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农人献术(3000) (1/2)
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东晋:我的权臣父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92章 农人献术(3000)
从最原始的刀耕火种,发展到此后的精耕细作,畜力、水力广泛运用其中,这些都是农具的改进与创造,以及农耕技术的创新。
桓熙想要提高生产力,也只能往农业技术的创新上想办法。
“民以食为天,农业当是重中之重,我欲悬赏重金,以求天下匠人改进农具,创新技术,还请先生为我主持此事。”
王猛不是贵族出身,经历过食不果腹的生活,否则他也不会在青年时,迫于无奈,以贩卖畚箕为生。
畚箕其实也属于农具的范畴,王猛实际上,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是有切身的体会。
“王猛必为主公办妥此事。”
离开正厅,王猛随即发布政令,借以桓熙的名义,向公众征求农具改进、与农业技术创新。
大将军府的文书送往地方,各地官员无不重视,纷纷在当地发布告示。
冯翊郡重泉县(陕西蒲城县东南),一名粮长领着乡里的青壮前来县城纳粮。
所谓粮长,是桓熙在平定关陇之后,效仿明太祖朱元璋的法子,所设置的新职位。
粮长不算国家公务员,没有津贴,甚至采用轮值制度,各乡的户主,每年轮流担任该乡的粮长一职,负责粮税的催征、经收、解运。
此举,既为官府减少了支出,也使粮长不能鱼肉百姓。
毕竟大家都是乡里乡亲,又是轮值制度,今年你借机作威作福,哪知道明年不会遭受报复。
朱元璋出身贫农阶级,自己的父母兄弟相继饿死,无需怀疑他对底层百姓抱有一定的同情,毕竟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中,从没有哪位皇帝,对底层百姓的苦难,有朱元璋那样深刻的认识。
他所推行的许多制度,出发点是好的,不过是受限于自身的认知水平,以及被后人、底下人曲解意图。
明朝初年,粮长制度的设立,使得奸猾之人巧立名目,以此牟取暴利。
但这是在推行均田制的关陇,桓熙治下没有那么多的苛捐杂税,民众要缴纳多少的税赋,也都一目了然。
总体来说,雍、秦、梁三州百姓需要承担田租、户调以及力役。
田租为每年三石米,户调也就是人头税,为绢一匹、绵三两。
而所谓力役,也就是徭役,成年男女每年都需要无偿为官府服一个月时间的劳役。
当然,不愿服徭役,也可以出绢,每丁可按每天缴纳绢三尺的标准,交足三十天的数额,以代替徭役。
而无力缴纳户调,桓熙也为他们想了办法,即多承担十五天的徭役,即可免除户调。
不过在均田制下,还没有人为了省一匹绢,三两棉,而自愿多去承担徭役,反而有大部分的人都愿意出绢,以免除徭役。
没有了巧立名目的机会,又是粮长轮值制度,这些粮长自然也就失去了鱼肉乡里的机会。
张高平是这支运粮队伍的一员。
此前桓熙北伐,有许多三辅百姓前往献粮,得以免除两年的赋税,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胆量前去迎接王师,同样有许多的人害怕王师退出关陇,凶残的羯人打击报复。
于是当初献粮的民众能够安享两年免税的时候,张高平与那些瞻前顾后的人,如今就得在粮长的带领,专程往县城跑这一趟。
县衙门前,各乡前来纳粮的人已经排起了长队,张高平见有一伙人聚集在告示前,心中好奇,便凑了过去。
他自然是不识字的,但好在当地的县令也考虑到匠人、农夫识字的终究是少数,特意安排几名差役轮流站在告示前,反复宣读上面的内容。
当听说征东大将军正在以重金征求改进农具以及农业技术的革新,张高平一时之间心猿意马。
说实话,他还真就掌握了一门少有人知的农业技术,那是在关东服役时,一名他帮助过的老农所授,就是不知道官府能否看上眼。
但至少张高平自己以这项技术耕地,效果颇为显著。
敝帚自珍是许多人的通病,如果不是今天见到这一公告,张高平还真没想要拿出来。
当然,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桓熙依照承诺,为劳军的民众免除两年赋税,让张高平认识到,那位征东大将军还是讲信用的。
但他是一个谨慎的人,否则也不至于今日还得前来纳粮,张高平没有声张,他默不作声的回到队伍里,准备去了长安,再献上自己的农耕技术。
一般来说,民众是不能随意流动的,但各乡的粮食,在县衙勘合后,还得粮长带人送往郡城,而京兆郡的郡城,正是长安。
桓熙体谅百姓,只需要各乡的纳粮队伍就近运往郡城,至于郡城运去州城,则由各地太守征发徭役,以民夫运送。
