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星光战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蹄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人物,怎么会嫉妒一个装神弄鬼的诸葛亮呢?”
这一段说完,苏钺暂时缓了缓。台下倒是没有笑声了,但是“装神弄鬼”这个评价一出,似乎议论声又起来了。
“说诸葛亮‘装神弄鬼’,大家可能接受不了。但是近代著名文学家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刘备的评价恰恰就是‘孔明之智近乎妖,刘备之德近乎伪’。什么意思呢?在《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智慧的描写太过,有些像妖人了;对刘备道德的表写也过了,像是假装出来的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看《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描写,一说蜀国要打仗了,诸葛亮就开始点着名发锦囊,领兵的将军到了地头,不知道干嘛,第一件事儿就是掏出丞相给的锦囊,一看:哦,这样打。”
“哈哈……”台下不多的观众又被逗笑了。现在苏钺也放开了,边说边做出个掏兜的动作,然后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
“这就是把战争当儿戏嘛!关于诸葛亮智慧的描写,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空城计。但是实际上,让大家失望的是,空城计这件事儿……是杜撰的!”
“啊?”慕橙光忍不住发出了一声低呼。苏钺上次来泉城,和姬慕森讨论《百家讲坛》这个栏目的时候,就问过关于空城计的问题,但当时似乎只有姬慕森教授一个人明白了。现在才知道,原来其本意是在这里。
“空城计这个故事,历史上并不存在,而是杜撰的。但是《三国演义》中之所以描写这个故事,也不是空穴来风。换句话说,这个故事并非罗贯中杜撰的,而是晋代一个叫郭冲的人,他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做《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大概是个什么意思呢?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大概就是一个铁杆粉丝,用杜撰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故事,帮自己的偶像进行炒作。”
“哈哈……”下面的笑声和掌声又一次打断了苏钺的话。
“铁杆粉丝夸赞自己偶像的话大多数时候不太可信,或许应该算到‘造神’这个行为中去。据东晋裴松之为陈寿的《三国志》所作的注解里面考证,当时司马懿——也就是被诸葛亮骗的敌方将领——当时官居荆州都督,驻节宛城,根本就没有出现在阳平战场,诸葛亮骗谁去?而且根据我们文学作品和戏曲作品中的演绎,当时诸葛亮带两个童子在城楼抚琴作歌,双方距离已经接近到城下的大军可以听到城上诸葛亮唱卡拉OK了,怎么看都是当时弓箭的攻击范围之内,司马懿怎么会连个试探都没有,拨马便走了呢?”
卡拉OK?韦昌明边听边笑着摇头,但记录的笔一刻都没放下。
“所以说,空城计这个能够充分展示诸葛亮聪明才智的故事,其实是假的。事实上,诸葛亮的主要贡献并不在军事领域,而是在政治领域,是在他对于天下大事的远见卓识和常与目光,是在他经国治民的政治才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又说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所以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非常杰出甚至是伟大的政治家,而他的军事才华,在陈寿的《三国志》里面是没有提及的。倒是在唐朝,《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里面,倒是提到了诸葛亮的治军之法和八阵图,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八阵图现在已经佚失,究竟是不是真正可以变化万端、可挡十万精兵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最起码在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里面,那个一个被发跣足、脚踏七星,‘多智近乎妖’的神棍一样的军事天才不应该是诸葛亮的真实形象。”
“这样啊!”下面的观众席离着讲台很近,苏钺听到下面有一个声音传了过来。
“这么一来,通过周瑜和诸葛亮的这两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不管是文学形象还是民间形象,都是和历史形象或者说史书形象有一定差别的,而和历史的真相可能更是大相径庭。那么我们是不是就要批判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坚定历史形象或者史书形象呢?也不尽然!”
