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民国风云人物演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端方是思想最为开通的一个,曾被誉为“旗人三才子”之一。(另二人是大荣〈庆〉,小那〈桐〉)
他忠于朝廷,又主张变革,主张满汉一家。在戊戌变法中,他是积极支持变法的。
百日维新伊始,就被任命为变法中诞生的农工商总局督办。
端方能力极强,光绪皇帝设此局,旨在促进农业商业的流通兴盛。尽管谕令成立此部,但并未提及办公处所,人员设置,经费来源等。
但端方光杆司令,不到十天时间,就使此局正式办公。戊戌变法失败后,此局被撤消,端方也被罢官。
端方所以没和其它维新派人士遭同样命运,后又被起用,有人说是因他是慈禧的宠臣刚毅所举荐,有人说是因为慈禧政变后他及时进献《劝善歌》。歌颂慈禧:“太后知人善任人,……御膳房内曾减膳,省出银钱去放赈。”
端方没有像袁世凯那样,靠出卖维新派去自保。用一首《劝善歌》拍慈禧的马屁,也同样保住性命,保住了仕途,其才气是被传为佳话的。
端方在庚子国难时,慈禧西逃至西安,他正署理陕西,把自己的行署让给了慈禧一干人。安排生活和办公,深讨慈禧的喜欢和感激,便步步高升。
他一直觉得自己和袁世凯特别投缘。两个人见面后谈了很长时间,没有人知道他们谈了什么。只知道两个人都特别高兴,订下了两家人两门亲事。一门是袁世凯的二女儿嫁给端方的侄子,一门是端方的长女嫁给袁世凯的五子袁克权。
端方此次来还带来了邮传部大臣盛宣怀给袁世凯的一封亲笔信,信中有这样几句话:“方知历朝贤将相,罕有其匹,际此时局益艰,跂盼东山再起,宏此远谟,岂异人任!”
盛宣怀的信说得很直率。
袁世凯回信中同样吹捧了一番盛宣怀,又自谦一番写到:“弟初病左足,嗣病右臂,头眩心悸,益以失眠,精神日见颓靡,志气更不待言。承大哥期望之厚,当铭诸肺腑。
“惟久病衰朽 心与世违,愿常作乡人,以了余年。有负厚爱,无任悚惭。弟病眼昏花,不能具丹庄书,敢祈谅之。”
袁世凯和盛宣怀并不知心,他很怕是盛宣怀是有意试探。
其实,盛宣怀是力主铁路国有的,没想到惹出这么大的祸端。他是真心实意的希望袁世凯快点出山,因为在他看来,如若袁世凯出面处理铁路风潮,事情肯定会很快平息。
袁世凯在这里,真的是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腑。
送端方走的时候,袁世凯没有想到,这一次和端方一别,竟是诀别。端方其实是不赞成铁路国有的,看到各地如此强烈的反对,他更坚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现在这个铁路督办大臣的差事,他是很不愿干的。
对于铁路风潮,他的想法是和平和协商解决,无奈载沣不允。习惯了封建专制,清廷还没有学会和平和协商解决与民间地纠纷。只相信强权,只相信压制,只相信诉诸武力。
在他们看来,对于民间的要求,是绝对不能退让的。己方退一尺,对方就会进一丈,就会没完没了,朝廷的威信就会荡然无存。
端方不能抗命,只能消极怠工,最后还是成了清廷的牺牲品而死于非命,实在是可惜可叹。
从端方处得知,自己东山再起的事已经张罗得差不多了,说载沣和隆裕太后已经露出了口风。这是这一段时间以来,他听到的最好消息。但他更知:世事多变,谁知道会遇到什么变化?
