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大明之纵横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他本以为李毅整日无所事事,不安心读书,这次的县试恐怕都通过不了,更不要说府试,没想到这李毅是深藏不露,暗地里已经有了这份才学。
幸好自己及时发现,要是这小子真的过了府试,自己何时才能掌握这间书院。
但是李毅的基础王鹤翔是知道的,可以说也就刚刚启蒙的水准,要说真才实学,却是远远没有达到。现在功课做得这么好,一个可能是其真的有些才学,还有一个可能是其刻苦读书,所以才能做得这么好。
想到这里,王鹤翔神色和缓了一些,看着李毅道:“看你功课做得这般仔细,应该是专心向学了,该明白自己之前错在哪里了吧?”
“错在哪里?学生做事心空无愧,只求不违背本心,哪里错了?”李毅仰着头,一句话顶了回去。
“你,你竟然还是不知悔改?”王鹤翔佯装恼怒,道:“不知悔改,看来你还是不学无术,我考校你的功课,若是答不出,定要重重的罚你。”
李毅与自己恩怨太深,根本就不能妥协。王鹤翔这般说乃是给自己发怒一个借口,然后自己就可以借机考察李毅学问到底如何,是不是有通过县试、府试的可能。
“我来出题,作为孙老的弟子,你不要让他蒙羞。”王鹤翔不放心的督促一句,害怕李毅扮猪吃老虎,“第一道题,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这一题乃是典故,也是科举中常见的提醒,是周公对他的儿子封在鲁国的伯禽说的,旧友老臣没有大错,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先秦时期的经典典故李毅一直是当故事来看的,所以记得很深,这篇文章更是记得清清楚楚。
当下,他不假思索地道:“轻弃故旧,于义俭矣。”
王鹤翔看了李毅一眼,这个是科举的常见句式,李毅知道也不奇怪,难得是后面的。
他想了一下,道:“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俸,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必得其名,出自中庸第十七章!”李毅口里轻轻地念道。
听到李毅这块给了自己答案,王鹤翔心里一跳,不由有些诧异,有些慌张。难道这李毅真的是有真才实学,不知不觉中有了这等才学?
要知道他刚刚说的那句话在《中庸》里普普通通,是歌颂舜的孝道,大意是说如舜这般大德之人,必拥有与大德相应的地位,财富,名声,长寿。
那‘必得其名’四字,就是说舜大德之下,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名声。
这题不好做啊,这题截上又截下,要是不是很熟悉的学子,对此都没有办法解的很详细,但是李毅却这般快就解了出来。
其实王鹤翔这有些庸人自扰了,李毅之所以这么快说出来,完全是因为这句话自己刚刚就背过。
刚刚自己将钱三宝逼走后,正好看了一篇范文,正是解这句话的。特殊的时刻,再加上自己记忆力又好,当然记得清清楚楚,所以王鹤翔一问起来,自己很快就答了出来。要是没见多,李毅怎么可能这么快解出来,他又没看过《中庸》。
“要事此句在县试里,你当如何破题。”王鹤翔问道,他这是在考验李毅破题的能力。
要知道科举里不管你背过多少书,知道多少经典典故,只要是破题错了,那就全是无用功。考官会丝毫不犹豫的弃之,不会录用。
要是李毅连破题都有很深的功底,王鹤翔就想自己是不是该搞一些措施,不能让李毅通过县府试。
破题很难,但是自己刚刚背的还记得。李毅参考了自己背过的范文里的破题,沉思片刻,好好的回忆一番。
“必得其名,按照两句破题来说,要一句写上意,一句写下意。正破是上句破必得,下句破其名。正破有些难,反破容易些,上句破其名,下句破必得。这样就简单了,先因其名,而后必得,前因后果。所以破题在于“圣人有誉于天下,理必可也”。”
圣人之所以誉满天下,这是理所当然的。
“破题从此,下面则要从破题发散开来,取‘夫名者,名其德也,有大德矣,名安能去之?’”
这大德是全篇之意,所以大德必须放在起讲里说,解答了破题里圣人为何名满天下?是圣人之所以誉满天下,因其美誉在圣人的大德,有大德的人,名声怎么会离他而去?
如果当初李毅被范文主要是为了科举的话,如今回味起来,倒是觉得很有滋味。圣人的教诲,实是很有教育意义。可惜现在的读书人只会利用这些充满智慧的圣言来满足自己的私欲,白白的浪费了这么一笔财富。
破题精准,入道深刻,可以说是上佳。
王鹤翔心里评价着,倒是有些欲哭无泪。
这李毅难道是妖孽吗?怎么短短数月就能这般厉害,从经典到破题,全都是信手拈来,看上去丝毫不费力气,这般轻松,不要说考县试、府试,就是院试也可以争一争。
这可怎么办?李毅竟然有了这般才学,要是他真的通过府试,那么卢长波就没有办法压倒孙承宗,掌握赏罚权,也就没办法掌握整个书院,那样一来,自己也没有办法水涨船高了。
李毅这时候道:“先生,我答的怎么样?”
