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大穿越时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之类的办法来笼络。同时又在社会上扶植一些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政党,避免军国主义教育搞得过了头,被彻底夺去舆论话语权。
因此,虽然在二战之前,日本的海军和陆军就已经逐渐开始桀骜不驯,时常与政府唱对台戏,但那说到底,依然只是统治阶层内部的争权夺利,在对外扩张,对内镇压的大方针上,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分歧。
而代表工人和农民阶级利益的日共组织,则是从诞生伊始就遭到血腥的残酷镇压,大批党员非死即在押。虽然因为严酷的剥削压迫和暗无天日的苦难生活,日本民众和知识分子之中的赤色思想一直难以真正禁绝,甚至在国家高层之中也有一些“社会主义者”,但除非遭遇剧变,否则终究难以撼动整个帝国结构。
然而,随着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全面爆发,还有日本统治者的缺乏远见和决策草率,这种曾经稳如磐石的帝国结构,却在不经意之间悄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凡是帝国主义者,都喜欢穷兵黩武,都喜欢战争和征服。但问题是,对于帝国主义政权的统治者来说,军队真的是规模越大越好,兵力越多越好吗?
显然并非如此,因为士兵并不是机器,他们也有着自己的思想和述求。对于帝国主义者来说,军队的存在,首先是为了保障统治阶层的利益。如果军队不能被握在他们的手中,军刀就算再锋利又有什么意义呢?当然,反过来说,若是军刀钝得什么都砍不动,这样的废柴军队就是握在手里也毫无用处。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保证军队既有一定战斗力,又要被统治阶层牢牢控制呢?作为一个需要严明纪律的武装集团,古今中外任何一支军队,最重要的灵魂就是士官和军官。而为了统治阶层的利益,就必须保证大多数军官必须是统治阶级中间出来的人,或者至少要在出头之后被统治阶级用利益和联姻笼络。
但问题是,在任何一个国家,统治阶层的人数都是有限的,能够拿出来笼络人的利益也是有限的。
如果军队的规模过于庞大,导致军官和士官的数量同比例增加,以至于没法把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纳入上层阶级的范围,那么在对外作战的时候或许尚可,一旦需要军队掉过头来,把矛头对准本国百姓的时候,这样的军队还一定会为了上层阶级的利益而去镇压平民,而不是果断倒戈,跟民众一起闹革命吗?
欧美列强在很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比如德意志第二帝国时代,容克军官团为了保证自己对陆军的稳固掌控,竟然长期刻意限制德国陆军规模——按理说来,在用普遍义务兵役制集结了前所未有的百万大军,并且凭着二比一的兵力优势成功打败法国之后,德国人应该一直把这个法宝奉为圭臬才对。但实际上,从普法战争结束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意志帝国再也没有真正贯彻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
普法战争时代,整个德国只有四千三百万人口,却依然拉起了一百万大军。可到了一战前夕,德国人口增长到了六千七百万,整个海陆军反而缩水到了只有八十九万……这显然不是因为钱不够用,当时的俄国财政远比德国窘迫,却依然保持了一百三十万常备军,还要供养一支大舰队绕过半个地球去跟日本人玩命。
真正的原因是,在当时的德意志第二帝国,能够充任军官的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已经不够用了,为了厚颜无耻的容克军官团的根本利益,号称军国主义的德国不得不有意限制军队规模。
虽然当时容克贵族们几乎将自己所有的合格子弟都投入到军队当中充任士官,但是一战前夕的德意志帝国,基层军官贵族出身的军官和士官也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加上资产阶级出身的士官和军官才有三分之二,堪堪保持着统治阶层对军队的控制权——当然,高级军官职位基本为容克贵族所垄断和把持。
但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德国不得不一再扩充军队,最后在大战的四年间总计动员了一千三百万人。军队规模一旦像这样几倍几十倍的扩大,就不得不让平民成为中低级军官的主体。
