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柒零后生活志之春意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最让何博文兴奋的是,他们最近刚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就在此次路线中的巡检镇。这个村不仅古老,而且还有一个非常浪漫的名字,叫漫云。这个名字立刻让同学们有了画面感,远山近田、古木笼翠、溪水环绕、炊烟袅袅、鸡鸣狗叫、村人相欢、岁月静好……
何博文做完自己的成果展示后,有些遗憾的跟大家说,原本随行团队中还有一位负责旅游开发的同志,因为工作原因此次不能一同随行,不过,他还是给大家准备了一份与详细的清单,并委托何博文一一讲与大家听。
这份清单几乎涵盖了全县所有已探明的景观与风物,包括山外已建成的水镜庄、文笔峰、三道河水库、徐庶故里,其余都是待开发的。这里面就有陈晓娜去过的青龙寨、冯家兄妹所在的漳河源、和氏壁发源地、香水河、鱼泉河、龙王峡、翡翠峡、青云寨、陆坪寨、团山寺、梳妆台、四方洞、观音崖、卧牛洞……这些地方就像一颗颗夜明珠,散落在荆山山脉不同的角落,等待有一天散发出耀人的光芒,而这些又是那样令同学们向往。不过,何博文告诉大家,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些地方此次艺术之行不能一一抵达,这多少让大家感到有些遗憾,又多少有些期待,相信此次艺术之行过后,还会有时间再次过来弥补遗憾,毕竟对于同学们来说,青春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时间,这让他们有足够的理由放浪世界。
“艺术之行”的消息,何志彬回到南漳时就打电话告诉了冯天漳,他希望冯天漳兄弟俩能参与进来,一方面多结识一些朋友,另一方面也利用这个机会走出他那块地方,去与其他的手作匠人们交流学习,这对他将来的创作会很有帮助。
按之前的约定,冯天漳兄弟俩一大早就直到了镇上,考虑到妹妹还小,受不了这一路的颠簸,就让父母陪她在家呆着。面包车到达指定的地方时,俩兄弟已经等了很长时间。
何志彬和郑雨看见冯家兄弟就赶紧跑步迎上去,四个人情不自禁地相拥在一起。冯家兄弟格外用力,像是想表达对两位朋友在这一年里所给予的帮助与鼓励的感激之情。当四人情绪平复的时候,何志彬才想起应该把兄弟俩介绍给同学们。
冯天漳这个名字,同学们并不陌生,只是大家没有想到,那些手作纸品竟然出自眼前的这位之手,看上去冯天漳要比大家年龄都要小一些,像这样的年龄居然能静心在山林间做着他们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当下各自内心都起了敬佩之意。
此次艺术之行,虽然不能带着所有报名的同学同行,但是能把同学们捐赠的书本、文具带过来,也算是圆了大家的一个小小心愿,这也成了他们此次行程中最重要的一项,每到一处,一定要将捐赠物品分配给镇上的小学,数量并不多,却是同学们的一片爱心,作为发起人,何志彬和楚如白希望这样的爱心可以一直得到延续。
薛坪镇是第一站,同学们原以为暑假的校园应该是空无一人的,却没想到,走进校园的时候,所有学生都排列整齐,与校长和老师一道等待着迎接他们的到来。当同学们把那些捐赠物品一一送达孩子们手中时,他们被那些孩子们纯真的笑容以及质朴的气息所感动。同学们从来没想到,山间的学校居然如此简陋,尽管校长告诉他们,这已经是目前镇上最好的房子了,但是同学们依旧感觉到心酸不已,这让他们内心生起一种冲动,或许大四实习的时候,他们可以申请来到这里执教,为山区培养希望的火种。
何博文为同学们安排了两个去处,一是最新发现的香水河瀑布群,另一个就是深入漳河源区域,顺道探访冯家的手工作坊和老宅,让他们体验一下传统匠人的古法技艺。
在香水河,大家见到了散布在不同区域的瀑布,何博文告诉大家,现在正值雨季,所以瀑布的水流量大,观赏性也是全年最好的。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瀑布像是撒上了颜料,逐渐变得斑斓,很容易让人想到李白的那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虽然不是描绘眼前此景,但是如果当年李白有幸来到此地,谁又保证没有千古绝句传诵呢?
