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新二战风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兵誉为“元首的消防队员”、荣获过德军栎树叶双剑钻石勋章的元帅,为了不落到苏联人的手中,在杜伊斯堡附近的树林内饮弹自尽。
随着德军的被迫后撤,苏军部队开始全面开进奥廖尔地域。四月十七日,苏军进占奥廖尔;十九日,进占霍特涅茨;二十日进占卡拉切夫。至二十一日,苏军的进攻停止。
奥廖尔的进攻战役彻底消灭了德军在这一地域所建立起来的突出部,从而消除了苏军在库尔斯克北方所受到的威胁。在持续了二十余天的进攻中,苏军将战线向前推移了一百五十余公里,歼灭德军部队二十余万,摧毁坦克一千余辆、火炮两千四百余门、击落飞机近千架。与此同时,苏军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就在这二十天的时间里,苏军士兵伤亡近四十三万。损失坦克两千五百余辆,火炮九百余门,飞机一千一百余架。这样地伤亡数字相当于整个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全部兵力总和。
就在奥廖尔反攻战役打响的同时,苏军在库尔斯克南线的反击战役也打响了,同奥廖尔战役相比,南线的反击战役规模更加庞大,战事也更加残酷血腥。
苏军在库尔斯克南线的反攻,是围绕着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两个战略要地展开的,在别尔哥罗德西北郊的苏军进攻方向上,战役首先打响。
四月六日凌晨三点。苏军近万门火炮齐鸣,将数之不尽的炮弹倾泻到德军的阵地上。如此大规模地炮击行动,竟然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在炮击的最后三十分钟时间里。一千二百架喀秋莎火箭炮一起撕破喉咙鸣叫,漫天地火光如同恐怖的流星暴雨,彻底照亮了苏德两军之间数公里地地域夜空,让那一带的地区出现了长达三十分钟的火红色“白昼”火箭弹划破夜空所残留的黑色烟雾,在别尔哥罗德西北郊近四平方公里的天空笼罩了近七个小时,直到骄阳高挂的时候,才缓缓散去。
这是整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除苏军攻破柏林时所进行的破获袭击之外地最大一场炮战,即便是一向傲慢的巴顿,也不得不感慨的称“同俄国人进行炮战,是最为愚蠢的行为,那数量惊人的火炮,足以在短短几分钟内将一个城市夷为平地。”
苏军的这一场声势浩大地炮击。不仅为苏联的“炮兵海”战术打出了威名,同时,也给深陷其中的德军部队造成了无法估量地损失。就在这两个小时的炮击行动中。严阵以待的德军伤亡惨重,德军步兵第五十二军阵地,在两个小时的炮击中化作了一片汪洋火海,在还没有看到敌人的情况下,第五十二步兵军的主要防线就遭到了摧毁的打击,尤其是前方战线,减员近乎百分之七十,已经构不成有力的阻击战线了。万余名德军士兵不是被炮火炸得粉身碎骨,就是葬身在火箭弹所制造出的熊熊大火之中。
在连续两个小时的炮击之后,苏军的进攻部队便在黎明刚刚出现一丝亮光的时候发起了全面的进攻,如同潮水一般的士兵,狂浪一般的席卷了德军支离破碎的防线,仅仅一个上午的时间,便在德第五十二军的防线上恶狠狠的砸开了一个缺口。
到六日午夜,苏军第一天所组织起来的六波攻势结束,十余万部队成功的嵌入了德军的主要防御地带,随即,坦克第一集团军、近卫第五坦克集团军开进战线,并迅速投入战斗,突击德军的防御战术地幅。从七日凌晨开始,苏军大批的装甲部队、骑兵部队所组成的快速部队迅即投入战斗,开始在别尔哥罗德外围地区实施纵深攻击,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大的扩大战果。
对于在库尔斯克南线交战的苏德两军来说,四月六、七两日是那些幸存者毕生难忘的血色两天,杀红了眼的双方士兵,甚至在弹药短缺的情况下展开了苏德战场上罕见的大规模肉搏战。刺刀、钢盔、石头甚至是指甲,任何一种能够给敌人造成伤害的东西,都被双方用上了。在那漫长的战线上,时不时可以看见一片片搂抱在一起的尸体,配合着战场上那滚滚冒起的浓烟,将这片土地上景色渲染的无比凄凉。
