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热血三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刘备伐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刘备击败曹操,夺取汉中全境,同年关羽在荆州大胜,威震华夏,蜀国实力达到全盛时期。但时隔不久,吴国袭荆州,斩关羽,蜀国荆州军团全军覆没,荆州全境被东吴控制。消息传到成都,刘备震怒,留丞相诸葛亮辅佐太子守国,自己亲帅大军讨伐东吴,这就是历史上的夷陵之战。历史上对刘备这次讨伐东吴褒贬不一,总体来说贬大于褒,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刘备讨伐东吴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首先,看刘备伐吴的必要性。
(一)用现在的话说,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侵犯。荆州属于蜀国的领土,现在被东吴夺走,蜀国岂能善罢甘休。虽然吴蜀两国是同盟,但是一直以来都是同床异梦,加上吴国背约在先,如果蜀国放任东吴夺取自己的国土,斩杀自己的兵将,那蜀国的百姓会怎么看待这个政权。此时魏国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王,蜀国统治集团中有人提议先讨伐魏国,但是当时蜀国内部荆州集团占有很大分量,军队中来自荆州的兵士也有很大比重,老家地被端了,而统治者却先去讨伐别人,他们肯定会对这个政权失去信心,至少也会大打折扣。刘备一代枭雄当然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曹丕的政治能力不亚于其父曹操,之所以敢在此时冒天下之大不讳,不是因为他急于当皇帝而是他算定蜀国不会在此时发难,吴国偷袭蜀国在客观上也给曹丕称帝创造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如果吴蜀两国关系没有破裂,那曹丕可能也不会贸然称帝,因为那会让吴蜀两国共同兴兵伐罪师出有名。从另一方面而言,蜀国一直以来都以“大汉正统”来笼络民心和人才,现在大汉的领土被夺,这属于犯上作乱,是反叛行为,蜀国要想继续以“大汉正统”的名义维持统治,就必须以其正义之师讨伐“反贼”。因此,从国家角度来讲,蜀国必须讨伐吴国,以确保人民和各个阶级对蜀国政权的肯定。
(二)蜀国当时的领土主要由荆州和益州组成。蜀国虽然没有控制整个荆州,但在荆州的势力范围至少也占其全国实力的四分之一,而且荆州是蜀国发家基础,蜀国在荆州地区经营多年,民心依附,加之荆州地区物产丰饶,人杰地灵,诸葛亮、蒋琬、马良、魏延、黄忠等皆是荆州人氏,为蜀国提供了丰富的后勤资源和治国人才。同时,荆州地区是蜀国两路北伐的根据地之一,关系着蜀国的北伐大业,现在被东吴夺走,直接导致了蜀国两路北伐的破产,对蜀国长远利益的负面影响甚巨,加上上庸失守,张飞被杀(凶手还逃到吴国),这些因素使刘备必须讨伐吴国。
其次,分析一下蜀国伐吴的可行性
(一)蜀国经过多年南征百战,发展迅速,特别是夺取西川和汉中之后更是实力大增。此时,蜀国人口已经近百万,军队已经发展到十余万,加上刚刚击败曹操,士气正旺。况且,这次是吴国背约在先,蜀国出师有名,以“复仇”为名更能激起广大荆州兵将的战斗力,此时讨伐吴国并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
