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大明第一莽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153章 世道不公!汤昊再杀人!
临出门之前,
小囡囡还特意在身上抹了很多泥巴。
这样看起来,她就跟路边的小乞丐没有什么区别,穿着破烂衣裳,身上还脏兮兮的。
汤昊见状识趣地没有多问,因为他知道这是因为什么。
不管是不是有那什么盐场贵公子,小囡囡若是被人给盯上了,那刘大山夫妇肯定是护不住她的。
在这盐场里面,刘大山这些灶户,与奴隶没有什么区别。
他们的命,不是命。
他们的死活,也没人会在意。
在小丫头的带领下,汤昊跟着她走向海边煮盐的地方。
还没走到海边,一股股海风就席卷着海腥味扑面而来,这里面还夹杂着某些刺鼻的味道,让汤昊下意识地皱起了眉头。
转过一座座小山头,终于来到了海边,视野也顿时变得开阔了起来。
毕竟失败的先例就摆在那里,谁吃饱了撑的才会为这些灶户考虑,平白搭上自己的仕途。
从那以后,也就没人提什么“废锅灶、建盐田,改蒸煮为日晒”了。
这个灶台是他们家的,此刻也只有一个妇人在辛勤忙碌着。
妇人与刘大山模样差不多,都是又黑又瘦,而且因为身高的缘故,看起来更像是一根竹竿。
对于这些孩子而言,他们不用读书,也不用学习其他的技艺,因为他们没有这个资格。
然而即便如此他们也不敢停下手中的动作,依旧顽强地做着这份生计。
有人从海边滩涂的卤水池当中将卤水挑上来;有人则因为柴火不够在旁边劈柴,自家孩子就负责烧火;还有些已经煮好的灶台这里,灶户喜滋滋的将那黄不拉几、一团一团的盐从锅里面铲下来用罐子装好,这是他们用来缴税应付官差的生计……
妇人略显羞赧地开口道:“这锅盐快要煮好了,到时候可以休息一下,接着煮第二锅。”
所以,只有煮盐,睁开眼睛就来煮盐,闭上眼睛想的也是煮盐,这一辈子下一辈子世世代代都要在这炼狱里面煮盐!
而且汤日天身形异常魁梧,一看就是个干活的好手,这种男人在村镇里面可是吃香得很。
这就是朱重八同志的目的,他也确实是做到了。
所以这些孩子,从小就要在这煮盐灶台旁边待着,用眼睛看,用手脚去做!
汤昊敏锐地观察到,这些孩子大多皮肤蜡黄、面色黝黑,一副营养不良的模样,不是因为吃不饱,就是因为长期在这浓烟浸染下患上了一系列的疾玻
事实上,煮了一辈子盐,烟熏火燎了一辈子,他们的身体早就被摧残得不成人样了,如那刘大山一样,估摸着也就三十来岁,却跟五十多岁的人没什么区别了,而且看起来命不久矣。
利用一条条严苛法令,将这些成千上万的灶户死死地禁锢在盐场里面,天天煮盐时刻不停地煮盐,以此满足大明王朝对于食盐利润的需求!
这个世道,真是他妈的恶心啊!
小囡囡拉着汤昊走了过去,来到一座灶台前面。
说着,汤昊上前拿起木棒,开始搅拌了起来。
“他兄弟,那就麻烦你了。”
偏偏妇人还要一个人劈柴,一个人烧火,又得时不时地搅拌锅里面的卤水,早已经是累得大汗淋漓,可是她又不敢停歇,只能辛苦地咬牙撑着。
“娘亲!囡囡来看你了1
要是不煮盐,就应付不了官差索取的盐税,官差就会直接抓人杀人,他们就会家破人亡。
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得做啊!
从生下来,一眼就看到了自己悲惨的一生,这个世道何其不公也?
至于大人们,那要忙的事情可就更多了。
汤昊闻言点了点头,只见这锅里的水分已经干得快要差不多了,锅的四周也都已经结出了白中带微黄的结晶,这就是煮盐煮出来的成品。
囡囡嘟起了小嘴,争辩道:“不是囡囡要来的,是爹让囡囡带大哥哥过来转转,以后他帮我们家煮盐1
只是这些灶户村民,全都跟那刘大山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又黑又瘦不成人形,而且大部分都因为滚滚黑烟而不断咳嗽。
煮盐煮盐,就是“煮海为盐”,早在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古人便开始制盐,夙沙氏首创海水制盐,号称“盐宗”。
妇人见状好几次张了张口想要说些什么,可是一想到自己家里眼下的艰难处境,要是真能多出这么一个青壮劳力,说不定还真能熬过去。
生而为灶户,那一辈子都是灶户,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是灶户,没有办法变更,除非他们一家人死绝了,才能解除这份炼狱般的痛苦。
当她观察到没人注意囡囡后,这才佯装发怒吓唬道:“你这孩子来这儿做什么?小心坏人把你给掳走1
汤昊见状和煦地笑了笑,低声道:“嫂嫂,我是大哥的表弟,汤日天,逃荒过来的,以后家里煮盐和徭役这些,全都交给我来做吧1
反正吃苦受罪的是这些盐场灶户,跟他们这些朝堂公卿有什么关系?
