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大秦帝国风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李斯此次来韩国,是为秦国的战略利益而来------即说服或尽量阻止韩国,过早地叛离脆弱的秦韩联盟,而倒向秦国的敌国。最紧迫的任务,是排除掉秦国即将发动的,对赵国实施军事打击的障碍,以解除后顾之忧。
秦王和李斯等谋臣,此时已经认定韩国不是可靠的盟友,但迫于硬骨头难啃,只好暂时敷衍、采取一些怀柔之策、徐徐图之。
韩国自身综合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以赵国为首的秦国反对派实力也有所增强并相互靠拢,秦国的北方传统盟国燕国,也已经公开与秦国决裂,正式加入了关东诸国抗秦的阵营,而魏国也蠢蠢欲动,这些不可能对韩国没有任何触动。
秦国兼并天下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路人皆知,其所遇到的抵抗也逐渐增强,可谓是“矛和盾”的交锋。
最可怕的是:韩国对于秦国来说,是其抵御关内诸国反击的天然“盾牌”,可秦国却总是在韩国这张“盾牌”掩护下,向关东诸国刺出致命的“长矛”,顺便也给韩国一刀,这张“盾牌”也越来越小。
对于关内诸国来说,韩国这张“盾牌”不靠谱---它是秦国的盟国,主要保护的是秦国的利益,如果要对秦国的侵略发动反击,必须先干掉韩国这只拦路虎。韩国夹在中间,里外不是人,痛苦不堪。所以,危急关头,它必须去选边站队,选择了与秦国决裂,就意味着必须得到天下诸国的援助,才能抗御秦国的直接打击。选择了忠心耿耿侍奉秦国,不是随同秦国败亡就是被秦国吞并。两害之中取其轻,韩王安和韩国谋臣们决定:
叛秦倒向关东诸国!
李斯还是期望能够得到韩王的召见,他对于自己充满了自信----就算对方有18个滔滔不绝的辩士一齐来上阵,李斯也能将韩王安说服的心服口服,俯首帖耳,----如果没有在荀子门下十几年的苦学和钻研,没有对天下诸子百家学说、文献典籍的博闻强记,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无论是雄辩还是诡辩,这都是惊人地本事啊!
前文中我们已经见识过,其同窗老友韩非面对李斯的口才和机锋,简直是毫无招架之力,堂堂的韩国名臣,就像傻子一样被人家随意捉弄。苍天不公------人比人,气死人啊!
在李斯的嘴里,秦国和自己永远都是"仁义、正直和道德、诚信"的化身,明知道秦国暴虐恣睢,秦王和他是一肚子坏水,信誓旦旦、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可你驳不倒他,还会被他驳斥得“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
老实巴交、用情专一的韩非,去了洛阳还没三天,就被他给弄成了“贪淫好色”的国家叛徒-------哎,写到这里,笔者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个“伟大历史人物”了,只是希望世间这样的人物,还是能少一些为好。可惜,李斯的衣钵却代代相传、长盛不衰,至今如是!这次李斯却是哑巴了,因为继续等待了三日之后,他还是未能得到韩王安的召见。
李斯终于灰心了,他提笔给韩王安写下了一封长长的信件《上韩王书》:
昔秦、韩戮力一意,以不相侵,天下莫敢犯,如此者数世矣。前时五诸侯尝相与共伐韩,秦发兵以救之。韩居中国,地不能满千里,而所以得与诸侯班位于天下,君臣相保者,以世世相教事秦之力也。先时五诸侯共伐秦,韩反与诸侯先为雁行,以向秦军于关下矣。诸侯兵困力极,无奈何,诸侯兵罢。杜仓相秦,起兵发将以报天下之怨而先攻荆。荆令尹患之,曰:‘夫韩以秦为不义,而与秦兄弟共苦天下。已又背秦,先为雁行以攻关。韩则居中国,展转不可知。’天下共割韩上地十城以谢秦,解其兵。
