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明朝那些事儿(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让我们回到永乐大帝的时代,在朱棣的统治下,国泰民安,修书、迁都、远航这些事情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此时的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如果考虑到同时代的东罗马帝国已经奄奄一息,英法百年战争还在打,哈布斯堡家族外强中干,德意志帝国四分五裂,我们似乎也可以把前面那句话中的“之一”两字去掉。
我们经常会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怎样才能获得其他国家及其人民的尊重,在世界上风光自豪一把,其实答案很简单——国家强大。
明朝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自元朝中期国力衰落以后,原先那威风凛凛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就已经成了一副空架子,元朝皇帝成了名义上的统治者,很多国家再也不来朝贡,甚至断绝了联系。
生了病的老虎非但不是老虎,连猫都不如。
而自从朱元璋接手这个烂摊子后,励精图治,努力发展生产,国力渐渐强盛,而等到朱棣继位,大明帝国更是扶摇直上,威名远播。
于是那些已经“失踪”很久的各国使臣们又纷纷出现,进贡的进贡,朝拜的朝拜。不过你可千万别把这些表面上的礼仪当真,要知道,他们进贡、朝拜后,是有回报的,即所谓的“锦绮、纱罗、金银、细软之物赐之”,要是国家不强盛,没有钱,你看他还来不来拜你?
之前我们说过,洪武年间,朝鲜成了明朝的属国,自此之后,朝鲜国凡册立太子、国王登基必先告知明朝皇帝,并获得皇帝的许可和正式册封,方可生效。永乐元年,新任国王李芳远即派遣使臣到中国朝贡,此惯例之后二百余年一直未变。
而郑和下西洋后,许多东南亚国家也纷纷前来朝贡,不过其中某些国家的朝贡方式十分特别。
按说朝贡只要派个大臣充当使者来就行了,但某些国家的使臣竟然就是他们的国王!
据统计,仅在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盛况空前。而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每次来中国的使团都是国王带队,而且这些国王来访绝不像今天的国家元首访问,待个两三天就走,他们往往要住上一两个月,带着几百个使团成员吃好玩好再走,与其说是使团,似乎更类似观光旅游团。
让人吃惊的还在后面,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居然有多达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是如此的钦慕中国,在遗嘱中竟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华大地。而明朝政府尊重他们的选择,按照亲王的礼仪厚葬了他们。
贵为一国之君,死后竟不愿回故土,而宁愿埋葬于异国他乡之中国,可见当年大明之吸引力。
此外当时的琉球群岛三国:中山、山南、山北,也纷纷派遣使臣来中国朝贡,其中中山最强,也是最先来的,山南、山北也十分积极,不但定期朝贡,还派遣许多官方子弟来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
而亚洲另一个国家的朝贡也是值得仔细一说的,这个国家就是近现代与中国打过许多交道的日本。
在当时无数的朝贡使团中,也有日本的身影,永乐元年,日本的实际统治者源道义派遣使臣到中国朝贡,当时朝贡国家很多,大都平安无事,可偏偏日本的朝贡团就出了问题。
什么问题呢?原来当时的明朝政府是不允许外国使臣携带兵器的,但这些日本朝贡团却不同其他,他们不但自己佩刀,还往往携带大量兵器入境。在完成外交使命后,他们竟然私自将带来的大批武士刀在市场上公开出售,顺便赚点外快(估计也是因为没有其他的东西可卖)。按照今天海关和工商局的讲法,这种行为是携带超过合理自用范围的违禁品,并在没有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出售,应予处罚,大臣李至刚就建议将违禁者抓起来关两天,教训他们一下。
在这个问题上,朱棣显示了开明的态度,他认为日本人冒着掉到海里喂王八的危险,这么远来一趟不容易,就批准他们公开在市场上出售兵器(外夷修贡,履险蹈危,所费实多……毋阻向化)。
可能有的朋友已经注意到了,我们在上文中并没有说日本国王或是日本天皇,而是用了一个词——实际统治者。因为之后我们还要和这个叫日本的国家打很多交道,这里就先解释一下这样称呼的原因,下面我们将暂时离开明朝,进入日本历史。
在日本,天皇一直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但天皇实际统治的时间并不长,真正的实权往往掌控在拥有土地和士兵的大臣手上,他们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统治者。到了公元十三世纪,随着一件事情的发生,这个倾向进一步深化。