苏钺说这段话的时候,看到下面的十几个人都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子。刚才苏钺讲的东西有些超出普通人一贯以来对于这些历史人物的定义,想必心中也会有相似的疑惑。
“如何看待历史,如何看待不同形象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并不是简简单单一概而论的事情。我们刚才讲了三种形象,可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也会得出三种不同的意见。从古人的角度看历史,得出的叫历史意见;从今人或者后人的角度看历史,得出的叫做时代意见;从个人的角度看历史,得出的叫个人意见。什么意思呢?从古人的角度看历史,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得失、政治兴亡,必需知道在这种制度、这种政治体制实施时期各个群体、各种阶层的反映。这些意见,才是评判该项制度利弊得失的凭据。这些意见,就是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而从后人的角度看历史,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已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只有在当时成为时代意见的,才能在后世成为历史意见。而个人意见,则是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从历史中发掘能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精髓。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乃至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的逸闻传说中,汲取可以借鉴、可以学习的精华所在。就像是空城计的故事,作为不欺售欺的典型,曾有人评价说,只有小心谨慎的人才不敢做大胆的事,也只有小心谨慎的人,才敢做大胆的事。而在空城计这个故事流传的千百年间,很多人也都学习过故事中诸葛亮的做法,甚至在现代的商战中也有人借鉴过这种冒险的行为。事实上,有传言说,清兵入关前,曾经将《三国演义》译成满文,作为对抗明军的兵法。这个,就算是对于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的个人观点的解读吧。”
苏钺不知道这个世界是不是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的作者钱穆先生诞生于一战之前,但这本书却作成于另一个世界的二战之后,他也忘了在上台前仔细查阅一下历史,只好含含糊糊把“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这两个概念模模糊糊抛了出来。不过看到姬慕森教授在听到这两个概念,也亮着双眼抢过韦昌明手中的笔记本亲自记录的场面时,苏钺也多少猜到了这本巨著估计是不存在了,心中倒有些微微的遗憾。
收拢了心神,苏钺觉得还是加一些自己的想法。
“绝大多数时候,对于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标准,都是随着史书的编撰者的倾向而变化的。我们常说,‘成王败寇’,或者‘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等等。也就是说,对于史书中的描述和评论,我们大概也要秉持着辨证的思维去分析。《三国演义》之所以抑曹兴刘,就是因为刘备占了所谓的刘汉政权的‘大义’,但实际上,我们常说,‘春秋无义战’,那么三国时期的战争是不是就是正义的呢?我看也不尽然。某些情况下,关于历史的观点就是这样:肚子决定手脚、手脚决定屁股、屁股决定脑袋。当然了,这个说法仅仅是我的一家之言,勉强算是个人观点,算不得时代观点,更称不上历史观点。”
这次倒是没有哄然大笑,只有明白过来的姬慕森和韦昌明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正所谓‘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百家讲坛》将会引领大家进入这段英雄辈出风云跌宕的历史,笑谈三国兴废、闲话历史风云!”
苏钺笑着说了结束语,姬慕森带头鼓起了掌。
“苏先生,我觉得您比我更适合讲这一段历史!”韦昌明郑重道。
“不行不行!”苏钺赶紧摆手,“这一段算是我在有限的知识中费尽心思弄出来的,再让我讲,恐怕也就没得讲了。以后的节目,还得靠韦教授撑着。”
“不过小苏讲得确实好啊!”姬慕森道,“史料详实、内容风趣,而且真真正正可以抓住观众的心!最起码,像韦教授这样的内行不也被你给套进去了吗?”
“相互借鉴。相互借鉴。”苏钺笑着道,“这其实就是我心中的的这档节目的样子,灌输知识的时候不能忽略方式方法,只有让人觉得枯燥的知识有意思,才会让观众有观看的欲望。”
“我明白!”韦昌明点头道,“苏先生,您的意思我清楚,讲课的方法我也记住了,我想,我可以讲出让观众满意的课来。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
“您说。”苏钺道。
“今天您讲的这些东西,恐怕我待会儿很可能要借用,您看……”
“这个没问题!”苏钺赶紧道,“我就是想什么说什么,您要是能把我不成熟的观点讲给观众听,我求之不得!”