看着这些瀑布,感觉着盛夏的清凉,同学们倒是对“香水河”这个名字产生了深厚地兴趣。何博文告诉大家,这个地方汉代以前叫“车河”,之所以取名叫“香水河”,是因为这里流经的河流南端尽处出了一位王昭君,当年昭君出塞和番的故事感动了所有老百姓,这里的原住民为了纪念王昭君这种舍小为大的精神,就把“车河”改名为“香水河”。何博文还告诉大家,这是一个瀑布,大大小小几十个瀑布,虽然单体瀑布不能与贵州黄果树瀑布相比,却有着自己的特色,特别是那七彩斑斓的颜色,成为最显着的标签。而且,这个地方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呈现出不同的美景。
在面对冯家老宅时,所有同学和当初何志彬、郑雨初见此宅时一样,惊讶深山之处的建筑之美,群山之中能有这样一处所在,不得不佩服冯家先人的进取之心。冯天漳的古法技艺更是令同学们大开眼界,在冯天漳的指导下,楚如白、张伯伦、叶鹏飞、丁志宇更是学得有模有样。
三兄妹中最开心的是冯天源,不仅见到了盼望已久的郑雨哥哥,还见着了陈晓娜、叶琳瑶这样的漂亮姐姐,不过,她还是选择紧紧握着郑雨哥哥的手,怕他再次远离而去,这让卢佩姗嫉妒的不行,郑雨笑着说,以后你可得把我看紧点儿,小心我就这么被人牵走了。
男生们有冯天漳两兄弟陪伴着做手作体验,女生们也没闲着,她们被尤云翠织染技艺所吸引,那台看上去很古老的织布机,以及染布的颜料令她们心生好奇,她们没有想到那些艳丽的色彩居然取自于荆山之中不同的植物。
何博文他们在离开镇上之前特意采办了一些食材,到冯家后,与冯世昌夫妇一起合作了两桌“南漳八大碗”,这让同学们大快朵颐、赞不绝口,就连张伯伦、黄薇、叶琳瑶这样从小在上海长大的孩子也倍加赞赏。
面包车准备离开冯家时,冯天河才上车,他原本想留在家里复习功课,是冯世昌让他随着这些哥哥姐姐们去到处看看,一路上也可以学学这些大学生们,等将来自己上了大学也知道应该怎么学习了。冯天漳一早就被同学们拉上了车,通过两天的相处,原本的陌生感早已消失,所代替的是属于年轻人的欢乐,在那一刻,冯天漳觉得自己也是一名大学生,这让他很开心!
