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穿越战国之神级系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燕国方面,周子浩可以完全放手让他们做,齐国就不一样了。
做了半个月齐王的周子浩,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枢纽一样,差不多大小事务都要安排下去。
还好,齐国的发展一切顺利进行,让周子浩轻松的是,身边有苏秦,钟无艳等从中帮忙,当然,有个重要的人也帮助了不少,那就是孟尝君。
孟尝君,本名田文,战国四公子之一。是搞人力资源管理的资深玩家,在他的封地薛城,门客三千,各个拥有一技甚至多技之长。
孟尝君在接替父亲田婴的相位之后,一直尽心尽力为周子浩办事,能力也特别出众。也推荐了许多有用的人才给周子浩,在改革上,全力支持周子浩的决策。
通过半个月的考察,周子浩认为孟尝君可以重用,便将重要的事情交给孟尝君,由他和苏秦一起管理日常事务。
历史记载孟尝君和周子浩(田地)的隔阂,实际上是因为齐闵王的猜忌,加上外边传闻说齐国只记得有孟尝君,而不知道有齐闵王,才导致后面的悲剧。
作为齐国国君,周子浩又怎么会对他不放心呢?再说从血缘关系上,孟尝君还是他的堂兄。这种裙带关系,在这个时代还是比较靠得住的。
当然,放心让孟尝君管理,是因为还有苏秦分管大部分工作。而周子浩规划的是全中原,怎么会局限于齐国的一亩三分地,这里顶多就是试验田,把比较实用的政治纲领先在齐国试试,看看此时最适合那种制度。
当然,不能随便乱来,把国家搞坏了,就不好了。
法治国家的构想,周子浩直接照搬一部现代法律,将这部法律当成最先进的典籍收入齐国,让所有法家代表进行学习。
并让许多学士一起参与制定法律,毕竟周子浩对齐国的国情也没有全部了解,让更多人参与,更容易体现法律的公平性。
然后通过颁布法律,向全国普法。普法最重要的一步是普及教育问题,战国的教育问题实在是太缺乏了。
除了贵族子弟认识的字比较多之外,普通人民大多不识字。
政治方面的改革,周子浩没有一次把药下得太猛,而是在齐国原有的基础先稍加改动,大体上不变。
齐国学校的建立,拥有县级大小的城市,基本上都有两座学校,一座用做小学,专门传授适龄儿童识字,免费普及,经费由国家拨款,老师也由国家直接派送。
还有一所大学,能进入大学学习的齐国子民,可以参加每年的考试,并且参与考试的人不受国籍限制,阶级限制,中原各各诸侯国的有识之士都能参加。
考上之后,无论身份贵贱,都能入朝为官。
因为战国的情况是阶级矛盾太深了,奴隶、贱民作为最低层,基本上无法参政,很多有才之人,基本上被排除在外。
周子浩暂时参考的是科举制度,最早的科举。当然,考试的类型比科举灵活许多。
这么做,主要是打破人才僵局,使贵族的作用弱化,或者直接去除。
考试模式一问世,便在中原所有诸侯国中传开,慕名而来的学士,为齐国接下来的考试选贤才奠定了基础。
尤其是底层学士,直接跑到齐国都城,安顿下来,等待下个月... -->>
燕国方面,周子浩可以完全放手让他们做,齐国就不一样了。
做了半个月齐王的周子浩,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枢纽一样,差不多大小事务都要安排下去。
还好,齐国的发展一切顺利进行,让周子浩轻松的是,身边有苏秦,钟无艳等从中帮忙,当然,有个重要的人也帮助了不少,那就是孟尝君。
孟尝君,本名田文,战国四公子之一。是搞人力资源管理的资深玩家,在他的封地薛城,门客三千,各个拥有一技甚至多技之长。
孟尝君在接替父亲田婴的相位之后,一直尽心尽力为周子浩办事,能力也特别出众。也推荐了许多有用的人才给周子浩,在改革上,全力支持周子浩的决策。
通过半个月的考察,周子浩认为孟尝君可以重用,便将重要的事情交给孟尝君,由他和苏秦一起管理日常事务。
历史记载孟尝君和周子浩(田地)的隔阂,实际上是因为齐闵王的猜忌,加上外边传闻说齐国只记得有孟尝君,而不知道有齐闵王,才导致后面的悲剧。
作为齐国国君,周子浩又怎么会对他不放心呢?再说从血缘关系上,孟尝君还是他的堂兄。这种裙带关系,在这个时代还是比较靠得住的。
当然,放心让孟尝君管理,是因为还有苏秦分管大部分工作。而周子浩规划的是全中原,怎么会局限于齐国的一亩三分地,这里顶多就是试验田,把比较实用的政治纲领先在齐国试试,看看此时最适合那种制度。
当然,不能随便乱来,把国家搞坏了,就不好了。
法治国家的构想,周子浩直接照搬一部现代法律,将这部法律当成最先进的典籍收入齐国,让所有法家代表进行学习。
并让许多学士一起参与制定法律,毕竟周子浩对齐国的国情也没有全部了解,让更多人参与,更容易体现法律的公平性。
然后通过颁布法律,向全国普法。普法最重要的一步是普及教育问题,战国的教育问题实在是太缺乏了。
除了贵族子弟认识的字比较多之外,普通人民大多不识字。
政治方面的改革,周子浩没有一次把药下得太猛,而是在齐国原有的基础先稍加改动,大体上不变。
齐国学校的建立,拥有县级大小的城市,基本上都有两座学校,一座用做小学,专门传授适龄儿童识字,免费普及,经费由国家拨款,老师也由国家直接派送。
还有一所大学,能进入大学学习的齐国子民,可以参加每年的考试,并且参与考试的人不受国籍限制,阶级限制,中原各各诸侯国的有识之士都能参加。
考上之后,无论身份贵贱,都能入朝为官。
因为战国的情况是阶级矛盾太深了,奴隶、贱民作为最低层,基本上无法参政,很多有才之人,基本上被排除在外。
周子浩暂时参考的是科举制度,最早的科举。当然,考试的类型比科举灵活许多。
这么做,主要是打破人才僵局,使贵族的作用弱化,或者直接去除。
考试模式一问世,便在中原所有诸侯国中传开,慕名而来的学士,为齐国接下来的考试选贤才奠定了基础。
尤其是底层学士,直接跑到齐国都城,安顿下来,等待下个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