果然是老实人,口头引用都要征得“原创者”的同意。
蹄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人物,怎么会嫉妒一个装神弄鬼的诸葛亮呢?”
这一段说完,苏钺暂时缓了缓。台下倒是没有笑声了,但是“装神弄鬼”这个评价一出,似乎议论声又起来了。
“说诸葛亮‘装神弄鬼’,大家可能接受不了。但是近代著名文学家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刘备的评价恰恰就是‘孔明之智近乎妖,刘备之德近乎伪’。什么意思呢?在《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智慧的描写太过,有些像妖人了;对刘备道德的表写也过了,像是假装出来的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看《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描写,一说蜀国要打仗了,诸葛亮就开始点着名发锦囊,领兵的将军到了地头,不知道干嘛,第一件事儿就是掏出丞相给的锦囊,一看:哦,这样打。”
“哈哈……”台下不多的观众又被逗笑了。现在苏钺也放开了,边说边做出个掏兜的动作,然后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
“这就是把战争当儿戏嘛!关于诸葛亮智慧的描写,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空城计。但是实际上,让大家失望的是,空城计这件事儿……是杜撰的!”
“啊?”慕橙光忍不住发出了一声低呼。苏钺上次来泉城,和姬慕森讨论《百家讲坛》这个栏目的时候,就问过关于空城计的问题,但当时似乎只有姬慕森教授一个人明白了。现在才知道,原来其本意是在这里。
“空城计这个故事,历史上并不存在,而是杜撰的。但是《三国演义》中之所以描写这个故事,也不是空穴来风。换句话说,这个故事并非罗贯中杜撰的,而是晋代一个叫郭冲的人,他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做《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大概是个什么意思呢?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大概就是一个铁杆粉丝,用杜撰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故事,帮自己的偶像进行炒作。”
“哈哈……”下面的笑声和掌声又一次打断了苏钺的话。
“铁杆粉丝夸赞自己偶像的话大多数时候不太可信,或许应该算到‘造神’这个行为中去。据东晋裴松之为陈寿的《三国志》所作的注解里面考证,当时司马懿——也就是被诸葛亮骗的敌方将领——当时官居荆州都督,驻节宛城,根本就没有出现在阳平战场,诸葛亮骗谁去?而且根据我们文学作品和戏曲作品中的演绎,当时诸葛亮带两个童子在城楼抚琴作歌,双方距离已经接近到城下的大军可以听到城上诸葛亮唱卡拉OK了,怎么看都是当时弓箭的攻击范围之内,司马懿怎么会连个试探都没有,拨马便走了呢?”
卡拉OK?韦昌明边听边笑着摇头,但记录的笔一刻都没放下。
“所以说,空城计这个能够充分展示诸葛亮聪明才智的故事,其实是假的。事实上,诸葛亮的主要贡献并不在军事领域,而是在政治领域,是在他对于天下大事的远见卓识和常与目光,是在他经国治民的政治才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又说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所以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非常杰出甚至是伟大的政治家,而他的军事才华,在陈寿的《三国志》里面是没有提及的。倒是在唐朝,《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里面,倒是提到了诸葛亮的治军之法和八阵图,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八阵图现在已经佚失,究竟是不是真正可以变化万端、可挡十万精兵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最起码在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里面,那个一个被发跣足、脚踏七星,‘多智近乎妖’的神棍一样的军事天才不应该是诸葛亮的真实形象。”
“这样啊!”下面的观众席离着讲台很近,苏钺听到下面有一个声音传了过来。
“这么一来,通过周瑜和诸葛亮的这两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不管是文学形象还是民间形象,都是和历史形象或者说史书形象有一定差别的,而和历史的真相可能更是大相径庭。那么我们是不是就要批判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坚定历史形象或者史书形象呢?也不尽然!”
