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马来西亚的马来人与华人及其关系研究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为发展农业,开发垦殖区,吸引了大批华人移民,主要的农业种植是胡椒和甘密,此外也包括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沙巴华人的有计划移民出现的较晚,此前据说仅在西海岸的Papar有少量定居。1881年,英国皇家公司( Chartered Company)取得了沙巴的统治权,为开发农业——先以烟草种植为主,后为树胶种植取代,从中国引入大批移民。值得指出的是,沙巴华人移民中有一支来自中国东北,这打破了以往华人多来自中国东南沿海闽粤两省的惯例。这批华人是1913年招募来的,共有107家,430多人,被安置在亚庇附近的Kinarut(金拿律)地区,从事稻米和树胶垦殖。据说如今仍有千余人住在山东村(或称“津榜村”)内。东马两州的华人人口的增长在二战前主要是以移民为主,二战后则以自然增长为主。根据1991年的人口统计,砂拉越当年有华人人口475752人,沙巴为218233人。此前一年的有关资料指出,在马来西亚全部华人人口的5260 000人(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的29.6%)中,西马占87%,砂拉越占9.2%,沙巴占3.80%。所以,尽管东马的华人人口绝对数(1991年达693985人)也不容忽视,但是,马来西亚的华人人口的绝大多数显然集中在西部马来西亚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二战前砂拉越和沙巴两州华人人口的增长情第三节华人的亚族群——方言群中国的汉人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族群,其民族语言——汉语的方言结构亦十分复杂,有七大方言之说,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马来西亚的华人保留了这一族群和语言的复杂性,在这七大方言中,至少占有三种,即闽(闽南或福建)、粤(广府或广东)、客家三大方言。实际上,这里的每一个方言本身又是由一些更小的方言组合而成的亚方言群,所以,马来西亚的华人学者一般不区分方言层次,而是针对所有的不同方言,将华人分为10个方言群,其中,9个为确定的独立方言群,另外一个是“其他”,又包括若干小的方言。这9个独立的方言群除了闽南、广府、客家等方言外,还有潮州、海南(琼州)、广西、福州、兴化和福清等方言。这实际上是在华人亚族群的划分上,亦参考了他们原有的籍贯区别。一般而言,籍贯不同,其方言多少会有差异,所以,这样划分亦有其合理性。关于20世纪西马华人各亚族群不同时期所占其族群总人口的比重,下表可以作一参考。另外,根据有关研究,南洋移民的原居地闽南粤东一带的居民,大体上可分为三系,即泉漳为一系(闽南人),潮汕为一系(福老人),梅县五属(梅县、兴宁、五华、蕉岭、大埔)为一系(客家人)。马来西亚华人追根溯源亦应不出此三系范围。
马来西亚华人的方言群划分,体现着他们十分看重方言与籍贯认同,而体现这一认同心理的各类会馆的建立,则在其现实生活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实际上发挥着某种群内自助、自治功能,并构成着华人社会政治之重要基础。
——闽南人。又称福建人,来到马来亚之初多聚集于马六甲、槟城、新加坡等地,后随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向其他城镇发展,因此,相较其他华人群体,城镇化水平较高,从事商人和店主职业者也较多,但亦有从事农业者。