夫韩尝一背秦而国迫地侵,兵弱至今,所以然者,听奸臣之浮说,不权事实,故虽杀戮奸臣,不能使韩复强。
今赵欲聚士卒,以秦为事,使人来借道,言欲伐秦,其势必先韩而后秦。且臣闻之:‘唇亡则齿寒。’夫秦、韩不得无同忧,其形可见。魏欲发兵以攻韩,秦使人将使者于韩。今秦王使臣斯来而不得见,恐左右袭囊奸臣之计,使韩复有亡地之患。臣斯不得见,请归报,秦韩之交必绝矣。斯之来使,以奉秦王之欢心,愿效便计,岂陛下所以逆贱臣者邪?臣斯愿得一见,前进道愚计,退就葅戮,愿陛下有意焉。
今杀臣于韩,则大王不足以强,若不听臣之计,则祸必搆矣。秦发兵不留行,而韩之社稷忧矣。臣斯暴身于韩之市,则虽欲察贱臣愚忠之计,不可得已。边鄙残,国固守,鼓铎之声盈于耳,而乃用臣斯之计,晚矣。且夫韩之兵于天下可知也,今又背强秦。夫弃城而败军,则反掖之寇必袭城矣。城尽则聚散,聚散则无军矣。城固守,则秦必兴兵而围王一都,道不通,则难必谋,其势不救,左右计之者不用,愿陛下熟图之。
若臣斯之所言有不应事实者,愿大王幸使得毕辞于前,乃就吏诛不晚也。秦王饮食不甘,游观不乐,意专在图赵,使臣斯来言,愿得身见,因急与陛下有计也。今使臣不通,则韩之信未可知也。夫秦必释赵之患而移兵于韩,愿陛下幸复察图之,而赐臣报决。”
过去秦、韩同心协力,因此互不侵扰,天下没有一个国家敢来进犯,像这样有几十年了。前段时间五国诸侯曾相互联合共同讨伐韩国,秦国出兵前来解救。韩位于中原地带,领土不满千里,之所以能和诸侯并列于天下,君臣两全,是因为代代相教侍奉秦国的作用。先前五国诸侯共同讨伐秦国,韩国反而联合诸侯,并充当先锋,在函谷关下来和秦军对阵。诸侯士兵困乏力量耗尽,没办法,只好退兵。杜仓任秦相时,派兵遣将,来向诸侯报仇,而先攻楚。楚国令尹以此为患,说:‘韩国认为泰国不义,却与秦结成兄弟共同荼毒天下。不久又背叛秦国,充当先锋去攻秦关。韩既居于中原,反复无常,不可料知。’诸侯共同割取韩上党地区十个城去向秦国谢罪,解除了秦军威胁。韩曾一次背秦而国迫地削,兵力衰弱至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听从奸臣的浮说,不权衡事实,所以即使杀掉奸臣,也不能使韩国重新强大。如今赵国想集合士兵,突然进攻秦国,派人来韩借路,说是想伐秦。它的趋势必定先击韩而后击秦。况且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秦、韩不能没有共同忧患,这种情形显而易见。魏想发兵来攻韩,秦国派人把魏国使者带到了韩国。如今秦王派我来却‘得不到召见,我伯大王重演过去奸臣之计,使韩又有丧失领土的忧患。我得不到召见,请让我回国报告,秦韩关系必将断绝。我来出使,奉着秦王使两国交huan的心意,希望进献有利韩国的计谋,难道陛下就这样来接待我吗?我希望见大王一面,上前陈说愚计,然后接受死刑,希望陛下多加关注!现在即使把我杀死在韩国,大王也不足以强大;但如不听我的计策,那必将构成灾祸。秦出兵不停地前进,韩国国家就可忧虑了。假如我在韩暴尸街市,那么大王即使想考虑我向您效忠的计策,也不可能了。边境残破,国都死守,杀声贯耳,那时才想到用我的计策,就晚了。再说韩国兵力几何是天下都清楚的,如今又背叛强大的秦国。如果城失兵败,内寇必将袭击城邑;城邑丧失完,百姓就散了;百姓一散,军队就没了。要是死守都城,秦国必将兴兵把大王包围在孤城中,道路一旦不通,谋划就难确定,这种形势无法挽救,左右近臣的计策没有用场,希望陛下好好想想吧。假如我所说有不符合事实的,希望大王能让我上前把话说完,再受刑杀也不迟。秦王饮食不甘,游玩不乐,心意全在谋取赵国,派我前来通知,希望能得到亲自接见,为的是急于和大王商量计策。如今使臣不通,韩国的诚信就无法弄清。秦国必将放弃赵国的祸患而移兵到韩,希望陛下再一次认真考虑这种情形,并把决定告诉我。”
李斯投下秃笔,长叹一声:此次使韩无功,但愿那韩王能够清醒吧!
