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明朝锦衣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万历二十一年八月的一天清晨,锦衣卫副千户孔定邦来到北镇抚司衙门执勤。没有案子需要处理的日子里,他其实很清闲,只需要带着祖传的紫砂大茶壶,夹着昨天没看完的邸报【*】,往屋里一坐,沏上一壶热茶,和弟兄们吹牛打屁,消磨时间就行了。
“唉,邓二,最近有什么趣闻吗?”孔定邦翻完昨天的邸报,净是些没边没沿的空洞内容。正好看见邓秉忠在翻阅自己的邸报,于是这样问他。
邓秉忠眼瞅着邸报应声道:“前些日子,潞王娶了第十九房侍姬。”
“第十九房?让我瞅瞅。”孔定邦从邓秉忠手中接过另一份邸报,抖搂一下找到那一篇报导,扫了遍然后慨叹道:“怎么说呢,这天底下除了皇帝就是潞王最大,他万一要是看上你娘,你都得乖乖把自己的老妈送他那儿去。”
通常来讲,即便是锦衣卫本身也不敢随便谈论政治人物,否则万一让交恶的同僚抓到把柄,小心乌纱不保。但在整个大明朝,潞王仅次于皇帝是人尽皆知的事实,就连皇帝本人也恣意放纵这个宝贝弟弟。孔定邦不过是在阐述事实而已,完全没有需要顾忌的地方。
接着,孔定邦又看到了下一篇:“河南才子文从复科考舞弊案时隔两年被查出,今削夺举子功名,此生不得再考——真的惨,明明都是才子了,还非要舞弊干嘛,慢慢考又不是考不上?”
孔定邦翻到末页,才发现日期是七月底,这一份是上个月的邸报,还不如自己手头的新。
稍后,邓秉忠找来一份最新的邸报,再次递给孔定邦。
孔定邦随手翻开邸报,却看见了熟悉的名字。
“河南被削夺功名的前举子文从复溺水身亡,据卫辉府官府调查,推断可能是心灰意冷,跳桥自尽——这么想不开?凭着他父亲文元良文员外,就算不当官,小日子也可以过得很逍遥,干嘛非要自尽呢?”
旁边邓秉忠表示理解,说道:“读书人嘛,总归有些气节,如果这辈子不能施展抱负,无异于行尸走肉,与其庸庸碌碌过一辈子,还不如早些投胎。不过话说回来,文元良、文从复,这两个名字听起来,怎么有点……”
“有点什么?”
邓秉忠道:“不知大哥是否了解,百十年前,江南有位才子名叫文徵明,他哥哥文徵静,读书善笔札,生平气义自胜,不为贵势拙折,喜好交诗友书画,一生游历过许多地方,据说最后在河南终老。而文徵明的孙子名叫文元善、曾孙文从简。大户人家起名都按着字辈来,这邸报里提到的文从复、文元良,会不会就是文徵静的后人?”
孔定邦想了想道:“有可能。你刚才说的文元善、文从简,他们祖籍长洲,却是在湖广衡山长大,看来文氏一族挺喜欢到处搬家换环境。文徵静一脉迁至河南,也不稀奇。”他说着说着都觉得自己想的很有道理:“这倒也是了,尽管邸报上的内容包罗万象,但如果不是名门之后,为何一个书生溺水而亡的事情都要抄录上去呢?这个文从复,八成就是文徵静的曾孙了。”
邓秉忠在旁思忖片刻,忽然道:“大哥,这其中有怪异啊。”
“哪里怪异了?”
邓秉忠便解释道:“每届会试,考生入场均要过两关,脱个精光给人检验,无舞弊工具方可入考棚,在不到三尺见方的号房内吃喝拉撒睡许多日,直到考试结束方可出来。如果真的舞弊,单靠自己难比登天。”
孔定邦有些明白了:“你的意思是?”
