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回到明朝当太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不管怎么样,景帝已经驾崩,接下来一系列的事情就该安排。虽然汪皇后要坐月子,不能出席葬礼,但国家大事,本身也没有女人多少事,因此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只是大家心里很遗憾而已。
大行皇帝驾崩,于谦马上下令关闭京城九门,严禁出入;随后带着太子前往奉先殿,向列祖列宗禀告大行皇帝宾天的消息,随后颁遗诏于天下、报讣音于宗室诸王,同时下令礼部定大丧礼仪注。
礼部上书胡濙次日就呈上了大行皇帝丧礼仪注。洋洋洒洒的,一言以蔽之:在外官员、命妇素服举哀三日,通二十七日而除;军民男女,素服十三日而除。
这是规定。
不过这样的大事,还是要禀告吴太后、汪皇后,吴太后没有说什么,汪皇后闭上了眼睛:“外面的事,让靖安侯主持就好。”
既然没有意见,就照此办理;接下来的三天,于谦率领群臣在思善门外哭临;宫里也同时举哀,汪皇后不能参加丧礼,吴太后别的事情办不了,带着人去给儿子哭丧肯定还是行的;永康公主还在襁褓,但是永安和永宁必须参加。汪舜华很是心疼,强忍着眼泪,交代周围人好好伺候,不要让公主冷着热着。
八月初七日,按照惯例,文武百官、军民耆老人等奉笺劝进:“眷惟国本,付托匪轻,敬惟皇太子殿下,位居主鬯,德自天成。天人之心,无不归戴。大行皇帝宾天遗命,殿下早正大位,海宇臣民,实切瞻望。夫天下不可一日而无君,生民不可一日以无主。臣等惟愿少抑哀情,仰遵先志,正宝位以定宗社之大计,敷涣号而弘家国之远猷,于以慰列圣在天之灵,于以副九有生民之望。”
太子才四周岁,连字都不认识几个,哪里知道这些是什么意思?
不过于谦既然奉诏辅政,自然会为他考虑周全,这都是照葫芦画瓢的事,并不费力。
当即命商辂起草令谕,不允所请。
不过其他的事情还是要做的,命礼部右侍郎邹干及钦天监监正谷滨等择山陵地;同时,令内外诸司造丧仪。
同时敕谕沿边宣府等处总兵等官:“先为不可,胜以待之,降则礼待,去勿穷追,毋启衅端,毋堕贼计。”
次日,文武百官、军民耆老人等再奉笺劝进:“切以天下生民不可无主,祖宗神器不可暂虚。情虽未忍于遽,承孝则莫先于善述。伏望俯赐令谕,早正宸居,主宰百神。丕阐文明之化奠安,亿姓益绵熙皞之休上,以嗣列圣之徽,猷下以遂群心之颙望。”
皇太子令谕答:“予茕茕在疚,五内崩摧,岂忍遽即大位,不允所请。”
次日,文武百官、耆老人等三奉笺劝进:“臣等重惟天下不可斯须而无主,神器讵容顷刻以暂虚。殿下为神人之依归,受祖宗之付托,宜体帝王之大孝,毋拘士庶之庸行,伏望稍抑哀情,以善继述为重;俯从众志,以广德教为先。早升大宝之尊式,慰先皇之志,使四方万国有所仰赖;三灵百神,有所归依。”
皇太子终于顺从天意民心:“予已承遗命,无所逊避。勉从所请。”
次日,皇太子令谕礼部,命择日遣官,告天地、宗庙、社稷,予即皇帝位,其具仪来闻,如令奉行。
次日,礼部进即位仪注,择于景泰八年八月十八日丑时即位。
登极仪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为皇帝年幼有所改动,好在现在才过了中秋,说冷不冷,说热不热,不用担心太多。
只是汪舜华想到,八年前的中秋节,她失去了长子。
然而,没有太多的时间供她思想。
虽然已经下令于谦总揽朝政,但有些事情,他还是要入宫请示,即便只是走流程的事情。
当天,遣英国公张懋奉命告天地,魏国公徐承宗告宗庙,成国公朱仪告社稷,上即皇帝位,遂颁诏大赦天下。
按照太后皇后的懿旨,于谦牵着小皇帝的手,一步步走上奉天殿的龙椅。可能因为对一切都很好奇,小皇帝不哭不闹,只是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周围的一切,群臣都舒了口气,这万一是闹腾起来,可是不好收场。
次日,礼部上言:“大行皇帝大丧礼成,服已毕,恭惟皇上初嗣大宝,万几攸系,伏望以宗庙、社稷为重,少节哀情,请御西角门视事。”
这是废话,皇帝才四岁,什么都不懂,怎么处理政务?
