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92zw.net,重生一九零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大。耗时太长,收效则太慢,就算是陈文强长袖善舞,恐怕也不会把资金和精力投向粤汉铁路。不过。承担一省的铁路工程,倒还可以与其商洽。”
“若能在短期内建好湖南或湖北境内铁路,亦是功莫大焉。”张之洞慨叹道:“本官奉旨督办,迄今尚无一寸铁路建成,上负朝廷,下愧黎民。每每思之,夜不能寐啊!”
“陈文强此人精明得很,若要其应承,怕不只是铁路收益所能满足。”辜鸿铭停顿了一下。又苦笑道:“但其比盛氏强得太多,若不是信誉卓著,又如何能在国内外筹得巨资?又如何能有众多工商巨富支持?”
正说着。下人来报,汉(汉阳铁厂)冶(大冶铁矿)萍(萍乡煤矿)联合煤铁公司总董陈文强投贴求见。
“说曹操,曹操就到。”张之洞很想让陈文强吃个闭门羹,打打他的傲气,也出出自己的怨气,可辜鸿铭笑而不语。这么做未免有些气量狭小,只好无奈地摇了摇头。吩咐道:“有请。”
“总督大人,陈文强不以官身求见,耐人寻味啊!”辜鸿铭在旁提醒了一句。
张之洞皱起眉头想了想,心中了然,冲着辜鸿铭点了点头,表示已经明白其中深意。
以官身求见,是以下拜上,上官训斥理所应当,不管对与不对,都要恭然以对;以商人身份求见,虽然还是以下拜上,但在商言商,自身是良民,又没有作奸犯科,你想指手划脚也要受到很大限制。
再者,通过汉阳铁厂的成功,陈文强在舆论上已经建立起一定声势。而之所以推迟拜见,也正是因为汉阳铁厂的改造会在短期见效,陈文强便临时改变了原来的计划。其实,报纸媒体上刊载的消息与事实是有出入的,马丁炉不需改造,可以正常生产;而贝塞麦转炉只有一座改造完成,且还有试产调试之中。但成功是勿庸置疑的,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西服、革履,礼帽、风衣。陈文强便以完全西化的装束拜见了张之洞,只拱手深揖,却不下跪叩头。你想叫真儿,却会发现,他亦官亦商,是求见还是拜访,说辞很是灵活。
而辜鸿铭也是西装革履,又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甫一见面,便吸引了陈文强的目光。
陈文强的一个特点是谋而后动,事前便了解了一些张之洞的情况,对他的这位大名鼎鼎的幕僚也知道不少。
这世上是确实有天才的,获知辜鸿铭的情况后,陈文强愈发相信这个结论。九国语言,十三个博士,若是普通人,得学上多少年,或许竭尽全力也难以达到这个程度。
寒喧、审视、试探……双方的谈话慢慢转向了正题。
“半年之内,汉阳铁厂将新建三十吨马丁炉四座,一百五十吨混铁炉一座,生铁和钢的产量都将大大超过停产之前,扭亏为盈是没有问题的。”陈文强停顿了一下,微笑着向张之洞拱了拱手,说道:“汉阳铁厂有些基础和规模,全是总督大人开拓进取,陈某不过投机取巧罢了。”
“陈先生洋务娴熟,深悉西方‘政教技业’(即技术科学知识)之精髓,令汉阳铁厂面貌为之一新,倒也不必自谦。只是不知这产量大增,销路可有保障?”
张之洞对汉阳铁厂的起死回生是非常欣慰的,毕竟那是他创办洋务的开端,是由他主持兴建的,若能兴旺,他的脸上也是极有荣光。
“只要保证钢铁质量,在国内销售当无问题。”陈文强很自信地说道:“甚至出走各洋面,角胜于世界之商场,也是有些把握的。”
显然,陈文强并没有理解张之洞的暗示,也或者是他不想轻易掉进张之洞陷阱,把主导权拱手相让。
“当年盛宣怀接手汉阳铁厂时,也曾信誓旦旦。”辜鸿铭在旁更加露骨地作着提示,“总督大人便保举其为芦汉铁路督办,以保证汉阳铁厂产品之销路。可惜,盛氏并无此能力,汉阳铁厂经营不善,所产钢轨全不合用,辜负了总督大人的一片苦心。”
“铁路确是钢铁需求大户。”陈文强拱了拱手,“总督大人不仅兴办洋务,还通权达变,讲求实济,陈某钦佩备至。”
“铁路为自强第一要端,铁路不成,他端更无论矣。”张之洞捋着胡须郑重说道:“西洋富强,尤根于此。陈先生,你以为如何?”