在短短不到四十八小时的时间里,在那四十八小时持续不断的战斗中,德军阵亡士兵近十万,精锐的第255、第332步兵师自师长以下全体阵亡,无一生还,第十九装甲师在撤出战斗的时候,仅余坦克四辆,师长阵亡。
而对于苏军来说,他们的损失同样惨重。
同样在这四十八小时的时间里,苏军阵亡士兵近十五万,那些忙碌着从后方向前线运输兵员的卡车,每一次都带回大量的伤兵,至于阵亡士兵的尸体,在这段时间里根本就顾及不上,只能任由他们暂时暴露在天空之下。
一名在这场持续了四十八小时的战斗中存活下来的红军普通士兵,在战后被提升为下士。他以两天时间内击毙三十八名德军士兵、一名德军少校、击毁一辆德军坦克的骄人成绩,得以进入克里姆林宫,由楚思南亲自授予了苏联英雄称号并配发一枚一级卫国勋章、一枚一级光荣勋章。这位名叫耶果罗夫的苏联英雄,随后参加了解放基辅,攻占华沙、布拉格、布达佩斯直至攻克柏林的战役,最终,他亲手将一面苏联的国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的圆顶。在耶果罗夫评价这场持续了四十八小时的战斗时,他只说了发人深省的话:“如果你能在那一场战斗中活下来,那么你就会在任何一场战斗中活下来。”
从四月六日开始的战斗,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在这近二十天的时间里,近百万苏军从别尔哥罗德外围地区博格杜霍瓦、瓦尔基、新沃多拉加三个方向上齐头并进,如同滚碾子一般压过德军的战线。
面对苏军的庞大攻势,别尔哥罗德方向上的德军虽然战斗顽强,但是仍旧不得不连续后撤,截至二十五日苏军进占哈尔科夫,整场战斗结束的时候,该线苏军向南、西南推进了一百四十余公里,兵锋直抵第聂伯河沿岸。德军的十五个师被击溃,兵员损失二十余万,从而彻底失去了在库尔斯克南线地区的战斗力。
就在楚思南接任苏联大权的时候,库尔斯克大会战宣告终结,苏军以辉煌的胜利,向这位新上任的领导人送上了一份厚礼。纵观整场会战,德军可谓是蒙受了继斯大林格勒会战以来最沉重的打击,三十个师的兵力被苏军歼灭,而在这三十个师里,就包括了整整七个装甲师。
五十余万兵力、一千五百余辆坦克、三千余门火炮、两千三百余架飞机的惨重损失,是此时的德军无论如何也承受不起的,毫不客气地说,这场战役对德军来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灭顶之灾。
通过这一场意义深远的库尔斯克会战,曾经不可一世的德意志大军,彻底丧失了在东线的战场主动权,从这一刻起,直到最后大战结束,德军再也未能对苏军发起一场哪怕像样一点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反击。
当然,相对于德军来说,苏联红军在这场战役中所蒙受的损失更加惨重,整场战役,苏军先后有兵员伤亡八十余万,损失坦克六千余辆,火炮五千余门,飞机一千七百余架,这个数字,几乎是德军损失的两倍有余。但是对于基数庞大且后方军工同样规模庞大的苏联来说,这样的损失他们承受的起,就像近卫第五装甲集团军,他们在战役中先后两次遭遇重创,最严重的一次,甚至整个集团军只剩下坦克五十辆。按照德军的做法,这支装甲集团军的命运,就是取消番号了,但是对于苏联来说却完全不同,在战役结束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近卫第五装甲集团军就恢复了元气,他们所拥有的坦克数量,甚至还远远的超过了战役之前。和这样一个国家作战,想来德国人也不能不觉的郁闷了。
库尔斯克战役之后,苏军在西线完全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步兵数量的优势、装甲部队对抗的优势、空军制空权的优势,全部都掌握在了苏军的手中。
库尔斯克战役全面获胜的消息传到莫斯科,举城哗然,人人奔走相告,庆祝前线的大捷。楚思南亲自下令,全国欢庆这一具有纪念意义的大胜利。二十八日,莫斯科举行盛大欢庆,百余门礼炮在莫斯科城外鸣炮献礼,近十万莫斯科市民齐集红场,在克里姆林宫安排的高音喇叭乐声下载歌载舞,彻夜狂欢。
尽管大多数人都对这场胜利的真正意义不太了解,但是他们却知道,随着这一场战役的胜利,苦难的日子即将过去了,而和平的曙光就在不远的前方等待着。