——客家人。较倾向于乡居,传统职业是矿工和经营农业,但也经营商业,一度称雄于药材店、当铺、布店、裁缝及白铁店。客家人在雪兰莪的卢骨(Lukut)、干征(Kanching)、暗邦(Ambang)、双溪芙蓉(Sungai Ujong)以及霹雳的太平等地锡矿的开采,有过重要的贡献。广东嘉应客家人还先在西婆罗洲后在砂拉越的石隆门一带开采金矿,史载:“百年前广东嘉应州客人曾建独立国于此,号称‘三条沟公司’,施行自治,年号日‘正立’,完全为一独立共和之国度。‘公司’者,乃当时吾侨通用之名词,犹今代‘共和’、‘共和民主’之谓也。该国由西婆兰芳大公司分出,并曾领用其自铸之钱币,形式一如我国古代之制钱,廓圆、孔方,正间志‘三条沟公司’,反面铸‘正立’等字,战前古晋博物院所有二枚,即巴古出土之物,此种钱币当时曾流行于印尼属西婆罗洲山口羊、三发、坤甸及兰芳大总制辖境各地。”(叶华芬语)
——广府人。又称广东人,多居住于城镇,除经营酒楼餐饮业外,传统职业还包括锡矿矿工和手工业者,如木匠、铜匠、铁匠等。
广府人曾积极参与霹雳甘文珍地区的锡矿开采。
——潮州人。城乡均有分布,除在杂货业及陶瓷生意较具实力外,也积极从事蔬菜、家禽、水果、海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潮州人还是最早在威斯利省和槟城经营甘蔗园,在柔佛经营甘密和胡椒者。早在1800年以前,潮州人就在威省中南部沿海一带,以中国传统的方法种植甘蔗等农作物,1810年以后,又率先在原始森林中开辟甘蔗园。
——海南人。传统职业在城镇者为咖啡店、酒吧和饭馆老板,在新、马两地,“海南咖啡”和“海南鸡饭”早有闻名,亦有经营日常生活用品者,在乡村的则主要是从事割胶业。根据1970年的人口统计,当时海南人人口为159210人,其中,西马145758人,东马13452人,超过万人以上的各州为:雪兰莪(34967人)、柔佛(30790人)、霹雳(17541人)、马六甲(15900人)、槟城(14324人)。
——广西人。多居住在乡村,擅长经营咖啡店和理发店。
——福州人。多居住在乡村,以经营农业为主。
——兴化人。19世纪80年代后始移民到马来亚,一开始做人力车夫,后来转行从事脚车店、三轮车、轮胎、电池、汽车、机车零件及有关交通业方面的经营。
——福清人。情况与兴化人大体相同。
”为发展农业,开发垦殖区,吸引了大批华人移民,主要的农业种植是胡椒和甘密,此外也包括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沙巴华人的有计划移民出现的较晚,此前据说仅在西海岸的Papar有少量定居。1881年,英国皇家公司( Chartered Company)取得了沙巴的统治权,为开发农业——先以烟草种植为主,后为树胶种植取代,从中国引入大批移民。值得指出的是,沙巴华人移民中有一支来自中国东北,这打破了以往华人多来自中国东南沿海闽粤两省的惯例。这批华人是1913年招募来的,共有107家,430多人,被安置在亚庇附近的Kinarut(金拿律)地区,从事稻米和树胶垦殖。据说如今仍有千余人住在山东村(或称“津榜村”)内。东马两州的华人人口的增长在二战前主要是以移民为主,二战后则以自然增长为主。根据1991年的人口统计,砂拉越当年有华人人口475752人,沙巴为218233人。此前一年的有关资料指出,在马来西亚全部华人人口的5260 000人(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的29.6%)中,西马占87%,砂拉越占9.2%,沙巴占3.80%。所以,尽管东马的华人人口绝对数(1991年达693985人)也不容忽视,但是,马来西亚的华人人口的绝大多数显然集中在西部马来西亚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二战前砂拉越和沙巴两州华人人口的增长情第三节华人的亚族群——方言群中国的汉人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族群,其民族语言——汉语的方言结构亦十分复杂,有七大方言之说,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马来西亚的华人保留了这一族群和语言的复杂性,在这七大方言中,至少占有三种,即闽(闽南或福建)、粤(广府或广东)、客家三大方言。