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聃聃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编者按 从小说中“阿娘”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祥林嫂的影子。她从小就是个弃婴,14岁当童养媳,16岁成寡妇,在她50年的人生历程中,一直在社会最底层。她聪明乐观,然而在饥馑的年代里她活活饿死了。她是个比祥林嫂可爱但更加可悲的人物。 聃聃小说之所以厚重,是因为它的历史,包括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风俗史。 郑家湾喊姑妈为“阿娘”
而我的阿娘却不是我的亲姑妈。有说道,她是我爸的堂姐。钱姓人原本都住在钱家岙,后来因争山打架,我爷爷被打得吐了血,阿娘的爸则当场给打死了。钱家岙已无爷爷的立足之地,于是他一对箩筐一头装着尚未满月的爸,一头装着五六岁的阿娘,一挑就挑到郑家湾来了——当然后头还跟着我奶奶。
另一种说法是:我爷爷在争山争得倾家荡产后,一对箩筐一头装着我爸,一头装着锅碗瓢盆离开了老家——后头跟着我奶奶。行至一偏僻处,见草丛中有堆破烂,拿脚拨拨,竟是个半死的囡儿,奶奶赶紧抱起她放在爷爷的箩筐里,那囡儿爪子般的小手里紧紧攥着个讨饭碗
究竟哪种说法正确,无考。因为我奶奶月子里惊吓过度,又兼旅途劳顿、贫病交迫,刚刚来得及给阿娘缠完小脚――郑家湾不接纳天足女子――就与世长辞了;在我爸8岁、阿娘14岁那年,我爷爷吐光了最后一口鲜血,追随我奶奶去了。
不管怎么说,这可怜的女娃就算是我爸的姐了,若干年后我来到这个世上,她自然而然地升作阿娘了。
阿娘就嫁在郑家湾。她的家和我家隔了个柑园,柑园四四方方,有8亩地的样子,围着人多高的石砌围墙。虽然该种稻谷的时候里头也种稻谷,该种豆麦的时候里头也种豆麦,那块地还是一如既往地叫作柑园,一如既往地围着围墙。我家有事,就让我爬上围墙,扯着喉咙大喊:阿——娘——我小时候是出名的叫天子。一会儿,阿娘就挪动她那双小脚,噔噔地绕过两个墙角,跑到我家来了。
我没有见过我的“阿丈”——阿娘的丈夫,只晓得阿娘14岁嫁的他,15岁便生下我的大表兄进谷,阿娘16岁,一场暴病夺走了阿丈的性命,当时谁都不晓得——包括阿娘自己——她的肚子里又怀上了我的二表哥进麦。
我没见过16岁的小寡妇阿娘,我记忆的开始是36岁的阿娘。五官端正,身材小巧,黑衣黑裤,黑头发梳成的头髻上扎了截寸把长的黑头绳,笋芽般的脚上套着笋壳般的黑布鞋。那一年我爸吃了冤枉官司锒铛入狱,妈带了两个月的五弟住到了学校里去,想用拼命的工作挣回做人的尊严,而把我们姐弟妹四人扔在家里。
