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汉世祖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康王刘晔当街杀刘府恶奴之事,而近期的,则是刘继昌收了安东王刘文渊梁株千年人参以及一箱珍贵毛皮、珠宝的事情......
翻完旧账,刘文济则琢磨起,该怎么把刘继昌给赶出朝廷去。此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并且不是那么简单,毕竟刘继昌经过多年经营,在朝廷内部也有一大股势力,又有宗室的撑腰,要知道,在政事堂中,刘继昌可是唯一一名宗室代表了。
刘文济对刘继昌的忌惮是小事,他顾忌的,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是破坏了朝局,让“向党”一家独大,那样的局面可就更加严重。
除非,走马换将,把“向刘”全部给罢了,不可否认,当生出这个念头的时候,刘文济动心了,心跳都加速了。不过,理智再度占据头脑时,刘文济干脆地打消了此念头。
登基不足一年,连罢二相,还包括首相,这影响实在太大了,容易引发权贵们的不安与抵触......
在刘文济费心斟酌之际,刘继昌那边有动作了,和在御前一般“言行一致”,曾会很快就被调离率宾府,被贬到甘州删丹县任知县,由海东之滨,到河西平原,来了个大挪移。
更重要的是,这显然是一项有失公允的决策,年逾六旬的曾会,也迎来仕途一重大挫折。而几乎不为人所知的是,皇帝刘文济起初是想擢曾会为辽东布政使,继续用在制约安东的事务上......
然后,刘继昌在吏部达成共识之后,直接签署了关于松贻庥辽东布政使的任命书,虽然是打着获得了“圣意”的幌子,但他不讲规矩,向德明的反击也紧随其后,从政事堂层面阻截此事,一道封疆这样的要职,没有政事堂的授权,仅有吏部签署的文件,那也是无效的。
关于辽东道布政使的任命,也成为“向刘之争”最激烈的一件事,双方的举措,堪称彻底撕破脸皮,不再有任何的收敛。而二相的斗法,也彻底引发了朝中有识之士的不满,刘继昌就不多说了,“老而为贼”,便是向德明,风评也跟着下降,饱受议论与攻讦。
大汉的尚书令,虽然权重,从来都不是一个容易坐的位置,前前后后,真正能压服众臣的,只有一个赵普,就这,也只是维持着一个表面上的压制。开宝朝,敢于攻击赵普的可不在少数,最有名的就是卢多逊了。
在这样的局面下,筹谋多时的皇帝刘文济下定决心了,先把刘继昌打下去,至少,这是对勋贵集团的一种打压,还能借向德明之力,就冲这一点,便值得做了。
当同时面对皇帝与尚书令的打压时,刘继昌的倒台也就成为了必然,当然,过程中还是有些波澜起伏的。先是御史董会上书弹劾工部郎中刘纬贪墨黄河大堤植树固土款项兼受贿、强抢奸污民女、杀人等七项大罪......
这道劾章一出,满朝哗然,有为刘纬恶行的震惊,更重要的,还是刘纬的身份,他正是刘继昌之子。而刘纬,则是雍熙元年,纵容恶奴烈马横行街市,为康王刘晔所杀,随后引发了一场政争大风波的“主角”。
当初刘纬就被打断了腿,后来又被送到西北吹了十年沙子,大概是因为这些渊源,对这个儿子刘继昌很是愧疚。等把他接回京后,更加溺爱,等康宗继位,他趁势而起,晋位宰相,掌管吏部之后,又给他指了个工部郎中的差事......
而刘纬呢,受了那么多苦楚,非但不思己过,反而变本加厉,不只自己不加收敛,还带着他的两个儿子,父子三人一起“玩”......