这件事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源平合战,源平两家都是日本著名的武士家族,当时源氏的领军人物源赖朝在他的弟弟、日本第一传奇人物源义经的帮助下打败了平氏,获得了日本的统治权。
源赖朝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后来的德川家康一直奉此人为偶像。他为了更好地控制政权,在京都之外建立了幕府,作为武士统治的基地。由于幕府建在镰仓,日本史称镰仓幕府。源赖朝还给了自己一个特别的封号——征夷大将军,这就是后来日本历史上所谓幕府将军的来历。
而那位永乐年间来朝贡的源道义就是当时的日本将军,当然,在明朝和之后的清朝史书中都是找不到日本将军这个称呼的,对于这个来历复杂,不清不楚的将军,中国史书全部统称日本王,这倒也是理所应当的,毕竟名分再怎么乱、怎么复杂,那也是日本自己的事情。
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日本的国家政治和发布政令(包括发动侵略战争)都是由占据统治地位的将军或实权大臣(如丰臣秀吉就不是将军,而是关白)主使的。
当然了,近现代发动甲午战争和侵华战争的那几位仁兄除外(明治维新之后,天皇已经掌握了实权)。
但在当时,在强大的明朝面前,日本还是表现得比较友好的,虽然这种友好只是表面上的、暂时的。
永乐三年(1405),日本国派遣使臣向明朝朝贡,此时中国沿海一带已经出现了较多的倭寇,他们经常四处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朱棣大发雷霆,他严厉质问日本使臣,并让他带话回去,要日本国王(将军)好好管管这件事情。这番辞令换成今天的外交语言来说,应该是,如果日本不管,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将由日方负责等等。如果按照朱棣的性格直说,那就是,如果你不管,我替你管。
当时的日本将军是个聪明人,他明白朱棣这番话的含义,便马上发兵,剿灭了那些作乱的人,并把其中带头的二十个人押送到了中国,朱棣十分满意,他也给足了日本将军面子,又让他们把这些人押回日本自己处置。
可是朱棣没有想到的是,使臣走到宁波时,觉得这些人带来带去太麻烦,占位置不说还费粮食,就地把他们解决了,还是用比较特别的方式——“蒸杀之”。
从此事可以看出,当时的日本是很识时务的。
但好景不长,不久之后,明朝派遣使臣去日本,日本将军竟然私自扣押明朝使臣,此后,日本停止向明朝朝贡,两国关系陷入低谷。
总体而言,当时的大多数国家与明朝的关系都是极为融洽的,而在明帝国的西北部,西域各国也与明朝恢复了联系,并开始向明朝朝贡。
此时的明朝,疆域虽然不及元朝,但已北抵蒙古,西达西域,东北控制女真,西南拥有西藏,并有朝鲜、安南(今越南)为属国,其影响力和控制力更是远播四方。
如此辽阔之疆域,如此强大之影响力,当时的大明已经成为堪与汉唐媲美的强大帝国。
在大明帝国统治下的百姓们终于摆脱了战乱和流浪,不再畏惧异族的侵扰,因为这个强大的国家足可以让他们引以为傲,并自豪地说:
我是大明的子民。
西南边疆的阴谋
虽然明帝国十分强大,但捣乱的邻居还是有的,也多多少少带来了一些麻烦,而最早出现麻烦的地方,就是安南。
安南(今越南),又称交趾,汉唐时为中国的一部分,到了五代时候,中原地区打得昏天黑地,谁也没时间管它,安南便独立了,但仍然是中国的属国,且交往密切。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册封过安南国王陈氏,双方关系良好,自此安南仿效朝鲜,向大明朝贡,且凡国王继位等大事都要向大明皇帝报告,得到正式册封后方可确认为合法。
然而在建文帝时期,安南的平静被打破了,它的国内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由于有人及时封锁了消息,大明对此一无所知。
永乐元年(1403),安南国王照例派人朝贺,朱棣和礼部的官员都惊奇地发现,在朝贺文书上,安南国王不再姓陈,而是姓胡。文书中还自称陈氏无后,自己是陈氏外甥,被百姓拥立为国王,请求得到大明皇帝的册封。
这篇文书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破绽,事情似乎也合情合理,但政治经验丰富的朱棣感觉到其中一定有问题,便派遣礼部官员到安南探访实情。
被派出的官员名叫杨渤,他带着随从到了安南,由于某些未知原因,他在安南转了一圈,回朝后便证明安南国王所说属实,并无虚构。朱棣这才相信,正式册封其为安南国王。
于是安南的秘密被继续掩盖。
事后看来,这位杨渤如果不是犯了形式主义错误,就是犯了受贿罪。
但黑幕终究会被揭开的。
永乐二年(1404),安南国大臣裴伯耆突然出现在中国,并说有紧急事情向皇帝禀报。他随即被送往京城,在得到朱棣接见后,他终于以见证人的身份说出了安南事件的真相。
原来在建文帝时期,安南丞相黎季犛突然发难,杀害了原来的国王及拥护国王的大臣,此后他改名为胡一元,并传位给他的儿子胡,并设计欺骗大明皇帝,骗取封号。
裴伯耆实在是一等一的忠臣,说得声泪俱下,还写了一封书信,其中有几句话实在感人:“臣不自量,敢效申包胥之忠,哀鸣阙下,伏愿兴吊伐之师,隆继绝之义,荡除奸凶,复立陈氏,臣死且不朽!”