如此一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的皇冠,就纷纷在战争当中跌落和粉碎了——这些王朝的覆灭,固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战败,但在一战之前,无论是德意志(普鲁士)的霍亨索伦王朝,奥匈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还是沙俄帝国的罗曼诺夫王朝,都在过去的历史上打过很多败仗。尤其是在拿破仑战争时代,这三家都曾经被拿破仑大帝揍得惨不忍睹。为什么那个时候虽然败得很惨,但还不至于灭亡整个皇朝,而一战却让它们最终灭亡了呢?因为在总体战出现之前,战争是一种“职业选手”才能参加的激烈运动,即使在战争中失败,军队仍旧掌握在贵族手中,仍旧能够拿去镇压起义的民众,而总体战却使得军官的主体从贵族变成了平民,这样一来,军队实际上已经不在贵族手中,只能对外作战,无法镇压国内革命了。
综上所述,只有掌握最强武力的人,才能掌握最高权力。对于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来说,一场全面扩军总动员的总体战,就意味着军队实际从上层阶级滑落到了平民手中,如果打赢了,那么还能用战争红利来缓解国内矛盾,然后通过主导战后的军队复原工作,重新让上层阶级在军官和士官当中占据主导地位,恢复帝国的旧秩序;如果全面战争打败了,那么帝国就注定要在平民起义当中灰飞烟灭,根本无法使用武力镇压。
也就是说,一旦开始总动员,那么帝国战车就只能胜利或者毁灭,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
这个道理在欧洲是如此,在日本也一样适用。在二战之前,日本列岛本土的人口为七千二百万,算上朝鲜和台湾,大概能凑足一亿人。而直到七七事变前夕,日本的常备军也只有三十八万人,说是穷兵黩武,实际上论起兵民比例,其实比法国和德国都要低得多——在入侵波兰前夕,德国就已经扩军到一百二十万了!
这样一支“少而精”的大日本皇军,日本帝国的统治阶层还能够勉强保持对其的控制——由于日本帝国的阶级矛盾太过于严重,即使是在只有三十八万人的陆军里,革命情绪也已经很严重了,其具体的外在表现,就是代表下层的皇道派和代表上层的统制派之间,一系列堪称腥风血雨的明争暗斗。虽然在中国人的眼里,这两帮人都是一样的法西斯主义,但对于日本社会而言,却已经不是政治小团体的派阀党争,而是某种意义上的阶级斗争了。一定要举个类似的例子的话,大概跟古罗马共和国的平民和贵族之争差不多:草根出身的皇道派,要求全民一起分享侵略扩张的红利,而门阀权贵出身的统制派则把持一切利益,丝毫不肯放手。
——按照近代国际通行的政治光谱来说,前者大体可以代表“左”,后者则代表“右”。
幸好,那个时候的日本陆军还只有三十八万人,皇道派思想虽然在出身贫寒的青年军官之中很有市场,但按照人数比例,还是上层阶级的军官和士官略占优势。再加上皇道派自身组织混乱,弄得革命不像革命,党争不像党争,最后在“二二六”兵变当中暴走了一把之后,被统制派镇压了下来,暂时偃旗息鼓。
但问题是,接下来,随着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高歌猛进的大日本皇军在占领大片土地的同时,不得不逐渐开始了总动员。在一九三七年底,日本就扩军到一百万,到一九四零年是一百五十万。然后对美英宣战之后,为了开辟南方战场,在一九四一年底扩充到了二百二十万,接下来是三百万、四百万、五百万……
于是,就跟一战时期的德意志第二帝国一样,发动了总体战的日本帝国,随着军队规模的急速扩大,其军队的实际权力,也逐渐从上层阶级转移到了平民手中,而他们都是天然地痛恨财阀和贵族,在政治态度上倾向于皇道派……更别提战争之前的日本军队就已经严重不稳,军中的皇道派势力从来没被根除过!
也就是说,在太平洋战争之中,因为过度注水而高度平民化的大日本皇军,已经从日本帝国统治阶级镇压平民的工具,变成了潜在的革命力量!就像二月革命之前大规模扩充的沙俄帝国海陆军一样!
如此一来,日本帝国除了胜利和毁灭之外,已经是再也没有了其它的选择。如果签订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来停战的话,接下来必然是像德意志第二帝国灭亡之时一样的兵变和革命——不要以为日本人就是天生奴性,没有革命精神,其实日本人从古至今各种下克上事件层出不穷。虽然直接推翻天皇体制的可能性确实不大,但是把原来的天皇废黜流放,换个人来当天皇的先例,在日本的历史上可是有过不少。
更别提由于某些势力的暗中渗透,当太平洋战争打到一九四五年之后,整个大日本皇军上下早已是充满了被布尔什维克思想“毒化”的红脑壳——当然,主要是“有日本特色的皇道派布尔什维克”……
原本因为战争还在进行,局势勉强还算是不错,至少还能靠着以战养战维持下去,再加上对天皇神话的信仰,所以军队里的革命氛围还不算浓厚。可是,随着美军两颗原子弹把东京和天皇一起变成辐射尘埃,在这世上就再也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日本军队集体“向左转”,掉过头来去革财阀和贵族的命了!
