审视一下,其实还远远不够。虽然毕业时候,我没有选择从事这个专业的职业,但对塑造声音的追求依然未变。声音的雕琢和塑造,对我而言,已经从一种爱好到一个专业再回到一种修养了。
优美的朗诵可以创造出一种别样的艺术,他可以把人类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而我,至今,都只是在那神奇而美丽的王国的边缘游走,希望有朝一日能真正亲自领略他的美丽灿烂。
这么多年的塑造声音,有过痛苦,但更多的是欢乐,更多的是历经努力而拥有的收获。我在想,也许再过二十年,当我已年过不惑时再来回忆,那时,更会有种苍凉而悠远的感动吧,那时,我少年时童稚的声音在回忆的瞬间响彻灵魂,又该是怎样一种回顾的心情呢!现在我也许无法预想,但是有一点我可以肯定:这些声音、这种爱好、这些努力,都在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那是些美仑美幻的痕迹,伴着青春的色彩。每当我回顾,她们就又会飘荡起来,如同轻巧的小步舞曲,飞扬在我生命中每一页日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