(二)诸葛亮北伐时,出动了十万人,吴国虽然不如魏国强大,但实力与蜀国也在伯仲之间。刘备此次伐吴仅带马步军四万人,可见他的目的并非真想吞并东吴,只不过是想夺回荆州而已。不然,以此时蜀国的实力,刘备足可以调集十万左右的大军。刘备久经沙场,不可能不知道以四万人的兵力是不可能彻底击败东吴的。同时,他也了解此时不能和东吴过分纠缠,否则最后得利者不是蜀国也不是吴国,而是在中原虎视眈眈的魏国。吴蜀两国的实力本来就远远弱于魏国,如果再拼个两败俱伤,那两国都难逃被魏国灭国的命运。刘备此次伐吴,身边的主要将领以张南,冯习,傅刖等中青年将领为主,诸葛亮、赵云、马超、魏延等人全都留守。此举的目的一是可是在实战中发掘蜀国新任将领的才能,刘备刚刚平定蜀地,对新任将领的才能不会全部掌握,通过此次讨伐东吴,让新任将领带兵出战,刘备会真正的了解这些新任将领的能力,毕竟在实战中才能显示出一个将领的素质;二是为蜀国将来锻炼后备人才,原来随刘备南征百战的大将,庞统阵亡,关羽损命,张飞遇害,黄忠病逝,法正归天,已经死伤过半。此时,蜀国急需输入新鲜的血液,而刘备此举正是想通过实战锻炼后备力量,为蜀国培养以后的中坚力量。但事与愿违,刘备战败,反而葬送了蜀国大批中青年将领,直接导致蜀国人才层的断流,这也是蜀国后期人才不济的根源之一;三是激发蜀国内部荆州集团的士气,刘备伐吴打的是“复仇”的旗号,蜀国集团中荆州人氏分量很重,此次东吴占领荆州,蜀国的荆州集团肯定急切盼望夺回老家。三国时期,群雄割据,各个军事集团都独霸一方,导致士兵“卫国”观念较弱,而“保家”观念极强。很多统治者也都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吕蒙偷袭荆州时就成功利用了荆州兵的保家倾向瓦解了关羽的军队。而此时刘备利用“保家复仇”的口号讨伐吴国,也同样会激起荆州集团的士气和战斗力。
刘备为此次讨伐东吴作了充分的准备,如果此次讨伐东吴成功的话,那蜀国不仅会夺回荆州,而且还会为蜀国发掘出大量后备人才,就不会出现诸葛亮执政之时蜀国人才不济的现象。可惜陆逊的一场大火烧掉了刘备所有的愿望,而年近七旬的刘备再也承受不住打击和压力,在夷陵之战不久就在白帝托孤诸葛亮,一代枭雄撒手归天,蜀国渐渐走向了下坡路。
注:在这里顺便提一下刘备为什么放弃从水路“顺流而下”而选择从陆地进攻。古人当时的思想我们是很难揣摩的,特别是军事行动就更加难以把握,以我个人的观点我想可能是由于蜀军不善水战,刘备不会忘记赤壁之战时吴国水军的威力。因此刘备可能为了稳重时机,而放弃了从水路出兵。(未完待续)
刘备伐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刘备击败曹操,夺取汉中全境,同年关羽在荆州大胜,威震华夏,蜀国实力达到全盛时期。但时隔不久,吴国袭荆州,斩关羽,蜀国荆州军团全军覆没,荆州全境被东吴控制。消息传到成都,刘备震怒,留丞相诸葛亮辅佐太子守国,自己亲帅大军讨伐东吴,这就是历史上的夷陵之战。历史上对刘备这次讨伐东吴褒贬不一,总体来说贬大于褒,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刘备讨伐东吴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首先,看刘备伐吴的必要性。
(一)用现在的话说,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侵犯。荆州属于蜀国的领土,现在被东吴夺走,蜀国岂能善罢甘休。虽然吴蜀两国是同盟,但是一直以来都是同床异梦,加上吴国背约在先,如果蜀国放任东吴夺取自己的国土,斩杀自己的兵将,那蜀国的百姓会怎么看待这个政权。此时魏国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王,蜀国统治集团中有人提议先讨伐魏国,但是当时蜀国内部荆州集团占有很大分量,军队中来自荆州的兵士也有很大比重,老家地被端了,而统治者却先去讨伐别人,他们肯定会对这个政权失去信心,至少也会大打折扣。刘备一代枭雄当然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曹丕的政治能力不亚于其父曹操,之所以敢在此时冒天下之大不讳,不是因为他急于当皇帝而是他算定蜀国不会在此时发难,吴国偷袭蜀国在客观上也给曹丕称帝创造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如果吴蜀两国关系没有破裂,那曹丕可能也不会贸然称帝,因为那会让吴蜀两国共同兴兵伐罪师出有名。从另一方面而言,蜀国一直以来都以“大汉正统”来笼络民心和人才,现在大汉的领土被夺,这属于犯上作乱,是反叛行为,蜀国要想继续以“大汉正统”的名义维持统治,就必须以其正义之师讨伐“反贼”。因此,从国家角度来讲,蜀国必须讨伐吴国,以确保人民和各个阶级对蜀国政权的肯定。
