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边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傻子。”便大笑起来:“原来你并不是哑巴。我还怕你哑了呢。我说姓陈的,看你也是个读书人,怎么跑到沙门岛去了?那里可是流放罪人的地方。”
陈正汇哼了一声也不说话,欧阳适这几年多多少少受了杨应麒的影响,见他是几万个移民里最像读书人的,心里便多了两分优容,耐着心道:“姓这个正汇兄,这里海风大,还是进村去吧。我给你洗尘压惊。”
陈正汇也不是不知好歹的人,听欧阳适尽量用读书人口吻对自己说话,便起身道:“我说,你们这里是什么海夷岛国?为何诱拐我中华百姓。”
欧阳适听了陈正汇的话心道:“这人不但不是傻子,而且精明得很!他不和陈阿二他们说话,要么就是不屑,要么就是为了自保而装疯卖傻!”却不答陈正汇的话,反问道:“听正汇兄你一口的汴梁口音,是中原人士吧?”
陈正汇奇道:“你一个海外夷族,居然听得出汴梁口音!哼,我是福建人,不过在汴京读过书,所以言语雅正。”
欧阳适笑道:“原来如此,那咱们就是一家人啦。我不是什么夷族!我也是汉人来着。”见陈正汇脸上有不信的意思,便问道:“正汇兄你几年没回中原了?”
陈正汇怔了一下道:“几年?我也记不得了,我被流放的时候,是大宋政和元年。”
欧阳适惊道:“政和元年!那已经是六七年前的事情了!”
陈正汇道:“你国也得到我大宋颁赐的历法了么?居然知道我大宋纪元。”向周围国家颁历是东方世界的外交大事,周边国家若得中国颁历,便是在国际上得到中国的承认。
欧阳适笑道:“我们和大宋的联系从来就没断过。”
陈正汇一听又问:“那你知不知道这几年里大宋发生的事情?”他打听这个,显然是身在海外,心系中原。
欧阳适道:“倒也知道一些。去年是大宋政和七年,听说今年改元了,是重和元年了。”
“改元?”陈正汇惊道:“皇上驾崩了么?”
“这个好像不是。”欧阳适道:“道君皇帝还好好在那里呢。至于他为什么改元,我也不是很清楚。”
陈正汇舒了一口气,喃喃道:“政和七年重和元年”长长一叹:“一晃快七年了!”
这时两人走近,欧阳适发现他其实还很年轻,大概三十来岁的样子,心道:“其实这人蛮可怜的,七年前被流放的时候他应该才二十出头,七年的青春就这样在荒岛中白白丢掉。”
陈正汇又问:“这几年大宋有没有发生什么大事?”
欧阳适道:“你问朝廷的,还是民间的?”
陈正汇迟疑了一下道:“朝廷的。”
欧阳适道:“想想好像和七年前没什么变化。虽然改元,但皇帝还是原来那位,宰相还是蔡京,不过朝局好像比七年前更坏了,百姓过得也更苦。”
听到“蔡京”的名字陈正汇哼了一声道:“奸相!祸国殃民!他怎么还不死!”
欧阳适奇道:“你认得他?”
陈正汇哼了一声不答,欧阳适道:“莫非你就是得罪他被流放的?七年前你才二十出头吧?居然就能得罪蔡京,了不起啊了不起!”
陈正汇却不受他吹捧,说道:“你刚才还没回答我的话呢,为何引诱我大宋百姓到此?”