每当夕阳西沉的时候,每当鸡们变成夜盲一探一探地摸索归窝的时候,每当三妹四妹哀哀啼哭想妈的时候,凄凉和恐惧便袭击了我,我毕竟只有7岁,还不曾具备“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本事,我只能跑到大门外去爬柑园的围墙。刚爬了一半,我便蔫了,爸爸出了事,我已经失去扯着喉咙满村子呼喊的资格。我滑下了墙,忧忧地要往阿娘家跑,等在墙下的三妹四妹张嘴就哭,两岁的四妹还好,只是猫一般呜咽,三岁半的三妹就不行,先是“哇”了一声,接着就脸色铁青嘴唇乌紫,好半天缓不过气来,那模样好像马上就要噎死过去。那时候我总是嫌三妹哭相丑,15年后三妹作为孕妇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医生诊断她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
我费力地抱起四妹,郑家湾将我们这种小囡抱小囡叫作“狸猫拖鸡”三妹则搂住我的一条腿,我对屋里的二弟喊了声:“阿鑫你管屋里”之后,我们姐儿仨就这么搂作一团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地向阿娘家走去,先是向西,拐过一个墙角再向南,又拐过一个墙角再向东,终于走到阿娘家的后门。大表哥告诉我,阿娘在给阿芳娘洗衣服。我们姐妹一行又逶迤向河埠头走去,看见阿娘和一鹅兜满满的衣服,我将妹妹们在阿娘前头一放就先回家了,我知道三妹四妹肯定会将阿娘拖到我家。
我回到自家灶间,拖了条小板凳站到上头去洗饭碗。灶又高又宽,我将肚皮架在灶沿上才够得着镬里的碗,灶面上的水浸透了我的衣服,我觉得肚脐那一块冰冷冰冷。一会儿,门外便传来阿娘走路的噔噔声和快活的叨叨声;――无论日子怎样的难过,阿娘总是快活,总是咧着个嘴巴,露出一口只有一辈子吃糠咽菜才有的大板牙。
我的丹囡哟!我的落难姐儿哟阿娘叨叨着,忙忙地放下手中的四妹,忙忙地将我从小板凳上抱下,拧了把我湿淋淋的衣襟,就替我洗起碗镬来。洗毕,她看看灶下,将晚饭的余火弄灭,又望望鸡窝,在窝门上压块石头防黄鼠狼,最后又开开碗柜,端出碗隔夜的冷粥,嗅嗅说:有点馊了。阿娘说有点馊了就有点馊了,阿娘不骗人。阿娘端起那碗有点馊的粥,也不用筷子,头一仰,呼噜呼噜那粥便落了肚,连碗底都干干净净。阿娘将馊粥喝得如此从容,连我都有点瞧不起她了。
“没得吃补,困困补!”忙完了一切,也不管外头的天黑透了没有,阿娘便拉扯着我们往床上躺。那时候我家的东西能卖的都卖了能典的都典了,只剩下半间后屋和几块木板拼成的床。三妹四妹一人钻了阿娘的一边怀抱,我和二弟阿鑫则睡另一头。被窝里一下子就暖和了,苦孩子是很容易被安抚的,不幸离我们好像都遥远起来。
阿娘,做谜给我们猜!
阿娘随口就说:做谜猜,做谜猜,十把斧头劈勿开!
这太简单了,连四妹都尖细着嗓子嚷嚷起来:水——
阿娘又说:谜,谜,在你头上嬉,不怕风,不怕雨,只怕小儿太淘气!
蜻蜓——我们又一齐嚷嚷起来。
这时候,典住在我们正屋的春嫂在敲板壁,阿娘——郑家湾的女人们常常是跟着孩子称呼人——过来替我掏掏灰!
阿娘答应着就穿衣服。我不高兴地嘀咕:春嫂那么个大人,为什么自己不掏灰塘?阿娘说:她怕灰呛人。我说:你就不怕?阿娘笑:我?我怕呛?她大笑起来,仿佛将她和春嫂相提并论就有那么可笑。又对我们说:勿怕,阿娘就在隔壁,回头我给你们讲故事。说着就摸索到隔壁去了。我们便静静地听着,听火钳撞击灰缸的叮当声,听畚斗灰箩移动的嚓嚓声,听阿娘一趟又一趟送灰的脚步声。半个时辰光景,就听得阿娘围裙抽打衣服的啪啪声了。
“春嫂,这畚斗和灰箩借借,我替阿丹家也掏掏灰。”忽又听得阿娘的说话声。
“这个那个”春嫂支吾了半天,终于什么也不肯借。
