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捡来的官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景家的男人都不长命,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多英年早逝。
先辈们的事,景年没有亲见过,但看自己的祖父,至于父亲,莫不如是。
景年的曾祖父之父,当时是清乾国的开国元勋,因功勋卓著,封地西北为王,后,几废几立,王侯将相做了一个遍,仍然不为当时的厉帝所容,幸亏后来东南战事起,无人能当大任,朝廷才重新重用他平定东南叛乱,战乱未平,将军便病死在沙场上。
后来叛军终被景年的曾祖父等平定,景年的曾祖父,兄弟共有五人,有两人死在这场平叛中。厉帝死,新君继位,需要景家的人守边关御蛮夷,又怕其不服管制,便将景家的嫡系子孙招了一个进京,做皇子的伴读,以为人质。且景家所守之地,每年一换,为防其拥兵自重,据关自立。另外每年还必要叫景家所有有官职之人进京述职。以为挟制。
至景年祖父这一辈,当时的帝君方有所放松,而景家厉兵秣马沙场征战这么多年,早就不想做朝廷御敌的利器,景年的祖父又观景氏子孙,多壮年而没于杀场,更是痛心疾,在梁州平叛重伤之后,恳求先皇将恩准景氏调入京都任文职。其时国泰民安,先皇遂点头应允。
这才有了景年之父景权的兵部“玉尚书”称号。
如今景年年长,揣度父亲的心意,觉得他还是想带兵打仗的,不然也不会做了尚书后一直贪杯不辍,放浪形骸。也不会在后来又送自己到军中历练。
先皇当时考虑到政局平稳,不需要能征善战的悍将,只需要几个亲信的人掌兵也就足以了,景权之才不得施展,虽居文职,却也不能善终,最终因为饮酒过量,在长罗山射猎的时候意外而死……
至于景年能平步青云的成为大将军,一则是由于景家在军中积累的威信地位而致;二则是由于景家和皇家以及林家的结亲;三则是景年自己的手腕魄力。
只是如今,经历了前面一番起落之后,景年忽然明白了祖父的用心——仔细想来,争来争去又为的是什么呢?只要不是为了自己做皇帝,再怎样抛头颅洒热血,到头来也都是为别人做了嫁衣裳……
有些事,还是女人看的透彻,就比如自己的生母刘夫人,记忆中,从自己记事起至于十三岁,母亲从未教导过自己要显身扬名或者忠君报国之类的。
如今想来,这些竟是可敬的。
景年之母刘夫人,自小从名师读书,少即才冠京师,景年的祖父也是慕其名而为自己的爱子景权求配。
一样才貌双绝、门当户对的一对璧人,在外人看来应当是夫唱妇随、和谐美满的了,但真实的情况却也不尽然——景年想不出两个人常常不合的原因出在何处:若说是志趣不合,两人是一样的能吟善画;若说是性格不合,然两人都是知书达理之人,一个豪放,一个婉约,按理说应该是天作之合吧。但,在景年的记忆中,父母之间确实是常常言语不合的。
后来,景年想,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志向不合吧,父亲是一心励精图治,务求然众人的人;而母亲则主张无为而治,喜爱清淡自然之人。说白了一个是喜欢功名利禄、有志凌驾王侯;一个是喜欢清风明月、小院梧桐。志不同,则道不合,则易生唇舌之争……
所以,及至于后来父亲娶了林夫人,情况就好了很多——两人是志同道合的之人。
刘夫人死后,只留给唯一的儿子景年一卷手抄的旧书,乃是她平日所做的诗词——那书景年随身携带,便是在康家小院里养伤时,他常常拿着读的那一册,
景年与明月,也是因为林夫人嫁入了景府,这才成了从小的相识。
初见明月,是个明晃晃的大太阳的中午,十三岁的景年带着几个书童、跟随去母舅家玩——两家隔了四五条街的样子。因在舅舅家与表哥们比射箭输了,被几个表哥按住挨了几拳头,景年力小挣不过,多挨了几下,心中气恼,午饭也不愿在舅舅家吃,命小厮拉过马来就要回家,舅母阻拦不住,只能放他去了。他一路怒气冲天的回到景府。
