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盛世明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转眼间,洪武三十五年便过去了。第二年元月初一,朱棣正式改元永乐。待到永乐元年元月十三的常朝,礼部尚书李至刚站出朝班,“陛下,北平乃陛下承运龙兴之宝地。且北据漠北,南俯中原,臣以为,应将北平设为我大明北都。一来,彰显陛下奉天承运之要地。二来,防御北虏之侵犯。请陛下圣裁。”朱棣满意地笑了,“朕早便有此意,朕记得去岁朝堂之上,朕本想商议此事,谁知被景清搅乱了。拟旨,将北平改名北京,北京自今日起为我大明北都。”朱棣话音刚落,兵部尚书方宾站出朝班,“陛下,帖木儿大军来犯。”听方宾如此说,朝堂之上,众人都纷纷议论着,只听朱高煦大喊一声:“父皇,儿臣愿请缨,讨伐帖木儿大军。”淇国公邱福跟着说道:“陛下,臣愿同二皇子同往。”朱棣思索了一会,说道:“帖木儿大军来犯,为保我大明疆土,护我大明子民,定要征讨帖木儿。方宾,你马上调集军队。至于征讨帖木儿令何人为帅,容朕再考虑考虑,待大军集结完毕,朕自会任命。”
这几日,朱棣都在思索着征讨帖木儿的事情。夜幕已然降临,朱棣用过晚膳,突然专司侍寝事宜的宦官黄俨来到乾清宫,“陛下,时候不早了,今晚去哪宫?”朱棣看着地图,头都未抬起便说道:“长乐宫。”黄俨看朱棣并未起身,还是目不转睛看着地图,便跪在地上不敢动。
过了一会,朱棣起身走出乾清宫,坐上龙辇,黄俨在侧紧紧跟随。龙辇行至后宫的永巷,只见那永巷的宫灯将永巷照得通明,永巷中每一座宫院前还分别挂着两盏红纱灯。原来大明后宫中是有规矩的,每到夜幕降临之时,宦官们除了将灯油灌注在永巷的宫灯里,还要在永巷的每一座宫院的门前挂上两盏红纱灯,皇帝若想临幸哪位妃嫔,夜里便进入她所居的宫院,宦官们便将那受幸妃嫔宫院门前的两盏红纱灯先卸下来,再到别的宫院一一通传,令其他妃嫔卸灯寝息,再纷纷卸了其余宫院的红纱灯。
朱棣走进了长乐宫,只听黄俨高声喊道:“长乐宫娘娘承恩,其他宫院卸灯寝息。”紧接着,一众宦官分别赶到其他宫院门前喊道:“长乐宫娘娘承恩,其他宫院卸灯寝息。”
坤宁宫中,徐令仪听了宦官“卸灯寝息”的通传,对陶菊说道:“也好,陛下这几日为帖木儿的事忧心坏了,总算召幸宫嫔了,虽未来本宫这里,可是只要陛下心中开解了,本宫也便放心了。”陶菊看令仪脸上泛起了淡淡忧伤,赶忙说道:“在陛下心中谁也替代不了娘娘的。”令仪笑了笑,“你这丫头,本宫还用你劝,只要陛下好,本宫便好。陶菊,快拿纸笔来,咱们接着编《内训》,过些时日,便要在天下广征淑女入宫了。到时候陛下的后宫会多出很多妃嫔,有《内训》为鉴,好让后宫和睦。后宫和睦,陛下才能安心前朝。”“娘娘日夜都为陛下的基业着想。奴婢这便取纸笔。”
未央宫中,贵妃张清瑶听见宦官“卸灯寝息”的通传,哀伤地说道:“从燕王府到这皇宫,都是她最得宠。”碧环赶忙劝慰:“陛下心中是有娘娘的。只要是娘娘想做的事情,陛下哪里有不答应的?平日里,陛下也总是对娘娘嘘寒问暖。”清瑶苦笑一声,“若是没有父亲,不知陛下还能否如此在意我。”清瑶叹了口气跪在未央宫中的一尊佛像前,吩咐道:“碧环,把经书拿来。”
朱棣进了长乐宫便又坐在桌前看地图,王玉竹端着清茶而至,柔声说道:“陛下操劳了一日,快喝些清茶润润喉咙。”朱棣端起茶盏喝了一口茶,“玉竹,你看,咱们现在在这里。”朱棣说着便将手指指向了地图上南京的地方,“这是瓦剌、这是鞑靼、这是兀良哈。万一北虏犯境,朕远在南京,鞭长莫及。”玉竹接过茶盏放在一边,“陛下已将北京设为北都,可在北都设重兵严密防守。”朱棣摇摇头,“你觉得这南京可当得起京师?南京六朝古都,可哪个王朝长命了?”玉竹思索着说道:“定都南京确实有些偏安的意思。听闻当年太祖皇帝想另觅京师,还派懿文太子去了秦地。”“不错,太祖看中了关中地区。只是当时国库的资材担不起迁都的费用,太祖一生忌奢尚俭,迁都之事便作罢。依朕看,迁都乃必须,可未必在关中。”玉竹赶忙问道:“那在何处?”朱棣指着地图,“北京。”玉竹皱起双眉,“迁都可不是小事。北京远不比南京富庶。北京若成了京师,那必定人口倍增,军力倍增,这么多的人,钱粮哪里来?”“江南钱粮可运至北京。”“谈何容易?运输钱粮的车马、人力将不计其数。”“朕知道你们都担忧这些。朕早便想好了,用漕运。将那隋朝的京杭大运河疏通,如此一来,不但解决了迁都问题,还加强南地与北地交通,如此一来,富庶南方之钱物便纷纷流向北地,北地便跟着富庶起来,真乃一举数得,利在千秋。”玉竹思索了一... -->>