兵誉为“元首的消防队员”、荣获过德军栎树叶双剑钻石勋章的元帅,为了不落到苏联人的手中,在杜伊斯堡附近的树林内饮弹自尽。
随着德军的被迫后撤,苏军部队开始全面开进奥廖尔地域。四月十七日,苏军进占奥廖尔;十九日,进占霍特涅茨;二十日进占卡拉切夫。至二十一日,苏军的进攻停止。
奥廖尔的进攻战役彻底消灭了德军在这一地域所建立起来的突出部,从而消除了苏军在库尔斯克北方所受到的威胁。在持续了二十余天的进攻中,苏军将战线向前推移了一百五十余公里,歼灭德军部队二十余万,摧毁坦克一千余辆、火炮两千四百余门、击落飞机近千架。与此同时,苏军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就在这二十天的时间里,苏军士兵伤亡近四十三万。损失坦克两千五百余辆,火炮九百余门,飞机一千一百余架。这样地伤亡数字相当于整个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全部兵力总和。
就在奥廖尔反攻战役打响的同时,苏军在库尔斯克南线的反击战役也打响了,同奥廖尔战役相比,南线的反击战役规模更加庞大,战事也更加残酷血腥。
苏军在库尔斯克南线的反攻,是围绕着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两个战略要地展开的,在别尔哥罗德西北郊的苏军进攻方向上,战役首先打响。
四月六日凌晨三点。苏军近万门火炮齐鸣,将数之不尽的炮弹倾泻到德军的阵地上。如此大规模地炮击行动,竟然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在炮击的最后三十分钟时间里。一千二百架喀秋莎火箭炮一起撕破喉咙鸣叫,漫天地火光如同恐怖的流星暴雨,彻底照亮了苏德两军之间数公里地地域夜空,让那一带的地区出现了长达三十分钟的火红色“白昼”火箭弹划破夜空所残留的黑色烟雾,在别尔哥罗德西北郊近四平方公里的天空笼罩了近七个小时,直到骄阳高挂的时候,才缓缓散去。
这是整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除苏军攻破柏林时所进行的破获袭击之外地最大一场炮战,即便是一向傲慢的巴顿,也不得不感慨的称“同俄国人进行炮战,是最为愚蠢的行为,那数量惊人的火炮,足以在短短几分钟内将一个城市夷为平地。”
苏军的这一场声势浩大地炮击。不仅为苏联的“炮兵海”战术打出了威名,同时,也给深陷其中的德军部队造成了无法估量地损失。就在这两个小时的炮击行动中。严阵以待的德军伤亡惨重,德军步兵第五十二军阵地,在两个小时的炮击中化作了一片汪洋火海,在还没有看到敌人的情况下,第五十二步兵军的主要防线就遭到了摧毁的打击,尤其是前方战线,减员近乎百分之七十,已经构不成有力的阻击战线了。万余名德军士兵不是被炮火炸得粉身碎骨,就是葬身在火箭弹所制造出的熊熊大火之中。
在连续两个小时的炮击之后,苏军的进攻部队便在黎明刚刚出现一丝亮光的时候发起了全面的进攻,如同潮水一般的士兵,狂浪一般的席卷了德军支离破碎的防线,仅仅一个上午的时间,便在德第五十二军的防线上恶狠狠的砸开了一个缺口。
到六日午夜,苏军第一天所组织起来的六波攻势结束,十余万部队成功的嵌入了德军的主要防御地带,随即,坦克第一集团军、近卫第五坦克集团军开进战线,并迅速投入战斗,突击德军的防御战术地幅。从七日凌晨开始,苏军大批的装甲部队、骑兵部队所组成的快速部队迅即投入战斗,开始在别尔哥罗德外围地区实施纵深攻击,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大的扩大战果。
对于在库尔斯克南线交战的苏德两军来说,四月六、七两日是那些幸存者毕生难忘的血色两天,杀红了眼的双方士兵,甚至在弹药短缺的情况下展开了苏德战场上罕见的大规模肉搏战。刺刀、钢盔、石头甚至是指甲,任何一种能够给敌人造成伤害的东西,都被双方用上了。在那漫长的战线上,时不时可以看见一片片搂抱在一起的尸体,配合着战场上那滚滚冒起的浓烟,将这片土地上景色渲染的无比凄凉。
在短短不到四十八小时的时间里,在那四十八小时持续不断的战斗中,德军阵亡士兵近十万,精锐的第255、第332步兵师自师长以下全体阵亡,无一生还,第十九装甲师在撤出战斗的时候,仅余坦克四辆,师长阵亡。