车到板桥镇上时,陈晓娜觉得有些意外,她没想到大伯大妈和爷爷奶奶会在停车的地方等着,她跑上去紧紧地抱住了奶奶,大伯告诉她,县里早就通知了镇上的领导,领导一看名单上有陈晓娜的名字就赶紧告诉了家里。大妈本来想通知陈晓君回来的,没想到他们学校也组织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就没有赶回来。
肖虹一早就按陈上元的意思置办了两桌丰盛的“南漳八大碗”,就等着同学们到来。有了冯家的“八大碗”,陈家的“八大碗”就像是有了知识垫底,不用肖虹介绍,同学们自己都能叫上菜名。对于陈家老屋,同学们一致认为,与冯家老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风格。陈家老屋像是更能看出旧时荆山原住民向外拓展的发展轨迹。何博文告诉大家,像这样的老屋,板桥镇是全县拥有数量最多的地方,最出名的是冯氏民居。
冯氏民居是一座明清风格的建筑,也是最能代表鄂西北民居的风格。它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占地8100平方米,主体建筑共有5栋,合计180个房间,属于三进三出庭院式结构。冯氏民居的美不在于占地面积大,也不在于周边的山体环境,而在于整个建筑结构与细节处理。整栋建筑以石条为墙,石条之间相互咬合,并用了桐油、石灰浆填补固定,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正是这座建筑之所以能历经300多年风雨侵蚀依旧屹立不倒的原因所在。不止是建造工艺,每一处细节处理也是令人赞赏不已。门窗的多样性不说,单就隔扇、漏窗上的图案,每一处都能独立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浮雕、透雕手法雕刻的蝙蝠、飞鸟、花卉以及戏剧人物图案,每一件都栩栩如生,透着精致,充分展示了传统建筑之美。
在桥板,除了民居,还有一处是让同学们受备震憾的。
猛洞河和青龙寨,让大家第一次零距离走进古山寨,这对于陈晓娜来说是已有的记忆,但是对于其他同学来说,他们真正体现了何博文所描绘的情境。当所有站在山寨里时,耳畔只有山下猛洞河的水流声以及微微的盛夏之风,交织在一起,怎么听都像是一场刀光剑影的战争。赖启明讲述着这里的历史,同学们认真聆听,伴着水流与风交织的声音,沉浸在一场已过去百年有余的战争,体会着山人们的智慧所铸造的安全屏障。
离开板桥,所有人都显得有些不舍,古民居和古山寨带给这些城里的学生们太多惊喜,弥补了他们对这个世界认知的许多空白,不过这种不舍在他们到达漫云村的时候全都被另一种惊喜所取代了。
说是一处村庄,不如说是一个世外桃源。在同学们的眼中,漫云村的所在不正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们。
漫云村处于一个山坳之中,远山近田,溪水环村……与大家在面包车所想一致,村口的古树枝繁叶茂,根茎粗大,足见年岁久远,像是一位守护者,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赖启明介绍说,这样的古树,漫云村有25株,有些古树的树龄比起漫云村400年的历史还要久远。
说是一处村庄,大家行走其间,总觉得这是一座镇,或许几百年前,这里比现在要繁华许多,那时的石板街两侧应该都是商铺,商品应该琳琅满目,商家也都生意兴隆,很多山人会来这里采办生活所需,很多山货也会通过这里经由那些古商道分发出去……那时的人们应该很富庶而快乐,不然又怎会建起如此烟火盛地呢?
只是在现代文明的社会里,这个地方逐渐被人冷落,所以才会看到那些古建筑的凋落与破败,尽管如此,这些建筑却没有被人抛弃,山人们只是由着这些建筑,让他们伴随着无情的岁月沉沦,山人们也希望,将来有一天,这里能恢复到原有的繁华景象,或许到那个时候,走了人会再回来,回来的人不再出走,这个地方就会和几百年前一样,处处充满着烟火气息,处处也都是一幅市井模样。
要说这次艺术之行,最大的惊喜还是在东巩镇,足足花费了三天的时间,不仅游览了青云寨、陆坪寨,何博文他们还将各个乡镇的拿手活儿集中到镇上,来了一次大汇演。
一整天的时间,东巩镇像是过年一般,所有过年不过年所用的艺术形式全部出现了,这让同学们感觉欣喜。很多在学校艺术展上展出的展品,在这一天与他们再次重逢,算是又一次满足了他们的心愿。几乎每个人都带着一份采购清单,按这份清单,现场的展品依旧被分购一空。
在回县城的路上,同学们变得沉默寡言,并非是一路颠簸、舟车劳顿所致,而是大家都开始学会了思考,思考这些自然景观、历史风物、传统技艺及民间艺术的背后所隐藏的社会现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他们此时觉得未来的责任十分重大;作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他们相信像荆山这种地方,以后还会接触很多,那么他们除了欣赏者、同情者之外,还能为这些地方带来什么呢?特别是肩负着新闻工作者的身份,他们又当如何用好手中的笔、相机来为这些地方做些什么呢?