在这个时候,大日本皇军已经不再是日本统治阶级的骄傲和利刃,而是能够将其掀翻的催命符!
日本的财阀和贵族就是充分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根本没有继续进行抵抗的心思,而是在确认了天皇死讯之后的第一时间,就开始卖国背主,无条件投降美军,希望依靠美军来毁灭日本军队,避免革命的发生……就像普法战争失败后的法国资产阶级,宁可割地赔款给普鲁士,也要血洗首都镇压巴黎公社一样。
于是,中央政府崩溃之后的日本帝国,根本无法推举出一个新的领导集体来继续指挥战争,而是以惊人的速度分化为红白两大阵营。仅仅只过了短暂的几个月,旧的日本贵族和财阀,就从整体上彻底背叛了自己的民族,铁了心要当美国人的走狗,甚至不惜竭力协助美军屠杀本国同胞,毁灭自己的国家和文明。日军在战场上取得的任何胜利,只会反过来刺激他们进一步加大对美军的投降和跪舔力度……更可悲的是,就算他们彻底背叛了天皇,背叛了国家,背叛了民族,依靠这些财阀、世家、豪族的历史底蕴,还有美国入侵者的枪炮胁迫,依然会有一些军人会支持他们,跟投身革命的日军抵抗力量进行厮杀。
对于相对习惯远离政治,从来没想过要打内战的日本海军将领来说,这样不得不自相残杀的血色未来,真是有些不胜悲哀。面对几乎是注定就要到来,不,严格来说是已经开始的同室操戈,一想到大和级战列舰的炮弹就要落到本国同胞,甚至是军中同僚的头上,堀悌吉大将就忍不住感觉心脏一阵阵抽搐。
之类的办法来笼络。同时又在社会上扶植一些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政党,避免军国主义教育搞得过了头,被彻底夺去舆论话语权。
因此,虽然在二战之前,日本的海军和陆军就已经逐渐开始桀骜不驯,时常与政府唱对台戏,但那说到底,依然只是统治阶层内部的争权夺利,在对外扩张,对内镇压的大方针上,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分歧。
而代表工人和农民阶级利益的日共组织,则是从诞生伊始就遭到血腥的残酷镇压,大批党员非死即在押。虽然因为严酷的剥削压迫和暗无天日的苦难生活,日本民众和知识分子之中的赤色思想一直难以真正禁绝,甚至在国家高层之中也有一些“社会主义者”,但除非遭遇剧变,否则终究难以撼动整个帝国结构。
然而,随着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全面爆发,还有日本统治者的缺乏远见和决策草率,这种曾经稳如磐石的帝国结构,却在不经意之间悄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凡是帝国主义者,都喜欢穷兵黩武,都喜欢战争和征服。但问题是,对于帝国主义政权的统治者来说,军队真的是规模越大越好,兵力越多越好吗?
显然并非如此,因为士兵并不是机器,他们也有着自己的思想和述求。对于帝国主义者来说,军队的存在,首先是为了保障统治阶层的利益。如果军队不能被握在他们的手中,军刀就算再锋利又有什么意义呢?当然,反过来说,若是军刀钝得什么都砍不动,这样的废柴军队就是握在手里也毫无用处。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保证军队既有一定战斗力,又要被统治阶层牢牢控制呢?作为一个需要严明纪律的武装集团,古今中外任何一支军队,最重要的灵魂就是士官和军官。而为了统治阶层的利益,就必须保证大多数军官必须是统治阶级中间出来的人,或者至少要在出头之后被统治阶级用利益和联姻笼络。
但问题是,在任何一个国家,统治阶层的人数都是有限的,能够拿出来笼络人的利益也是有限的。
如果军队的规模过于庞大,导致军官和士官的数量同比例增加,以至于没法把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纳入上层阶级的范围,那么在对外作战的时候或许尚可,一旦需要军队掉过头来,把矛头对准本国百姓的时候,这样的军队还一定会为了上层阶级的利益而去镇压平民,而不是果断倒戈,跟民众一起闹革命吗?