苏钺说这段话的时候,看到下面的十几个人都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子。刚才苏钺讲的东西有些超出普通人一贯以来对于这些历史人物的定义,想必心中也会有相似的疑惑。
“如何看待历史,如何看待不同形象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并不是简简单单一概而论的事情。我们刚才讲了三种形象,可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也会得出三种不同的意见。从古人的角度看历史,得出的叫历史意见;从今人或者后人的角度看历史,得出的叫做时代意见;从个人的角度看历史,得出的叫个人意见。什么意思呢?从古人的角度看历史,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得失、政治兴亡,必需知道在这种制度、这种政治体制实施时期各个群体、各种阶层的反映。这些意见,才是评判该项制度利弊得失的凭据。这些意见,就是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而从后人的角度看历史,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已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只有在当时成为时代意见的,才能在后世成为历史意见。而个人意见,则是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从历史中发掘能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精髓。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乃至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的逸闻传说中,汲取可以借鉴、可以学习的精华所在。就像是空城计的故事,作为不欺售欺的典型,曾有人评价说,只有小心谨慎的人才不敢做大胆的事,也只有小心谨慎的人,才敢做大胆的事。而在空城计这个故事流传的千百年间,很多人也都学习过故事中诸葛亮的做法,甚至在现代的商战中也有人借鉴过这种冒险的行为。事实上,有传言说,清兵入关前,曾经将《三国演义》译成满文,作为对抗明军的兵法。这个,就算是对于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的个人观点的解读吧。”
苏钺不知道这个世界是不是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的作者钱穆先生诞生于一战之前,但这本书却作成于另一个世界的二战之后,他也忘了在上台前仔细查阅一下历史,只好含含糊糊把“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这两个概念模模糊糊抛了出来。不过看到姬慕森教授在听到这两个概念,也亮着双眼抢过韦昌明手中的笔记本亲自记录的场面时,苏钺也多少猜到了这本巨著估计是不存在了,心中倒有些微微的遗憾。
收拢了心神,苏钺觉得还是加一些自己的想法。
“绝大多数时候,对于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标准,都是随着史书的编撰者的倾向而变化的。我们常说,‘成王败寇’,或者‘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等等。也就是说,对于史书中的描述和评论,我们大概也要秉持着辨证的思维去分析。《三国演义》之所以抑曹兴刘,就是因为刘备占了所谓的刘汉政权的‘大义’,但实际上,我们常说,‘春秋无义战’,那么三国时期的战争是不是就是正义的呢?我看也不尽然。某些情况下,关于历史的观点就是这样:肚子决定手脚、手脚决定屁股、屁股决定脑袋。当然了,这个说法仅仅是我的一家之言,勉强算是个人观点,算不得时代观点,更称不上历史观点。”
这次倒是没有哄然大笑,只有明白过来的姬慕森和韦昌明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正所谓‘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百家讲坛》将会引领大家进入这段英雄辈出风云跌宕的历史,笑谈三国兴废、闲话历史风云!”
苏钺笑着说了结束语,姬慕森带头鼓起了掌。
“苏先生,我觉得您比我更适合讲这一段历史!”韦昌明郑重道。
“不行不行!”苏钺赶紧摆手,“这一段算是我在有限的知识中费尽心思弄出来的,再让我讲,恐怕也就没得讲了。以后的节目,还得靠韦教授撑着。”
“不过小苏讲得确实好啊!”姬慕森道,“史料详实、内容风趣,而且真真正正可以抓住观众的心!最起码,像韦教授这样的内行不也被你给套进去了吗?”
“相互借鉴。相互借鉴。”苏钺笑着道,“这其实就是我心中的的这档节目的样子,灌输知识的时候不能忽略方式方法,只有让人觉得枯燥的知识有意思,才会让观众有观看的欲望。”
“我明白!”韦昌明点头道,“苏先生,您的意思我清楚,讲课的方法我也记住了,我想,我可以讲出让观众满意的课来。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
“您说。”苏钺道。
“今天您讲的这些东西,恐怕我待会儿很可能要借用,您看……”
“这个没问题!”苏钺赶紧道,“我就是想什么说什么,您要是能把我不成熟的观点讲给观众听,我求之不得!”
果然是老实人,口头引用都要征得“原创者”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