/> 最让何博文兴奋的是,他们最近刚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就在此次路线中的巡检镇。这个村不仅古老,而且还有一个非常浪漫的名字,叫漫云。这个名字立刻让同学们有了画面感,远山近田、古木笼翠、溪水环绕、炊烟袅袅、鸡鸣狗叫、村人相欢、岁月静好……
何博文做完自己的成果展示后,有些遗憾的跟大家说,原本随行团队中还有一位负责旅游开发的同志,因为工作原因此次不能一同随行,不过,他还是给大家准备了一份与详细的清单,并委托何博文一一讲与大家听。
这份清单几乎涵盖了全县所有已探明的景观与风物,包括山外已建成的水镜庄、文笔峰、三道河水库、徐庶故里,其余都是待开发的。这里面就有陈晓娜去过的青龙寨、冯家兄妹所在的漳河源、和氏壁发源地、香水河、鱼泉河、龙王峡、翡翠峡、青云寨、陆坪寨、团山寺、梳妆台、四方洞、观音崖、卧牛洞……这些地方就像一颗颗夜明珠,散落在荆山山脉不同的角落,等待有一天散发出耀人的光芒,而这些又是那样令同学们向往。不过,何博文告诉大家,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些地方此次艺术之行不能一一抵达,这多少让大家感到有些遗憾,又多少有些期待,相信此次艺术之行过后,还会有时间再次过来弥补遗憾,毕竟对于同学们来说,青春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时间,这让他们有足够的理由放浪世界。
“艺术之行”的消息,何志彬回到南漳时就打电话告诉了冯天漳,他希望冯天漳兄弟俩能参与进来,一方面多结识一些朋友,另一方面也利用这个机会走出他那块地方,去与其他的手作匠人们交流学习,这对他将来的创作会很有帮助。
按之前的约定,冯天漳兄弟俩一大早就直到了镇上,考虑到妹妹还小,受不了这一路的颠簸,就让父母陪她在家呆着。面包车到达指定的地方时,俩兄弟已经等了很长时间。
何志彬和郑雨看见冯家兄弟就赶紧跑步迎上去,四个人情不自禁地相拥在一起。冯家兄弟格外用力,像是想表达对两位朋友在这一年里所给予的帮助与鼓励的感激之情。当四人情绪平复的时候,何志彬才想起应该把兄弟俩介绍给同学们。
冯天漳这个名字,同学们并不陌生,只是大家没有想到,那些手作纸品竟然出自眼前的这位之手,看上去冯天漳要比大家年龄都要小一些,像这样的年龄居然能静心在山林间做着他们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当下各自内心都起了敬佩之意。
此次艺术之行,虽然不能带着所有报名的同学同行,但是能把同学们捐赠的书本、文具带过来,也算是圆了大家的一个小小心愿,这也成了他们此次行程中最重要的一项,每到一处,一定要将捐赠物品分配给镇上的小学,数量并不多,却是同学们的一片爱心,作为发起人,何志彬和楚如白希望这样的爱心可以一直得到延续。
薛坪镇是第一站,同学们原以为暑假的校园应该是空无一人的,却没想到,走进校园的时候,所有学生都排列整齐,与校长和老师一道等待着迎接他们的到来。当同学们把那些捐赠物品一一送达孩子们手中时,他们被那些孩子们纯真的笑容以及质朴的气息所感动。同学们从来没想到,山间的学校居然如此简陋,尽管校长告诉他们,这已经是目前镇上最好的房子了,但是同学们依旧感觉到心酸不已,这让他们内心生起一种冲动,或许大四实习的时候,他们可以申请来到这里执教,为山区培养希望的火种。
何博文为同学们安排了两个去处,一是最新发现的香水河瀑布群,另一个就是深入漳河源区域,顺道探访冯家的手工作坊和老宅,让他们体验一下传统匠人的古法技艺。
在香水河,大家见到了散布在不同区域的瀑布,何博文告诉大家,现在正值雨季,所以瀑布的水流量大,观赏性也是全年最好的。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瀑布像是撒上了颜料,逐渐变得斑斓,很容易让人想到李白的那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虽然不是描绘眼前此景,但是如果当年李白有幸来到此地,谁又保证没有千古绝句传诵呢?