“用得着轿杠杠,用不着壅桶板!”阿娘咕噜着,噔噔噔地回到我们屋里。
阿娘躺回床上就讲故事。那时候我们如果想在妈身上“缠”出个故事,往往比自己去编一个故事还难;而且妈的故事里有那么多的道理,那么多的希冀,让我们听得很累;阿娘却不,她的故事像山涧的流水源源不竭,而且故事就是故事,并不想声明什么图解什么,让我们听得轻松。在这种轻松里,我们忘掉编者按 从小说中“阿娘”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祥林嫂的影子。她从小就是个弃婴,14岁当童养媳,16岁成寡妇,在她50年的人生历程中,一直在社会最底层。她聪明乐观,然而在饥馑的年代里她活活饿死了。她是个比祥林嫂可爱但更加可悲的人物。 聃聃小说之所以厚重,是因为它的历史,包括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风俗史。 了一切,进入温馨的梦乡。
第二天黎明,我们被后廊上石磨的隆隆声唤醒了。那时候郑家湾磨得最多的是一种叫“唐耒”的麦子,这种麦子成熟快产量高,只是坚硬难磨。阿娘在磨盘上铺上层麦粒,然后握着磨担的中间推磨,每磨一圈,便让磨盘巧妙地一颤,便有七八粒麦子均匀地落进磨眼。当我们像清晨的鸟雀叽叽喳喳地醒来的时候,阿娘已端着满满一斗麦粉,满头大汗地站到我们床前说,肚皮都饿得贴脊梁骨了是不是?阿娘这就给你们做麦糊糊吃!我说,阿娘你真早,都已磨好一斗麦子了。阿娘说,才一斗吗?我早替海婶磨好一斗送过去了。
然而“唐耒”麦粉实在算不上好东西,揉揉要散,擀擀要裂,溜作麦糊糊,不香不臭没滋没味,不是饿急了,我们一点也不想吃,可阿娘一口气就喝了3碗还好像没过瘾。我问阿娘,任你的肚子填饱,要几碗?阿娘答,5碗。我们都欢呼起来,大嚷阿娘的肚子真能装。
后屋又有人喊了:“阿娘!来替我端个屎盆!”郑家湾的屎盆是一个大桶,又没把儿柄儿的,所以必须双手去“端”还得力气很大的人去端。我可以允许阿娘替别人做一切事情,就是不允许她替人家端屎盆。我说:不去,臭死!阿娘说:我不怕。我说,你若去,我们就叫你臭阿娘!阿娘怔了怔,像做错了什么似的嗫嚅道:阿丹,傻囡儿,阿娘这是赚她一碗粥喝呀!喝了她家一碗,就是替你家省下一碗。干脆都说给你吧,阿娘从前不这么着,你大表哥二表哥怎么带得大?阿娘如今不这么着,你大表哥娶媳妇的债怎么还
我家的东边有座孵坊,是郑家湾能人郑祥方开的。孵坊房矮矮的,屋顶压着三层草毡。郑家湾人好好歹歹全住瓦房,惟有这孵坊是草房。孵坊里摆着20来个稻桶大的孵缸,孵缸里头护着厚厚的稻草。春孵生火的时候,草房里其暖融融;秋冬停火的时候,草房里也比瓦屋暖三分。然房外却特别的冷,瓦屋上挂不住的冰凌,在草房檐上齐崭崭地挂了一排。每年开春,当那些冰凌滴滴答答地融化干净的时候,孵坊里便传出悠扬的歌声:
一手哇呀,二手哇呀
三手四手廿四花呀
五手哇呀,六手哇呀
七手八手四十八花呀