有渭河在,民夫运粮其实也不算辛苦,哪怕是梁州的运粮队伍,也能在走出陈仓道后,改换河运。
张高平一行人来到长安时,已经是数天之后,众人往太守府送去粮食交差,张... -->>
第92章 农人献术(3000)
从最原始的刀耕火种,发展到此后的精耕细作,畜力、水力广泛运用其中,这些都是农具的改进与创造,以及农耕技术的创新。
桓熙想要提高生产力,也只能往农业技术的创新上想办法。
“民以食为天,农业当是重中之重,我欲悬赏重金,以求天下匠人改进农具,创新技术,还请先生为我主持此事。”
王猛不是贵族出身,经历过食不果腹的生活,否则他也不会在青年时,迫于无奈,以贩卖畚箕为生。
畚箕其实也属于农具的范畴,王猛实际上,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是有切身的体会。
“王猛必为主公办妥此事。”
离开正厅,王猛随即发布政令,借以桓熙的名义,向公众征求农具改进、与农业技术创新。
大将军府的文书送往地方,各地官员无不重视,纷纷在当地发布告示。
冯翊郡重泉县(陕西蒲城县东南),一名粮长领着乡里的青壮前来县城纳粮。
所谓粮长,是桓熙在平定关陇之后,效仿明太祖朱元璋的法子,所设置的新职位。
粮长不算国家公务员,没有津贴,甚至采用轮值制度,各乡的户主,每年轮流担任该乡的粮长一职,负责粮税的催征、经收、解运。
此举,既为官府减少了支出,也使粮长不能鱼肉百姓。
毕竟大家都是乡里乡亲,又是轮值制度,今年你借机作威作福,哪知道明年不会遭受报复。
朱元璋出身贫农阶级,自己的父母兄弟相继饿死,无需怀疑他对底层百姓抱有一定的同情,毕竟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中,从没有哪位皇帝,对底层百姓的苦难,有朱元璋那样深刻的认识。
他所推行的许多制度,出发点是好的,不过是受限于自身的认知水平,以及被后人、底下人曲解意图。
明朝初年,粮长制度的设立,使得奸猾之人巧立名目,以此牟取暴利。
但这是在推行均田制的关陇,桓熙治下没有那么多的苛捐杂税,民众要缴纳多少的税赋,也都一目了然。
总体来说,雍、秦、梁三州百姓需要承担田租、户调以及力役。
田租为每年三石米,户调也就是人头税,为绢一匹、绵三两。
而所谓力役,也就是徭役,成年男女每年都需要无偿为官府服一个月时间的劳役。
当然,不愿服徭役,也可以出绢,每丁可按每天缴纳绢三尺的标准,交足三十天的数额,以代替徭役。
而无力缴纳户调,桓熙也为他们想了办法,即多承担十五天的徭役,即可免除户调。
不过在均田制下,还没有人为了省一匹绢,三两棉,而自愿多去承担徭役,反而有大部分的人都愿意出绢,以免除徭役。
没有了巧立名目的机会,又是粮长轮值制度,这些粮长自然也就失去了鱼肉乡里的机会。
张高平是这支运粮队伍的一员。
此前桓熙北伐,有许多三辅百姓前往献粮,得以免除两年的赋税,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胆量前去迎接王师,同样有许多的人害怕王师退出关陇,凶残的羯人打击报复。
于是当初献粮的民众能够安享两年免税的时候,张高平与那些瞻前顾后的人,如今就得在粮长的带领,专程往县城跑这一趟。
县衙门前,各乡前来纳粮的人已经排起了长队,张高平见有一伙人聚集在告示前,心中好奇,便凑了过去。
他自然是不识字的,但好在当地的县令也考虑到匠人、农夫识字的终究是少数,特意安排几名差役轮流站在告示前,反复宣读上面的内容。
当听说征东大将军正在以重金征求改进农具以及农业技术的革新,张高平一时之间心猿意马。
说实话,他还真就掌握了一门少有人知的农业技术,那是在关东服役时,一名他帮助过的老农所授,就是不知道官府能否看上眼。
但至少张高平自己以这项技术耕地,效果颇为显著。
敝帚自珍是许多人的通病,如果不是今天见到这一公告,张高平还真没想要拿出来。
当然,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桓熙依照承诺,为劳军的民众免除两年赋税,让张高平认识到,那位征东大将军还是讲信用的。
但他是一个谨慎的人,否则也不至于今日还得前来纳粮,张高平没有声张,他默不作声的回到队伍里,准备去了长安,再献上自己的农耕技术。
一般来说,民众是不能随意流动的,但各乡的粮食,在县衙勘合后,还得粮长带人送往郡城,而京兆郡的郡城,正是长安。
桓熙体谅百姓,只需要各乡的纳粮队伍就近运往郡城,至于郡城运去州城,则由各地太守征发徭役,以民夫运送。
有渭河在,民夫运粮其实也不算辛苦,哪怕是梁州的运粮队伍,也能在走出陈仓道后,改换河运。
张高平一行人来到长安时,已经是数天之后,众人往太守府送去粮食交差,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