裴伯耆慷慨陈词,然而效果却不是很好,因为朱棣是一个饱经政治风雨的权场老手,对这一说法也是将信将疑。而且从裴伯耆的书信看来,很明显,此人的用意在于借明朝的大军讨伐安南,这是一件大事,朱棣是不可能仅听一面之词就发兵的。于是,朱棣并没有马上行动,而是安排裴伯耆先住下,容后再谈。
然而同年八月,另一个不速之客的到来打破了朱棣的沉默。
这个人就是原先安南陈氏国王的弟弟陈天平,他也来到了京城,并证实了裴伯耆的说法。
这下朱棣就为难了,如果此二人所说的是真话,那么这就是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必须出兵了,可谁又能保证他们没有撒谎呢,现任安南国王大权已经在握,自然会否认陈天平的说法,真伪如何判定呢?
而且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朱棣以前并没有见过陈天平,对他而言,这个所谓的陈天平不过是一个来历不明的人,万一要听了他的话,出兵送他回国,最后证实他是假冒的,那堂堂的大明国就会名誉扫地,难以收拾局面。
这真是一个政治难题啊。
然而朱棣就是朱棣,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解开了难题。
大凡年底,各国都会来提前朝贡,以恭祝大明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安南也不例外,就在这一年年底,安南的使臣如同以往一样来到明朝京城,向朱棣朝贡,但他们绝没有想到,一场好戏正等待着他们。
使臣们来到宫殿里,正准备下拜,坐在宝座上的朱棣突然发话:“你们看看这个人,还认识他吗?”
此时陈天... -->>
让我们回到永乐大帝的时代,在朱棣的统治下,国泰民安,修书、迁都、远航这些事情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此时的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如果考虑到同时代的东罗马帝国已经奄奄一息,英法百年战争还在打,哈布斯堡家族外强中干,德意志帝国四分五裂,我们似乎也可以把前面那句话中的“之一”两字去掉。
我们经常会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怎样才能获得其他国家及其人民的尊重,在世界上风光自豪一把,其实答案很简单——国家强大。
明朝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自元朝中期国力衰落以后,原先那威风凛凛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就已经成了一副空架子,元朝皇帝成了名义上的统治者,很多国家再也不来朝贡,甚至断绝了联系。
生了病的老虎非但不是老虎,连猫都不如。
而自从朱元璋接手这个烂摊子后,励精图治,努力发展生产,国力渐渐强盛,而等到朱棣继位,大明帝国更是扶摇直上,威名远播。
于是那些已经“失踪”很久的各国使臣们又纷纷出现,进贡的进贡,朝拜的朝拜。不过你可千万别把这些表面上的礼仪当真,要知道,他们进贡、朝拜后,是有回报的,即所谓的“锦绮、纱罗、金银、细软之物赐之”,要是国家不强盛,没有钱,你看他还来不来拜你?
之前我们说过,洪武年间,朝鲜成了明朝的属国,自此之后,朝鲜国凡册立太子、国王登基必先告知明朝皇帝,并获得皇帝的许可和正式册封,方可生效。永乐元年,新任国王李芳远即派遣使臣到中国朝贡,此惯例之后二百余年一直未变。
而郑和下西洋后,许多东南亚国家也纷纷前来朝贡,不过其中某些国家的朝贡方式十分特别。
按说朝贡只要派个大臣充当使者来就行了,但某些国家的使臣竟然就是他们的国王!