欧美列强在很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比如德意志第二帝国时代,容克军官团为了保证自己对陆军的稳固掌控,竟然长期刻意限制德国陆军规模——按理说来,在用普遍义务兵役制集结了前所未有的百万大军,并且凭着二比一的兵力优势成功打败法国之后,德国人应该一直把这个法宝奉为圭臬才对。但实际上,从普法战争结束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意志帝国再也没有真正贯彻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
普法战争时代,整个德国只有四千三百万人口,却依然拉起了一百万大军。可到了一战前夕,德国人口增长到了六千七百万,整个海陆军反而缩水到了只有八十九万……这显然不是因为钱不够用,当时的俄国财政远比德国窘迫,却依然保持了一百三十万常备军,还要供养一支大舰队绕过半个地球去跟日本人玩命。
真正的原因是,在当时的德意志第二帝国,能够充任军官的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已经不够用了,为了厚颜无耻的容克军官团的根本利益,号称军国主义的德国不得不有意限制军队规模。
虽然当时容克贵族们几乎将自己所有的合格子弟都投入到军队当中充任士官,但是一战前夕的德意志帝国,基层军官贵族出身的军官和士官也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加上资产阶级出身的士官和军官才有三分之二,堪堪保持着统治阶层对军队的控制权——当然,高级军官职位基本为容克贵族所垄断和把持。
但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德国不得不一再扩充军队,最后在大战的四年间总计动员了一千三百万人。军队规模一旦像这样几倍几十倍的扩大,就不得不让平民成为中低级军官的主体。
如此一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的皇冠,就纷纷在战争当中跌落和粉碎了——这些王朝的覆灭,固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战败,但在一战之前,无论是德意志(普鲁士)的霍亨索伦王朝,奥匈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还是沙俄帝国的罗曼诺夫王朝,都在过去的历史上打过很多败仗。尤其是在拿破仑战争时代,这三家都曾经被拿破仑大帝揍得惨不忍睹。为什么那个时候虽然败得很惨,但还不至于灭亡整个皇朝,而一战却让它们最终灭亡了呢?因为在总体战出现之前,战争是一种“职业选手”才能参加的激烈运动,即使在战争中失败,军队仍旧掌握在贵族手中,仍旧能够拿去镇压起义的民众,而总体战却使得军官的主体从贵族变成了平民,这样一来,军队实际上已经不在贵族手中,只能对外作战,无法镇压国内革命了。
综上所述,只有掌握最强武力的人,才能掌握最高权力。对于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来说,一场全面扩军总动员的总体战,就意味着军队实际从上层阶级滑落到了平民手中,如果打赢了,那么还能用战争红利来缓解国内矛盾,然后通过主导战后的军队复原工作,重新让上层阶级在军官和士官当中占据主导地位,恢复帝国的旧秩序;如果全面战争打败了,那么帝国就注定要在平民起义当中灰飞烟灭,根本无法使用武力镇压。
也就是说,一旦开始总动员,那么帝国战车就只能胜利或者毁灭,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
这个道理在欧洲是如此,在日本也一样适用。在二战之前,日本列岛本土的人口为七千二百万,算上朝鲜和台湾,大概能凑足一亿人。而直到七七事变前夕,日本的常备军也只有三十八万人,说是穷兵黩武,实际上论起兵民比例,其实比法国和德国都要低得多——在入侵波兰前夕,德国就已经扩军到一百二十万了!
