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金庸作品集(简体新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以及主帅战略不当,指挥错误。军务废弛,士气低落,当然也是由于统帅失责。
以中国之大,为什么经常缺乏有才能的统帅?根本症结是在明朝一个绝对荒谬的制度:由文官指挥战役。
这个制度的根源,在于皇帝不信任武官。明朝皇帝不信任武将,怕他们手里有了武力,就会抢夺皇帝的宝座,先是派文官去军中监视,后来索性叫文官做总指挥,到后来连文官也不信任了,于是再加派太监作监军。太监既是皇帝的心腹亲信,另有一样好处,太监没有儿子,篡位的可能性就很小。做了皇帝而不能传于子孙,做皇帝的兴趣就大打折扣了。
明朝御史的权力很大,有权监察各行政部门。大学士代皇帝拟的圣旨、六部尚书所下的决定,御史都可放言批评,而且批评经常发生效力。皇帝派去监察武将的“总督”、“巡抚”,本来都是属于“都察院”的监察官,并不是行政官。因为监察官权大,后来就变成了总司令、总指挥。好比部队的政委或政治主任兼任司令员。
但要做到御史,通常非中进士不可。要中进士,必须读熟四书五经,书法漂亮,会做合乎应制规范的八股文。明朝读书人如何废寝忘食的学八股文、考进士,读一下《儒林外史》就很清楚了。明朝派去带兵、指挥大军,和清军猛将锐卒对抗的,却都是这批熟读诗云子曰、书法漂亮、八股文做得很好的进士。
明末抗清有三位名将,功勋卓著:熊廷弼是万历二十五年的解元(全省考举人第一名),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孙承宗是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第二名(榜眼)。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他们三个是文官,幸亏碰巧有用兵的才能。本来明末皇帝的运气不坏,做八股文考中进士的文人之中居然出现了三个第一流的军事家。然而文官会带兵,那就是危险人物。明朝皇帝罢斥了其中一个(孙承宗),杀死了另外两个。
别的奉命统兵抗清的八股文专家们可就没有军事才能了。杨镐,万历八年进士,指挥大军,全军覆没。袁应泰,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指挥大军,全军覆没。王化贞,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指挥大军,全军覆没。
袁崇焕是在这样的政治、经济、军事背景之下,去应付辽东艰巨的局面。当然,更艰巨的,是应付北京朝廷中的局面。
背后是昏愦胡涂的皇帝、屈杀忠良的权奸、嫉功妒能的言官;手下是一批饥饿羸弱的兵卒和马匹,将官不全,兵器残缺,领不到粮,领不到饷,所面对的敌人,却是自成吉思汗以来、四百多年中全世界从未出现过的军事大天才努尔哈赤。这个用兵如神的统帅,创制了严密的军事制度和纪律,使他手下那批战士,此后两百年间在全世界所向无敌。铁骑奔驰于北埵大漠、南疆高原,扩土万里,的的确确是威行绝域,震慑四邻。
努尔哈赤以祖宗遗下的十三副甲胄起家,带领了数百名族人东征西讨,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大帝国(元朝的蒙古帝国横跨欧亚,不能说中华帝国的领土竟有这么大。蒙古大帝国的中国部份,远比清朝的疆域为小)。清朝的疆域比汉朝、唐朝全盛时代都大得多,宋明两朝更不能与之相比。今日中国领土中的西藏、新疆、黑龙江、台湾、青海、内蒙古等等大片土地,都是满洲人得来的。当时外蒙古、朝鲜、越南、琉球、今日俄罗斯东部的大片土地都是中国的领土或属地。清朝全盛时期的领土,比现在的中国大得多了。
满洲战士后来打败了俄罗斯帝国的骑兵,打败了尼泊尔的啹喀兵,打败了蒙古兵,打败了朝鲜兵,打败了越南兵,间接打败荷兰兵(郑成功先打败荷兰兵,攻占台湾,满洲兵再打败郑成功的孙子),在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的两百年中,无敌于天下。
满洲当时和明帝国交战,已接连三次杀得明军全军覆没,每一个战役都是以少胜多。努尔哈赤兴兵以来,迄此时为止,百战百胜,从未吃过一个败仗。