据统计,仅在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盛况空前。而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每次来中国的使团都是国王带队,而且这些国王来访绝不像今天的国家元首访问,待个两三天就走,他们往往要住上一两个月,带着几百个使团成员吃好玩好再走,与其说是使团,似乎更类似观光旅游团。
让人吃惊的还在后面,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居然有多达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是如此的钦慕中国,在遗嘱中竟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华大地。而明朝政府尊重他们的选择,按照亲王的礼仪厚葬了他们。
贵为一国之君,死后竟不愿回故土,而宁愿埋葬于异国他乡之中国,可见当年大明之吸引力。
此外当时的琉球群岛三国:中山、山南、山北,也纷纷派遣使臣来中国朝贡,其中中山最强,也是最先来的,山南、山北也十分积极,不但定期朝贡,还派遣许多官方子弟来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
而亚洲另一个国家的朝贡也是值得仔细一说的,这个国家就是近现代与中国打过许多交道的日本。
在当时无数的朝贡使团中,也有日本的身影,永乐元年,日本的实际统治者源道义派遣使臣到中国朝贡,当时朝贡国家很多,大都平安无事,可偏偏日本的朝贡团就出了问题。
什么问题呢?原来当时的明朝政府是不允许外国使臣携带兵器的,但这些日本朝贡团却不同其他,他们不但自己佩刀,还往往携带大量兵器入境。在完成外交使命后,他们竟然私自将带来的大批武士刀在市场上公开出售,顺便赚点外快(估计也是因为没有其他的东西可卖)。按照今天海关和工商局的讲法,这种行为是携带超过合理自用范围的违禁品,并在没有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出售,应予处罚,大臣李至刚就建议将违禁者抓起来关两天,教训他们一下。
在这个问题上,朱棣显示了开明的态度,他认为日本人冒着掉到海里喂王八的危险,这么远来一趟不容易,就批准他们公开在市场上出售兵器(外夷修贡,履险蹈危,所费实多……毋阻向化)。
可能有的朋友已经注意到了,我们在上文中并没有说日本国王或是日本天皇,而是用了一个词——实际统治者。因为之后我们还要和这个叫日本的国家打很多交道,这里就先解释一下这样称呼的原因,下面我们将暂时离开明朝,进入日本历史。
在日本,天皇一直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但天皇实际统治的时间并不长,真正的实权往往掌控在拥有土地和士兵的大臣手上,他们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统治者。到了公元十三世纪,随着一件事情的发生,这个倾向进一步深化。
这件事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源平合战,源平两家都是日本著名的武士家族,当时源氏的领军人物源赖朝在他的弟弟、日本第一传奇人物源义经的帮助下打败了平氏,获得了日本的统治权。
源赖朝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后来的德川家康一直奉此人为偶像。他为了更好地控制政权,在京都之外建立了幕府,作为武士统治的基地。由于幕府建在镰仓,日本史称镰仓幕府。源赖朝还给了自己一个特别的封号——征夷大将军,这就是后来日本历史上所谓幕府将军的来历。
而那位永乐年间来朝贡的源道义就是当时的日本将军,当然,在明朝和之后的清朝史书中都是找不到日本将军这个称呼的,对于这个来历复杂,不清不楚的将军,中国史书全部统称日本王,这倒也是理所应当的,毕竟名分再怎么乱、怎么复杂,那也是日本自己的事情。
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日本的国家政治和发布政令(包括发动侵略战争)都是由占据统治地位的将军或实权大臣(如丰臣秀吉就不是将军,而是关白)主使的。
当然了,近现代发动甲午战争和侵华战争的那几位仁兄除外(明治维新之后,天皇已经掌握了实权)。
但在当时,在强大的明朝面前,日本还是表现得比较友好的,虽然这种友好只是表面上的、暂时的。
永乐三年(1405),日本国派遣使臣向明朝朝贡,此时中国沿海一带已经出现了较多的倭寇,他们经常四处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朱棣大发雷霆,他严厉质问日本使臣,并让他带话回去,要日本国王(将军)好好管管这件事情。这番辞令换成今天的外交语言来说,应该是,如果日本不管,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将由日方负责等等。如果按照朱棣的性格直说,那就是,如果你不管,我替你管。