一进门,现院子里站了一排的明晃晃的宫里人,不知是何人到了,他被按得一头一脸的泥,一边往里走,一边便命小厮们拿水来,他怕自己这副形容被父亲看见要挨训斥,便想悄悄的回自己的院子先收拾干净了再出来。
甫一到院门口,却见林夫人带着一群人正簇拥着一个明黄服色的妇人并一个与自己差不多大的女孩子沿着柳荫夹道走来,景年见众人看到了自己,只好用衣袖随意的擦了擦脸,走上来请安。
便听林夫人的声音笑道:“洪度,还不快拜见皇后娘娘和长公主——”
景年抬,便见明晃晃的太阳光下,那个明黄服色的妇人正冲自己温和的点头微笑,而她身边的那个女孩子,则正微眯着一双凤目,好奇而略有点傲慢的俯视着自己,阳光斜射在她的脸上,照的她的面目也是明晃晃的一片——
然后便听一个妇人的声音道:“这便是景尚书的长子?倒是个体面的好模样,起来吧——”
这是初见,初见景年对明月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只觉得心下微微不喜。
第二次见明月是在重阳节,重阳节这天先皇下旨,九月九在御花园摆菊花酒,凡在京四品以上的大员,皆要入宫赴宴,可携带一二名本族优秀子弟一同赴会。
景权便将景年带了去。
盛筵一开,宫里冠盖云集,景年与刘志、王章、尚云摩、左玉良等一干仕宦子弟坐在下手的席位上,上手的大人们谈讲不完的治国之策、仕途经济,大家不由得听得腻烦,又不敢走,正是十分无趣之际,好在圣上明察秋毫,体恤的命他们到御花园里由大太监带着与诸皇子玩一会儿,不必在这里拘束的坐着。
众人得不得这一声儿,谢恩之后,纷纷远离宴席,找新奇处瞻玩去了,一些年龄小的开始钻假山洞子,众人也有观花的,也有戏水的,也有笑闹的,热闹的很,当时的明玳明褚从小就淘气异常,仗着身子比别人高大,又是皇子,自是不惧怕他人。因与王章等人笑闹中不知怎么失了手,明玳被人推到了地上,他哪里肯服,爬起来对着王章等少年就是一通乱打,明泽站在一边闲看,年幼的明曦也上去凑热闹,打太平拳。景年当时与王章颇要好,便舍身上去明里拉架,实是暗助王章等人,结果一众人在扭闹中都弄了一身的泥土。
连在一边观战的明泽... -->>
景家的男人都不长命,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多英年早逝。
先辈们的事,景年没有亲见过,但看自己的祖父,至于父亲,莫不如是。
景年的曾祖父之父,当时是清乾国的开国元勋,因功勋卓著,封地西北为王,后,几废几立,王侯将相做了一个遍,仍然不为当时的厉帝所容,幸亏后来东南战事起,无人能当大任,朝廷才重新重用他平定东南叛乱,战乱未平,将军便病死在沙场上。
后来叛军终被景年的曾祖父等平定,景年的曾祖父,兄弟共有五人,有两人死在这场平叛中。厉帝死,新君继位,需要景家的人守边关御蛮夷,又怕其不服管制,便将景家的嫡系子孙招了一个进京,做皇子的伴读,以为人质。且景家所守之地,每年一换,为防其拥兵自重,据关自立。另外每年还必要叫景家所有有官职之人进京述职。以为挟制。
至景年祖父这一辈,当时的帝君方有所放松,而景家厉兵秣马沙场征战这么多年,早就不想做朝廷御敌的利器,景年的祖父又观景氏子孙,多壮年而没于杀场,更是痛心疾,在梁州平叛重伤之后,恳求先皇将恩准景氏调入京都任文职。其时国泰民安,先皇遂点头应允。
这才有了景年之父景权的兵部“玉尚书”称号。
如今景年年长,揣度父亲的心意,觉得他还是想带兵打仗的,不然也不会做了尚书后一直贪杯不辍,放浪形骸。也不会在后来又送自己到军中历练。
先皇当时考虑到政局平稳,不需要能征善战的悍将,只需要几个亲信的人掌兵也就足以了,景权之才不得施展,虽居文职,却也不能善终,最终因为饮酒过量,在长罗山射猎的时候意外而死……
至于景年能平步青云的成为大将军,一则是由于景家在军中积累的威信地位而致;二则是由于景家和皇家以及林家的结亲;三则是景年自己的手腕魄力。
只是如今,经历了前面一番起落之后,景年忽然明白了祖父的用心——仔细想来,争来争去又为的是什么呢?只要不是为了自己做皇帝,再怎样抛头颅洒热血,到头来也都是为别人做了嫁衣裳……
