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边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欧阳适哈哈道:“这个人却还是你的父执。当初还是你领了他来,我才认识。”
陈正汇惊疑更甚,忙问是谁,陈正汇微笑不答,只命童子去请陈老先生过来。陈正汇听说“陈老先生”更感奇怪,问道:“哪位陈老先生?”
欧阳适微笑不语,不久微闻门外一个沉稳的脚步声,陈正汇因欧阳适说来人是他父执,连忙起立,童子掀起帘幕,走进一个步履凝重、须发稀疏的老者来。陈正汇见到这人大惊,下拜道:“原来是老尚书!正汇不知老尚书在此,竟未来拜问,大罪,大罪。”
那老者却是陈了翁的故人,大宋的前户部尚书陈显,当初杨应麒南巡大流求时候曾与他有一面之缘,之后他应杨应麒之请留在大流求讲理财、政务之实学达半年有余,半年时间说长不长,但那时刚好是汉部急着需要对文官进行培训的时候,陈显在那个时候进入,不经意间便打下了一个极为广泛深厚的人脉。
要知道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固然与老师的学识、教学手段有关,但在官场上老师的身份地位有时候却更加重要。青年儒生在管宁学舍、蓬莱学舍、桃源学舍等学习,对那些普通的教师最多也只是心怀敬意而已,但对于杨应麒、陈显等人,哪怕只是旁听过他们一次讲论,在外也往往自称是杨应麒、陈显的门生,而学生之间也经常因这等联系而互相指为同门——此理无它,以杨、陈两人位高名重罢了。
眼下汉部文官有两大“产地”,一个是津门的管宁学舍,这个不用多言。另一个就是岱舆的桃源学舍。桃源学舍和管宁学舍不同,从这里出身的高材生大多不是在桃源学舍从无到有学起的儒生,而是原本就有根底的江南、福建学子,特别是欧阳适在陈正汇促请下大开门户延引的第一批青年儒生,这些人大多到了桃源学舍以后可以说只是经过一段为时不长的“培训”便走马上任。而陈显的出现恰好就在那段时间,所以后来陈正汇带到津门、欧阳适带到塘沽以及留在岱舆、远赴麻逸的青年文官大多曾在他门下行过师礼,这批南方士子经过这些年的奋斗逐渐已成为汉部文官系统的主力之一,则陈显的地位不言而喻。
陈正汇忽然见到陈显心中也是惊疑不已,口中问道:“老尚书,听说你在岱舆讲了半年学后便回去了,正汇等时常想念,不意老尚书竟然在此!”
陈显微笑道:“我本来已回浙东,只是后来收到你父亲的信,才有再次出海之念。”
陈正汇心中一凛,想起父亲那几封信里确有一封是寄给陈显的,只是不知信中写了什么,当下垂泪道:“先父信中,可曾提到我这个不肖子么?”
陈显叹道:“了翁亡故之年虽算不得早夭,不过以他有为之身当此乱世,如此故去未免令人扼腕!他信中也曾提到你,对你颇怀厚望,只是有些担心你孤身在外,事务繁忙、功名扰心而忘了我儒三省之修。”
陈正汇惶恐道:“先父遗训,无时敢忘!”
陈显微笑道:“那就好,那就好。”
陈正汇和陈显叙过旧后,转向欧阳适道:“四将军刚才提到塘沽守臣,莫非是要推荐老尚书么?”
欧阳适问道:“你觉得合适么?”
陈正汇道:“由老尚书镇守塘沽,那是大材小用了。”
欧阳适一笑道:“我也知道是大材小用,不过这事也还不急,就等我去津门和应麒商量过再说吧。”
三人言语未到关键处,便听急报传来:金国东路军渡河了!
陈显与陈正汇闻言都是脸色一变,欧阳适却冷笑道:“渡河了?宗望的动作倒也真快!”
