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张謇 (1/2)
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扩张之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刚刚得到的消息,芜湖纺织厂的人已经开始派人联系当地棉农,并且已经定下了价值数十万的原料…”
“他们还派人和当地的一些织户进行接触,似乎是想看看有没有把生产出来的棉纱销售给他们的可能…”
大生纱厂的例行董事会上,几个负责人正在一一汇报着情况,会议上的气氛也因此变得十分沉重。
包括张謇在内的几个负责人本来还因为不久前日本人被坑了一把的事情高兴,没想到现在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竞争对手…
大生纱厂的几个负责人会对日本人被坑感到幸灾乐祸,主要还是因为这一时期日本人和大生纱厂竞争时,把‘放价争购、滥而无择’当成了自己的杀手锏,结果弄得南通当地的棉花价格持续上涨。
现在张謇最头疼的也是这件事,幸好纱厂的效益非常不错,年利润几乎每年都能达到30%上下,最高的时候甚至达到了106%的惊人程度,所以日本人的这点手段暂时还动摇不了大生纱厂。
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日本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就又冒出来了一个芜湖纺织厂——————八万枚纱锭动起来后的消耗,只要想想就让他们觉得有些恐怖,要知道那可是大生纱厂全部纱锭两倍的数量…
大生纱厂能够在后来形成那么大的规模,主要还是靠的三点。
一个就是‘土产土销’,也就是从当地收购棉花,然后在把棉花纺出来的纱卖给当地织户。
再就是不缺工人,南通当地不缺熟练工人,寻常农家的女孩十一二岁就会纺纱,唐闸一带妇女多是天足,能长久站立,“上工能远行,做工能久立”。
还有一个则是成本问题,大生是在南通本地收购棉花,在成本上比其他纱厂有着明显的优势。而且南通当地工人的工资也要比上海低,普通女工的工资只有八分钱,熟练女工的也只有一角钱…
第四是日俄战争…
1904年(光绪30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倾销东北的洋布锐减,南通关庄土布得以在东北畅销,一年总销数在15万件(每件40匹)以上,而大生纱厂的棉纱是销售给当地织户的,这就给大生纱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也正是因为日俄战争这段期间,大生纱厂获利很多,最后张謇才会在1907年又办了一家分厂。
不过现在的话,安徽那边的人工成本比南通还要低,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抵销了运输成本上的劣势。何况就算没有这点,往南通卖纱也能获得极大的利润,大生纱厂也就不得不面对芜湖纺织厂竞争的威胁。
————————————————————
看到房间里几个纱厂的负责人都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张謇皱了皱眉,轻拍了几下桌子。“都这么愁眉苦脸的做什么…”
见几个负责人都看了过来,清了清嗓子后张謇正色道。“就算他芜湖纺织厂的棉纱卖过来了又如何,我张謇办厂本来就是为了‘设厂自救’,如今华商中又多了一家新秀,正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听到张謇这么说,其他几个人表面上不敢说什么,心里却撇了撇嘴。
和张謇不同,大生的几个负责人固然有‘设厂自救’的理念,但更多还是想要从中获利。如果说人人都有‘设厂自救’的想法,那当初张謇办厂的时候也不可能会那么困难,等到大生陷入困境的时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指责他。
不过就在几个人还在那里唉声叹气的时候,张謇却是话锋一转。“而且,纱厂所产的棉纱仅及关庄大布用纱量的一半,就算他芜湖的棉纱进来了,也未必会对我们产生多少威胁,何况我大生纱厂难道还不如一个连厂房都没建完的新纱厂吗…”
听到张謇这么说,那几个负责人的脸色总算好看了一些。
的确,如今大生纱厂四万枚纱锭所产的棉纱,只能满足南通关庄布一半的用纱量,就算芜湖纺织厂建成,也不过是把另一半填满罢了——————何况他毕竟是家安徽的纱厂,总不能把所有的产品都卖到南通来,不管自己的根基之地了吧。
而且就像张謇说的,现在那家纺织厂连厂房都没有建完,就算是想要投产,没有个一年半载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段时间已经足够大生牢固自己的销售市场了…
