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人即天地,冬之蛰伏 (1/2)
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神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挥别了风薇和云纯阳,苏子语一步一步走出了酒店。不知不觉,这个时候已经是深夜了,外面的街道繁华如往日,还是那样的车水马路、灯火通明,从酒店门口向前方望去,成片的高楼连绵不断,深深地展露出这个大都市的浮华。
他抬头仰望天空,在无数明亮的灯光相辉映下,连夜空都有些黯然失色,只能隐约看见点点星辉。
这样的天气,在这座曾经的重工业城市里,已经算是不错了。
“从我第一次感应到精气,到现在,不知不觉也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虽然也能够勉强运用一些,但始终感觉隔着一层屏障,不是那样的得心应手,跟秦皇这样的绝顶人物更是远远不能相比,这不仅仅是境界的差距。”
“形而上者谓之道,我虽然已经能够投射魂魄虚影,感应炼化精气融入心意魂魄,但却需要十二分的专注投入,模仿日金乌月玉兔的神意,才能进入最佳的状态,还远远做不到随心所欲、念头一动牵引精气。成就命魂的条件,首先肯定是气血生机极限的强大,心意魂魄也凝练到了顶点,第三才是海量的天地精气补充,一举融入心火烧炼的气血当中,才有可能突破那个界限。”
苏子语并没有急着离开,而是信步在城市中走着。
他在脑海中不断地回忆这两年来自己的经历,秦皇的绝情冷酷,让他心中只有天下,没有后代子民的分别,才有了万里江山的神通。虽然这不符合自己的理念,但是其中包含的纯粹追求,却值得借鉴和汲取。
这一年多来,他把所有尘世中的历练,都达成炼心的魔头和材料,不知不觉已经缠绕进了太多的琐碎纷扰,这本来是应有的意思。但是下一步,则要把这些缠绕的念头炼化掉。
“古往今来,无论是儒道百家,还是佛家。都有入世出世的说法。儒家讲究学理明德,重气节,修身、养德、济世,所以儒家学说被历代帝王奉为正统,延续千年。道家也讲修身。但是为了修身明性,清静无为,要超然世外,无拘无束,逍遥济世,羽化成仙。听起来好像水火不相容、矛盾重重,但实际上却不能光看表面。”
苏子语知道,入世与出世,不能简单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哪怕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也认为自己与与那些逸民、隐者的区别就在于“无可无不可“。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类似的情况在佛家也有,比如小乘佛法讲究遁入空门、清心寡欲、万世皆空,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杂念,物我两忘,身外无我,我亦非我,无我无常。大乘佛法讲究步入烦世、宣扬佛法、弘扬文化,世间充满苦难,迷失了众生的本性。可以通过渡化,劝人行善,让众生摆脱苦难,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涅槃成正果。所谓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
所以有人认为入世就是为了渡人,出世则是为了渡己。
“这样想也没有错,但是入世出世,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很多古代的大贤。都是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或者熔儒道于一炉,张弛相济,进退自如。无非是儒家刚健、进取,道家柔顺、潜隐一些而已,儒道本是一家,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即便是在儒学一统天下的时期,道家思想也并没有泯灭,它以各种形式渗透到儒学、佛学之中。所以真正流传下来的理念,应该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
如果用一句现代点的语言来概括,就是要辩证地去看待问题,用出世的态度面对世间万事万物。
人就是人,不必刻意追求去做。世本是世,无须殚精竭虑去处。
这才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跳出山外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看清山的真面目。
苏子语在脑子里梳理着自己的念头,慢慢地觉得心意前所未有地澄明起来,仿佛一颗深埋的宝珠,慢慢拭去了表面覆盖的尘埃。
不过理清了念头,只是领悟得更加深刻,修行的境界要提升,还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不知不觉,这一趟随心所欲的行走,已经走了好几个小时,天色已经亮了起来,各行各业都开始了营业。
苏子语走到一家银行门口,信步进去,把身上的手机、财物全都开了个保险箱寄存起来,前后不过十分钟不到,再出门的时候,已经是真正的孑然一身,身无长物了。