“总督大人高见。”陈文强笑着恭维道:“铁路与经济发展,与国防,皆有非常之意义。”
“总督大人亦是知悉铁路之重要,方才对修建铁路极为重视。”辜鸿铭在旁说道:“芦汉铁路修建尚顺利,独粤汉铁路,耗资巨大,进程缓慢,令大人十分忧心。陈先生洋务娴熟,可有妙法使其早日修建完成?”
陈文强想了想,摇头道:“陈某不了解具体情况,不敢妄言。但耗资巨大,便不是商办所能承担的。修铁路这事呢,需要的是巨额资本,本来是不是靠民间摊派能支撑起来的。”
“本督亦如此认为。”张之洞皱着眉头说道:“可要借外债,就难免民心沸腾,激起民众蜂起而反对、反抗。”
“借外债估计是难以避免。”陈文强沉吟了一下,说道:“只要不丧失路权,与洋人互利双赢,又有何不可?民意沸腾,民心反对,是信息不明,理解偏颇,未尝没有解决之法。”
外国资本在修建铁路的同时,往往也控制铁路的管理权、用人权、稽核权和购料权等。更为严重的是,这些铁路的借款合同往往规定,中方必须以全路产业作为抵押,如果到期不能还本付息,外方将把铁路占为己有。
因此,“拒外债、废成约、收路自办”便成为全国士绅的鲜明口号,收回矿权和路权也成为了国民的自觉运动,特别是知识界和民族工商界都为之大力鼓吹。
………………(未完待续)
大。耗时太长,收效则太慢,就算是陈文强长袖善舞,恐怕也不会把资金和精力投向粤汉铁路。不过。承担一省的铁路工程,倒还可以与其商洽。”
“若能在短期内建好湖南或湖北境内铁路,亦是功莫大焉。”张之洞慨叹道:“本官奉旨督办,迄今尚无一寸铁路建成,上负朝廷,下愧黎民。每每思之,夜不能寐啊!”
“陈文强此人精明得很,若要其应承,怕不只是铁路收益所能满足。”辜鸿铭停顿了一下。又苦笑道:“但其比盛氏强得太多,若不是信誉卓著,又如何能在国内外筹得巨资?又如何能有众多工商巨富支持?”
正说着。下人来报,汉(汉阳铁厂)冶(大冶铁矿)萍(萍乡煤矿)联合煤铁公司总董陈文强投贴求见。
“说曹操,曹操就到。”张之洞很想让陈文强吃个闭门羹,打打他的傲气,也出出自己的怨气,可辜鸿铭笑而不语。这么做未免有些气量狭小,只好无奈地摇了摇头。吩咐道:“有请。”
“总督大人,陈文强不以官身求见,耐人寻味啊!”辜鸿铭在旁提醒了一句。
张之洞皱起眉头想了想,心中了然,冲着辜鸿铭点了点头,表示已经明白其中深意。
以官身求见,是以下拜上,上官训斥理所应当,不管对与不对,都要恭然以对;以商人身份求见,虽然还是以下拜上,但在商言商,自身是良民,又没有作奸犯科,你想指手划脚也要受到很大限制。
再者,通过汉阳铁厂的成功,陈文强在舆论上已经建立起一定声势。而之所以推迟拜见,也正是因为汉阳铁厂的改造会在短期见效,陈文强便临时改变了原来的计划。其实,报纸媒体上刊载的消息与事实是有出入的,马丁炉不需改造,可以正常生产;而贝塞麦转炉只有一座改造完成,且还有试产调试之中。但成功是勿庸置疑的,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西服、革履,礼帽、风衣。陈文强便以完全西化的装束拜见了张之洞,只拱手深揖,却不下跪叩头。你想叫真儿,却会发现,他亦官亦商,是求见还是拜访,说辞很是灵活。