这样的事,他自己再急也没有用,只能是等待。虽然,特别特别地急切。
他的这种心情,在这一年的八月,在他撰写的《重修百泉祠庙碑中》的一段话中,有明确的表达:“龙骧虎跃之士怀奇负异,每息偃乎寥廓之藩,以韬养其光气。而贤哲之有经世之略者,亦往往因以自放焉,如康节诸人是也。今余幸有余闲,无人事之忧,而鞠人(徐世昌)虽居朝列,志亦不忘丘壑,乃得相与致意于此。
“缅怀孙、阮之高踪,盖敻乎不可攀已。时方多事风云俶扰,不知所穷,要非沈雄俊伟之才,不足以贞多难。意者风教所树,英才骏足接踵而兴,世变赖以康济。”
在凭吊和缅怀古人的时候,不免对当今发出感叹。虽然“风云”跌宕之际,当权的朝廷“不足以贞多难”,只有自己这样的“英才骏足”,“世变”才能“赖以康济”。
袁世凯已经是迫不及待的要出山,去大展宏图了。
,端方是思想最为开通的一个,曾被誉为“旗人三才子”之一。(另二人是大荣〈庆〉,小那〈桐〉)
他忠于朝廷,又主张变革,主张满汉一家。在戊戌变法中,他是积极支持变法的。
百日维新伊始,就被任命为变法中诞生的农工商总局督办。
端方能力极强,光绪皇帝设此局,旨在促进农业商业的流通兴盛。尽管谕令成立此部,但并未提及办公处所,人员设置,经费来源等。
但端方光杆司令,不到十天时间,就使此局正式办公。戊戌变法失败后,此局被撤消,端方也被罢官。
端方所以没和其它维新派人士遭同样命运,后又被起用,有人说是因他是慈禧的宠臣刚毅所举荐,有人说是因为慈禧政变后他及时进献《劝善歌》。歌颂慈禧:“太后知人善任人,……御膳房内曾减膳,省出银钱去放赈。”
端方没有像袁世凯那样,靠出卖维新派去自保。用一首《劝善歌》拍慈禧的马屁,也同样保住性命,保住了仕途,其才气是被传为佳话的。
端方在庚子国难时,慈禧西逃至西安,他正署理陕西,把自己的行署让给了慈禧一干人。安排生活和办公,深讨慈禧的喜欢和感激,便步步高升。
他一直觉得自己和袁世凯特别投缘。两个人见面后谈了很长时间,没有人知道他们谈了什么。只知道两个人都特别高兴,订下了两家人两门亲事。一门是袁世凯的二女儿嫁给端方的侄子,一门是端方的长女嫁给袁世凯的五子袁克权。
端方此次来还带来了邮传部大臣盛宣怀给袁世凯的一封亲笔信,信中有这样几句话:“方知历朝贤将相,罕有其匹,际此时局益艰,跂盼东山再起,宏此远谟,岂异人任!”
盛宣怀的信说得很直率。
袁世凯回信中同样吹捧了一番盛宣怀,又自谦一番写到:“弟初病左足,嗣病右臂,头眩心悸,益以失眠,精神日见颓靡,志气更不待言。承大哥期望之厚,当铭诸肺腑。
“惟久病衰朽 心与世违,愿常作乡人,以了余年。有负厚爱,无任悚惭。弟病眼昏花,不能具丹庄书,敢祈谅之。”
袁世凯和盛宣怀并不知心,他很怕是盛宣怀是有意试探。
其实,盛宣怀是力主铁路国有的,没想到惹出这么大的祸端。他是真心实意的希望袁世凯快点出山,因为在他看来,如若袁世凯出面处理铁路风潮,事情肯定会很快平息。
袁世凯在这里,真的是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腑。
送端方走的时候,袁世凯没有想到,这一次和端方一别,竟是诀别。端方其实是不赞成铁路国有的,看到各地如此强烈的反对,他更坚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现在这个铁路督办大臣的差事,他是很不愿干的。
对于铁路风潮,他的想法是和平和协商解决,无奈载沣不允。习惯了封建专制,清廷还没有学会和平和协商解决与民间地纠纷。只相信强权,只相信压制,只相信诉诸武力。
在他们看来,对于民间的要求,是绝对不能退让的。己方退一尺,对方就会进一丈,就会没完没了,朝廷的威信就会荡然无存。
端方不能抗命,只能消极怠工,最后还是成了清廷的牺牲品而死于非命,实在是可惜可叹。
从端方处得知,自己东山再起的事已经张罗得差不多了,说载沣和隆裕太后已经露出了口风。这是这一段时间以来,他听到的最好消息。但他更知:世事多变,谁知道会遇到什么变化?
这样的事,他自己再急也没有用,只能是等待。虽然,特别特别地急切。
他的这种心情,在这一年的八月,在他撰写的《重修百泉祠庙碑中》的一段话中,有明确的表达:“龙骧虎跃之士怀奇负异,每息偃乎寥廓之藩,以韬养其光气。而贤哲之有经世之略者,亦往往因以自放焉,如康节诸人是也。今余幸有余闲,无人事之忧,而鞠人(徐世昌)虽居朝列,志亦不忘丘壑,乃得相与致意于此。
“缅怀孙、阮之高踪,盖敻乎不可攀已。时方多事风云俶扰,不知所穷,要非沈雄俊伟之才,不足以贞多难。意者风教所树,英才骏足接踵而兴,世变赖以康济。”
在凭吊和缅怀古人的时候,不免对当今发出感叹。虽然“风云”跌宕之际,当权的朝廷“不足以贞多难”,只有自己这样的“英才骏足”,“世变”才能“赖以康济”。
袁世凯已经是迫不及待的要出山,去大展宏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