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战国之名士崛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内史府内。
端木方恭恭敬敬的对边子白揖让而礼,从内心上来说,他对边子白的感觉并不好。这无关乎边子白的才华,也无关乎边子白是否是他的上司,他要做正人君子,不给上官拍马屁。
而是边子白这人给他的感觉太过功利,是个无利不起早的小人。当然,有时候边子白也会做出一些损人不利己的缺德事,就为了图一乐。在他看来,边子白的性格还没有定型,年纪是最大的原因。好在端木方也就在心里琢磨。要是让边子白知道他把自己当小孩看待,心眼不大的边子白恐怕要给端木方小鞋穿了。
端木方也不想想,他是子贡的孙子,端木家族的嫡子。在卫国、鲁国、齐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想要出仕的话,只要他点头,六卿不用指望了,但是大夫的官职肯定会送上门来。可边子白是怎么招揽他的呢?
征辟。
还是借卫公的名义,征辟了他。
这种情况下,别说感激了,不恨他已经算是不错了。随后的时间里,端木方对边子白的态度有所改观,主要还是对方的能力似乎在他之上。可能力大,品德不行的人,在儒门是不被看得起的。当年吴起在路过的曾子门下学习,因为他母亲在卫国病故,没回回乡尽孝道,守孝。而被他的老师鄙夷,甚至驱逐。
吴起无奈之下,只能去了魏国投入子夏门下。
好在子夏没有嫌弃他的过错,接纳了他入门。可以说,吴起从师承上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儒生。要不是儒门的固执和偏见,他或许是儒门兴盛的最为重要的一个人。甚至以后的孟子都没他什么事了。要知道,儒门从孔夫子创办以来,几百年都没有进入过权力中枢,战国不被强国接纳,在秦统一之后,甚至成为社会‘毒瘤’,成为始皇帝的眼中钉,很大程度上因为儒门在统治者看来是无用的学说。一直无法成为社会的主流学说,被当成异端。但要是吴起以儒生的身份执政楚国变法,那么恐怕回事另外一种结果。
为人子,不尽孝道是他的错。但也要分情况。
吴起为什么离开卫国?
他不就是因为在卫国杀人了吗?当年吴起在卫国年轻气盛,一心想要当官,百万家产挥霍一空之后,让他当上了一个小吏,被人嘲笑。吴起多骄傲的一个人?当即决定给所有嘲笑他的人下战书,单挑。而且还是他一个人单挑所有人。
那一战,杀到天昏地暗,最终吴起一战之后,背上了三十多条人命,只能逃出卫国,去鲁国。
可以预见,如果他得知母亲病故的消息,回到卫国,等待他的不是尽为人子的责任,而是被卫国的官府抓住之后,以正法典。他倒不用守孝了,在他母亲的坟茔边上挖一个坑把自己埋了,可以守到天荒地老。正因为,他从鲁国回卫国奔丧的结局必死,他才不敢回去。再说了,当妈的恐怕也不见得会希望吴起为了所谓的孝道,回到家乡送死。所以,他不敢回去,也不能回去。
在其他学派中,或许这种难言之隐,可以被理解。但是儒家不行,儒家是一个容不得道德有瑕疵的学派。而端木方继承的正是儒家的正统思想,对边子白有所看法,也就在正常不过了。
可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就是这么一个被他不被看好的两面派,竟然给他传播儒家思想的机会。帝丘的学究人数虽然不多,但是这些学究是帝丘有能力接受最粗浅教育的国人的希望。一个匠人,想要认字,肯定是进不了贵族的族学。一个农夫,在收成好的时节,家里有了余粮,想要培养一个读书人,学馆也是唯一的选择。
一代两代人或许改变不了什么,但是五代十代人之后呢?
儒家的种子不就传播出去了吗?
“端木兄不必如此,当初边某为了平衡,不得不让你折节权贵,实属不得已而为之。如今能让端木兄学有所用,也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
南卓在边上听着,对于边子白这种指桑骂槐的行为,颇为不爽,决定离开官舍,翘班。
对于端木方的授课,边子白并不在意,但是既然子思有所顾虑,他也有必要提醒一二:“端木兄,表面上学究们希望获得《千字文》即可,但是仅仅一本《千字文》是没办法完成童子启蒙的教材,需要有所准备。”
“还请大令示下!”
端木方一开始没有多想,他预感到属于自己的机会已经来临。但是让他将家学都一股脑的往外送,也觉得不妥当。
“这么说就严重了。”边子白并没有打算插手教化天下的伟大事业,似乎一点好处都没有不说,还得罪人,累死累活的就为了灵魂升华?他才十几岁,至少表面上是如此。就算是内史府顶着给帝丘学究,将来可能是整个卫国所有的学馆都会受到内史府的恩惠,受众面将数以万计,但边子白依然没有插手教化的心思。
他对此不感兴趣。
但这并不妨碍他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端木兄,你看一部《千字文》浅显易懂,但是终究不过是一篇只有千字的文章。能够启示教化的作用有限。”
“大令谦虚了!”