书信差人送去了,依旧是泥牛入海无音信。
此时,“天地会”给韩王安送来了德妃的传书。随同送来的,还有其头面人物所写的一封信件,大意就是表功邀赏,让韩王记住欠下了人情。
可惜,韩王安和几个谋臣都没有看懂这封密信。
韩非使用画图的做法,是他的一种习惯,也是他与韩国谍报机构负责人常用的一种联络手段。即使被截获了,也不容易被破译,又能尽量保障冒险来传书的德妃的安全。不巧的是,就这封密信,韩王安并没有广泛征求群臣的意见,而是想当然地以为------韩非辗转传来的信息,也许是说他自己(飞鸟)已经落入了秦国的陷阱。或者是说“飞鸟东飞入罗网”,代表秦国有人来韩国自投罗网。那不就是李斯吗?现在他已经被围困在馆驿里面了,没有问题!
这个韩王安的脑袋应当被“低级格式化”,前面的意思都对,就差一点就千古遗恨。那张架在两棵树上的“罗网”是张“蜘蛛网”,那是蛛丝编织成的,“蛛丝”就是“诛斯”----诛杀李斯!
... -->>
李斯此次来韩国,是为秦国的战略利益而来------即说服或尽量阻止韩国,过早地叛离脆弱的秦韩联盟,而倒向秦国的敌国。最紧迫的任务,是排除掉秦国即将发动的,对赵国实施军事打击的障碍,以解除后顾之忧。
秦王和李斯等谋臣,此时已经认定韩国不是可靠的盟友,但迫于硬骨头难啃,只好暂时敷衍、采取一些怀柔之策、徐徐图之。
韩国自身综合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以赵国为首的秦国反对派实力也有所增强并相互靠拢,秦国的北方传统盟国燕国,也已经公开与秦国决裂,正式加入了关东诸国抗秦的阵营,而魏国也蠢蠢欲动,这些不可能对韩国没有任何触动。
秦国兼并天下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路人皆知,其所遇到的抵抗也逐渐增强,可谓是“矛和盾”的交锋。
最可怕的是:韩国对于秦国来说,是其抵御关内诸国反击的天然“盾牌”,可秦国却总是在韩国这张“盾牌”掩护下,向关东诸国刺出致命的“长矛”,顺便也给韩国一刀,这张“盾牌”也越来越小。
对于关内诸国来说,韩国这张“盾牌”不靠谱---它是秦国的盟国,主要保护的是秦国的利益,如果要对秦国的侵略发动反击,必须先干掉韩国这只拦路虎。韩国夹在中间,里外不是人,痛苦不堪。所以,危急关头,它必须去选边站队,选择了与秦国决裂,就意味着必须得到天下诸国的援助,才能抗御秦国的直接打击。选择了忠心耿耿侍奉秦国,不是随同秦国败亡就是被秦国吞并。两害之中取其轻,韩王安和韩国谋臣们决定:
叛秦倒向关东诸国!