太后皇后随即下旨:“皇帝年幼,不必御门听政,待其及冠,然后御朝。所有军国政务,由内阁商议,然后上报。”
群臣领旨。
随即得到消息:瓦剌遣使入京祭奠先帝。
这已经不是今年瓦剌使者第一次入京了,太上皇去世后,他们就来过一回。
按说不共戴天的仇人,不通庆典吊丧之礼;但毕竟是邻邦,双方都要借此打听消息,防止误判。
因此,汪舜华命礼部接待;并在乾清宫隔着帘子召见了一回。
事实上,上次双方谈判,不欢而散。
瓦剌使者声讨完明朝的罪行,就说当年放太上皇归国的时候,承诺了会让他复位,报答也先厚待之恩;如今你们杀了太上皇,要给个说法云云。
景帝很是生气,但是当时事情太多,更兼对哥哥的事心存不安,也就懒得口舌之争,随便打发了些金帛。
如今景帝崩逝,皇帝尚未继位,瓦剌使者又来,又说起这事;还提到了太上皇当年承诺立在蒙古所生之子为太子,如今孩子已经八岁,聪明英俊,愿意送还北京云云。
汪舜华自然火了,不仅她,满朝文武都很愤怒——主幼国疑,特殊时候大家都很敏感,瓦剌这是挑事啊!
于谦当即严正驳斥:“本朝自有制度:父死子继。圣上乃先帝所存嫡长,承袭皇位,天经地义,岂由得着你等置喙?”
他一发声,别人也跟着发声。
看下面都说的差不多了,汪舜华这才开口:“我只知道父死子继天经地义,却没想到还有叔叔要传位给侄子的。我读书少,你们倒是翻翻历史书,可有这个典故?——说到承诺,我倒想知道,什么时候谁给的承诺?什么时候做出过立蒙古女所产之子为皇太子的承诺,把圣旨拿出来,我看看。——隐帝景泰元年回京的时候,那孩子还没出生吧?是男是女都不知道,他就敢打这个包票?何况当时他的儿子已经是太子。怎么,一个不满意,还想换一个?天下者,祖宗万民的天下,不是他朱祁镇一个人的天下!”
太上皇都死了,瓦剌当时不过想坐地起价,景帝不搭理,也就罢了;如今看到皇帝年幼,明朝女人当家,自然难免生出点念头。
不打掉他们的念头,未来就别想消停。
汪舜华哼了一声:“当年隐帝在北边是不是还被你们胁迫着做出了什么承诺?都拿出来,让我也了解一下——想好了再说,别以为死无对证,当年在北边服侍太上皇的人可还在呢。”
她冷笑一声:“也别说这些,就算是拿出了隐帝的诏书,我也是不认的。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之前,隐帝是皇帝,口含天宪,号令一出,莫敢不从;八月十五日之后,先帝奉诏监国,而后承继大统,他的话才是金科玉律。你们要搞清楚。”
使者的态度很强硬:“我们要送回王子。”
汪舜华的语气有点阴:“没问题,只要你们敢送。不过就多副碗筷的事;大不了,我再搭一副棺材板?让他去那边跟隐帝当面对质。”
她看向使者,面带嘲讽:“当年在战场上通过铁和血拿不到的东西,如今想红口白牙在这里拿到,做什么梦呢!回去,告诉你们的可汗,大明不是大宋,我汪舜华不是宋高宗!”
