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清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郑和船队抵达宁波,巨大的海船陆续停靠,当地官员立刻遣快马飞驰入京奏报。
船队载有大量货物,并有使团和商人同行,一队发型奇特,衣着同样奇特的倭人引起了当地官员的注意。
宁波知府看到这些倭人,还以为是郑公公抓来的倭寇。详细询问之下,方知是从日本换回的工匠,不免感到奇怪。
放眼当下,大明的科技发展水平遥遥领先于整个世界,还要特地到日本去换倭人工匠?
郑公公下了海船,不再头昏脑涨,看谁都不顺眼。见宁波知府的表情,知他心中疑惑,没有多言,令人取来一柄倭刀,又向卫军要来一把腰刀。
“太守且看。”
两刀同时出窍,一声钝响,倭刀完好,腰刀却多了个豁口。
现场一片寂静。
郑和收刀回鞘,说道;“我朝工匠技艺精湛,倭人铸刀工匠亦有所长,这把倭刀便赠与太守吧。”
宁波知府惭然,“是本官浅薄,多谢公公指点。”
郑和颔首,身为内官监首领太监,别说从四品的知府,就算从二品的布政使,也不能在他面前托大。况此次出海代表的是天子之威,内安华夏,外慑四夷,该摆谱的时候就要摆。
代表天子出巡,自然要有这个气场。便是有人在皇帝面前告状,他也有话说。
“郑公公是马上前往京城,还是休整两日?”
“咱家身负皇命,自然是马上出发。”
海风吹过,天上飘起了小雨。二月的宁波,不比塞北酷寒,却也是入骨的湿冷。
得知郑和要即刻启程,当地的官员不免有些失望,尤其是看到载满货物的海船,更是如此。
郑和同王景弘在皇帝身边伺候,最擅长的就是察言观色。见到众人的表情,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宁波近海,今后出航必然还要经过此处。当地官员勤勉,海陆通行还算便利,随着船队归来的消息传出,有不少商贾聚集,为今后行事方便,总要给些好处。
两人商量之后,留下三艘海船,一艘装载有大食的香料和器皿,另两艘则是从琉球和安南等地交换的方物。
名义上,三艘海船都是私人所有,留在宁波自然没有多大问题。
郑和特地派人知会了宁波知府,这三艘船上的货物售出之后,有三成利润要上交国库,只要不是脑袋突然被石头砸了,就该知道怎么做。
处理好宁波之事,郑和同王景弘再次登船,前往南京。
或许是心情不同,站在船头,竟不如之前一般看人重影,三秒直奔船舷了。
收到船队归来的消息,朱棣相当兴奋。获悉此行不只解决倭寇的问题,还有诸番邦朝贡使团随行,收获颇丰,愈发的高兴。
“来人!”
船队成员尚未入京,赏赐的敕令已经拟好,可见朱棣的心情有多好。
宁波在下雨,南京也是一样。
飒飒寒雨中,船队再次靠岸。
郑和王景弘一马当先,之后是出航的文官,通译,武将,军汉。
最后是到大明朝贡的使团和一些商人组成的朝贡队伍。其中,五艘大食商船尤为引人注目。吨位和武力装备比不上郑和搭乘的宝船,船舶速度和外型上却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随船的工部郎中对大食海船极感兴趣,为此还从郑和手里要去了大宁杂造局进献的千里眼,有事没事就躲在船舷后研究大食商队的海船。
为不-暴-露-千里眼,郎中大人都是躲在犄角旮旯研究,闹得大食商人和水手都以为自己出海时间太长,疲惫之下产生了幻觉。不然的话,为何总会有一种芒刺在背,被人-偷--窥-的感觉?
工部郎中观察数日,画了不下二十张图纸,仍旧不满意。
“若是能登船,或者拆一艘……”
特地来要回千里眼的郑和,听到郎中的喃喃自语,瞬间囧然。
这位可真敢想。
登船尚且可行,拆一艘?不怕大食人和他拼命吗?