当刘纬事发的影响还在发酵之事,一个有一个的震惊,伴随着的刘继昌家人、故旧的“爆雷,向大臣百官们席卷而来。如此动静,如此规模,若说背后无人策动,显然是不可能的,而几乎所有的目光都投向尚书令向德明。
更让人目不暇接,也所有人期待的是,左都御史鲁宗道收到了一份直指刘继昌受贿、渎职、逾制、大不敬等罪状的举报,并附有详尽的罪证,详细到时间、地点、人物齐备。
刘文济登基之后,便将鲁宗道这个有名的谏臣从西北召了回来,任为左都御史。而以鲁宗道的脾性,收到这样的“大料”,都不带犹豫的,直接捅了开来。
于是,真正满朝震动了,如此贪婪自私、渎职枉法的逆臣,怎能居吏部天官之任?
就连皇帝刘文济,也很是震惊,下诏让政事堂就此事展开廷议,令刘继昌自辩。而到这个地步,刘继昌也坐不住了,对于一切罪责,自是矢口否认,同时反咬鲁宗道,说他罗织罪状,陷害宰相,罪不容诛。
刘继昌也是急得跳脚了,为了转移炮火、混淆视线,又暗使心腹,开始爆其他大臣的“黑料”,谁家屁股底下没点屎,一时间,朝廷上层,臭不可闻。让刘文济惊奇的是,有不少事情,连皇城司都不曾监察到......
此举,也成为了刘继昌在帝国中枢的绝唱,毕竟众怒难犯,众人围攻之下,刘继昌的话语权直接被剥夺了。由尚书令向德明率众上表,请罢刘继昌之职,下狱问罪。
四朝元老,不可一世的宰相刘继昌就这么落马了,而他真正权倾朝野,只有半年的时间。当然,也估念其过往功劳,留了条命,夺职,废为庶人,罚没家产,举家流放安东......
而这,对刘继昌来说,显然比死了还难受。徐王一系,倒是尽情分的上表,以其年老,希望能再宽宥一二,刘文济不许。他很好奇,落魄至厮的刘继昌,刘文渊会如何对待他。与各大封国打交道,已经成为帝国皇帝的必修课,而安东国很荣幸地成为皇帝最关注的一个封国。
至于刘继昌倒台之后的权力真空,也迅速被站在帝国食物链顶端的饕餮们分食殆尽,其中,皇帝刘文济是吃得最饱的。
首先吏部之职,被刘文济属意的寇准接任,其次还在西赴甘州途中的曾会,半路收到最新敕旨,调任辽东道布政使。大汉帝国过往完成三级跳政治明星不在少数,但如曾会这般,知府-知县-布政使,这样的经历,也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一时间,曾会闻名帝国官场,成为大器晚成的典型。
至于鲁宗道、董会等“倒刘”过程中的功臣,也各有封赏。而对皇帝的论功行赏,从头到尾,尚书令向德明都没有代表勋贵集团,出一句反对之语。
别人不知,向德明还不清楚吗?愚昧之人,往往只看浮面,把刘继昌倒台的功劳加在自己身上,但向德明可心知肚明,皇帝本就占据大义大势,这暗中的手段使起来,也是如此厉害,他就不能不有所忌惮了......
何况,因为与刘继昌的党争,他的风评也跟着下降,这些事,向德明同样察觉到了。最终,向德明只能报以苦笑,这个皇帝,选得“好”啊!
可以明显发现的是,刘继昌倒台后,中枢大臣们,在皇帝刘文济面前时,都添了些谨慎,不敢再有显露于形的放肆表现。半年多的时间,刘文济也成功改变了自己在许多权贵眼中的印象。
而随着如寇准、曾会者被重,被打压许久的庶族官僚势力,终于得到喘息之机,再度有抬头之势。
当然,对此,尤其是对寇准被重用的情况,也引起了“帝党”内部的不满,一个是王钦若,一个是徐士廉。
虽然端拱元年都没过,但王钦若已然自视为帝党第一臣,吏部尚书,他也想当啊!至于徐士廉,所虑也简单,他是太宗旧臣,年纪也不小了,却被寇准这个后学末进给骑在头上,如何能甘心?