欧阳适心想你这人果然有点酸!也不想想自己现在是什么出境,居然这样跟我说话。但想起杨应麒对读书人历来都很有雅量的样子,自己可不能输给他!便耐心说道:“别把我们说得这么坏!我刚才和你说了,我们不是夷族,都是汉人。大宋这些年来政局大坏,我们在老家活不下去,才被迫从大宋逃到这里来。”他说到这里换了一副心情,觉得自己礼下敬贤,大有古人之风,舌头也开始大了起来:“我记得古代有个姓陶的,好像写了篇什么桃花记的,说一群百姓受不了秦国暴政逃到一个山谷里”
他还没说完陈正汇纠正道:“不是桃花记,是桃花源记。什么姓陶的!那是大诗人、大隐士陶潜渊明。”
“嗯,是了,就是那个‘掏钱’。”欧阳适笑道:“我们这里也和那个桃花源差不多。大家在大宋嗯,在蔡京当权之下活不下去了,只好跑到海外来。我们出力流汗,总算在这个大岛上整治出这么一块地方来,可以过日子了。”
他引出陶渊明的典故,陈正汇一听脸色便大和。所谓苛政猛于虎,百姓逃避苛政,那是圣人也同情的行为。
欧阳适又道:“还有刚才你看到的,并不是我们动什么坏心思去诱惑大宋百姓。今年东南各路遭了水灾,加上人祸,不知有多少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我们也不像那桃花源里的人那么自私,既然有个好活路,便要让同族的兄弟知道。所以才雇了那批船夫到沿海各地去传音信、接父老。至于陈阿大跑到沙门岛去,却不是我的指使。”跟着便把陈阿二去沙门岛的原因解释了一下。
陈正汇听到这里敌意全消,眼神中甚至流露出些许敬意来:“原来如此。那你们也不算外夷,而是义士了。方才陈某人唐突了,还请见谅。”又请教欧阳适姓名。
欧阳适笑道:“我复姓欧阳,名适,舒适的适。这里的人口顺,都叫我欧阳将军。陈兄,我看你不如便先在这里住下吧。有句唐诗怎么说来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见何必曾相识’?咱们在这里遇上也是缘分。”
陈正汇微微一笑,也不去挑欧阳适引诗里的错别字,心想这些人原来都是同胞,只是来海外避难而已,虽然不是儒林高士,但也深受我汉邦文化之熏陶,心里又多了几分亲切。
两人进了村,陈正汇见有专人正在给新来的移民派发工具口粮、安排住处,心道:“他果然没有骗我。”对欧阳适更添好感。
欧阳适安排他住在自己隔壁,他屋里有一大堆杨应麒送他的书籍,自己从来不看,刚好送给陈正汇。陈正汇书荒了好几年了,忽然在海外得了几百卷的书竟然兴奋得睡不着觉,通宵玩赏。这几百卷书以儒家正典为主,旁及孙子、管子等,也都是正学,甚合他的口味。第二日欧阳适来到见他居然抱着书歪倒在地上瞌睡,不由好笑,心道:“这人要是去见应麒,多半对他胃口。”
陈正汇就这样安心在岛上住下。欧阳适等人自称汉部,来岛上的移民也都如此跟着这样自称,陈正汇一开始丝毫不以为意,但慢慢地就看出一些端倪来,觉得欧阳适并不是如自己想的那么简单!
他花了几天时间把鸡笼港和靠港的村庄走了个遍,问询各处民情,渐觉其立村、建制、司法都有一套严密的体系在,越往细里看就越是心惊:“这分明是一套可大可小的治国之道!大合圣人之心!他们是不知不觉这样形成的么?还是说这欧阳适是个大智若愚的天才?”暗里旁观,见欧阳适指挥水师兵卫打击海盗、威慑土著的手段,心道:“这人也是个将才。不过好像不怎么读书,那怎么能建立这样一片基业?”