那一年我上小学二年级。上学放学的路上,我总站在那儿听一会,回家便问阿娘:什么一手哇呀二手哇呀?阿娘说:“孵坊师傅数蛋呢,这一手哇呀就是一双手抓6个蛋,二手三手的都按6倍上去就是了。”孵坊的墙脚有一排木板嵌的照蛋孔,常常有圆圆的蛋很神秘地探了出来。阿娘说那是照照蛋里有没有公鸡下的种子,没有公鸡种子的蛋是孵不出小鸡的。我半懂不懂地听着,伸出指头轻轻地碰碰蛋头——碰重了会招孵坊师傅一顿叱骂。师傅们都是郑祥方从外地请来的,约七八个人,由一个大师傅管着。大师傅是极有本事的,掌管着火候,那火要不大不小不歇不断不离不弃。热了,那蛋便烧熟了;凉了,小鸡便蔫死在壳里。那时又不兴温度计,一切全靠大师傅的感觉把握。21天出趟小鸡,一春5趟就是105天,大师傅十分灵魂用出十二分,一刻也马虎不得的。
阿娘便常常去掀孵坊的棉门帘。郑祥方在门边写上:闲人莫入。阿娘不认得字,况且谁也不把她当闲人,所以她常常去掀那棉门帘。那年开春,阿娘一掀门帘,大师傅便警惕地扭过头来。那大师傅40多岁,有着极宽极厚的身板和一脸体面的络腮胡子。郑家湾没有络腮胡子,所以那络腮胡子就很让阿娘敬畏,当时她甚至倒退了一步。大师傅呲起了胡子,问:你要干什么?阿娘便顺了眼,怯怯地道:有脏衣服破衣服么?我给洗洗缝缝。那一蓬络腮胡子便松弛了些。大师傅喊大家都换衣服,他自己则躲到孵缸背后去换。有个厚皮老脸的,竟当着阿娘的面就脱,阿娘也不尴尬,20年拖了两个儿子的寡妇生涯,早让她修炼得心如枯井波澜不惊。她常常以为自己是63岁而不是36岁。倒是大师傅规矩,一声断喝,将那个厚皮佬斥到了角落里去。一会儿,就有一个个发着汗酸味儿烟草味儿男人味儿的衣服卷丢了出来,阿娘用一个朗眼篰装了,背到奠耳河里又捶又搓。傍晚,我帮着阿娘将一摞摞晒干叠好的衣服送回孵坊去,那络腮胡子便凑近衣服,抽着鼻子说:香。我问什么香?他答太阳香。从那天开始,我闻着太阳晒过的东西果真很香。
大师傅只说香,却不给钱。只是当一趟趟毛茸茸的鸡雏在一个极大的扁筐里铺作五彩云霞时,大师傅宽厚的手掌便在云霞上拂过来拂过去,挑出几只拐脚的,耷膀的,歪脖子的。当着郑祥方的面递给了阿娘。阿娘便用围裙兜了,不住地念叨:性命呀,性命呀。她那意思是又捡了几条性命——本来这些破鸡是要被扔到茅坑里沤肥的。
当废蛋壳在打谷场上垒起一座小山时,夜黑人静了,阿娘却带着我们围着小山转,我们蹑手蹑足地转,细细地侧耳聆听,忽然,从蛋壳山的腹地里传来极细微极虚弱的嘀嘀声,那是个先天不足,比通常时间晚一天半晌出世的小鸡在呼救!我们便手足并用地扒开蛋壳,又捡回了一条“性命”那是个粉红色的,娇若虞美人般的“性命”怕它凉着,我们赶快回家,将它放在升里,又把升放在床里边。在那可爱可怜的嘀嘀声中我们入睡了。第二天醒来,升翻了,鸡没了,我和阿鑫上天入地地找,终不见踪影。突然,我发现二弟光光的背上有一块干燥的粉红,我那可怜的虞美人,已被阿鑫的背脊压榨烘烤成一个“鸡饼”了。
然而阿娘那些残兵病将们都健康成长。阿娘领着它们到田间的小路上啄虫啄草,抱着它们到刚刚收割过的田里捡麦捡谷,直把一个个都伺候得毛羽锃亮。
郑家湾有两个不成器的家伙,专门爱捉别人的鸡吃。捉到寡妇二旺娘头上,二旺娘便一块砧板一把刀,当大路口一坐,一边咬牙切齿地剁,那一刀刀仿佛就是剁偷鸡贼的肉,一边挖心镂肝地咒,直咒得偷鸡贼茶饭无心毛骨悚然白日见神半夜见鬼,再也不敢动她家一根鸡毛。我想这也是寡妇的一种自卫方式,保卫了鸡们便是保卫了自己。可是阿娘不行,每每被人捉了鸡去。她便失魂落魄地找,知道再也找不回了,便哀哀地唱道:
西方路上有个鸡
眼泪汪汪哭啼啼
客官问我为何哭
这家烧汤杀我鸡;
杀了鸡,镬中炒
盛上盘子等客哩!