,康王刘晔当街杀刘府恶奴之事,而近期的,则是刘继昌收了安东王刘文渊梁株千年人参以及一箱珍贵毛皮、珠宝的事情......
翻完旧账,刘文济则琢磨起,该怎么把刘继昌给赶出朝廷去。此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并且不是那么简单,毕竟刘继昌经过多年经营,在朝廷内部也有一大股势力,又有宗室的撑腰,要知道,在政事堂中,刘继昌可是唯一一名宗室代表了。
刘文济对刘继昌的忌惮是小事,他顾忌的,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是破坏了朝局,让“向党”一家独大,那样的局面可就更加严重。
除非,走马换将,把“向刘”全部给罢了,不可否认,当生出这个念头的时候,刘文济动心了,心跳都加速了。不过,理智再度占据头脑时,刘文济干脆地打消了此念头。
登基不足一年,连罢二相,还包括首相,这影响实在太大了,容易引发权贵们的不安与抵触......
在刘文济费心斟酌之际,刘继昌那边有动作了,和在御前一般“言行一致”,曾会很快就被调离率宾府,被贬到甘州删丹县任知县,由海东之滨,到河西平原,来了个大挪移。
更重要的是,这显然是一项有失公允的决策,年逾六旬的曾会,也迎来仕途一重大挫折。而几乎不为人所知的是,皇帝刘文济起初是想擢曾会为辽东布政使,继续用在制约安东的事务上......
然后,刘继昌在吏部达成共识之后,直接签署了关于松贻庥辽东布政使的任命书,虽然是打着获得了“圣意”的幌子,但他不讲规矩,向德明的反击也紧随其后,从政事堂层面阻截此事,一道封疆这样的要职,没有政事堂的授权,仅有吏部签署的文件,那也是无效的。
关于辽东道布政使的任命,也成为“向刘之争”最激烈的一件事,双方的举措,堪称彻底撕破脸皮,不再有任何的收敛。而二相的斗法,也彻底引发了朝中有识之士的不满,刘继昌就不多说了,“老而为贼”,便是向德明,风评也跟着下降,饱受议论与攻讦。
大汉的尚书令,虽然权重,从来都不是一个容易坐的位置,前前后后,真正能压服众臣的,只有一个赵普,就这,也只是维持着一个表面上的压制。开宝朝,敢于攻击赵普的可不在少数,最有名的就是卢多逊了。
在这样的局面下,筹谋多时的皇帝刘文济下定决心了,先把刘继昌打下去,至少,这是对勋贵集团的一种打压,还能借向德明之力,就冲这一点,便值得做了。
当同时面对皇帝与尚书令的打压时,刘继昌的倒台也就成为了必然,当然,过程中还是有些波澜起伏的。先是御史董会上书弹劾工部郎中刘纬贪墨黄河大堤植树固土款项兼受贿、强抢奸污民女、杀人等七项大罪......
这道劾章一出,满朝哗然,有为刘纬恶行的震惊,更重要的,还是刘纬的身份,他正是刘继昌之子。而刘纬,则是雍熙元年,纵容恶奴烈马横行街市,为康王刘晔所杀,随后引发了一场政争大风波的“主角”。
当初刘纬就被打断了腿,后来又被送到西北吹了十年沙子,大概是因为这些渊源,对这个儿子刘继昌很是愧疚。等把他接回京后,更加溺爱,等康宗继位,他趁势而起,晋位宰相,掌管吏部之后,又给他指了个工部郎中的差事......
而刘纬呢,受了那么多苦楚,非但不思己过,反而变本加厉,不只自己不加收敛,还带着他的两个儿子,父子三人一起“玩”......