这海边盐场的浓烟,可是飘不到京师之地,也飘不到大明朝堂啊!
仅仅只有一口大锅和一个灶台,以及无数堆满的柴火。
从夙沙氏煮制海盐开始,一直到隋唐时期,海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通过煮、煎来制取,“煮海为盐”即“煎制海盐”。
一直到了大明王朝,这晒盐技术也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永乐初年朝廷曾开始尝试废锅灶、建盐田,改蒸煮为日晒,然后结果就是食盐生产量大大降低,太多人的利益因此受损,所以最后不得不又恢复以煮盐为主。
听到这话,妇人这才看向了汤昊,眼神里面满是戒备。
汤昊拉着小囡囡的手,仔细观察着眼前灶户煮盐。
或许是为了搭建方便,所以这一排排的灶台作坊,都是搭建在背靠海边的小山脚下
沿着小山脚下,一排排上百个煮盐的灶台正在吞吐着浓烟。
宋元时期出现了“晒曝成盐”的晒盐方法,但因技术不够成熟,煎盐仍多于晒盐,而且这也是为了满足朝廷对于盐业利润的需求。
听见自家女儿的声音,妇人顿时大惊失色,一把将孩子抱在了怀里,警惕地看了看四周。
说白了,国朝利益最重要,贸然间改动这些制盐方式,万一再像永乐朝那次一样,导致盐产量大跌,朝廷收入也跟着大跌,那这个责任谁来承担,这個窟窿谁来填补?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
具体流程是通过刮取海边咸土(后来用草木灰等吸取海水)作为制盐原料,用水冲淋溶解盐分,形成卤水,然后将卤水置于敞口容器内充分晾晒,燃薪加热蒸发水分,取得盐粒,这种方法被称为“淋卤煎盐”。
整个村镇里面的灶户,无论老中少都在忙碌不停,哪怕... -->>
第153章 世道不公!汤昊再杀人!
临出门之前,
小囡囡还特意在身上抹了很多泥巴。
这样看起来,她就跟路边的小乞丐没有什么区别,穿着破烂衣裳,身上还脏兮兮的。
汤昊见状识趣地没有多问,因为他知道这是因为什么。
不管是不是有那什么盐场贵公子,小囡囡若是被人给盯上了,那刘大山夫妇肯定是护不住她的。
在这盐场里面,刘大山这些灶户,与奴隶没有什么区别。
他们的命,不是命。
他们的死活,也没人会在意。
在小丫头的带领下,汤昊跟着她走向海边煮盐的地方。
还没走到海边,一股股海风就席卷着海腥味扑面而来,这里面还夹杂着某些刺鼻的味道,让汤昊下意识地皱起了眉头。
转过一座座小山头,终于来到了海边,视野也顿时变得开阔了起来。
毕竟失败的先例就摆在那里,谁吃饱了撑的才会为这些灶户考虑,平白搭上自己的仕途。
从那以后,也就没人提什么“废锅灶、建盐田,改蒸煮为日晒”了。
这个灶台是他们家的,此刻也只有一个妇人在辛勤忙碌着。
妇人与刘大山模样差不多,都是又黑又瘦,而且因为身高的缘故,看起来更像是一根竹竿。
对于这些孩子而言,他们不用读书,也不用学习其他的技艺,因为他们没有这个资格。
然而即便如此他们也不敢停下手中的动作,依旧顽强地做着这份生计。
有人从海边滩涂的卤水池当中将卤水挑上来;有人则因为柴火不够在旁边劈柴,自家孩子就负责烧火;还有些已经煮好的灶台这里,灶户喜滋滋的将那黄不拉几、一团一团的盐从锅里面铲下来用罐子装好,这是他们用来缴税应付官差的生计……
妇人略显羞赧地开口道:“这锅盐快要煮好了,到时候可以休息一下,接着煮第二锅。”
所以,只有煮盐,睁开眼睛就来煮盐,闭上眼睛想的也是煮盐,这一辈子下一辈子世世代代都要在这炼狱里面煮盐!
而且汤日天身形异常魁梧,一看就是个干活的好手,这种男人在村镇里面可是吃香得很。
这就是朱重八同志的目的,他也确实是做到了。
所以这些孩子,从小就要在这煮盐灶台旁边待着,用眼睛看,用手脚去做!