李斯还是期望能够得到韩王的召见,他对于自己充满了自信----就算对方有18个滔滔不绝的辩士一齐来上阵,李斯也能将韩王安说服的心服口服,俯首帖耳,----如果没有在荀子门下十几年的苦学和钻研,没有对天下诸子百家学说、文献典籍的博闻强记,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无论是雄辩还是诡辩,这都是惊人地本事啊!
前文中我们已经见识过,其同窗老友韩非面对李斯的口才和机锋,简直是毫无招架之力,堂堂的韩国名臣,就像傻子一样被人家随意捉弄。苍天不公------人比人,气死人啊!
在李斯的嘴里,秦国和自己永远都是"仁义、正直和道德、诚信"的化身,明知道秦国暴虐恣睢,秦王和他是一肚子坏水,信誓旦旦、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可你驳不倒他,还会被他驳斥得“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
老实巴交、用情专一的韩非,去了洛阳还没三天,就被他给弄成了“贪淫好色”的国家叛徒-------哎,写到这里,笔者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个“伟大历史人物”了,只是希望世间这样的人物,还是能少一些为好。可惜,李斯的衣钵却代代相传、长盛不衰,至今如是!这次李斯却是哑巴了,因为继续等待了三日之后,他还是未能得到韩王安的召见。
李斯终于灰心了,他提笔给韩王安写下了一封长长的信件《上韩王书》:
昔秦、韩戮力一意,以不相侵,天下莫敢犯,如此者数世矣。前时五诸侯尝相与共伐韩,秦发兵以救之。韩居中国,地不能满千里,而所以得与诸侯班位于天下,君臣相保者,以世世相教事秦之力也。先时五诸侯共伐秦,韩反与诸侯先为雁行,以向秦军于关下矣。诸侯兵困力极,无奈何,诸侯兵罢。杜仓相秦,起兵发将以报天下之怨而先攻荆。荆令尹患之,曰:‘夫韩以秦为不义,而与秦兄弟共苦天下。已又背秦,先为雁行以攻关。韩则居中国,展转不可知。’天下共割韩上地十城以谢秦,解其兵。
夫韩尝一背秦而国迫地侵,兵弱至今,所以然者,听奸臣之浮说,不权事实,故虽杀戮奸臣,不能使韩复强。
今赵欲聚士卒,以秦为事,使人来借道,言欲伐秦,其势必先韩而后秦。且臣闻之:‘唇亡则齿寒。’夫秦、韩不得无同忧,其形可见。魏欲发兵以攻韩,秦使人将使者于韩。今秦王使臣斯来而不得见,恐左右袭囊奸臣之计,使韩复有亡地之患。臣斯不得见,请归报,秦韩之交必绝矣。斯之来使,以奉秦王之欢心,愿效便计,岂陛下所以逆贱臣者邪?臣斯愿得一见,前进道愚计,退就葅戮,愿陛下有意焉。
今杀臣于韩,则大王不足以强,若不听臣之计,则祸必搆矣。秦发兵不留行,而韩之社稷忧矣。臣斯暴身于韩之市,则虽欲察贱臣愚忠之计,不可得已。边鄙残,国固守,鼓铎之声盈于耳,而乃用臣斯之计,晚矣。且夫韩之兵于天下可知也,今又背强秦。夫弃城而败军,则反掖之寇必袭城矣。城尽则聚散,聚散则无军矣。城固守,则秦必兴兵而围王一都,道不通,则难必谋,其势不救,左右计之者不用,愿陛下熟图之。
若臣斯之所言有不应事实者,愿大王幸使得毕辞于前,乃就吏诛不晚也。秦王饮食不甘,游观不乐,意专在图赵,使臣斯来言,愿得身见,因急与陛下有计也。今使臣不通,则韩之信未可知也。夫秦必释赵之患而移兵于韩,愿陛下幸复察图之,而赐臣报决。”