王鹤翔见李毅这么嚣张的样子,气不打... -->>
他本以为李毅整日无所事事,不安心读书,这次的县试恐怕都通过不了,更不要说府试,没想到这李毅是深藏不露,暗地里已经有了这份才学。
幸好自己及时发现,要是这小子真的过了府试,自己何时才能掌握这间书院。
但是李毅的基础王鹤翔是知道的,可以说也就刚刚启蒙的水准,要说真才实学,却是远远没有达到。现在功课做得这么好,一个可能是其真的有些才学,还有一个可能是其刻苦读书,所以才能做得这么好。
想到这里,王鹤翔神色和缓了一些,看着李毅道:“看你功课做得这般仔细,应该是专心向学了,该明白自己之前错在哪里了吧?”
“错在哪里?学生做事心空无愧,只求不违背本心,哪里错了?”李毅仰着头,一句话顶了回去。
“你,你竟然还是不知悔改?”王鹤翔佯装恼怒,道:“不知悔改,看来你还是不学无术,我考校你的功课,若是答不出,定要重重的罚你。”
李毅与自己恩怨太深,根本就不能妥协。王鹤翔这般说乃是给自己发怒一个借口,然后自己就可以借机考察李毅学问到底如何,是不是有通过县试、府试的可能。
“我来出题,作为孙老的弟子,你不要让他蒙羞。”王鹤翔不放心的督促一句,害怕李毅扮猪吃老虎,“第一道题,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这一题乃是典故,也是科举中常见的提醒,是周公对他的儿子封在鲁国的伯禽说的,旧友老臣没有大错,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先秦时期的经典典故李毅一直是当故事来看的,所以记得很深,这篇文章更是记得清清楚楚。
当下,他不假思索地道:“轻弃故旧,于义俭矣。”
王鹤翔看了李毅一眼,这个是科举的常见句式,李毅知道也不奇怪,难得是后面的。
他想了一下,道:“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俸,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必得其名,出自中庸第十七章!”李毅口里轻轻地念道。
听到李毅这块给了自己答案,王鹤翔心里一跳,不由有些诧异,有些慌张。难道这李毅真的是有真才实学,不知不觉中有了这等才学?
要知道他刚刚说的那句话在《中庸》里普普通通,是歌颂舜的孝道,大意是说如舜这般大德之人,必拥有与大德相应的地位,财富,名声,长寿。
那‘必得其名’四字,就是说舜大德之下,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名声。
这题不好做啊,这题截上又截下,要是不是很熟悉的学子,对此都没有办法解的很详细,但是李毅却这般快就解了出来。
其实王鹤翔这有些庸人自扰了,李毅之所以这么快说出来,完全是因为这句话自己刚刚就背过。
刚刚自己将钱三宝逼走后,正好看了一篇范文,正是解这句话的。特殊的时刻,再加上自己记忆力又好,当然记得清清楚楚,所以王鹤翔一问起来,自己很快就答了出来。要是没见多,李毅怎么可能这么快解出来,他又没看过《中庸》。
“要事此句在县试里,你当如何破题。”王鹤翔问道,他这是在考验李毅破题的能力。
要知道科举里不管你背过多少书,知道多少经典典故,只要是破题错了,那就全是无用功。考官会丝毫不犹豫的弃之,不会录用。
要是李毅连破题都有很深的功底,王鹤翔就想自己是不是该搞一些措施,不能让李毅通过县府试。
破题很难,但是自己刚刚背的还记得。李毅参考了自己背过的范文里的破题,沉思片刻,好好的回忆一番。
“必得其名,按照两句破题来说,要一句写上意,一句写下意。正破是上句破必得,下句破其名。正破有些难,反破容易些,上句破其名,下句破必得。这样就简单了,先因其名,而后必得,前因后果。所以破题在于“圣人有誉于天下,理必可也”。”
圣人之所以誉满天下,这是理所当然的。
“破题从此,下面则要从破题发散开来,取‘夫名者,名其德也,有大德矣,名安能去之?’”
这大德是全篇之意,所以大德必须放在起讲里说,解答了破题里圣人为何名满天下?是圣人之所以誉满天下,因其美誉在圣人的大德,有大德的人,名声怎么会离他而去?
如果当初李毅被范文主要是为了科举的话,如今回味起来,倒是觉得很有滋味。圣人的教诲,实是很有教育意义。可惜现在的读书人只会利用这些充满智慧的圣言来满足自己的私欲,白白的浪费了这么一笔财富。
破题精准,入道深刻,可以说是上佳。
王鹤翔心里评价着,倒是有些欲哭无泪。
这李毅难道是妖孽吗?怎么短短数月就能这般厉害,从经典到破题,全都是信手拈来,看上去丝毫不费力气,这般轻松,不要说考县试、府试,就是院试也可以争一争。
这可怎么办?李毅竟然有了这般才学,要是他真的通过府试,那么卢长波就没有办法压倒孙承宗,掌握赏罚权,也就没办法掌握整个书院,那样一来,自己也没有办法水涨船高了。
李毅这时候道:“先生,我答的怎么样?”
王鹤翔见李毅这么嚣张的样子,气不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