看着手下的人士气总算提升了一些,张謇不为人知的轻叹了口气。
“... -->>
“……刚刚得到的消息,芜湖纺织厂的人已经开始派人联系当地棉农,并且已经定下了价值数十万的原料…”
“他们还派人和当地的一些织户进行接触,似乎是想看看有没有把生产出来的棉纱销售给他们的可能…”
大生纱厂的例行董事会上,几个负责人正在一一汇报着情况,会议上的气氛也因此变得十分沉重。
包括张謇在内的几个负责人本来还因为不久前日本人被坑了一把的事情高兴,没想到现在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竞争对手…
大生纱厂的几个负责人会对日本人被坑感到幸灾乐祸,主要还是因为这一时期日本人和大生纱厂竞争时,把‘放价争购、滥而无择’当成了自己的杀手锏,结果弄得南通当地的棉花价格持续上涨。
现在张謇最头疼的也是这件事,幸好纱厂的效益非常不错,年利润几乎每年都能达到30%上下,最高的时候甚至达到了106%的惊人程度,所以日本人的这点手段暂时还动摇不了大生纱厂。
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日本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就又冒出来了一个芜湖纺织厂——————八万枚纱锭动起来后的消耗,只要想想就让他们觉得有些恐怖,要知道那可是大生纱厂全部纱锭两倍的数量…
大生纱厂能够在后来形成那么大的规模,主要还是靠的三点。
一个就是‘土产土销’,也就是从当地收购棉花,然后在把棉花纺出来的纱卖给当地织户。
再就是不缺工人,南通当地不缺熟练工人,寻常农家的女孩十一二岁就会纺纱,唐闸一带妇女多是天足,能长久站立,“上工能远行,做工能久立”。
还有一个则是成本问题,大生是在南通本地收购棉花,在成本上比其他纱厂有着明显的优势。而且南通当地工人的工资也要比上海低,普通女工的工资只有八分钱,熟练女工的也只有一角钱…
第四是日俄战争…
1904年(光绪30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倾销东北的洋布锐减,南通关庄土布得以在东北畅销,一年总销数在15万件(每件40匹)以上,而大生纱厂的棉纱是销售给当地织户的,这就给大生纱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也正是因为日俄战争这段期间,大生纱厂获利很多,最后张謇才会在1907年又办了一家分厂。
不过现在的话,安徽那边的人工成本比南通还要低,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抵销了运输成本上的劣势。何况就算没有这点,往南通卖纱也能获得极大的利润,大生纱厂也就不得不面对芜湖纺织厂竞争的威胁。
————————————————————
看到房间里几个纱厂的负责人都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张謇皱了皱眉,轻拍了几下桌子。“都这么愁眉苦脸的做什么…”
见几个负责人都看了过来,清了清嗓子后张謇正色道。“就算他芜湖纺织厂的棉纱卖过来了又如何,我张謇办厂本来就是为了‘设厂自救’,如今华商中又多了一家新秀,正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听到张謇这么说,其他几个人表面上不敢说什么,心里却撇了撇嘴。
和张謇不同,大生的几个负责人固然有‘设厂自救’的理念,但更多还是想要从中获利。如果说人人都有‘设厂自救’的想法,那当初张謇办厂的时候也不可能会那么困难,等到大生陷入困境的时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指责他。
不过就在几个人还在那里唉声叹气的时候,张謇却是话锋一转。“而且,纱厂所产的棉纱仅及关庄大布用纱量的一半,就算他芜湖的棉纱进来了,也未必会对我们产生多少威胁,何况我大生纱厂难道还不如一个连厂房都没建完的新纱厂吗…”
听到张謇这么说,那几个负责人的脸色总算好看了一些。
的确,如今大生纱厂四万枚纱锭所产的棉纱,只能满足南通关庄布一半的用纱量,就算芜湖纺织厂建成,也不过是把另一半填满罢了——————何况他毕竟是家安徽的纱厂,总不能把所有的产品都卖到南通来,不管自己的根基之地了吧。
而且就像张謇说的,现在那家纺织厂连厂房都没有建完,就算是想要投产,没有个一年半载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段时间已经足够大生牢固自己的销售市场了…
看着手下的人士气总算提升了一些,张謇不为人知的轻叹了口气。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