看着这些瀑布,感觉着盛夏的清凉,同学们倒是对“香水河”这个名字产生了深厚地兴趣。何博文告诉大家,这个地方汉代以前叫“车河”,之所以取名叫“香水河”,是因为这里流经的河流南端尽处出了一位王昭君,当年昭君出塞和番的故事感动了所有老百姓,这里的原住民为了纪念王昭君这种舍小为大的精神,就把“车河”改名为“香水河”。何博文还告诉大家,这是一个瀑布,大大小小几十个瀑布,虽然单体瀑布不能与贵州黄果树瀑布相比,却有着自己的特色,特别是那七彩斑斓的颜色,成为最显着的标签。而且,这个地方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呈现出不同的美景。
在面对冯家老宅时,所有同学和当初何志彬、郑雨初见此宅时一样,惊讶深山之处的建筑之美,群山之中能有这样一处所在,不得不佩服冯家先人的进取之心。冯天漳的古法技艺更是令同学们大开眼界,在冯天漳的指导下,楚如白、张伯伦、叶鹏飞、丁志宇更是学得有模有样。
三兄妹中最开心的是冯天源,不仅见到了盼望已久的郑雨哥哥,还见着了陈晓娜、叶琳瑶这样的漂亮姐姐,不过,她还是选择紧紧握着郑雨哥哥的手,怕他再次远离而去,这让卢佩姗嫉妒的不行,郑雨笑着说,以后你可得把我看紧点儿,小心我就这么被人牵走了。
男生们有冯天漳两兄弟陪伴着做手作体验,女生们也没闲着,她们被尤云翠织染技艺所吸引,那台看上去很古老的织布机,以及染布的颜料令她们心生好奇,她们没有想到那些艳丽的色彩居然取自于荆山之中不同的植物。
何博文他们在离开镇上之前特意采办了一些食材,到冯家后,与冯世昌夫妇一起合作了两桌“南漳八大碗”,这让同学们大快朵颐、赞不绝口,就连张伯伦、黄薇、叶琳瑶这样从小在上海长大的孩子也倍加赞赏。
面包车准备离开冯家时,冯天河才上车,他原本想留在家里复习功课,是冯世昌让他随着这些哥哥姐姐们去到处看看,一路上也可以学学这些大学生们,等将来自己上了大学也知道应该怎么学习了。冯天漳一早就被同学们拉上了车,通过两天的相处,原本的陌生感早已消失,所代替的是属于年轻人的欢乐,在那一刻,冯天漳觉得自己也是一名大学生,这让他很开心!
