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过往岁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天已经黑下来。母亲埋怨父亲没心没肺,把我们扔在这前后不着村的地方不管了。正说着,伴着渐近的车轱辘声,远处有个黑影向我们移动过来。母亲大声问,“喂,是不是你啊?”果然是父亲,走近了才看清他拉着平板车。父亲喘着粗气说:“知道你们等半天了。”他说,早晨下了夜班,打算回家睡个好觉,下午来火车站接我们。到家正要弄口饭吃,听说单位出事故了,急忙赶去救援。刚结束,借了板车就来了。
平板车是那种老式的,很宽大。父亲说本来是牛拉的车,天太晚,人家舍不得借牛,只借车。七手八脚地装完东西,父亲让我们都上车,母亲说这车拉起来太沉,她在后边帮着推,哥哥也一直不肯上车,一会儿帮着推,一会儿又跑到前边帮着拉。
父亲吃力地拉着车,从南北路拐向一条东西路,车轱辘碾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咕咕碌碌地转动很慢,几次陷进烂泥里,姐姐们下车帮着一起把车推上来。母亲发着牢骚:“这是什么破路啊?这么难走。”父亲说:“这是北二道街,算是铁力最好的路了。”
从车站拉车走到家,几公里的路累得父亲大汗淋漓,途中停下来喘i好几回。他还是昨晚吃的饭,值完夜班又去参加救援,现在拉着这笨重的老牛车,该是何等的筋疲力尽。我们还不知道,父亲还忍受着另一份伤痛。
父亲新盖的草房,在北二道街东头道南,属于铁力东岗街道,因为离森铁处不远,人们又习惯把那里叫“森铁”。接近半夜,总算到了。卸完东西,父亲疲惫地跌坐下来,脱去汗湿的上衣时,疼痛得倒吸一口气。借着油灯的光亮,发现父亲后背血糊一片,伤口还在往出渗血。他在救援时自己竟不知怎样受的伤,伤口足有一寸多长。父亲让母亲泡半盆盐水,在他背上冲洗。平时我们有一丁点伤都觉得很痛,父亲却能这般忍受。见证父亲极强的忍耐力,是在“en革”,那是后话。
母亲给父亲的伤口贴一片棉花,埋怨说:“你今天本来是休班,又要去接站,非得去救援吗?”
父亲说:“救援如救命,哪能不去呢?再说别人休班也都去了,我有啥理由不去?”他可能认为个人搬家根本算不上什么理由。
以为父亲会去医院治疗或者在家歇几天,可他第二天早起揣了几个土豆就去上班。那时粮食开始紧张,父亲去接班常常只带几个土豆当饭,说把土豆埋进机车捅下来的高温灰渣里,一会就烤熟了,又面糊又香,好吃又解饿。
父亲在铁力林业局森铁处机务段当运转值班员,大伙都称他梧调度。具体工作是调度段里拉运木材的十多辆小火车,值一个班二十四小时连轴转,难得歇息。
休班时,无论睡觉还是正干家里的活儿,父亲都能听到火车叫他的笛声:三短一长。他立即起身,小跑着回单位。在大铁路多年的开车经验,使他对火车的每个部件都很熟悉,主动兼着全段机车疑难故障义务修理工。父亲不在班上也总是处于待命状态,所以不能回绥化和我们一起搬家。后来,他义务修车的做法也遭到批判。
我和哥哥去过父亲上班的森铁机务段,隔着运转值班室的窗户,看父亲摇几下电话匣子的摇把儿,再拿起听筒说话。电话匣子的黑绳钻过窗棂的小孔,连着外面一个又一个电线杆子。我把耳朵紧贴在电线杆子上,想听听父亲和谁说话,说些什么。听了好一会儿,只有电线杆子“嗡嗡”的声音,以为那就是父亲值班时的说话声。
有时过了下班时间,还不见父亲回来,我跑到附近的电线杆旁,吐点吐沫抹上去,用衣袖把上面的灰尘擦干净,然后把嘴贴在电线杆子上,连喊几声:“爸,爸,你咋还不回来?”父亲太忙,在用“嗡嗡”声和别人说话,没空儿回答我。
火车上那位车长和父亲的行为,给了我最初最深刻的记忆。
房子是父亲和别人插伙盖起来的,每户面积不足四十平方米。墙体用草泥拉合辫垒起来,里外抹一遍大泥,屋ding钉上板皮,铺上厚厚的苫房草,屋里搭上土炕,就是林区人家住的房子。那时铁力到处都是这样的茅草房。
住下几天以后,西北风越刮越紧。母亲仔细看看屋里屋外,担心外墙只抹一层泥冬天不保温,说还得再抹一遍。说干就干,母亲带领姐姐和哥哥挖土和泥,没找到抹墙的工具,直接用双手抹。泥里掺了剁成二寸长的草,草梗常常把手掌扎破,只听母亲痛得“哎哟”一声,却不予理会,接着干活。(未完待续)