而对于苏军来说,他们的损失同样惨重。
同样在这四十八小时的时间里,苏军阵亡士兵近十五万,那些忙碌着从后方向前线运输兵员的卡车,每一次都带回大量的伤兵,至于阵亡士兵的尸体,在这段时间里根本就顾及不上,只能任由他们暂时暴露在天空之下。
一名在这场持续了四十八小时的战斗中存活下来的红军普通士兵,在战后被提升为下士。他以两天时间内击毙三十八名德军士兵、一名德军少校、击毁一辆德军坦克的骄人成绩,得以进入克里姆林宫,由楚思南亲自授予了苏联英雄称号并配发一枚一级卫国勋章、一枚一级光荣勋章。这位名叫耶果罗夫的苏联英雄,随后参加了解放基辅,攻占华沙、布拉格、布达佩斯直至攻克柏林的战役,最终,他亲手将一面苏联的国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的圆顶。在耶果罗夫评价这场持续了四十八小时的战斗时,他只说了发人深省的话:“如果你能在那一场战斗中活下来,那么你就会在任何一场战斗中活下来。”
从四月六日开始的战斗,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在这近二十天的时间里,近百万苏军从别尔哥罗德外围地区博格杜霍瓦、瓦尔基、新沃多拉加三个方向上齐头并进,如同滚碾子一般压过德军的战线。
面对苏军的庞大攻势,别尔哥罗德方向上的德军虽然战斗顽强,但是仍旧不得不连续后撤,截至二十五日苏军进占哈尔科夫,整场战斗结束的时候,该线苏军向南、西南推进了一百四十余公里,兵锋直抵第聂伯河沿岸。德军的十五个师被击溃,兵员损失二十余万,从而彻底失去了在库尔斯克南线地区的战斗力。
就在楚思南接任苏联大权的时候,库尔斯克大会战宣告终结,苏军以辉煌的胜利,向这位新上任的领导人送上了一份厚礼。纵观整场会战,德军可谓是蒙受了继斯大林格勒会战以来最沉重的打击,三十个师的兵力被苏军歼灭,而在这三十个师里,就包括了整整七个装甲师。
五十余万兵力、一千五百余辆坦克、三千余门火炮、两千三百余架飞机的惨重损失,是此时的德军无论如何也承受不起的,毫不客气地说,这场战役对德军来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灭顶之灾。
通过这一场意义深远的库尔斯克会战,曾经不可一世的德意志大军,彻底丧失了在东线的战场主动权,从这一刻起,直到最后大战结束,德军再也未能对苏军发起一场哪怕像样一点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反击。
当然,相对于德军来说,苏联红军在这场战役中所蒙受的损失更加惨重,整场战役,苏军先后有兵员伤亡八十余万,损失坦克六千余辆,火炮五千余门,飞机一千七百余架,这个数字,几乎是德军损失的两倍有余。但是对于基数庞大且后方军工同样规模庞大的苏联来说,这样的损失他们承受的起,就像近卫第五装甲集团军,他们在战役中先后两次遭遇重创,最严重的一次,甚至整个集团军只剩下坦克五十辆。按照德军的做法,这支装甲集团军的命运,就是取消番号了,但是对于苏联来说却完全不同,在战役结束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近卫第五装甲集团军就恢复了元气,他们所拥有的坦克数量,甚至还远远的超过了战役之前。和这样一个国家作战,想来德国人也不能不觉的郁闷了。
库尔斯克战役之后,苏军在西线完全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步兵数量的优势、装甲部队对抗的优势、空军制空权的优势,全部都掌握在了苏军的手中。
库尔斯克战役全面获胜的消息传到莫斯科,举城哗然,人人奔走相告,庆祝前线的大捷。楚思南亲自下令,全国欢庆这一具有纪念意义的大胜利。二十八日,莫斯科举行盛大欢庆,百余门礼炮在莫斯科城外鸣炮献礼,近十万莫斯科市民齐集红场,在克里姆林宫安排的高音喇叭乐声下载歌载舞,彻夜狂欢。
尽管大多数人都对这场胜利的真正意义不太了解,但是他们却知道,随着这一场战役的胜利,苦难的日子即将过去了,而和平的曙光就在不远的前方等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