邓秉忠神色一凛,道:“如果舞弊,必定与主考官有勾结。”
孔定邦不禁呆住了,旋即翻遍... -->>
万历二十一年八月的一天清晨,锦衣卫副千户孔定邦来到北镇抚司衙门执勤。没有案子需要处理的日子里,他其实很清闲,只需要带着祖传的紫砂大茶壶,夹着昨天没看完的邸报【*】,往屋里一坐,沏上一壶热茶,和弟兄们吹牛打屁,消磨时间就行了。
“唉,邓二,最近有什么趣闻吗?”孔定邦翻完昨天的邸报,净是些没边没沿的空洞内容。正好看见邓秉忠在翻阅自己的邸报,于是这样问他。
邓秉忠眼瞅着邸报应声道:“前些日子,潞王娶了第十九房侍姬。”
“第十九房?让我瞅瞅。”孔定邦从邓秉忠手中接过另一份邸报,抖搂一下找到那一篇报导,扫了遍然后慨叹道:“怎么说呢,这天底下除了皇帝就是潞王最大,他万一要是看上你娘,你都得乖乖把自己的老妈送他那儿去。”
通常来讲,即便是锦衣卫本身也不敢随便谈论政治人物,否则万一让交恶的同僚抓到把柄,小心乌纱不保。但在整个大明朝,潞王仅次于皇帝是人尽皆知的事实,就连皇帝本人也恣意放纵这个宝贝弟弟。孔定邦不过是在阐述事实而已,完全没有需要顾忌的地方。
接着,孔定邦又看到了下一篇:“河南才子文从复科考舞弊案时隔两年被查出,今削夺举子功名,此生不得再考——真的惨,明明都是才子了,还非要舞弊干嘛,慢慢考又不是考不上?”
孔定邦翻到末页,才发现日期是七月底,这一份是上个月的邸报,还不如自己手头的新。
稍后,邓秉忠找来一份最新的邸报,再次递给孔定邦。
孔定邦随手翻开邸报,却看见了熟悉的名字。
“河南被削夺功名的前举子文从复溺水身亡,据卫辉府官府调查,推断可能是心灰意冷,跳桥自尽——这么想不开?凭着他父亲文元良文员外,就算不当官,小日子也可以过得很逍遥,干嘛非要自尽呢?”
旁边邓秉忠表示理解,说道:“读书人嘛,总归有些气节,如果这辈子不能施展抱负,无异于行尸走肉,与其庸庸碌碌过一辈子,还不如早些投胎。不过话说回来,文元良、文从复,这两个名字听起来,怎么有点……”
“有点什么?”
邓秉忠道:“不知大哥是否了解,百十年前,江南有位才子名叫文徵明,他哥哥文徵静,读书善笔札,生平气义自胜,不为贵势拙折,喜好交诗友书画,一生游历过许多地方,据说最后在河南终老。而文徵明的孙子名叫文元善、曾孙文从简。大户人家起名都按着字辈来,这邸报里提到的文从复、文元良,会不会就是文徵静的后人?”
孔定邦想了想道:“有可能。你刚才说的文元善、文从简,他们祖籍长洲,却是在湖广衡山长大,看来文氏一族挺喜欢到处搬家换环境。文徵静一脉迁至河南,也不稀奇。”他说着说着都觉得自己想的很有道理:“这倒也是了,尽管邸报上的内容包罗万象,但如果不是名门之后,为何一个书生溺水而亡的事情都要抄录上去呢?这个文从复,八成就是文徵静的曾孙了。”
邓秉忠在旁思忖片刻,忽然道:“大哥,这其中有怪异啊。”
“哪里怪异了?”
邓秉忠便解释道:“每届会试,考生入场均要过两关,脱个精光给人检验,无舞弊工具方可入考棚,在不到三尺见方的号房内吃喝拉撒睡许多日,直到考试结束方可出来。如果真的舞弊,单靠自己难比登天。”
孔定邦有些明白了:“你的意思是?”
邓秉忠神色一凛,道:“如果舞弊,必定与主考官有勾结。”
孔定邦不禁呆住了,旋即翻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