抛开不切实际的想法,工部郎中的话也提醒了郑和,思及孟清和信中的内容,下定决心,回京之后,想办法拖住这些大食人,甭管是大食的海船还是在大食人在海上辨别方向的能力,对大明的船队都是大有裨益。
大明的造船技术极高,也有辨别方向的工具,但航海经验却比不上大食人。
技术总是不嫌多的。
固步自封是傻子才会干的事,活到老学到老才是为人做事的根本。
最显著的例子,大宁杂造局。
从火雷,战车,到可观百里之外的千里眼,每样拿出来,都足以让世人惊叹。尤其郑和手中的千里眼,天子第一次见到,也是震惊不已。
“兴宁伯果非常人。”
此等神奇之物,于战时,可观敌情,到了海上,更是用途极大。
大宁只进献了三支千里眼,一支在郑和手里,另外两支都被妥善收藏,魏国公开口要,皇帝都没给。
若不是天子发话,兴宁伯和大宁杂造局怕是没有安生日子过了。
魏国公,成国公,信安伯,武阳侯,加上各边镇守,知道千里眼的用途,就是抢,也要抢来一个、
“兴宁伯为何不多造几支?只这些,如何不让人心急?”
孟清和也很无奈。
他压根没想玩什么饥饿销售,全因条件所限,制造单筒望远镜的材料和人工都需要相当大的成本。水晶镜片都是工匠手工打磨,没有机器,也没有成熟的技术,一切只能靠工匠自己摸索,能赶在郑和出海前做出成品,已经让孟清和十足惊叹。
毕竟,他不是工科出身,望远镜的用处他知道,至于凹透镜凸透镜,测距对焦,小孔成像等问题,在脑子里剩下的不过几个模糊的概念,绞尽脑汁也只能对工匠说出个大概、
凭借一张简陋到极点的图纸,几句模棱两可的描述,就能把单筒望远镜做出来,明朝工匠的研发精神和高超的技术,就两个字可以形容,犀利!
孟清和制造望远镜的目的是为航海,永乐帝更多联想到的是军事用途。
为技术保密,沈瑄被暂调大宁,朱高燧从开原平调宣府,朱高煦从田里走出,率领一千骑兵和三千步卒巡视宣府兴和等地。武城侯王聪与同安侯火真,更是领兵轮换在边塞遛弯,警惕鞑子的游骑和探子。
明朝在大宁等地的连番调动,很快引起了邻居的注意,闹得鞑靼大小部落首领万分紧张。
明朝想干什么?
搞冬季-军-事-演-习还是想到草原上跑马烧帐篷?
虽说鞑靼向明朝称臣纳贡,双方表明上友好了,可明难保大明天子心血来潮,突然想到草原上溜达一圈,欣赏一下塞外风光。明朝天子外出溜达,“护卫”数量绝对不会少。万一哪天气不顺,想烧几顶帐篷,麻烦可就大了。
想到多种可能,鬼力赤立刻调兵,下令鞑靼各部提高警惕。
随着鞑靼骑兵聚集,瓦剌的马哈木也紧张起来。刚消停两天,鬼力赤又想干嘛?以防万一,马哈木也开始调兵。
鞑靼瓦剌都开始调兵遣将,集结部落勇士,草原的局势顷刻间产生了变化。
兀良哈大小头目聚在一起商量,机会来了,要不要掺一脚,下脚之前是不是该向皇帝陛下做一下汇报。
得到册封的女真各部首领同样跃跃欲试,随时准备跟在兀良哈身后捡漏。这项业务,建州卫指挥使呵哈出最熟。
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什么样的概念,孟清和总算见识到了。
一系列变化,竟都是一支望远镜引起的,别说草原上的壮汉,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
只能说,太聪明,想太多,在某些时候,并不是件好事。
值得高兴的是,从二月到五月,沈瑄都要留在大宁,接替孟清和和大宁都司,掌管大宁杂造局。
在沈瑄掌管杂造局期间,制造出单筒望远镜的... -->>
郑和船队抵达宁波,巨大的海船陆续停靠,当地官员立刻遣快马飞驰入京奏报。
船队载有大量货物,并有使团和商人同行,一队发型奇特,衣着同样奇特的倭人引起了当地官员的注意。
宁波知府看到这些倭人,还以为是郑公公抓来的倭寇。详细询问之下,方知是从日本换回的工匠,不免感到奇怪。
放眼当下,大明的科技发展水平遥遥领先于整个世界,还要特地到日本去换倭人工匠?