有些事,还是女人看的透彻,就比如自己的生母刘夫人,记忆中,从自己记事起至于十三岁,母亲从未教导过自己要显身扬名或者忠君报国之类的。
如今想来,这些竟是可敬的。
景年之母刘夫人,自小从名师读书,少即才冠京师,景年的祖父也是慕其名而为自己的爱子景权求配。
一样才貌双绝、门当户对的一对璧人,在外人看来应当是夫唱妇随、和谐美满的了,但真实的情况却也不尽然——景年想不出两个人常常不合的原因出在何处:若说是志趣不合,两人是一样的能吟善画;若说是性格不合,然两人都是知书达理之人,一个豪放,一个婉约,按理说应该是天作之合吧。但,在景年的记忆中,父母之间确实是常常言语不合的。
后来,景年想,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志向不合吧,父亲是一心励精图治,务求然众人的人;而母亲则主张无为而治,喜爱清淡自然之人。说白了一个是喜欢功名利禄、有志凌驾王侯;一个是喜欢清风明月、小院梧桐。志不同,则道不合,则易生唇舌之争……
所以,及至于后来父亲娶了林夫人,情况就好了很多——两人是志同道合的之人。
刘夫人死后,只留给唯一的儿子景年一卷手抄的旧书,乃是她平日所做的诗词——那书景年随身携带,便是在康家小院里养伤时,他常常拿着读的那一册,
景年与明月,也是因为林夫人嫁入了景府,这才成了从小的相识。
初见明月,是个明晃晃的大太阳的中午,十三岁的景年带着几个书童、跟随去母舅家玩——两家隔了四五条街的样子。因在舅舅家与表哥们比射箭输了,被几个表哥按住挨了几拳头,景年力小挣不过,多挨了几下,心中气恼,午饭也不愿在舅舅家吃,命小厮拉过马来就要回家,舅母阻拦不住,只能放他去了。他一路怒气冲天的回到景府。
一进门,现院子里站了一排的明晃晃的宫里人,不知是何人到了,他被按得一头一脸的泥,一边往里走,一边便命小厮们拿水来,他怕自己这副形容被父亲看见要挨训斥,便想悄悄的回自己的院子先收拾干净了再出来。
甫一到院门口,却见林夫人带着一群人正簇拥着一个明黄服色的妇人并一个与自己差不多大的女孩子沿着柳荫夹道走来,景年见众人看到了自己,只好用衣袖随意的擦了擦脸,走上来请安。
便听林夫人的声音笑道:“洪度,还不快拜见皇后娘娘和长公主——”
景年抬,便见明晃晃的太阳光下,那个明黄服色的妇人正冲自己温和的点头微笑,而她身边的那个女孩子,则正微眯着一双凤目,好奇而略有点傲慢的俯视着自己,阳光斜射在她的脸上,照的她的面目也是明晃晃的一片——
然后便听一个妇人的声音道:“这便是景尚书的长子?倒是个体面的好模样,起来吧——”
这是初见,初见景年对明月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只觉得心下微微不喜。
第二次见明月是在重阳节,重阳节这天先皇下旨,九月九在御花园摆菊花酒,凡在京四品以上的大员,皆要入宫赴宴,可携带一二名本族优秀子弟一同赴会。
景权便将景年带了去。
盛筵一开,宫里冠盖云集,景年与刘志、王章、尚云摩、左玉良等一干仕宦子弟坐在下手的席位上,上手的大人们谈讲不完的治国之策、仕途经济,大家不由得听得腻烦,又不敢走,正是十分无趣之际,好在圣上明察秋毫,体恤的命他们到御花园里由大太监带着与诸皇子玩一会儿,不必在这里拘束的坐着。
众人得不得这一声儿,谢恩之后,纷纷远离宴席,找新奇处瞻玩去了,一些年龄小的开始钻假山洞子,众人也有观花的,也有戏水的,也有笑闹的,热闹的很,当时的明玳明褚从小就淘气异常,仗着身子比别人高大,又是皇子,自是不惧怕他人。因与王章等人笑闹中不知怎么失了手,明玳被人推到了地上,他哪里肯服,爬起来对着王章等少年就是一通乱打,明泽站在一边闲看,年幼的明曦也上去凑热闹,打太平拳。景年当时与王章颇要好,便舍身上去明里拉架,实是暗助王章等人,结果一众人在扭闹中都弄了一身的泥土。
连在一边观战的明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