唱得我心里发酸嘴里发苦,可是偷鸡贼不酸不苦,继续隔三岔五地偷鸡不止,直到阿娘的“残疾部队”全军覆没。
我家有块编者按 从小说中“阿娘”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祥林嫂的影子。她从小就是个弃婴,14岁当童养媳,16岁成寡妇,在她50年的人生历程中,一直在社会最底层。她聪明乐观,然而在饥馑的年代里她活活饿死了。她是个比祥林嫂可爱但更加可悲的人物。 聃聃小说之所以厚重,是因为它的历史,包括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风俗史。 不大不小的菜园,一半种蔬菜,一半种苎麻,爸妈都没在家,蔬菜荒废了,苎麻倒疯长,直到把蔬菜那一半都并吞掉。每每到了苎麻收割的季节,阿娘便砍了来,捋光叶子。夜晚,阿娘将苎麻秆拖进屋里,于是黑暗中便响起噼噼啪啪的掰苎麻声,和咝-咝-的剥苎麻声。连同后来的捻丝纺线,阿娘从来不点灯,阿娘有摸索着干一切活的本事,或者说阿娘一辈子不曾有过买灯油的钱。掰苎麻剥苎麻的声音显得寂寞,阿娘说,我做个谜让你们猜:
身穿青衣乌又乌
麻绳捆缚走江湖。
别人说我吃饱饭
仔细想想饿得苦。
这吃“吃饱饭”的“饱”郑家湾念去声,意义早就超越了“饱”有着“撑死了”、“发洋财”的味道。
我们猜不着,阿娘便把说换成了唱,咿咿呀呀有腔有调煞是好听,我们跟着唱,倒把猜谜给忘了。
有人敲门。阿娘赶忙去开门,是妈抱着五弟回来了。妈的学校离家10里,妈只能偶尔回家看看。我的妈完全不同于别人的妈,她总是将慈爱与温情藏得很深很深,而摆在脸上的全是严肃,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出好孩子来。妈点亮了灯,屋里顿时充满了久违的光明。妈将五弟放在床上,便开始检查我的工作,数落我地不扫、桌不抹、柴仓弄得像狗窝。其实这一切我和阿娘都干过,只是干得不及妈好——直到今天,任我怎样努力,我也无法将一切干得像妈那么好,妈能干得让我实在效仿不起。
灯光照在妈的身上,妈剪着齐耳的短发,身穿束腰双排扣的列宁装,脚蹬白底黑帮方口布鞋,比起梳老太头髻,着老太斜襟衫,蹬老太箬壳鞋的阿娘,仿佛年轻了一代,其实妈不过比阿娘小七八岁。灯光摇曳着阿娘,阿娘浑身是黑,刚刚剥下来的苎丝披在肩上,显得特别刺眼。一个灵感倏地跳了出来,我喊阿娘!阿娘问,怎么啦?我说,你刚才那谜我猜着了,是你!猜的就是你!你看,这“身穿青衣乌又乌”这“麻绳捆缚走江湖”这“仔细想想饿得苦”!是你,一点不错就是你!
嘣!一个栗子在我头上爆开,妈吼道,什么谜不谜的!女儿家,疯疯癫癫的像什么话!
我立马就蔫了,躲到床角去抹泪。阿娘扣着斜襟布衫腋下的那个扣子,打算回家。妈说,慢着,我要同你说话。阿娘就站着不动。妈是郑家湾一脉名门望族之后,妈的说话行事有着大家奶奶的气派。爸爸出了事,妈在外头变得小心谨慎起来,可在亲属面前仍旧有着震慑人的力量。妈并不回避我们,就对阿娘说,孵坊大师傅要娶你。说完妈定定地瞅着阿娘,瞅得阿娘低下头去。妈继续说,我是晓得你的,6岁没了爹娘,16岁没了老公,做人做到36岁,天底下能吃的苦水也吃饱了,论理呢,这会子去嫁人,也不算罪过了。
阿娘只是低着个头,一声也不吭。妈叹了口气接着说,只是这郑家湾,原就不是别的村庄可比的,你细细地从东头数到西头,从北头数到南头,从上辈子数到这辈子,有寡妇改嫁的没有?要不你20年前就可以走了,何用等到今天?