因见汉部官吏行事堂正,偶尔便在旁提一些意见。他本是个容易激愤的书生,但在沙门岛数年已磨平了棱角。由于幼承家学,底子本来就厚,人又聪颖,这些日子在流求边看边学,用后世一句通用政治话语来讲,叫做“有了理论加实际”所提意见便句句切中大流求岛军政之弊。欧阳适听他说的有理,便一一依行。这一来,欧阳适佩服陈正汇有真本事,陈正汇也感怀欧阳适能知遇自己,两人的交谊又深一层。
陈正汇在岛上住了两月后,对港口与各村的情况已经了如指掌,欧阳适见状,想起杨应麒任用杨朴的旧例,便干脆把政务都交给了他。陈正汇也不推辞,在他看来,治理这样一个小地方对自己而言真是牛刀杀鸡了。他心里也不以汉部官吏自居,不过是把这件事情当作流放期间的一个寄托罢了。
傻子。”便大笑起来:“原来你并不是哑巴。我还怕你哑了呢。我说姓陈的,看你也是个读书人,怎么跑到沙门岛去了?那里可是流放罪人的地方。”
陈正汇哼了一声也不说话,欧阳适这几年多多少少受了杨应麒的影响,见他是几万个移民里最像读书人的,心里便多了两分优容,耐着心道:“姓这个正汇兄,这里海风大,还是进村去吧。我给你洗尘压惊。”
陈正汇也不是不知好歹的人,听欧阳适尽量用读书人口吻对自己说话,便起身道:“我说,你们这里是什么海夷岛国?为何诱拐我中华百姓。”
欧阳适听了陈正汇的话心道:“这人不但不是傻子,而且精明得很!他不和陈阿二他们说话,要么就是不屑,要么就是为了自保而装疯卖傻!”却不答陈正汇的话,反问道:“听正汇兄你一口的汴梁口音,是中原人士吧?”
陈正汇奇道:“你一个海外夷族,居然听得出汴梁口音!哼,我是福建人,不过在汴京读过书,所以言语雅正。”
欧阳适笑道:“原来如此,那咱们就是一家人啦。我不是什么夷族!我也是汉人来着。”见陈正汇脸上有不信的意思,便问道:“正汇兄你几年没回中原了?”
陈正汇怔了一下道:“几年?我也记不得了,我被流放的时候,是大宋政和元年。”
欧阳适惊道:“政和元年!那已经是六七年前的事情了!”
陈正汇道:“你国也得到我大宋颁赐的历法了么?居然知道我大宋纪元。”向周围国家颁历是东方世界的外交大事,周边国家若得中国颁历,便是在国际上得到中国的承认。
欧阳适笑道:“我们和大宋的联系从来就没断过。”
陈正汇一听又问:“那你知不知道这几年里大宋发生的事情?”他打听这个,显然是身在海外,心系中原。
欧阳适道:“倒也知道一些。去年是大宋政和七年,听说今年改元了,是重和元年了。”
“改元?”陈正汇惊道:“皇上驾崩了么?”
“这个好像不是。”欧阳适道:“道君皇帝还好好在那里呢。至于他为什么改元,我也不是很清楚。”
陈正汇舒了一口气,喃喃道:“政和七年重和元年”长长一叹:“一晃快七年了!”
这时两人走近,欧阳适发现他其实还很年轻,大概三十来岁的样子,心道:“其实这人蛮可怜的,七年前被流放的时候他应该才二十出头,七年的青春就这样在荒岛中白白丢掉。”
陈正汇又问:“这几年大宋有没有发生什么大事?”
欧阳适道:“你问朝廷的,还是民间的?”
陈正汇迟疑了一下道:“朝廷的。”
欧阳适道:“想想好像和七年前没什么变化。虽然改元,但皇帝还是原来那位,宰相还是蔡京,不过朝局好像比七年前更坏了,百姓过得也更苦。”
听到“蔡京”的名字陈正汇哼了一声道:“奸相!祸国殃民!他怎么还不死!”
欧阳适奇道:“你认得他?”
陈正汇哼了一声不答,欧阳适道:“莫非你就是得罪他被流放的?七年前你才二十出头吧?居然就能得罪蔡京,了不起啊了不起!”
陈正汇却不受他吹捧,说道:“你刚才还没回答我的话呢,为何引诱我大宋百姓到此?”