转眼间,洪武三十五年便过去了。第二年元月初一,朱棣正式改元永乐。待到永乐元年元月十三的常朝,礼部尚书李至刚站出朝班,“陛下,北平乃陛下承运龙兴之宝地。且北据漠北,南俯中原,臣以为,应将北平设为我大明北都。一来,彰显陛下奉天承运之要地。二来,防御北虏之侵犯。请陛下圣裁。”朱棣满意地笑了,“朕早便有此意,朕记得去岁朝堂之上,朕本想商议此事,谁知被景清搅乱了。拟旨,将北平改名北京,北京自今日起为我大明北都。”朱棣话音刚落,兵部尚书方宾站出朝班,“陛下,帖木儿大军来犯。”听方宾如此说,朝堂之上,众人都纷纷议论着,只听朱高煦大喊一声:“父皇,儿臣愿请缨,讨伐帖木儿大军。”淇国公邱福跟着说道:“陛下,臣愿同二皇子同往。”朱棣思索了一会,说道:“帖木儿大军来犯,为保我大明疆土,护我大明子民,定要征讨帖木儿。方宾,你马上调集军队。至于征讨帖木儿令何人为帅,容朕再考虑考虑,待大军集结完毕,朕自会任命。”
这几日,朱棣都在思索着征讨帖木儿的事情。夜幕已然降临,朱棣用过晚膳,突然专司侍寝事宜的宦官黄俨来到乾清宫,“陛下,时候不早了,今晚去哪宫?”朱棣看着地图,头都未抬起便说道:“长乐宫。”黄俨看朱棣并未起身,还是目不转睛看着地图,便跪在地上不敢动。
过了一会,朱棣起身走出乾清宫,坐上龙辇,黄俨在侧紧紧跟随。龙辇行至后宫的永巷,只见那永巷的宫灯将永巷照得通明,永巷中每一座宫院前还分别挂着两盏红纱灯。原来大明后宫中是有规矩的,每到夜幕降临之时,宦官们除了将灯油灌注在永巷的宫灯里,还要在永巷的每一座宫院的门前挂上两盏红纱灯,皇帝若想临幸哪位妃嫔,夜里便进入她所居的宫院,宦官们便将那受幸妃嫔宫院门前的两盏红纱灯先卸下来,再到别的宫院一一通传,令其他妃嫔卸灯寝息,再纷纷卸了其余宫院的红纱灯。
朱棣走进了长乐宫,只听黄俨高声喊道:“长乐宫娘娘承恩,其他宫院卸灯寝息。”紧接着,一众宦官分别赶到其他宫院门前喊道:“长乐宫娘娘承恩,其他宫院卸灯寝息。”
坤宁宫中,徐令仪听了宦官“卸灯寝息”的通传,对陶菊说道:“也好,陛下这几日为帖木儿的事忧心坏了,总算召幸宫嫔了,虽未来本宫这里,可是只要陛下心中开解了,本宫也便放心了。”陶菊看令仪脸上泛起了淡淡忧伤,赶忙说道:“在陛下心中谁也替代不了娘娘的。”令仪笑了笑,“你这丫头,本宫还用你劝,只要陛下好,本宫便好。陶菊,快拿纸笔来,咱们接着编《内训》,过些时日,便要在天下广征淑女入宫了。到时候陛下的后宫会多出很多妃嫔,有《内训》为鉴,好让后宫和睦。后宫和睦,陛下才能安心前朝。”“娘娘日夜都为陛下的基业着想。奴婢这便取纸笔。”
未央宫中,贵妃张清瑶听见宦官“卸灯寝息”的通传,哀伤地说道:“从燕王府到这皇宫,都是她最得宠。”碧环赶忙劝慰:“陛下心中是有娘娘的。只要是娘娘想做的事情,陛下哪里有不答应的?平日里,陛下也总是对娘娘嘘寒问暖。”清瑶苦笑一声,“若是没有父亲,不知陛下还能否如此在意我。”清瑶叹了口气跪在未央宫中的一尊佛像前,吩咐道:“碧环,把经书拿来。”
朱棣进了长乐宫便又坐在桌前看地图,王玉竹端着清茶而至,柔声说道:“陛下操劳了一日,快喝些清茶润润喉咙。”朱棣端起茶盏喝了一口茶,“玉竹,你看,咱们现在在这里。”朱棣说着便将手指指向了地图上南京的地方,“这是瓦剌、这是鞑靼、这是兀良哈。万一北虏犯境,朕远在南京,鞭长莫及。”玉竹接过茶盏放在一边,“陛下已将北京设为北都,可在北都设重兵严密防守。”朱棣摇摇头,“你觉得这南京可当得起京师?南京六朝古都,可哪个王朝长命了?”玉竹思索着说道:“定都南京确实有些偏安的意思。听闻当年太祖皇帝想另觅京师,还派懿文太子去了秦地。”“不错,太祖看中了关中地区。只是当时国库的资材担不起迁都的费用,太祖一生忌奢尚俭,迁都之事便作罢。依朕看,迁都乃必须,可未必在关中。”玉竹赶忙问道:“那在何处?”朱棣指着地图,“北京。”玉竹皱起双眉,“迁都可不是小事。北京远不比南京富庶。北京若成了京师,那必定人口倍增,军力倍增,这么多的人,钱粮哪里来?”“江南钱粮可运至北京。”“谈何容易?运输钱粮的车马、人力将不计其数。”“朕知道你们都担忧这些。朕早便想好了,用漕运。将那隋朝的京杭大运河疏通,如此一来,不但解决了迁都问题,还加强南地与北地交通,如此一来,富庶南方之钱物便纷纷流向北地,北地便跟着富庶起来,真乃一举数得,利在千秋。”玉竹思索了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