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驰援潼关(3000) (1/2)
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东晋:我的权臣父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69章 驰援潼关(3000)
当桓熙还在陇右与前凉僵持,尚未班师之际,王猛得知五万羌军西进,火急火燎的赶到了长安。
权翼出城相迎,二人照面,权翼立即通报情况:
“军师,我已下令,集结二万汉、羯将士在长安听用,与军师一同驰援潼关。”
此前长安一战,石苞麾下四万步骑卸甲而降,桓熙从中选拔一万五千人,编为战兵,其余则尽数作为州郡兵,平日务农,闲时操训。
王猛点点头,他并不入城休息,而是径直去往城外的军营,边走边问道:
“军中士气如何?”
权翼长叹道:
“不瞒军师,营中部分将士存有怨言。”
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务农,但关中的现状就是地广人稀,桓熙不可能将他们尽数留下作为战兵,如果这般做,地里的田又由谁来耕种。
只得从中选拔精锐,而将其余人淘汰为州郡兵。
王猛对此早有准备,他笑道:
“无妨,我已有计策,必能使军中将士拼死奋战。”
说着,便将自己的想法道与权翼,权翼闻言,赞道:
“军师妙计1
自王猛入主城外大营,带着二万汉、羯将士东出,便有两条流言在军中传播。
其一,姚弋仲奉冉闵之命,入关诛杀羯人。
其二,羌人若得关中,汉人复为胡人奴役。
不得不说,这两条流言效果出奇的好。
古代交通不发达,信息交流不畅,这些关西的底层士卒,若非随军开拨,有些人一辈子都走不出县的范围。
又怎么清楚姚弋仲的政治倾向,以及他与冉闵的敌对关系,还不是靠着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况且冉闵确实在关东屠戮胡人,说不定他如今对羌人网开一面,只将矛头对准羯人。
而汉人得了均田的实惠,好不容易过上一段时间的安生日子,同样不愿意回到过去的光景。
王猛这两条流言可谓是对症下药,军中两万将士无不决心拼死抵抗,阻拦姚襄入关。
永和六年(公元350年)四月上旬,在姚襄日以继夜的攻势下,潼关岌岌可危。
羌人甚至一度在城墙站稳脚跟,而潼关守军无力将他们驱离,正当越来越多的羌人涌上城墙之际,王猛终于带着援军走出禁沟,由西侧进入关城。
“援军来了1
也不知道是谁率先发现身后的援军,并喊了出来,原本已经力竭的潼关守军再次迸发斗志,奋起余勇,与新加入的生力军一同,将羌人杀退。
姚襄此前见羌军攻上城墙,以为即将攻克潼关,正欲接受诸将的庆贺,哪知道风云突变,前方的羌军狼狈撤离,而城墙上爆发出来的欢呼声,更使他脸色惨白。
王猛趁着羌人被打退的空当,在庆祝的人群中找到杜郁:
“杜将军,你先带领部众退下休息,既然王某已经赶来了潼关,就不会让羌人逾越关城一步1
杜郁也不逞强,奋战数日,哪怕就连他自己,也已经精疲力竭,难以坚持,又何况是麾下将士,他叹息道:
“杜某无力再战,潼关安危,就仰仗军师了。”
王猛郑重颔首。
在他接管潼关的时候,姚襄也从退下来的羌兵口中得知果真是有援军抵达,虽然具体数量不得而知,但根据羌兵们的说法,城内乌泱泱一片,只怕不下万人。
姚襄并非姚弋仲的长子,其兄长姚益生、姚若等人皆在世,但姚弋仲三十多个儿子中,以第五子姚襄的才能最为出众,就连第二十四子姚苌,相较于这位兄长,也要逊色许多。
当姚苌开创后秦基业后,再回忆起自己的兄长,也感慨自己有四处地方不如他:
身长八尺五寸,臂垂过膝,人望而畏之,一也;
当十万之众,与天下争衡,望麾而进,前无横阵,二也;
温古知今,讲论道艺,驾驭英雄,收罗隽异,三也;
董率大众,履险若夷,上下咸允,人尽死力,四也。
时人称赞姚襄:神明器宇,孙策之俦,而雄武过之。
姚襄有孙策再世的美誉,而其弟姚苌也自认为领十万之众,不如其兄,又何尝不是在向东吴大帝致敬。
姚苌此时也在潼关城外,时年二十一岁的他,虽然从面容上看稍显稚嫩,但自少年时起,就已经展露智慧,为诸位兄长所惊奇。
“五兄,潼关险峻,又得新援,已非人力所能夺取,五兄还需另作打算。”
姚苌私底下进言道,这种话当然不能被外人听去,免得影响军心。
姚襄又何... -->>
第69章 驰援潼关(3000)
当桓熙还在陇右与前凉僵持,尚未班师之际,王猛得知五万羌军西进,火急火燎的赶到了长安。
权翼出城相迎,二人照面,权翼立即通报情况:
“军师,我已下令,集结二万汉、羯将士在长安听用,与军师一同驰援潼关。”
此前长安一战,石苞麾下四万步骑卸甲而降,桓熙从中选拔一万五千人,编为战兵,其余则尽数作为州郡兵,平日务农,闲时操训。
王猛点点头,他并不入城休息,而是径直去往城外的军营,边走边问道:
“军中士气如何?”