实际上,这里的每一个方言本身又是由一些更小的方言组合而成的亚方言群,所以,马来西亚的华人学者一般不区分方言层次,而是针对所有的不同方言,将华人分为10个方言群,其中,9个为确定的独立方言群,另外一个是“其他”,又包括若干小的方言。这9个独立的方言群除了闽南、广府、客家等方言外,还有潮州、海南(琼州)、广西、福州、兴化和福清等方言。这实际上是在华人亚族群的划分上,亦参考了他们原有的籍贯区别。一般而言,籍贯不同,其方言多少会有差异,所以,这样划分亦有其合理性。关于20世纪西马华人各亚族群不同时期所占其族群总人口的比重,下表可以作一参考。另外,根据有关研究,南洋移民的原居地闽南粤东一带的居民,大体上可分为三系,即泉漳为一系(闽南人),潮汕为一系(福老人),梅县五属(梅县、兴宁、五华、蕉岭、大埔)为一系(客家人)。马来西亚华人追根溯源亦应不出此三系范围。
马来西亚华人的方言群划分,体现着他们十分看重方言与籍贯认同,而体现这一认同心理的各类会馆的建立,则在其现实生活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实际上发挥着某种群内自助、自治功能,并构成着华人社会政治之重要基础。
——闽南人。又称福建人,来到马来亚之初多聚集于马六甲、槟城、新加坡等地,后随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向其他城镇发展,因此,相较其他华人群体,城镇化水平较高,从事商人和店主职业者也较多,但亦有从事农业者。
——客家人。较倾向于乡居,传统职业是矿工和经营农业,但也经营商业,一度称雄于药材店、当铺、布店、裁缝及白铁店。客家人在雪兰莪的卢骨(Lukut)、干征(Kanching)、暗邦(Ambang)、双溪芙蓉(Sungai Ujong)以及霹雳的太平等地锡矿的开采,有过重要的贡献。广东嘉应客家人还先在西婆罗洲后在砂拉越的石隆门一带开采金矿,史载:“百年前广东嘉应州客人曾建独立国于此,号称‘三条沟公司’,施行自治,年号日‘正立’,完全为一独立共和之国度。‘公司’者,乃当时吾侨通用之名词,犹今代‘共和’、‘共和民主’之谓也。该国由西婆兰芳大公司分出,并曾领用其自铸之钱币,形式一如我国古代之制钱,廓圆、孔方,正间志‘三条沟公司’,反面铸‘正立’等字,战前古晋博物院所有二枚,即巴古出土之物,此种钱币当时曾流行于印尼属西婆罗洲山口羊、三发、坤甸及兰芳大总制辖境各地。”(叶华芬语)
——广府人。又称广东人,多居住于城镇,除经营酒楼餐饮业外,传统职业还包括锡矿矿工和手工业者,如木匠、铜匠、铁匠等。
广府人曾积极参与霹雳甘文珍地区的锡矿开采。
——潮州人。城乡均有分布,除在杂货业及陶瓷生意较具实力外,也积极从事蔬菜、家禽、水果、海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潮州人还是最早在威斯利省和槟城经营甘蔗园,在柔佛经营甘密和胡椒者。早在1800年以前,潮州人就在威省中南部沿海一带,以中国传统的方法种植甘蔗等农作物,1810年以后,又率先在原始森林中开辟甘蔗园。
——海南人。传统职业在城镇者为咖啡店、酒吧和饭馆老板,在新、马两地,“海南咖啡”和“海南鸡饭”早有闻名,亦有经营日常生活用品者,在乡村的则主要是从事割胶业。根据1970年的人口统计,当时海南人人口为159210人,其中,西马145758人,东马13452人,超过万人以上的各州为:雪兰莪(34967人)、柔佛(30790人)、霹雳(17541人)、马六甲(15900人)、槟城(14324人)。
——广西人。多居住在乡村,擅长经营咖啡店和理发店。
——福州人。多居住在乡村,以经营农业为主。
——兴化人。19世纪80年代后始移民到马来亚,一开始做人力车夫,后来转行从事脚车店、三轮车、轮胎、电池、汽车、机车零件及有关交通业方面的经营。
——福清人。情况与兴化人大体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