而辜鸿铭也是西装革履,又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甫一见面,便吸引了陈文强的目光。
陈文强的一个特点是谋而后动,事前便了解了一些张之洞的情况,对他的这位大名鼎鼎的幕僚也知道不少。
这世上是确实有天才的,获知辜鸿铭的情况后,陈文强愈发相信这个结论。九国语言,十三个博士,若是普通人,得学上多少年,或许竭尽全力也难以达到这个程度。
寒喧、审视、试探……双方的谈话慢慢转向了正题。
“半年之内,汉阳铁厂将新建三十吨马丁炉四座,一百五十吨混铁炉一座,生铁和钢的产量都将大大超过停产之前,扭亏为盈是没有问题的。”陈文强停顿了一下,微笑着向张之洞拱了拱手,说道:“汉阳铁厂有些基础和规模,全是总督大人开拓进取,陈某不过投机取巧罢了。”
“陈先生洋务娴熟,深悉西方‘政教技业’(即技术科学知识)之精髓,令汉阳铁厂面貌为之一新,倒也不必自谦。只是不知这产量大增,销路可有保障?”
张之洞对汉阳铁厂的起死回生是非常欣慰的,毕竟那是他创办洋务的开端,是由他主持兴建的,若能兴旺,他的脸上也是极有荣光。
“只要保证钢铁质量,在国内销售当无问题。”陈文强很自信地说道:“甚至出走各洋面,角胜于世界之商场,也是有些把握的。”
显然,陈文强并没有理解张之洞的暗示,也或者是他不想轻易掉进张之洞陷阱,把主导权拱手相让。
“当年盛宣怀接手汉阳铁厂时,也曾信誓旦旦。”辜鸿铭在旁更加露骨地作着提示,“总督大人便保举其为芦汉铁路督办,以保证汉阳铁厂产品之销路。可惜,盛氏并无此能力,汉阳铁厂经营不善,所产钢轨全不合用,辜负了总督大人的一片苦心。”
“铁路确是钢铁需求大户。”陈文强拱了拱手,“总督大人不仅兴办洋务,还通权达变,讲求实济,陈某钦佩备至。”
“铁路为自强第一要端,铁路不成,他端更无论矣。”张之洞捋着胡须郑重说道:“西洋富强,尤根于此。陈先生,你以为如何?”
“总督大人高见。”陈文强笑着恭维道:“铁路与经济发展,与国防,皆有非常之意义。”
“总督大人亦是知悉铁路之重要,方才对修建铁路极为重视。”辜鸿铭在旁说道:“芦汉铁路修建尚顺利,独粤汉铁路,耗资巨大,进程缓慢,令大人十分忧心。陈先生洋务娴熟,可有妙法使其早日修建完成?”
陈文强想了想,摇头道:“陈某不了解具体情况,不敢妄言。但耗资巨大,便不是商办所能承担的。修铁路这事呢,需要的是巨额资本,本来是不是靠民间摊派能支撑起来的。”
“本督亦如此认为。”张之洞皱着眉头说道:“可要借外债,就难免民心沸腾,激起民众蜂起而反对、反抗。”
“借外债估计是难以避免。”陈文强沉吟了一下,说道:“只要不丧失路权,与洋人互利双赢,又有何不可?民意沸腾,民心反对,是信息不明,理解偏颇,未尝没有解决之法。”
外国资本在修建铁路的同时,往往也控制铁路的管理权、用人权、稽核权和购料权等。更为严重的是,这些铁路的借款合同往往规定,中方必须以全路产业作为抵押,如果到期不能还本付息,外方将把铁路占为己有。
因此,“拒外债、废成约、收路自办”便成为全国士绅的鲜明口号,收回矿权和路权也成为了国民的自觉运动,特别是知识界和民族工商界都为之大力鼓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