双方不欢而散。
汪舜华随即吩咐于谦,加强边备。
双方随后在大同等地发生了小规模冲突。
于谦号令严明,郭登、朱谦等将领感先帝皇后厚遇,又愤怒瓦剌趁火打劫,都是义愤填膺,奋勇杀敌;瓦剌死伤不少,也就退兵,回头又商量开关互市的事情。
汪舜华严词拒绝:互市是要搞的,但是在明朝取得重大胜利之后,绝不是现在;否则,瓦剌只会得... -->>
不管怎么样,景帝已经驾崩,接下来一系列的事情就该安排。虽然汪皇后要坐月子,不能出席葬礼,但国家大事,本身也没有女人多少事,因此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只是大家心里很遗憾而已。
大行皇帝驾崩,于谦马上下令关闭京城九门,严禁出入;随后带着太子前往奉先殿,向列祖列宗禀告大行皇帝宾天的消息,随后颁遗诏于天下、报讣音于宗室诸王,同时下令礼部定大丧礼仪注。
礼部上书胡濙次日就呈上了大行皇帝丧礼仪注。洋洋洒洒的,一言以蔽之:在外官员、命妇素服举哀三日,通二十七日而除;军民男女,素服十三日而除。
这是规定。
不过这样的大事,还是要禀告吴太后、汪皇后,吴太后没有说什么,汪皇后闭上了眼睛:“外面的事,让靖安侯主持就好。”
既然没有意见,就照此办理;接下来的三天,于谦率领群臣在思善门外哭临;宫里也同时举哀,汪皇后不能参加丧礼,吴太后别的事情办不了,带着人去给儿子哭丧肯定还是行的;永康公主还在襁褓,但是永安和永宁必须参加。汪舜华很是心疼,强忍着眼泪,交代周围人好好伺候,不要让公主冷着热着。
八月初七日,按照惯例,文武百官、军民耆老人等奉笺劝进:“眷惟国本,付托匪轻,敬惟皇太子殿下,位居主鬯,德自天成。天人之心,无不归戴。大行皇帝宾天遗命,殿下早正大位,海宇臣民,实切瞻望。夫天下不可一日而无君,生民不可一日以无主。臣等惟愿少抑哀情,仰遵先志,正宝位以定宗社之大计,敷涣号而弘家国之远猷,于以慰列圣在天之灵,于以副九有生民之望。”
太子才四周岁,连字都不认识几个,哪里知道这些是什么意思?
不过于谦既然奉诏辅政,自然会为他考虑周全,这都是照葫芦画瓢的事,并不费力。
当即命商辂起草令谕,不允所请。
不过其他的事情还是要做的,命礼部右侍郎邹干及钦天监监正谷滨等择山陵地;同时,令内外诸司造丧仪。
同时敕谕沿边宣府等处总兵等官:“先为不可,胜以待之,降则礼待,去勿穷追,毋启衅端,毋堕贼计。”
次日,文武百官、军民耆老人等再奉笺劝进:“切以天下生民不可无主,祖宗神器不可暂虚。情虽未忍于遽,承孝则莫先于善述。伏望俯赐令谕,早正宸居,主宰百神。丕阐文明之化奠安,亿姓益绵熙皞之休上,以嗣列圣之徽,猷下以遂群心之颙望。”
皇太子令谕答:“予茕茕在疚,五内崩摧,岂忍遽即大位,不允所请。”
次日,文武百官、耆老人等三奉笺劝进:“臣等重惟天下不可斯须而无主,神器讵容顷刻以暂虚。殿下为神人之依归,受祖宗之付托,宜体帝王之大孝,毋拘士庶之庸行,伏望稍抑哀情,以善继述为重;俯从众志,以广德教为先。早升大宝之尊式,慰先皇之志,使四方万国有所仰赖;三灵百神,有所归依。”
皇太子终于顺从天意民心:“予已承遗命,无所逊避。勉从所请。”
次日,皇太子令谕礼部,命择日遣官,告天地、宗庙、社稷,予即皇帝位,其具仪来闻,如令奉行。
次日,礼部进即位仪注,择于景泰八年八月十八日丑时即位。
登极仪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为皇帝年幼有所改动,好在现在才过了中秋,说冷不冷,说热不热,不用担心太多。
只是汪舜华想到,八年前的中秋节,她失去了长子。
然而,没有太多的时间供她思想。
虽然已经下令于谦总揽朝政,但有些事情,他还是要入宫请示,即便只是走流程的事情。
当天,遣英国公张懋奉命告天地,魏国公徐承宗告宗庙,成国公朱仪告社稷,上即皇帝位,遂颁诏大赦天下。
按照太后皇后的懿旨,于谦牵着小皇帝的手,一步步走上奉天殿的龙椅。可能因为对一切都很好奇,小皇帝不哭不闹,只是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周围的一切,群臣都舒了口气,这万一是闹腾起来,可是不好收场。
次日,礼部上言:“大行皇帝大丧礼成,服已毕,恭惟皇上初嗣大宝,万几攸系,伏望以宗庙、社稷为重,少节哀情,请御西角门视事。”
这是废话,皇帝才四岁,什么都不懂,怎么处理政务?