汤昊敏锐地观察到,这些孩子大多皮肤蜡黄、面色黝黑,一副营养不良的模样,不是因为吃不饱,就是因为长期在这浓烟浸染下患上了一系列的疾玻
事实上,煮了一辈子盐,烟熏火燎了一辈子,他们的身体早就被摧残得不成人样了,如那刘大山一样,估摸着也就三十来岁,却跟五十多岁的人没什么区别了,而且看起来命不久矣。
利用一条条严苛法令,将这些成千上万的灶户死死地禁锢在盐场里面,天天煮盐时刻不停地煮盐,以此满足大明王朝对于食盐利润的需求!
这个世道,真是他妈的恶心啊!
小囡囡拉着汤昊走了过去,来到一座灶台前面。
说着,汤昊上前拿起木棒,开始搅拌了起来。
“他兄弟,那就麻烦你了。”
偏偏妇人还要一个人劈柴,一个人烧火,又得时不时地搅拌锅里面的卤水,早已经是累得大汗淋漓,可是她又不敢停歇,只能辛苦地咬牙撑着。
“娘亲!囡囡来看你了1
要是不煮盐,就应付不了官差索取的盐税,官差就会直接抓人杀人,他们就会家破人亡。
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得做啊!
从生下来,一眼就看到了自己悲惨的一生,这个世道何其不公也?
至于大人们,那要忙的事情可就更多了。
汤昊闻言点了点头,只见这锅里的水分已经干得快要差不多了,锅的四周也都已经结出了白中带微黄的结晶,这就是煮盐煮出来的成品。
囡囡嘟起了小嘴,争辩道:“不是囡囡要来的,是爹让囡囡带大哥哥过来转转,以后他帮我们家煮盐1
只是这些灶户村民,全都跟那刘大山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又黑又瘦不成人形,而且大部分都因为滚滚黑烟而不断咳嗽。
煮盐煮盐,就是“煮海为盐”,早在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古人便开始制盐,夙沙氏首创海水制盐,号称“盐宗”。
妇人见状好几次张了张口想要说些什么,可是一想到自己家里眼下的艰难处境,要是真能多出这么一个青壮劳力,说不定还真能熬过去。
生而为灶户,那一辈子都是灶户,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是灶户,没有办法变更,除非他们一家人死绝了,才能解除这份炼狱般的痛苦。
当她观察到没人注意囡囡后,这才佯装发怒吓唬道:“你这孩子来这儿做什么?小心坏人把你给掳走1
汤昊见状和煦地笑了笑,低声道:“嫂嫂,我是大哥的表弟,汤日天,逃荒过来的,以后家里煮盐和徭役这些,全都交给我来做吧1
反正吃苦受罪的是这些盐场灶户,跟他们这些朝堂公卿有什么关系?
这海边盐场的浓烟,可是飘不到京师之地,也飘不到大明朝堂啊!
仅仅只有一口大锅和一个灶台,以及无数堆满的柴火。
从夙沙氏煮制海盐开始,一直到隋唐时期,海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通过煮、煎来制取,“煮海为盐”即“煎制海盐”。
一直到了大明王朝,这晒盐技术也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永乐初年朝廷曾开始尝试废锅灶、建盐田,改蒸煮为日晒,然后结果就是食盐生产量大大降低,太多人的利益因此受损,所以最后不得不又恢复以煮盐为主。
听到这话,妇人这才看向了汤昊,眼神里面满是戒备。
汤昊拉着小囡囡的手,仔细观察着眼前灶户煮盐。
或许是为了搭建方便,所以这一排排的灶台作坊,都是搭建在背靠海边的小山脚下
沿着小山脚下,一排排上百个煮盐的灶台正在吞吐着浓烟。
宋元时期出现了“晒曝成盐”的晒盐方法,但因技术不够成熟,煎盐仍多于晒盐,而且这也是为了满足朝廷对于盐业利润的需求。
听见自家女儿的声音,妇人顿时大惊失色,一把将孩子抱在了怀里,警惕地看了看四周。
说白了,国朝利益最重要,贸然间改动这些制盐方式,万一再像永乐朝那次一样,导致盐产量大跌,朝廷收入也跟着大跌,那这个责任谁来承担,这個窟窿谁来填补?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
具体流程是通过刮取海边咸土(后来用草木灰等吸取海水)作为制盐原料,用水冲淋溶解盐分,形成卤水,然后将卤水置于敞口容器内充分晾晒,燃薪加热蒸发水分,取得盐粒,这种方法被称为“淋卤煎盐”。
整个村镇里面的灶户,无论老中少都在忙碌不停,哪怕...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