从立场上来说,端木方是受益者。另外,《千字文》再简单,也是一篇横空出世的美文,端木方想要写出来,恐怕还做不到。
边子白摆摆手道:“并非谦虚,而是事实。你先听我说……”他打断了端木方想要辩驳的举动,反而继续说道:... -->>
内史府内。
端木方恭恭敬敬的对边子白揖让而礼,从内心上来说,他对边子白的感觉并不好。这无关乎边子白的才华,也无关乎边子白是否是他的上司,他要做正人君子,不给上官拍马屁。
而是边子白这人给他的感觉太过功利,是个无利不起早的小人。当然,有时候边子白也会做出一些损人不利己的缺德事,就为了图一乐。在他看来,边子白的性格还没有定型,年纪是最大的原因。好在端木方也就在心里琢磨。要是让边子白知道他把自己当小孩看待,心眼不大的边子白恐怕要给端木方小鞋穿了。
端木方也不想想,他是子贡的孙子,端木家族的嫡子。在卫国、鲁国、齐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想要出仕的话,只要他点头,六卿不用指望了,但是大夫的官职肯定会送上门来。可边子白是怎么招揽他的呢?
征辟。
还是借卫公的名义,征辟了他。
这种情况下,别说感激了,不恨他已经算是不错了。随后的时间里,端木方对边子白的态度有所改观,主要还是对方的能力似乎在他之上。可能力大,品德不行的人,在儒门是不被看得起的。当年吴起在路过的曾子门下学习,因为他母亲在卫国病故,没回回乡尽孝道,守孝。而被他的老师鄙夷,甚至驱逐。
吴起无奈之下,只能去了魏国投入子夏门下。
好在子夏没有嫌弃他的过错,接纳了他入门。可以说,吴起从师承上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儒生。要不是儒门的固执和偏见,他或许是儒门兴盛的最为重要的一个人。甚至以后的孟子都没他什么事了。要知道,儒门从孔夫子创办以来,几百年都没有进入过权力中枢,战国不被强国接纳,在秦统一之后,甚至成为社会‘毒瘤’,成为始皇帝的眼中钉,很大程度上因为儒门在统治者看来是无用的学说。一直无法成为社会的主流学说,被当成异端。但要是吴起以儒生的身份执政楚国变法,那么恐怕回事另外一种结果。
为人子,不尽孝道是他的错。但也要分情况。
吴起为什么离开卫国?
他不就是因为在卫国杀人了吗?当年吴起在卫国年轻气盛,一心想要当官,百万家产挥霍一空之后,让他当上了一个小吏,被人嘲笑。吴起多骄傲的一个人?当即决定给所有嘲笑他的人下战书,单挑。而且还是他一个人单挑所有人。
那一战,杀到天昏地暗,最终吴起一战之后,背上了三十多条人命,只能逃出卫国,去鲁国。
可以预见,如果他得知母亲病故的消息,回到卫国,等待他的不是尽为人子的责任,而是被卫国的官府抓住之后,以正法典。他倒不用守孝了,在他母亲的坟茔边上挖一个坑把自己埋了,可以守到天荒地老。正因为,他从鲁国回卫国奔丧的结局必死,他才不敢回去。再说了,当妈的恐怕也不见得会希望吴起为了所谓的孝道,回到家乡送死。所以,他不敢回去,也不能回去。
在其他学派中,或许这种难言之隐,可以被理解。但是儒家不行,儒家是一个容不得道德有瑕疵的学派。而端木方继承的正是儒家的正统思想,对边子白有所看法,也就在正常不过了。
可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就是这么一个被他不被看好的两面派,竟然给他传播儒家思想的机会。帝丘的学究人数虽然不多,但是这些学究是帝丘有能力接受最粗浅教育的国人的希望。一个匠人,想要认字,肯定是进不了贵族的族学。一个农夫,在收成好的时节,家里有了余粮,想要培养一个读书人,学馆也是唯一的选择。
一代两代人或许改变不了什么,但是五代十代人之后呢?
儒家的种子不就传播出去了吗?
“端木兄不必如此,当初边某为了平衡,不得不让你折节权贵,实属不得已而为之。如今能让端木兄学有所用,也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
南卓在边上听着,对于边子白这种指桑骂槐的行为,颇为不爽,决定离开官舍,翘班。
对于端木方的授课,边子白并不在意,但是既然子思有所顾虑,他也有必要提醒一二:“端木兄,表面上学究们希望获得《千字文》即可,但是仅仅一本《千字文》是没办法完成童子启蒙的教材,需要有所准备。”
“还请大令示下!”
端木方一开始没有多想,他预感到属于自己的机会已经来临。但是让他将家学都一股脑的往外送,也觉得不妥当。
“这么说就严重了。”边子白并没有打算插手教化天下的伟大事业,似乎一点好处都没有不说,还得罪人,累死累活的就为了灵魂升华?他才十几岁,至少表面上是如此。就算是内史府顶着给帝丘学究,将来可能是整个卫国所有的学馆都会受到内史府的恩惠,受众面将数以万计,但边子白依然没有插手教化的心思。
他对此不感兴趣。
但这并不妨碍他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端木兄,你看一部《千字文》浅显易懂,但是终究不过是一篇只有千字的文章。能够启示教化的作用有限。”
“大令谦虚了!”
从立场上来说,端木方是受益者。另外,《千字文》再简单,也是一篇横空出世的美文,端木方想要写出来,恐怕还做不到。
边子白摆摆手道:“并非谦虚,而是事实。你先听我说……”他打断了端木方想要辩驳的举动,反而继续说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