街市上的商贩行人也慢慢地增多,他穿过一条条热闹的街道,饶有趣味地望着街边忙碌的早点摊。
来去匆匆送小孩上学的父母,精神抖擞、步履矫健的上班族,有条不紊、认真忙... -->>
挥别了风薇和云纯阳,苏子语一步一步走出了酒店。不知不觉,这个时候已经是深夜了,外面的街道繁华如往日,还是那样的车水马路、灯火通明,从酒店门口向前方望去,成片的高楼连绵不断,深深地展露出这个大都市的浮华。
他抬头仰望天空,在无数明亮的灯光相辉映下,连夜空都有些黯然失色,只能隐约看见点点星辉。
这样的天气,在这座曾经的重工业城市里,已经算是不错了。
“从我第一次感应到精气,到现在,不知不觉也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虽然也能够勉强运用一些,但始终感觉隔着一层屏障,不是那样的得心应手,跟秦皇这样的绝顶人物更是远远不能相比,这不仅仅是境界的差距。”
“形而上者谓之道,我虽然已经能够投射魂魄虚影,感应炼化精气融入心意魂魄,但却需要十二分的专注投入,模仿日金乌月玉兔的神意,才能进入最佳的状态,还远远做不到随心所欲、念头一动牵引精气。成就命魂的条件,首先肯定是气血生机极限的强大,心意魂魄也凝练到了顶点,第三才是海量的天地精气补充,一举融入心火烧炼的气血当中,才有可能突破那个界限。”
苏子语并没有急着离开,而是信步在城市中走着。
他在脑海中不断地回忆这两年来自己的经历,秦皇的绝情冷酷,让他心中只有天下,没有后代子民的分别,才有了万里江山的神通。虽然这不符合自己的理念,但是其中包含的纯粹追求,却值得借鉴和汲取。
这一年多来,他把所有尘世中的历练,都达成炼心的魔头和材料,不知不觉已经缠绕进了太多的琐碎纷扰,这本来是应有的意思。但是下一步,则要把这些缠绕的念头炼化掉。
“古往今来,无论是儒道百家,还是佛家。都有入世出世的说法。儒家讲究学理明德,重气节,修身、养德、济世,所以儒家学说被历代帝王奉为正统,延续千年。道家也讲修身。但是为了修身明性,清静无为,要超然世外,无拘无束,逍遥济世,羽化成仙。听起来好像水火不相容、矛盾重重,但实际上却不能光看表面。”
苏子语知道,入世与出世,不能简单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哪怕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也认为自己与与那些逸民、隐者的区别就在于“无可无不可“。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类似的情况在佛家也有,比如小乘佛法讲究遁入空门、清心寡欲、万世皆空,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杂念,物我两忘,身外无我,我亦非我,无我无常。大乘佛法讲究步入烦世、宣扬佛法、弘扬文化,世间充满苦难,迷失了众生的本性。可以通过渡化,劝人行善,让众生摆脱苦难,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涅槃成正果。所谓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
所以有人认为入世就是为了渡人,出世则是为了渡己。
“这样想也没有错,但是入世出世,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很多古代的大贤。都是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或者熔儒道于一炉,张弛相济,进退自如。无非是儒家刚健、进取,道家柔顺、潜隐一些而已,儒道本是一家,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即便是在儒学一统天下的时期,道家思想也并没有泯灭,它以各种形式渗透到儒学、佛学之中。所以真正流传下来的理念,应该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
如果用一句现代点的语言来概括,就是要辩证地去看待问题,用出世的态度面对世间万事万物。
人就是人,不必刻意追求去做。世本是世,无须殚精竭虑去处。
这才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跳出山外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看清山的真面目。
苏子语在脑子里梳理着自己的念头,慢慢地觉得心意前所未有地澄明起来,仿佛一颗深埋的宝珠,慢慢拭去了表面覆盖的尘埃。
不过理清了念头,只是领悟得更加深刻,修行的境界要提升,还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不知不觉,这一趟随心所欲的行走,已经走了好几个小时,天色已经亮了起来,各行各业都开始了营业。
苏子语走到一家银行门口,信步进去,把身上的手机、财物全都开了个保险箱寄存起来,前后不过十分钟不到,再出门的时候,已经是真正的孑然一身,身无长物了。
街市上的商贩行人也慢慢地增多,他穿过一条条热闹的街道,饶有趣味地望着街边忙碌的早点摊。
来去匆匆送小孩上学的父母,精神抖擞、步履矫健的上班族,有条不紊、认真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