郑公公下了海船,不再头昏脑涨,看谁都不顺眼。见宁波知府的表情,知他心中疑惑,没有多言,令人取来一柄倭刀,又向卫军要来一把腰刀。
“太守且看。”
两刀同时出窍,一声钝响,倭刀完好,腰刀却多了个豁口。
现场一片寂静。
郑和收刀回鞘,说道;“我朝工匠技艺精湛,倭人铸刀工匠亦有所长,这把倭刀便赠与太守吧。”
宁波知府惭然,“是本官浅薄,多谢公公指点。”
郑和颔首,身为内官监首领太监,别说从四品的知府,就算从二品的布政使,也不能在他面前托大。况此次出海代表的是天子之威,内安华夏,外慑四夷,该摆谱的时候就要摆。
代表天子出巡,自然要有这个气场。便是有人在皇帝面前告状,他也有话说。
“郑公公是马上前往京城,还是休整两日?”
“咱家身负皇命,自然是马上出发。”
海风吹过,天上飘起了小雨。二月的宁波,不比塞北酷寒,却也是入骨的湿冷。
得知郑和要即刻启程,当地的官员不免有些失望,尤其是看到载满货物的海船,更是如此。
郑和同王景弘在皇帝身边伺候,最擅长的就是察言观色。见到众人的表情,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宁波近海,今后出航必然还要经过此处。当地官员勤勉,海陆通行还算便利,随着船队归来的消息传出,有不少商贾聚集,为今后行事方便,总要给些好处。
两人商量之后,留下三艘海船,一艘装载有大食的香料和器皿,另两艘则是从琉球和安南等地交换的方物。
名义上,三艘海船都是私人所有,留在宁波自然没有多大问题。
郑和特地派人知会了宁波知府,这三艘船上的货物售出之后,有三成利润要上交国库,只要不是脑袋突然被石头砸了,就该知道怎么做。
处理好宁波之事,郑和同王景弘再次登船,前往南京。
或许是心情不同,站在船头,竟不如之前一般看人重影,三秒直奔船舷了。
收到船队归来的消息,朱棣相当兴奋。获悉此行不只解决倭寇的问题,还有诸番邦朝贡使团随行,收获颇丰,愈发的高兴。
“来人!”
船队成员尚未入京,赏赐的敕令已经拟好,可见朱棣的心情有多好。
宁波在下雨,南京也是一样。
飒飒寒雨中,船队再次靠岸。
郑和王景弘一马当先,之后是出航的文官,通译,武将,军汉。
最后是到大明朝贡的使团和一些商人组成的朝贡队伍。其中,五艘大食商船尤为引人注目。吨位和武力装备比不上郑和搭乘的宝船,船舶速度和外型上却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随船的工部郎中对大食海船极感兴趣,为此还从郑和手里要去了大宁杂造局进献的千里眼,有事没事就躲在船舷后研究大食商队的海船。
为不-暴-露-千里眼,郎中大人都是躲在犄角旮旯研究,闹得大食商人和水手都以为自己出海时间太长,疲惫之下产生了幻觉。不然的话,为何总会有一种芒刺在背,被人-偷--窥-的感觉?
工部郎中观察数日,画了不下二十张图纸,仍旧不满意。
“若是能登船,或者拆一艘……”
特地来要回千里眼的郑和,听到郎中的喃喃自语,瞬间囧然。
这位可真敢想。
登船尚且可行,拆一艘?不怕大食人和他拼命吗?