听欧阳适这么说话,陈正汇叹了一口气,陈显则眉头微微一皱,低头不语。
> 欧阳适哈哈道:“这个人却还是你的父执。当初还是你领了他来,我才认识。”
陈正汇惊疑更甚,忙问是谁,陈正汇微笑不答,只命童子去请陈老先生过来。陈正汇听说“陈老先生”更感奇怪,问道:“哪位陈老先生?”
欧阳适微笑不语,不久微闻门外一个沉稳的脚步声,陈正汇因欧阳适说来人是他父执,连忙起立,童子掀起帘幕,走进一个步履凝重、须发稀疏的老者来。陈正汇见到这人大惊,下拜道:“原来是老尚书!正汇不知老尚书在此,竟未来拜问,大罪,大罪。”
那老者却是陈了翁的故人,大宋的前户部尚书陈显,当初杨应麒南巡大流求时候曾与他有一面之缘,之后他应杨应麒之请留在大流求讲理财、政务之实学达半年有余,半年时间说长不长,但那时刚好是汉部急着需要对文官进行培训的时候,陈显在那个时候进入,不经意间便打下了一个极为广泛深厚的人脉。
要知道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固然与老师的学识、教学手段有关,但在官场上老师的身份地位有时候却更加重要。青年儒生在管宁学舍、蓬莱学舍、桃源学舍等学习,对那些普通的教师最多也只是心怀敬意而已,但对于杨应麒、陈显等人,哪怕只是旁听过他们一次讲论,在外也往往自称是杨应麒、陈显的门生,而学生之间也经常因这等联系而互相指为同门——此理无它,以杨、陈两人位高名重罢了。
眼下汉部文官有两大“产地”,一个是津门的管宁学舍,这个不用多言。另一个就是岱舆的桃源学舍。桃源学舍和管宁学舍不同,从这里出身的高材生大多不是在桃源学舍从无到有学起的儒生,而是原本就有根底的江南、福建学子,特别是欧阳适在陈正汇促请下大开门户延引的第一批青年儒生,这些人大多到了桃源学舍以后可以说只是经过一段为时不长的“培训”便走马上任。而陈显的出现恰好就在那段时间,所以后来陈正汇带到津门、欧阳适带到塘沽以及留在岱舆、远赴麻逸的青年文官大多曾在他门下行过师礼,这批南方士子经过这些年的奋斗逐渐已成为汉部文官系统的主力之一,则陈显的地位不言而喻。
陈正汇忽然见到陈显心中也是惊疑不已,口中问道:“老尚书,听说你在岱舆讲了半年学后便回去了,正汇等时常想念,不意老尚书竟然在此!”
陈显微笑道:“我本来已回浙东,只是后来收到你父亲的信,才有再次出海之念。”
陈正汇心中一凛,想起父亲那几封信里确有一封是寄给陈显的,只是不知信中写了什么,当下垂泪道:“先父信中,可曾提到我这个不肖子么?”
陈显叹道:“了翁亡故之年虽算不得早夭,不过以他有为之身当此乱世,如此故去未免令人扼腕!他信中也曾提到你,对你颇怀厚望,只是有些担心你孤身在外,事务繁忙、功名扰心而忘了我儒三省之修。”
陈正汇惶恐道:“先父遗训,无时敢忘!”
陈显微笑道:“那就好,那就好。”
陈正汇和陈显叙过旧后,转向欧阳适道:“四将军刚才提到塘沽守臣,莫非是要推荐老尚书么?”
欧阳适问道:“你觉得合适么?”
陈正汇道:“由老尚书镇守塘沽,那是大材小用了。”
欧阳适一笑道:“我也知道是大材小用,不过这事也还不急,就等我去津门和应麒商量过再说吧。”
三人言语未到关键处,便听急报传来:金国东路军渡河了!
陈显与陈正汇闻言都是脸色一变,欧阳适却冷笑道:“渡河了?宗望的动作倒也真快!”
听欧阳适这么说话,陈正汇叹了一口气,陈显则眉头微微一皱,低头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