天已经黑下来。母亲埋怨父亲没心没肺,把我们扔在这前后不着村的地方不管了。正说着,伴着渐近的车轱辘声,远处有个黑影向我们移动过来。母亲大声问,“喂,是不是你啊?”果然是父亲,走近了才看清他拉着平板车。父亲喘着粗气说:“知道你们等半天了。”他说,早晨下了夜班,打算回家睡个好觉,下午来火车站接我们。到家正要弄口饭吃,听说单位出事故了,急忙赶去救援。刚结束,借了板车就来了。
平板车是那种老式的,很宽大。父亲说本来是牛拉的车,天太晚,人家舍不得借牛,只借车。七手八脚地装完东西,父亲让我们都上车,母亲说这车拉起来太沉,她在后边帮着推,哥哥也一直不肯上车,一会儿帮着推,一会儿又跑到前边帮着拉。
父亲吃力地拉着车,从南北路拐向一条东西路,车轱辘碾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咕咕碌碌地转动很慢,几次陷进烂泥里,姐姐们下车帮着一起把车推上来。母亲发着牢骚:“这是什么破路啊?这么难走。”父亲说:“这是北二道街,算是铁力最好的路了。”
从车站拉车走到家,几公里的路累得父亲大汗淋漓,途中停下来喘i好几回。他还是昨晚吃的饭,值完夜班又去参加救援,现在拉着这笨重的老牛车,该是何等的筋疲力尽。我们还不知道,父亲还忍受着另一份伤痛。
父亲新盖的草房,在北二道街东头道南,属于铁力东岗街道,因为离森铁处不远,人们又习惯把那里叫“森铁”。接近半夜,总算到了。卸完东西,父亲疲惫地跌坐下来,脱去汗湿的上衣时,疼痛得倒吸一口气。借着油灯的光亮,发现父亲后背血糊一片,伤口还在往出渗血。他在救援时自己竟不知怎样受的伤,伤口足有一寸多长。父亲让母亲泡半盆盐水,在他背上冲洗。平时我们有一丁点伤都觉得很痛,父亲却能这般忍受。见证父亲极强的忍耐力,是在“en革”,那是后话。
母亲给父亲的伤口贴一片棉花,埋怨说:“你今天本来是休班,又要去接站,非得去救援吗?”
父亲说:“救援如救命,哪能不去呢?再说别人休班也都去了,我有啥理由不去?”他可能认为个人搬家根本算不上什么理由。
以为父亲会去医院治疗或者在家歇几天,可他第二天早起揣了几个土豆就去上班。那时粮食开始紧张,父亲去接班常常只带几个土豆当饭,说把土豆埋进机车捅下来的高温灰渣里,一会就烤熟了,又面糊又香,好吃又解饿。
父亲在铁力林业局森铁处机务段当运转值班员,大伙都称他梧调度。具体工作是调度段里拉运木材的十多辆小火车,值一个班二十四小时连轴转,难得歇息。
休班时,无论睡觉还是正干家里的活儿,父亲都能听到火车叫他的笛声:三短一长。他立即起身,小跑着回单位。在大铁路多年的开车经验,使他对火车的每个部件都很熟悉,主动兼着全段机车疑难故障义务修理工。父亲不在班上也总是处于待命状态,所以不能回绥化和我们一起搬家。后来,他义务修车的做法也遭到批判。
我和哥哥去过父亲上班的森铁机务段,隔着运转值班室的窗户,看父亲摇几下电话匣子的摇把儿,再拿起听筒说话。电话匣子的黑绳钻过窗棂的小孔,连着外面一个又一个电线杆子。我把耳朵紧贴在电线杆子上,想听听父亲和谁说话,说些什么。听了好一会儿,只有电线杆子“嗡嗡”的声音,以为那就是父亲值班时的说话声。
有时过了下班时间,还不见父亲回来,我跑到附近的电线杆旁,吐点吐沫抹上去,用衣袖把上面的灰尘擦干净,然后把嘴贴在电线杆子上,连喊几声:“爸,爸,你咋还不回来?”父亲太忙,在用“嗡嗡”声和别人说话,没空儿回答我。
火车上那位车长和父亲的行为,给了我最初最深刻的记忆。
房子是父亲和别人插伙盖起来的,每户面积不足四十平方米。墙体用草泥拉合辫垒起来,里外抹一遍大泥,屋ding钉上板皮,铺上厚厚的苫房草,屋里搭上土炕,就是林区人家住的房子。那时铁力到处都是这样的茅草房。
住下几天以后,西北风越刮越紧。母亲仔细看看屋里屋外,担心外墙只抹一层泥冬天不保温,说还得再抹一遍。说干就干,母亲带领姐姐和哥哥挖土和泥,没找到抹墙的工具,直接用双手抹。泥里掺了剁成二寸长的草,草梗常常把手掌扎破,只听母亲痛得“哎哟”一声,却不予理会,接着干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