(二)蜀国当时的领土主要由荆州和益州组成。蜀国虽然没有控制整个荆州,但在荆州的势力范围至少也占其全国实力的四分之一,而且荆州是蜀国发家基础,蜀国在荆州地区经营多年,民心依附,加之荆州地区物产丰饶,人杰地灵,诸葛亮、蒋琬、马良、魏延、黄忠等皆是荆州人氏,为蜀国提供了丰富的后勤资源和治国人才。同时,荆州地区是蜀国两路北伐的根据地之一,关系着蜀国的北伐大业,现在被东吴夺走,直接导致了蜀国两路北伐的破产,对蜀国长远利益的负面影响甚巨,加上上庸失守,张飞被杀(凶手还逃到吴国),这些因素使刘备必须讨伐吴国。
其次,分析一下蜀国伐吴的可行性
(一)蜀国经过多年南征百战,发展迅速,特别是夺取西川和汉中之后更是实力大增。此时,蜀国人口已经近百万,军队已经发展到十余万,加上刚刚击败曹操,士气正旺。况且,这次是吴国背约在先,蜀国出师有名,以“复仇”为名更能激起广大荆州兵将的战斗力,此时讨伐吴国并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
(二)诸葛亮北伐时,出动了十万人,吴国虽然不如魏国强大,但实力与蜀国也在伯仲之间。刘备此次伐吴仅带马步军四万人,可见他的目的并非真想吞并东吴,只不过是想夺回荆州而已。不然,以此时蜀国的实力,刘备足可以调集十万左右的大军。刘备久经沙场,不可能不知道以四万人的兵力是不可能彻底击败东吴的。同时,他也了解此时不能和东吴过分纠缠,否则最后得利者不是蜀国也不是吴国,而是在中原虎视眈眈的魏国。吴蜀两国的实力本来就远远弱于魏国,如果再拼个两败俱伤,那两国都难逃被魏国灭国的命运。刘备此次伐吴,身边的主要将领以张南,冯习,傅刖等中青年将领为主,诸葛亮、赵云、马超、魏延等人全都留守。此举的目的一是可是在实战中发掘蜀国新任将领的才能,刘备刚刚平定蜀地,对新任将领的才能不会全部掌握,通过此次讨伐东吴,让新任将领带兵出战,刘备会真正的了解这些新任将领的能力,毕竟在实战中才能显示出一个将领的素质;二是为蜀国将来锻炼后备人才,原来随刘备南征百战的大将,庞统阵亡,关羽损命,张飞遇害,黄忠病逝,法正归天,已经死伤过半。此时,蜀国急需输入新鲜的血液,而刘备此举正是想通过实战锻炼后备力量,为蜀国培养以后的中坚力量。但事与愿违,刘备战败,反而葬送了蜀国大批中青年将领,直接导致蜀国人才层的断流,这也是蜀国后期人才不济的根源之一;三是激发蜀国内部荆州集团的士气,刘备伐吴打的是“复仇”的旗号,蜀国集团中荆州人氏分量很重,此次东吴占领荆州,蜀国的荆州集团肯定急切盼望夺回老家。三国时期,群雄割据,各个军事集团都独霸一方,导致士兵“卫国”观念较弱,而“保家”观念极强。很多统治者也都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吕蒙偷袭荆州时就成功利用了荆州兵的保家倾向瓦解了关羽的军队。而此时刘备利用“保家复仇”的口号讨伐吴国,也同样会激起荆州集团的士气和战斗力。
刘备为此次讨伐东吴作了充分的准备,如果此次讨伐东吴成功的话,那蜀国不仅会夺回荆州,而且还会为蜀国发掘出大量后备人才,就不会出现诸葛亮执政之时蜀国人才不济的现象。可惜陆逊的一场大火烧掉了刘备所有的愿望,而年近七旬的刘备再也承受不住打击和压力,在夷陵之战不久就在白帝托孤诸葛亮,一代枭雄撒手归天,蜀国渐渐走向了下坡路。
注:在这里顺便提一下刘备为什么放弃从水路“顺流而下”而选择从陆地进攻。古人当时的思想我们是很难揣摩的,特别是军事行动就更加难以把握,以我个人的观点我想可能是由于蜀军不善水战,刘备不会忘记赤壁之战时吴国水军的威力。因此刘备可能为了稳重时机,而放弃了从水路出兵。(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