满洲兵所以军力强盛,几乎战无不胜,一来因女真人生于苦寒之地,环境恶劣,自幼即经受苛严之锻炼。成军之后,纪律极严,战阵中若首领被杀而部属不死者,全队齐斩,又若部属战死而队首不死者,队长处斩。军令强迫全队官兵共存亡,长官死则全队俱死,部队死则长官亦死,若不死于战阵,事后追究亦必斩首。崇德三年八月,皇太极命多尔衮、岳托统兵伐明,宣示军律曰:“尔等临阵,若七旗败走,一旗拒战者,七旗所属之人员,俱给拒战之一旗;一旗败走而七旗拒战者,以败走一旗人员,分给七旗。如一旗内拒战者半,败走者半,即以败走者所属人员给本旗拒战者。”满洲人采用八旗制的部族经济制度时,以所俘虏的汉人为奴隶,是主要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性质。战争制度颇为野蛮,打仗时如一旗败走而七旗拒战,该旗的奴隶、财产等等,全归拒战不退的七旗平分,败走的一旗就无以为生。因此一到战斗之时,每个战士以身家性命作拚斗,宁死不肯败走。
努尔哈赤幼时在明朝大将李成梁家中为奴,识得汉语汉文,喜读《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他的智略一部份是天生,一部份当是从这两部小说中得来的。
努尔哈赤自己固然智勇双全,他还有一大批精明骁勇的子侄,[23]剽悍凶猛的将领,部勒严整的战士。
当时明朝有一句谚语说:“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因为女真人熟习弓马,强悍善战,汉人向来不是他们的敌手。这时女真精兵八旗,每旗七千五百人,已有六万之众了。
袁崇焕所面对的是这样了不起的大敌,而他却是个书生。他会做诗,虽然诗才不敏捷,字写得很好,文章有气势,[24]既然中了进士,八股文当然也做得不错,诗云子曰背得很熟。相信他不会射箭,宁远第二次大战时,他自称只是在城头大声呐喊。[25]
努尔哈赤与袁崇焕正面交锋之时,满清的兵势正处于巅峰状态,而明朝的政治与军事也正处于腐败绝顶的谷底。
以这样一个文弱书生,在这样不利的局面之下,而去和一个纵横无敌的大英雄对抗,居然打三场大战,胜了三场,袁崇焕的英雄气概,在整个人类历史中都是十分罕有的。
四
袁崇焕,原籍广东东莞,是水南乡人,祖父移居广西梧州藤县白马乡。生于万历十二年(公元一五八四年),他在藤县考中秀才和举人。
他为人慷慨,富于胆略,喜欢和人谈论军事,遇到年老退伍的军官士卒,总是向他们请问边疆上的军事情况,在年轻时候就有志于去办理边疆事务。[26]
他少年时便以“豪士”自许,[27]喜欢旅行。他中了举人后再考进士,大概三次落第,[28]每次上北京应试,总是乘机游历,几乎踏遍了半个中国。[29]最喜欢和好朋友通宵不睡的谈天说地,谈话的内容往往涉及兵戈战阵之事。[30]
以及主帅战略不当,指挥错误。军务废弛,士气低落,当然也是由于统帅失责。
以中国之大,为什么经常缺乏有才能的统帅?根本症结是在明朝一个绝对荒谬的制度:由文官指挥战役。
这个制度的根源,在于皇帝不信任武官。明朝皇帝不信任武将,怕他们手里有了武力,就会抢夺皇帝的宝座,先是派文官去军中监视,后来索性叫文官做总指挥,到后来连文官也不信任了,于是再加派太监作监军。太监既是皇帝的心腹亲信,另有一样好处,太监没有儿子,篡位的可能性就很小。做了皇帝而不能传于子孙,做皇帝的兴趣就大打折扣了。
明朝御史的权力很大,有权监察各行政部门。大学士代皇帝拟的圣旨、六部尚书所下的决定,御史都可放言批评,而且批评经常发生效力。皇帝派去监察武将的“总督”、“巡抚”,本来都是属于“都察院”的监察官,并不是行政官。因为监察官权大,后来就变成了总司令、总指挥。好比部队的政委或政治主任兼任司令员。
但要做到御史,通常非中进士不可。要中进士,必须读熟四书五经,书法漂亮,会做合乎应制规范的八股文。明朝读书人如何废寝忘食的学八股文、考进士,读一下《儒林外史》就很清楚了。明朝派去带兵、指挥大军,和清军猛将锐卒对抗的,却都是这批熟读诗云子曰、书法漂亮、八股文做得很好的进士。
明末抗清有三位名将,功勋卓著:熊廷弼是万历二十五年的解元(全省考举人第一名),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孙承宗是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第二名(榜眼)。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他们三个是文官,幸亏碰巧有用兵的才能。本来明末皇帝的运气不坏,做八股文考中进士的文人之中居然出现了三个第一流的军事家。然而文官会带兵,那就是危险人物。明朝皇帝罢斥了其中一个(孙承宗),杀死了另外两个。
别的奉命统兵抗清的八股文专家们可就没有军事才能了。杨镐,万历八年进士,指挥大军,全军覆没。袁应泰,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指挥大军,全军覆没。王化贞,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指挥大军,全军覆没。