阿娘弄不懂妈的意思,只是拿手去梳理披在肩上的苎麻丝,却是越梳越乱。妈又说:你若是要嫁,我倒也不拦,只是郑家湾人会说:我们千百年的规矩,生生地叫外姓人给破掉了。
妈累了,挥挥手叫阿娘走。阿娘这才嘟哝:用得着轿杠杠,用不着壅桶板!出了门,忽想起什么,对着窗子轻轻道:阿丹阿鑫,那是鸬鹚,明白了么?妈问,什么鸬鹚?阿娘答:刚才那谜呀。伴着她走路的噔噔声,是我们刚刚哼过的鸬鹚歌。妈听着那渐去渐远的歌,打了个呵欠道:
傻样。
我们也随着妈说:
傻样。
大表哥进谷什么时候讨的表嫂我不知道,只看见阿娘忽然就抱起孙子来了,噔噔地来往于我家到她家的那段路上。干活的时候,将孙子往背上一绑,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一点也不觉累赘。
大表嫂叫秋叶,活儿干得很漂亮,人却不漂亮,脸蛋跟屁股蛋子一般狠往两边鼓出,把眼睛挤得像条线。因为生相丑,脾气更是丑,所以才嫁给我的穷表哥。大表哥从小没爸,五六岁就给他叔的面坊“打箩筛”那是站在一块连着滚子的木板上,每踩一下,木板便猛晃一下,木板一侧的连杆就将装在筛粉箱子里的筛子牵拉一下。大表哥不断地踩着滚板,那连杆就噼噼啪啪地将筛子拉来搡去,完成筛粉的动作,而噼噼啪啪的噪音又正好驱赶着拉磨的牛奋勇前进。表哥成年累月地呆在滚板上踩,生生地将双腿踩成罗圈腿,下了滚板走平地,双腿便永远是一掰一掰的了。
有一天,二表哥进麦来找阿娘,说秋叶炒了升蚕豆关起门来自个儿吃。那时候郑家湾根本不见零食,炒蚕豆自然是稀罕货了。阿娘便随着二表哥回家。一进门,踩了一地的蚕豆壳。阿娘敲敲儿媳妇紧闭的房门,喊着孙子的名字,轻言细语道:阿猛,炒蚕豆了,怎么不给奶奶和叔叔留几颗?那表嫂果然是厉害的,一开口便语惊四邻:
阿猛,你死出去,呕出来给他们吃!拉出来给他们吃!
表嫂这精彩的应答经过她左邻右舍的嘴巴,在郑家湾广为流传,人人都说秋叶是只母老虎。偏偏阿娘还说她:脾性是暴躁的,人却是能干的。那一天我妈回到郑家湾,知道了这事便差我将大表哥叫来,妈对进谷说:不管怎么说,你娘是大人,秋叶是小辈,小辈对大人哪有这么说话的理?你得教训教训她!
大表哥很窝囊地站着,双眼看着自己的罗圈腿,嘟哝着道,教训教训?――她又哭又闹又上吊的,我怎个教训?万一真个上吊妈不耐烦了,打断大表哥的话说,有你这样的老公,才有她这样的老婆。上吊?让她吊给我看看!