过去秦、韩同心协力,因此互不侵扰,天下没有一个国家敢来进犯,像这样有几十年了。前段时间五国诸侯曾相互联合共同讨伐韩国,秦国出兵前来解救。韩位于中原地带,领土不满千里,之所以能和诸侯并列于天下,君臣两全,是因为代代相教侍奉秦国的作用。先前五国诸侯共同讨伐秦国,韩国反而联合诸侯,并充当先锋,在函谷关下来和秦军对阵。诸侯士兵困乏力量耗尽,没办法,只好退兵。杜仓任秦相时,派兵遣将,来向诸侯报仇,而先攻楚。楚国令尹以此为患,说:‘韩国认为泰国不义,却与秦结成兄弟共同荼毒天下。不久又背叛秦国,充当先锋去攻秦关。韩既居于中原,反复无常,不可料知。’诸侯共同割取韩上党地区十个城去向秦国谢罪,解除了秦军威胁。韩曾一次背秦而国迫地削,兵力衰弱至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听从奸臣的浮说,不权衡事实,所以即使杀掉奸臣,也不能使韩国重新强大。如今赵国想集合士兵,突然进攻秦国,派人来韩借路,说是想伐秦。它的趋势必定先击韩而后击秦。况且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秦、韩不能没有共同忧患,这种情形显而易见。魏想发兵来攻韩,秦国派人把魏国使者带到了韩国。如今秦王派我来却‘得不到召见,我伯大王重演过去奸臣之计,使韩又有丧失领土的忧患。我得不到召见,请让我回国报告,秦韩关系必将断绝。我来出使,奉着秦王使两国交huan的心意,希望进献有利韩国的计谋,难道陛下就这样来接待我吗?我希望见大王一面,上前陈说愚计,然后接受死刑,希望陛下多加关注!现在即使把我杀死在韩国,大王也不足以强大;但如不听我的计策,那必将构成灾祸。秦出兵不停地前进,韩国国家就可忧虑了。假如我在韩暴尸街市,那么大王即使想考虑我向您效忠的计策,也不可能了。边境残破,国都死守,杀声贯耳,那时才想到用我的计策,就晚了。再说韩国兵力几何是天下都清楚的,如今又背叛强大的秦国。如果城失兵败,内寇必将袭击城邑;城邑丧失完,百姓就散了;百姓一散,军队就没了。要是死守都城,秦国必将兴兵把大王包围在孤城中,道路一旦不通,谋划就难确定,这种形势无法挽救,左右近臣的计策没有用场,希望陛下好好想想吧。假如我所说有不符合事实的,希望大王能让我上前把话说完,再受刑杀也不迟。秦王饮食不甘,游玩不乐,心意全在谋取赵国,派我前来通知,希望能得到亲自接见,为的是急于和大王商量计策。如今使臣不通,韩国的诚信就无法弄清。秦国必将放弃赵国的祸患而移兵到韩,希望陛下再一次认真考虑这种情形,并把决定告诉我。”
李斯投下秃笔,长叹一声:此次使韩无功,但愿那韩王能够清醒吧!
书信差人送去了,依旧是泥牛入海无音信。
此时,“天地会”给韩王安送来了德妃的传书。随同送来的,还有其头面人物所写的一封信件,大意就是表功邀赏,让韩王记住欠下了人情。
可惜,韩王安和几个谋臣都没有看懂这封密信。
韩非使用画图的做法,是他的一种习惯,也是他与韩国谍报机构负责人常用的一种联络手段。即使被截获了,也不容易被破译,又能尽量保障冒险来传书的德妃的安全。不巧的是,就这封密信,韩王安并没有广泛征求群臣的意见,而是想当然地以为------韩非辗转传来的信息,也许是说他自己(飞鸟)已经落入了秦国的陷阱。或者是说“飞鸟东飞入罗网”,代表秦国有人来韩国自投罗网。那不就是李斯吗?现在他已经被围困在馆驿里面了,没有问题!
这个韩王安的脑袋应当被“低级格式化”,前面的意思都对,就差一点就千古遗恨。那张架在两棵树上的“罗网”是张“蜘蛛网”,那是蛛丝编织成的,“蛛丝”就是“诛斯”----诛杀李斯!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