权翼长叹道:
“不瞒军师,营中部分将士存有怨言。”
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务农,但关中的现状就是地广人稀,桓熙不可能将他们尽数留下作为战兵,如果这般做,地里的田又由谁来耕种。
只得从中选拔精锐,而将其余人淘汰为州郡兵。
王猛对此早有准备,他笑道:
“无妨,我已有计策,必能使军中将士拼死奋战。”
说着,便将自己的想法道与权翼,权翼闻言,赞道:
“军师妙计1
自王猛入主城外大营,带着二万汉、羯将士东出,便有两条流言在军中传播。
其一,姚弋仲奉冉闵之命,入关诛杀羯人。
其二,羌人若得关中,汉人复为胡人奴役。
不得不说,这两条流言效果出奇的好。
古代交通不发达,信息交流不畅,这些关西的底层士卒,若非随军开拨,有些人一辈子都走不出县的范围。
又怎么清楚姚弋仲的政治倾向,以及他与冉闵的敌对关系,还不是靠着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况且冉闵确实在关东屠戮胡人,说不定他如今对羌人网开一面,只将矛头对准羯人。
而汉人得了均田的实惠,好不容易过上一段时间的安生日子,同样不愿意回到过去的光景。
王猛这两条流言可谓是对症下药,军中两万将士无不决心拼死抵抗,阻拦姚襄入关。
永和六年(公元350年)四月上旬,在姚襄日以继夜的攻势下,潼关岌岌可危。
羌人甚至一度在城墙站稳脚跟,而潼关守军无力将他们驱离,正当越来越多的羌人涌上城墙之际,王猛终于带着援军走出禁沟,由西侧进入关城。
“援军来了1
也不知道是谁率先发现身后的援军,并喊了出来,原本已经力竭的潼关守军再次迸发斗志,奋起余勇,与新加入的生力军一同,将羌人杀退。
姚襄此前见羌军攻上城墙,以为即将攻克潼关,正欲接受诸将的庆贺,哪知道风云突变,前方的羌军狼狈撤离,而城墙上爆发出来的欢呼声,更使他脸色惨白。
王猛趁着羌人被打退的空当,在庆祝的人群中找到杜郁:
“杜将军,你先带领部众退下休息,既然王某已经赶来了潼关,就不会让羌人逾越关城一步1
杜郁也不逞强,奋战数日,哪怕就连他自己,也已经精疲力竭,难以坚持,又何况是麾下将士,他叹息道:
“杜某无力再战,潼关安危,就仰仗军师了。”
王猛郑重颔首。
在他接管潼关的时候,姚襄也从退下来的羌兵口中得知果真是有援军抵达,虽然具体数量不得而知,但根据羌兵们的说法,城内乌泱泱一片,只怕不下万人。
姚襄并非姚弋仲的长子,其兄长姚益生、姚若等人皆在世,但姚弋仲三十多个儿子中,以第五子姚襄的才能最为出众,就连第二十四子姚苌,相较于这位兄长,也要逊色许多。
当姚苌开创后秦基业后,再回忆起自己的兄长,也感慨自己有四处地方不如他:
身长八尺五寸,臂垂过膝,人望而畏之,一也;
当十万之众,与天下争衡,望麾而进,前无横阵,二也;
温古知今,讲论道艺,驾驭英雄,收罗隽异,三也;
董率大众,履险若夷,上下咸允,人尽死力,四也。
时人称赞姚襄:神明器宇,孙策之俦,而雄武过之。
姚襄有孙策再世的美誉,而其弟姚苌也自认为领十万之众,不如其兄,又何尝不是在向东吴大帝致敬。
姚苌此时也在潼关城外,时年二十一岁的他,虽然从面容上看稍显稚嫩,但自少年时起,就已经展露智慧,为诸位兄长所惊奇。
“五兄,潼关险峻,又得新援,已非人力所能夺取,五兄还需另作打算。”
姚苌私底下进言道,这种话当然不能被外人听去,免得影响军心。
姚襄又何...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