袁崇焕是在这样的政治、经济、军事背景之下,去应付辽东艰巨的局面。当然,更艰巨的,是应付北京朝廷中的局面。
背后是昏愦胡涂的皇帝、屈杀忠良的权奸、嫉功妒能的言官;手下是一批饥饿羸弱的兵卒和马匹,将官不全,兵器残缺,领不到粮,领不到饷,所面对的敌人,却是自成吉思汗以来、四百多年中全世界从未出现过的军事大天才努尔哈赤。这个用兵如神的统帅,创制了严密的军事制度和纪律,使他手下那批战士,此后两百年间在全世界所向无敌。铁骑奔驰于北埵大漠、南疆高原,扩土万里,的的确确是威行绝域,震慑四邻。
努尔哈赤以祖宗遗下的十三副甲胄起家,带领了数百名族人东征西讨,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大帝国(元朝的蒙古帝国横跨欧亚,不能说中华帝国的领土竟有这么大。蒙古大帝国的中国部份,远比清朝的疆域为小)。清朝的疆域比汉朝、唐朝全盛时代都大得多,宋明两朝更不能与之相比。今日中国领土中的西藏、新疆、黑龙江、台湾、青海、内蒙古等等大片土地,都是满洲人得来的。当时外蒙古、朝鲜、越南、琉球、今日俄罗斯东部的大片土地都是中国的领土或属地。清朝全盛时期的领土,比现在的中国大得多了。
满洲战士后来打败了俄罗斯帝国的骑兵,打败了尼泊尔的啹喀兵,打败了蒙古兵,打败了朝鲜兵,打败了越南兵,间接打败荷兰兵(郑成功先打败荷兰兵,攻占台湾,满洲兵再打败郑成功的孙子),在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的两百年中,无敌于天下。
满洲当时和明帝国交战,已接连三次杀得明军全军覆没,每一个战役都是以少胜多。努尔哈赤兴兵以来,迄此时为止,百战百胜,从未吃过一个败仗。
满洲兵所以军力强盛,几乎战无不胜,一来因女真人生于苦寒之地,环境恶劣,自幼即经受苛严之锻炼。成军之后,纪律极严,战阵中若首领被杀而部属不死者,全队齐斩,又若部属战死而队首不死者,队长处斩。军令强迫全队官兵共存亡,长官死则全队俱死,部队死则长官亦死,若不死于战阵,事后追究亦必斩首。崇德三年八月,皇太极命多尔衮、岳托统兵伐明,宣示军律曰:“尔等临阵,若七旗败走,一旗拒战者,七旗所属之人员,俱给拒战之一旗;一旗败走而七旗拒战者,以败走一旗人员,分给七旗。如一旗内拒战者半,败走者半,即以败走者所属人员给本旗拒战者。”满洲人采用八旗制的部族经济制度时,以所俘虏的汉人为奴隶,是主要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性质。战争制度颇为野蛮,打仗时如一旗败走而七旗拒战,该旗的奴隶、财产等等,全归拒战不退的七旗平分,败走的一旗就无以为生。因此一到战斗之时,每个战士以身家性命作拚斗,宁死不肯败走。
努尔哈赤幼时在明朝大将李成梁家中为奴,识得汉语汉文,喜读《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他的智略一部份是天生,一部份当是从这两部小说中得来的。
努尔哈赤自己固然智勇双全,他还有一大批精明骁勇的子侄,[23]剽悍凶猛的将领,部勒严整的战士。
当时明朝有一句谚语说:“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因为女真人熟习弓马,强悍善战,汉人向来不是他们的敌手。这时女真精兵八旗,每旗七千五百人,已有六万之众了。
袁崇焕所面对的是这样了不起的大敌,而他却是个书生。他会做诗,虽然诗才不敏捷,字写得很好,文章有气势,[24]既然中了进士,八股文当然也做得不错,诗云子曰背得很熟。相信他不会射箭,宁远第二次大战时,他自称只是在城头大声呐喊。[25]
努尔哈赤与袁崇焕正面交锋之时,满清的兵势正处于巅峰状态,而明朝的政治与军事也正处于腐败绝顶的谷底。
以这样一个文弱书生,在这样不利的局面之下,而去和一个纵横无敌的大英雄对抗,居然打三场大战,胜了三场,袁崇焕的英雄气概,在整个人类历史中都是十分罕有的。
四
袁崇焕,原籍广东东莞,是水南乡人,祖父移居广西梧州藤县白马乡。生于万历十二年(公元一五八四年),他在藤县考中秀才和举人。
他为人慷慨,富于胆略,喜欢和人谈论军事,遇到年老退伍的军官士卒,总是向他们请问边疆上的军事情况,在年轻时候就有志于去办理边疆事务。[26]
他少年时便以“豪士”自许,[27]喜欢旅行。他中了举人后再考进士,大概三次落第,[28]每次上北京应试,总是乘机游历,几乎踏遍了半个中国。[29]最喜欢和好朋友通宵不睡的谈天说地,谈话的内容往往涉及兵戈战阵之事。[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