当时的日本将军是个聪明人,他明白朱棣这番话的含义,便马上发兵,剿灭了那些作乱的人,并把其中带头的二十个人押送到了中国,朱棣十分满意,他也给足了日本将军面子,又让他们把这些人押回日本自己处置。
可是朱棣没有想到的是,使臣走到宁波时,觉得这些人带来带去太麻烦,占位置不说还费粮食,就地把他们解决了,还是用比较特别的方式——“蒸杀之”。
从此事可以看出,当时的日本是很识时务的。
但好景不长,不久之后,明朝派遣使臣去日本,日本将军竟然私自扣押明朝使臣,此后,日本停止向明朝朝贡,两国关系陷入低谷。
总体而言,当时的大多数国家与明朝的关系都是极为融洽的,而在明帝国的西北部,西域各国也与明朝恢复了联系,并开始向明朝朝贡。
此时的明朝,疆域虽然不及元朝,但已北抵蒙古,西达西域,东北控制女真,西南拥有西藏,并有朝鲜、安南(今越南)为属国,其影响力和控制力更是远播四方。
如此辽阔之疆域,如此强大之影响力,当时的大明已经成为堪与汉唐媲美的强大帝国。
在大明帝国统治下的百姓们终于摆脱了战乱和流浪,不再畏惧异族的侵扰,因为这个强大的国家足可以让他们引以为傲,并自豪地说:
我是大明的子民。
西南边疆的阴谋
虽然明帝国十分强大,但捣乱的邻居还是有的,也多多少少带来了一些麻烦,而最早出现麻烦的地方,就是安南。
安南(今越南),又称交趾,汉唐时为中国的一部分,到了五代时候,中原地区打得昏天黑地,谁也没时间管它,安南便独立了,但仍然是中国的属国,且交往密切。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册封过安南国王陈氏,双方关系良好,自此安南仿效朝鲜,向大明朝贡,且凡国王继位等大事都要向大明皇帝报告,得到正式册封后方可确认为合法。
然而在建文帝时期,安南的平静被打破了,它的国内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由于有人及时封锁了消息,大明对此一无所知。
永乐元年(1403),安南国王照例派人朝贺,朱棣和礼部的官员都惊奇地发现,在朝贺文书上,安南国王不再姓陈,而是姓胡。文书中还自称陈氏无后,自己是陈氏外甥,被百姓拥立为国王,请求得到大明皇帝的册封。
这篇文书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破绽,事情似乎也合情合理,但政治经验丰富的朱棣感觉到其中一定有问题,便派遣礼部官员到安南探访实情。
被派出的官员名叫杨渤,他带着随从到了安南,由于某些未知原因,他在安南转了一圈,回朝后便证明安南国王所说属实,并无虚构。朱棣这才相信,正式册封其为安南国王。
于是安南的秘密被继续掩盖。
事后看来,这位杨渤如果不是犯了形式主义错误,就是犯了受贿罪。
但黑幕终究会被揭开的。
永乐二年(1404),安南国大臣裴伯耆突然出现在中国,并说有紧急事情向皇帝禀报。他随即被送往京城,在得到朱棣接见后,他终于以见证人的身份说出了安南事件的真相。
原来在建文帝时期,安南丞相黎季犛突然发难,杀害了原来的国王及拥护国王的大臣,此后他改名为胡一元,并传位给他的儿子胡,并设计欺骗大明皇帝,骗取封号。
裴伯耆实在是一等一的忠臣,说得声泪俱下,还写了一封书信,其中有几句话实在感人:“臣不自量,敢效申包胥之忠,哀鸣阙下,伏愿兴吊伐之师,隆继绝之义,荡除奸凶,复立陈氏,臣死且不朽!”
裴伯耆慷慨陈词,然而效果却不是很好,因为朱棣是一个饱经政治风雨的权场老手,对这一说法也是将信将疑。而且从裴伯耆的书信看来,很明显,此人的用意在于借明朝的大军讨伐安南,这是一件大事,朱棣是不可能仅听一面之词就发兵的。于是,朱棣并没有马上行动,而是安排裴伯耆先住下,容后再谈。
然而同年八月,另一个不速之客的到来打破了朱棣的沉默。
这个人就是原先安南陈氏国王的弟弟陈天平,他也来到了京城,并证实了裴伯耆的说法。
这下朱棣就为难了,如果此二人所说的是真话,那么这就是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必须出兵了,可谁又能保证他们没有撒谎呢,现任安南国王大权已经在握,自然会否认陈天平的说法,真伪如何判定呢?
而且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朱棣以前并没有见过陈天平,对他而言,这个所谓的陈天平不过是一个来历不明的人,万一要听了他的话,出兵送他回国,最后证实他是假冒的,那堂堂的大明国就会名誉扫地,难以收拾局面。
这真是一个政治难题啊。
然而朱棣就是朱棣,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解开了难题。
大凡年底,各国都会来提前朝贡,以恭祝大明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安南也不例外,就在这一年年底,安南的使臣如同以往一样来到明朝京城,向朱棣朝贡,但他们绝没有想到,一场好戏正等待着他们。
使臣们来到宫殿里,正准备下拜,坐在宝座上的朱棣突然发话:“你们看看这个人,还认识他吗?”
此时陈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