车到板桥镇上时,陈晓娜觉得有些意外,她没想到大伯大妈和爷爷奶奶会在停车的地方等着,她跑上去紧紧地抱住了奶奶,大伯告诉她,县里早就通知了镇上的领导,领导一看名单上有陈晓娜的名字就赶紧告诉了家里。大妈本来想通知陈晓君回来的,没想到他们学校也组织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就没有赶回来。
肖虹一早就按陈上元的意思置办了两桌丰盛的“南漳八大碗”,就等着同学们到来。有了冯家的“八大碗”,陈家的“八大碗”就像是有了知识垫底,不用肖虹介绍,同学们自己都能叫上菜名。对于陈家老屋,同学们一致认为,与冯家老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风格。陈家老屋像是更能看出旧时荆山原住民向外拓展的发展轨迹。何博文告诉大家,像这样的老屋,板桥镇是全县拥有数量最多的地方,最出名的是冯氏民居。
冯氏民居是一座明清风格的建筑,也是最能代表鄂西北民居的风格。它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占地8100平方米,主体建筑共有5栋,合计180个房间,属于三进三出庭院式结构。冯氏民居的美不在于占地面积大,也不在于周边的山体环境,而在于整个建筑结构与细节处理。整栋建筑以石条为墙,石条之间相互咬合,并用了桐油、石灰浆填补固定,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正是这座建筑之所以能历经300多年风雨侵蚀依旧屹立不倒的原因所在。不止是建造工艺,每一处细节处理也是令人赞赏不已。门窗的多样性不说,单就隔扇、漏窗上的图案,每一处都能独立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浮雕、透雕手法雕刻的蝙蝠、飞鸟、花卉以及戏剧人物图案,每一件都栩栩如生,透着精致,充分展示了传统建筑之美。
在桥板,除了民居,还有一处是让同学们受备震憾的。
猛洞河和青龙寨,让大家第一次零距离走进古山寨,这对于陈晓娜来说是已有的记忆,但是对于其他同学来说,他们真正体现了何博文所描绘的情境。当所有站在山寨里时,耳畔只有山下猛洞河的水流声以及微微的盛夏之风,交织在一起,怎么听都像是一场刀光剑影的战争。赖启明讲述着这里的历史,同学们认真聆听,伴着水流与风交织的声音,沉浸在一场已过去百年有余的战争,体会着山人们的智慧所铸造的安全屏障。
离开板桥,所有人都显得有些不舍,古民居和古山寨带给这些城里的学生们太多惊喜,弥补了他们对这个世界认知的许多空白,不过这种不舍在他们到达漫云村的时候全都被另一种惊喜所取代了。
说是一处村庄,不如说是一个世外桃源。在同学们的眼中,漫云村的所在不正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们。
漫云村处于一个山坳之中,远山近田,溪水环村……与大家在面包车所想一致,村口的古树枝繁叶茂,根茎粗大,足见年岁久远,像是一位守护者,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赖启明介绍说,这样的古树,漫云村有25株,有些古树的树龄比起漫云村400年的历史还要久远。
说是一处村庄,大家行走其间,总觉得这是一座镇,或许几百年前,这里比现在要繁华许多,那时的石板街两侧应该都是商铺,商品应该琳琅满目,商家也都生意兴隆,很多山人会来这里采办生活所需,很多山货也会通过这里经由那些古商道分发出去……那时的人们应该很富庶而快乐,不然又怎会建起如此烟火盛地呢?
只是在现代文明的社会里,这个地方逐渐被人冷落,所以才会看到那些古建筑的凋落与破败,尽管如此,这些建筑却没有被人抛弃,山人们只是由着这些建筑,让他们伴随着无情的岁月沉沦,山人们也希望,将来有一天,这里能恢复到原有的繁华景象,或许到那个时候,走了人会再回来,回来的人不再出走,这个地方就会和几百年前一样,处处充满着烟火气息,处处也都是一幅市井模样。
要说这次艺术之行,最大的惊喜还是在东巩镇,足足花费了三天的时间,不仅游览了青云寨、陆坪寨,何博文他们还将各个乡镇的拿手活儿集中到镇上,来了一次大汇演。
一整天的时间,东巩镇像是过年一般,所有过年不过年所用的艺术形式全部出现了,这让同学们感觉欣喜。很多在学校艺术展上展出的展品,在这一天与他们再次重逢,算是又一次满足了他们的心愿。几乎每个人都带着一份采购清单,按这份清单,现场的展品依旧被分购一空。
在回县城的路上,同学们变得沉默寡言,并非是一路颠簸、舟车劳顿所致,而是大家都开始学会了思考,思考这些自然景观、历史风物、传统技艺及民间艺术的背后所隐藏的社会现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他们此时觉得未来的责任十分重大;作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他们相信像荆山这种地方,以后还会接触很多,那么他们除了欣赏者、同情者之外,还能为这些地方带来什么呢?特别是肩负着新闻工作者的身份,他们又当如何用好手中的笔、相机来为这些地方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