这样一支“少而精”的大日本皇军,日本帝国的统治阶层还能够勉强保持对其的控制——由于日本帝国的阶级矛盾太过于严重,即使是在只有三十八万人的陆军里,革命情绪也已经很严重了,其具体的外在表现,就是代表下层的皇道派和代表上层的统制派之间,一系列堪称腥风血雨的明争暗斗。虽然在中国人的眼里,这两帮人都是一样的法西斯主义,但对于日本社会而言,却已经不是政治小团体的派阀党争,而是某种意义上的阶级斗争了。一定要举个类似的例子的话,大概跟古罗马共和国的平民和贵族之争差不多:草根出身的皇道派,要求全民一起分享侵略扩张的红利,而门阀权贵出身的统制派则把持一切利益,丝毫不肯放手。
——按照近代国际通行的政治光谱来说,前者大体可以代表“左”,后者则代表“右”。
幸好,那个时候的日本陆军还只有三十八万人,皇道派思想虽然在出身贫寒的青年军官之中很有市场,但按照人数比例,还是上层阶级的军官和士官略占优势。再加上皇道派自身组织混乱,弄得革命不像革命,党争不像党争,最后在“二二六”兵变当中暴走了一把之后,被统制派镇压了下来,暂时偃旗息鼓。
但问题是,接下来,随着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高歌猛进的大日本皇军在占领大片土地的同时,不得不逐渐开始了总动员。在一九三七年底,日本就扩军到一百万,到一九四零年是一百五十万。然后对美英宣战之后,为了开辟南方战场,在一九四一年底扩充到了二百二十万,接下来是三百万、四百万、五百万……
于是,就跟一战时期的德意志第二帝国一样,发动了总体战的日本帝国,随着军队规模的急速扩大,其军队的实际权力,也逐渐从上层阶级转移到了平民手中,而他们都是天然地痛恨财阀和贵族,在政治态度上倾向于皇道派……更别提战争之前的日本军队就已经严重不稳,军中的皇道派势力从来没被根除过!
也就是说,在太平洋战争之中,因为过度注水而高度平民化的大日本皇军,已经从日本帝国统治阶级镇压平民的工具,变成了潜在的革命力量!就像二月革命之前大规模扩充的沙俄帝国海陆军一样!
如此一来,日本帝国除了胜利和毁灭之外,已经是再也没有了其它的选择。如果签订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来停战的话,接下来必然是像德意志第二帝国灭亡之时一样的兵变和革命——不要以为日本人就是天生奴性,没有革命精神,其实日本人从古至今各种下克上事件层出不穷。虽然直接推翻天皇体制的可能性确实不大,但是把原来的天皇废黜流放,换个人来当天皇的先例,在日本的历史上可是有过不少。
更别提由于某些势力的暗中渗透,当太平洋战争打到一九四五年之后,整个大日本皇军上下早已是充满了被布尔什维克思想“毒化”的红脑壳——当然,主要是“有日本特色的皇道派布尔什维克”……
原本因为战争还在进行,局势勉强还算是不错,至少还能靠着以战养战维持下去,再加上对天皇神话的信仰,所以军队里的革命氛围还不算浓厚。可是,随着美军两颗原子弹把东京和天皇一起变成辐射尘埃,在这世上就再也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日本军队集体“向左转”,掉过头来去革财阀和贵族的命了!
在这个时候,大日本皇军已经不再是日本统治阶级的骄傲和利刃,而是能够将其掀翻的催命符!
日本的财阀和贵族就是充分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根本没有继续进行抵抗的心思,而是在确认了天皇死讯之后的第一时间,就开始卖国背主,无条件投降美军,希望依靠美军来毁灭日本军队,避免革命的发生……就像普法战争失败后的法国资产阶级,宁可割地赔款给普鲁士,也要血洗首都镇压巴黎公社一样。
于是,中央政府崩溃之后的日本帝国,根本无法推举出一个新的领导集体来继续指挥战争,而是以惊人的速度分化为红白两大阵营。仅仅只过了短暂的几个月,旧的日本贵族和财阀,就从整体上彻底背叛了自己的民族,铁了心要当美国人的走狗,甚至不惜竭力协助美军屠杀本国同胞,毁灭自己的国家和文明。日军在战场上取得的任何胜利,只会反过来刺激他们进一步加大对美军的投降和跪舔力度……更可悲的是,就算他们彻底背叛了天皇,背叛了国家,背叛了民族,依靠这些财阀、世家、豪族的历史底蕴,还有美国入侵者的枪炮胁迫,依然会有一些军人会支持他们,跟投身革命的日军抵抗力量进行厮杀。
对于相对习惯远离政治,从来没想过要打内战的日本海军将领来说,这样不得不自相残杀的血色未来,真是有些不胜悲哀。面对几乎是注定就要到来,不,严格来说是已经开始的同室操戈,一想到大和级战列舰的炮弹就要落到本国同胞,甚至是军中同僚的头上,堀悌吉大将就忍不住感觉心脏一阵阵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