欧阳适心想你这人果然有点酸!也不想想自己现在是什么出境,居然这样跟我说话。但想起杨应麒对读书人历来都很有雅量的样子,自己可不能输给他!便耐心说道:“别把我们说得这么坏!我刚才和你说了,我们不是夷族,都是汉人。大宋这些年来政局大坏,我们在老家活不下去,才被迫从大宋逃到这里来。”他说到这里换了一副心情,觉得自己礼下敬贤,大有古人之风,舌头也开始大了起来:“我记得古代有个姓陶的,好像写了篇什么桃花记的,说一群百姓受不了秦国暴政逃到一个山谷里”
他还没说完陈正汇纠正道:“不是桃花记,是桃花源记。什么姓陶的!那是大诗人、大隐士陶潜渊明。”
“嗯,是了,就是那个‘掏钱’。”欧阳适笑道:“我们这里也和那个桃花源差不多。大家在大宋嗯,在蔡京当权之下活不下去了,只好跑到海外来。我们出力流汗,总算在这个大岛上整治出这么一块地方来,可以过日子了。”
他引出陶渊明的典故,陈正汇一听脸色便大和。所谓苛政猛于虎,百姓逃避苛政,那是圣人也同情的行为。
欧阳适又道:“还有刚才你看到的,并不是我们动什么坏心思去诱惑大宋百姓。今年东南各路遭了水灾,加上人祸,不知有多少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我们也不像那桃花源里的人那么自私,既然有个好活路,便要让同族的兄弟知道。所以才雇了那批船夫到沿海各地去传音信、接父老。至于陈阿大跑到沙门岛去,却不是我的指使。”跟着便把陈阿二去沙门岛的原因解释了一下。
陈正汇听到这里敌意全消,眼神中甚至流露出些许敬意来:“原来如此。那你们也不算外夷,而是义士了。方才陈某人唐突了,还请见谅。”又请教欧阳适姓名。
欧阳适笑道:“我复姓欧阳,名适,舒适的适。这里的人口顺,都叫我欧阳将军。陈兄,我看你不如便先在这里住下吧。有句唐诗怎么说来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见何必曾相识’?咱们在这里遇上也是缘分。”
陈正汇微微一笑,也不去挑欧阳适引诗里的错别字,心想这些人原来都是同胞,只是来海外避难而已,虽然不是儒林高士,但也深受我汉邦文化之熏陶,心里又多了几分亲切。
两人进了村,陈正汇见有专人正在给新来的移民派发工具口粮、安排住处,心道:“他果然没有骗我。”对欧阳适更添好感。
欧阳适安排他住在自己隔壁,他屋里有一大堆杨应麒送他的书籍,自己从来不看,刚好送给陈正汇。陈正汇书荒了好几年了,忽然在海外得了几百卷的书竟然兴奋得睡不着觉,通宵玩赏。这几百卷书以儒家正典为主,旁及孙子、管子等,也都是正学,甚合他的口味。第二日欧阳适来到见他居然抱着书歪倒在地上瞌睡,不由好笑,心道:“这人要是去见应麒,多半对他胃口。”
陈正汇就这样安心在岛上住下。欧阳适等人自称汉部,来岛上的移民也都如此跟着这样自称,陈正汇一开始丝毫不以为意,但慢慢地就看出一些端倪来,觉得欧阳适并不是如自己想的那么简单!
他花了几天时间把鸡笼港和靠港的村庄走了个遍,问询各处民情,渐觉其立村、建制、司法都有一套严密的体系在,越往细里看就越是心惊:“这分明是一套可大可小的治国之道!大合圣人之心!他们是不知不觉这样形成的么?还是说这欧阳适是个大智若愚的天才?”暗里旁观,见欧阳适指挥水师兵卫打击海盗、威慑土著的手段,心道:“这人也是个将才。不过好像不怎么读书,那怎么能建立这样一片基业?”
因见汉部官吏行事堂正,偶尔便在旁提一些意见。他本是个容易激愤的书生,但在沙门岛数年已磨平了棱角。由于幼承家学,底子本来就厚,人又聪颖,这些日子在流求边看边学,用后世一句通用政治话语来讲,叫做“有了理论加实际”所提意见便句句切中大流求岛军政之弊。欧阳适听他说的有理,便一一依行。这一来,欧阳适佩服陈正汇有真本事,陈正汇也感怀欧阳适能知遇自己,两人的交谊又深一层。
陈正汇在岛上住了两月后,对港口与各村的情况已经了如指掌,欧阳适见状,想起杨应麒任用杨朴的旧例,便干脆把政务都交给了他。陈正汇也不推辞,在他看来,治理这样一个小地方对自己而言真是牛刀杀鸡了。他心里也不以汉部官吏自居,不过是把这件事情当作流放期间的一个寄托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