抛开不切实际的想法,工部郎中的话也提醒了郑和,思及孟清和信中的内容,下定决心,回京之后,想办法拖住这些大食人,甭管是大食的海船还是在大食人在海上辨别方向的能力,对大明的船队都是大有裨益。
大明的造船技术极高,也有辨别方向的工具,但航海经验却比不上大食人。
技术总是不嫌多的。
固步自封是傻子才会干的事,活到老学到老才是为人做事的根本。
最显著的例子,大宁杂造局。
从火雷,战车,到可观百里之外的千里眼,每样拿出来,都足以让世人惊叹。尤其郑和手中的千里眼,天子第一次见到,也是震惊不已。
“兴宁伯果非常人。”
此等神奇之物,于战时,可观敌情,到了海上,更是用途极大。
大宁只进献了三支千里眼,一支在郑和手里,另外两支都被妥善收藏,魏国公开口要,皇帝都没给。
若不是天子发话,兴宁伯和大宁杂造局怕是没有安生日子过了。
魏国公,成国公,信安伯,武阳侯,加上各边镇守,知道千里眼的用途,就是抢,也要抢来一个、
“兴宁伯为何不多造几支?只这些,如何不让人心急?”
孟清和也很无奈。
他压根没想玩什么饥饿销售,全因条件所限,制造单筒望远镜的材料和人工都需要相当大的成本。水晶镜片都是工匠手工打磨,没有机器,也没有成熟的技术,一切只能靠工匠自己摸索,能赶在郑和出海前做出成品,已经让孟清和十足惊叹。
毕竟,他不是工科出身,望远镜的用处他知道,至于凹透镜凸透镜,测距对焦,小孔成像等问题,在脑子里剩下的不过几个模糊的概念,绞尽脑汁也只能对工匠说出个大概、
凭借一张简陋到极点的图纸,几句模棱两可的描述,就能把单筒望远镜做出来,明朝工匠的研发精神和高超的技术,就两个字可以形容,犀利!
孟清和制造望远镜的目的是为航海,永乐帝更多联想到的是军事用途。
为技术保密,沈瑄被暂调大宁,朱高燧从开原平调宣府,朱高煦从田里走出,率领一千骑兵和三千步卒巡视宣府兴和等地。武城侯王聪与同安侯火真,更是领兵轮换在边塞遛弯,警惕鞑子的游骑和探子。
明朝在大宁等地的连番调动,很快引起了邻居的注意,闹得鞑靼大小部落首领万分紧张。
明朝想干什么?
搞冬季-军-事-演-习还是想到草原上跑马烧帐篷?
虽说鞑靼向明朝称臣纳贡,双方表明上友好了,可明难保大明天子心血来潮,突然想到草原上溜达一圈,欣赏一下塞外风光。明朝天子外出溜达,“护卫”数量绝对不会少。万一哪天气不顺,想烧几顶帐篷,麻烦可就大了。
想到多种可能,鬼力赤立刻调兵,下令鞑靼各部提高警惕。
随着鞑靼骑兵聚集,瓦剌的马哈木也紧张起来。刚消停两天,鬼力赤又想干嘛?以防万一,马哈木也开始调兵。
鞑靼瓦剌都开始调兵遣将,集结部落勇士,草原的局势顷刻间产生了变化。
兀良哈大小头目聚在一起商量,机会来了,要不要掺一脚,下脚之前是不是该向皇帝陛下做一下汇报。
得到册封的女真各部首领同样跃跃欲试,随时准备跟在兀良哈身后捡漏。这项业务,建州卫指挥使呵哈出最熟。
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什么样的概念,孟清和总算见识到了。
一系列变化,竟都是一支望远镜引起的,别说草原上的壮汉,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
只能说,太聪明,想太多,在某些时候,并不是件好事。
值得高兴的是,从二月到五月,沈瑄都要留在大宁,接替孟清和和大宁都司,掌管大宁杂造局。
在沈瑄掌管杂造局期间,制造出单筒望远镜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