当刘纬事发的影响还在发酵之事,一个有一个的震惊,伴随着的刘继昌家人、故旧的“爆雷,向大臣百官们席卷而来。如此动静,如此规模,若说背后无人策动,显然是不可能的,而几乎所有的目光都投向尚书令向德明。
更让人目不暇接,也所有人期待的是,左都御史鲁宗道收到了一份直指刘继昌受贿、渎职、逾制、大不敬等罪状的举报,并附有详尽的罪证,详细到时间、地点、人物齐备。
刘文济登基之后,便将鲁宗道这个有名的谏臣从西北召了回来,任为左都御史。而以鲁宗道的脾性,收到这样的“大料”,都不带犹豫的,直接捅了开来。
于是,真正满朝震动了,如此贪婪自私、渎职枉法的逆臣,怎能居吏部天官之任?
就连皇帝刘文济,也很是震惊,下诏让政事堂就此事展开廷议,令刘继昌自辩。而到这个地步,刘继昌也坐不住了,对于一切罪责,自是矢口否认,同时反咬鲁宗道,说他罗织罪状,陷害宰相,罪不容诛。
刘继昌也是急得跳脚了,为了转移炮火、混淆视线,又暗使心腹,开始爆其他大臣的“黑料”,谁家屁股底下没点屎,一时间,朝廷上层,臭不可闻。让刘文济惊奇的是,有不少事情,连皇城司都不曾监察到......
此举,也成为了刘继昌在帝国中枢的绝唱,毕竟众怒难犯,众人围攻之下,刘继昌的话语权直接被剥夺了。由尚书令向德明率众上表,请罢刘继昌之职,下狱问罪。
四朝元老,不可一世的宰相刘继昌就这么落马了,而他真正权倾朝野,只有半年的时间。当然,也估念其过往功劳,留了条命,夺职,废为庶人,罚没家产,举家流放安东......
而这,对刘继昌来说,显然比死了还难受。徐王一系,倒是尽情分的上表,以其年老,希望能再宽宥一二,刘文济不许。他很好奇,落魄至厮的刘继昌,刘文渊会如何对待他。与各大封国打交道,已经成为帝国皇帝的必修课,而安东国很荣幸地成为皇帝最关注的一个封国。
至于刘继昌倒台之后的权力真空,也迅速被站在帝国食物链顶端的饕餮们分食殆尽,其中,皇帝刘文济是吃得最饱的。
首先吏部之职,被刘文济属意的寇准接任,其次还在西赴甘州途中的曾会,半路收到最新敕旨,调任辽东道布政使。大汉帝国过往完成三级跳政治明星不在少数,但如曾会这般,知府-知县-布政使,这样的经历,也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一时间,曾会闻名帝国官场,成为大器晚成的典型。
至于鲁宗道、董会等“倒刘”过程中的功臣,也各有封赏。而对皇帝的论功行赏,从头到尾,尚书令向德明都没有代表勋贵集团,出一句反对之语。
别人不知,向德明还不清楚吗?愚昧之人,往往只看浮面,把刘继昌倒台的功劳加在自己身上,但向德明可心知肚明,皇帝本就占据大义大势,这暗中的手段使起来,也是如此厉害,他就不能不有所忌惮了......
何况,因为与刘继昌的党争,他的风评也跟着下降,这些事,向德明同样察觉到了。最终,向德明只能报以苦笑,这个皇帝,选得“好”啊!
可以明显发现的是,刘继昌倒台后,中枢大臣们,在皇帝刘文济面前时,都添了些谨慎,不敢再有显露于形的放肆表现。半年多的时间,刘文济也成功改变了自己在许多权贵眼中的印象。
而随着如寇准、曾会者被重,被打压许久的庶族官僚势力,终于得到喘息之机,再度有抬头之势。
当然,对此,尤其是对寇准被重用的情况,也引起了“帝党”内部的不满,一个是王钦若,一个是徐士廉。
虽然端拱元年都没过,但王钦若已然自视为帝党第一臣,吏部尚书,他也想当啊!至于徐士廉,所虑也简单,他是太宗旧臣,年纪也不小了,却被寇准这个后学末进给骑在头上,如何能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