太后皇后随即下旨:“皇帝年幼,不必御门听政,待其及冠,然后御朝。所有军国政务,由内阁商议,然后上报。”
群臣领旨。
随即得到消息:瓦剌遣使入京祭奠先帝。
这已经不是今年瓦剌使者第一次入京了,太上皇去世后,他们就来过一回。
按说不共戴天的仇人,不通庆典吊丧之礼;但毕竟是邻邦,双方都要借此打听消息,防止误判。
因此,汪舜华命礼部接待;并在乾清宫隔着帘子召见了一回。
事实上,上次双方谈判,不欢而散。
瓦剌使者声讨完明朝的罪行,就说当年放太上皇归国的时候,承诺了会让他复位,报答也先厚待之恩;如今你们杀了太上皇,要给个说法云云。
景帝很是生气,但是当时事情太多,更兼对哥哥的事心存不安,也就懒得口舌之争,随便打发了些金帛。
如今景帝崩逝,皇帝尚未继位,瓦剌使者又来,又说起这事;还提到了太上皇当年承诺立在蒙古所生之子为太子,如今孩子已经八岁,聪明英俊,愿意送还北京云云。
汪舜华自然火了,不仅她,满朝文武都很愤怒——主幼国疑,特殊时候大家都很敏感,瓦剌这是挑事啊!
于谦当即严正驳斥:“本朝自有制度:父死子继。圣上乃先帝所存嫡长,承袭皇位,天经地义,岂由得着你等置喙?”
他一发声,别人也跟着发声。
看下面都说的差不多了,汪舜华这才开口:“我只知道父死子继天经地义,却没想到还有叔叔要传位给侄子的。我读书少,你们倒是翻翻历史书,可有这个典故?——说到承诺,我倒想知道,什么时候谁给的承诺?什么时候做出过立蒙古女所产之子为皇太子的承诺,把圣旨拿出来,我看看。——隐帝景泰元年回京的时候,那孩子还没出生吧?是男是女都不知道,他就敢打这个包票?何况当时他的儿子已经是太子。怎么,一个不满意,还想换一个?天下者,祖宗万民的天下,不是他朱祁镇一个人的天下!”
太上皇都死了,瓦剌当时不过想坐地起价,景帝不搭理,也就罢了;如今看到皇帝年幼,明朝女人当家,自然难免生出点念头。
不打掉他们的念头,未来就别想消停。
汪舜华哼了一声:“当年隐帝在北边是不是还被你们胁迫着做出了什么承诺?都拿出来,让我也了解一下——想好了再说,别以为死无对证,当年在北边服侍太上皇的人可还在呢。”
她冷笑一声:“也别说这些,就算是拿出了隐帝的诏书,我也是不认的。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之前,隐帝是皇帝,口含天宪,号令一出,莫敢不从;八月十五日之后,先帝奉诏监国,而后承继大统,他的话才是金科玉律。你们要搞清楚。”
使者的态度很强硬:“我们要送回王子。”
汪舜华的语气有点阴:“没问题,只要你们敢送。不过就多副碗筷的事;大不了,我再搭一副棺材板?让他去那边跟隐帝当面对质。”
她看向使者,面带嘲讽:“当年在战场上通过铁和血拿不到的东西,如今想红口白牙在这里拿到,做什么梦呢!回去,告诉你们的可汗,大明不是大宋,我汪舜华不是宋高宗!”
双方不欢而散。
汪舜华随即吩咐于谦,加强边备。
双方随后在大同等地发生了小规模冲突。
于谦号令严明,郭登、朱谦等将领感先帝皇后厚遇,又愤怒瓦剌趁火打劫,都是义愤填膺,奋勇杀敌;瓦剌死伤不少,也就退兵,回头又商量开关互市的事情。
汪舜华严词拒绝:互市是要搞的,但是在明朝取得重大胜利之后,绝不是现在;否则,瓦剌只会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