大表哥不知所措地垂着手立着,那神态竟跟阿娘立着时一模一样。
这一年春天我升三年级,放学回家就拖条板凳在廊檐下写日记,郑家湾的老师花样特别多,他们说日记日记日日要记,一日不记不是日记,所以我每个下午都得在廊檐下的板凳上磨日记。那一个下午特别糟糕,我一个劲地咬笔杆,直到将笔杆咬烂了半截,却一个字也没有记下。这时候阿娘噔噔噔地进来,见我痛苦的模样,便笑着说,文章做不起,画个八脚喜!我说,死阿娘,我脑子都想破了,你还笑?阿娘说,我不笑了,我讲个故事你听。阿娘那故事大概是:有一老翁做寿,要求三位前来拜寿的女婿都说一句祝贺词。大女婿是贩竹子的,说:老丈人的“寿”像竹竿般长;二女婿是种田的,说:老丈人的“寿”如田塍般长;三女婿是个书呆子,编者按 从小说中“阿娘”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祥林嫂的影子。她从小就是个弃婴,14岁当童养媳,16岁成寡妇,在她50年的人生历程中,一直在社会最底层。她聪明乐观,然而在饥馑的年代里她活活饿死了。她是个比祥林嫂可爱但更加可悲的人物。 聃聃小说之所以厚重,是因为它的历史,包括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风俗史。 说:老丈人的寿命如笔头般长。笔头有多长?岂不是咒老丈人短命?那老头子大怒,让三女婿滚蛋。岂料那书呆子倒不紧不慢地说出一番道理来:竹竿长,晾衣裳;田塍长,放牛娘;笔头长,做文章!于是老丈人转怒为喜,夸三女婿才学好,一席寿酒吃得其乐融融。我想郑家湾必定是有着浓厚的崇文意识,否则一个“笔头长”怎么能哄得那老子息怒开怀呢?
我说阿娘,你那么多的故事都是从哪里来的?阿娘说,捡的呗!小时候给人家抱娃儿,专拣热闹方去。人家讲个笑话猜个谜语什么的,我笑过猜过便记住了,又最爱往学堂里钻,那时候你外公办学堂,只要我手中的娃儿不哭不闹,你外公是不赶我走的,你外公在黑板上写字我看不清也学不来,可他讲的经书、歌儿、故事,我一个不落都捡来了。
那天我将“三女婿祝寿”变作日记交了上去,不料语文老师大为赞赏,而最最赞赏的便是“笔头长,做文章”他拿着我的日记本从一年级读到六年级,又从六年级读回到一年级,语文老师的腰板因此挺直了不少,我也悄悄地得意了一阵子。从那以后我从阿娘处学得更多更妙的故事,尽管那时候我家粮食经常告罄,而我们的精神食粮实在是相当富足的。
有一个下午我正在廊檐下写日记,大门口忽然一绿,慢慢地移进一捆长长的竹竿,从竹竿边上探出一蓬茁壮的络腮胡子来:
大师傅!我跳了起来,带翻了板凳。我说大师傅你耳朵痒不痒啊?这一冬我和阿娘都将你叨念一百遍了。大师傅笑了,笑得十分舒坦。他将竹竿扔下,说,给你阿娘晾衣裳。说完便转过极宽极厚的脊背向孵坊走去。竹竿青翠欲滴清香扑鼻,我忍不住去翻弄它,忽然,一个挂在竹桠杈杈上的小布袋脱了出来,捏捏,窸窸窣窣地响,打开一看,竟是胖嘟嘟金灿灿的炒蚕豆!
那晚我们躺在床上,很幸福很奢侈地嗑崩着炒豆。阿鑫说,大师傅真阔气,我长大了也当大师傅,赚好多好多炒豆,给姐吃、给妹吃,给阿爸阿妈吃。阿娘便问,阿娘有得吃么?阿鑫朗声朗气地说:当然有!阿娘便搂了二弟,心肝内侄、宝贝内侄地叫个不停。二弟问:什么内侄外侄?阿娘说:我兄弟的儿子是内侄,我老公兄弟的儿子就是外侄了。记住了,阿娘百年了,还指望你的被子盖着送终呢。
郑家湾孵坊日益兴旺起来。他们不但孵小鸡,还同时孵起小鸭小鹅来。一担担的鸡蛋鸭蛋鹅蛋从四乡八镇涌向郑家湾,一挑挑花团锦簇般的雏鸡雏鸭雏鹅又从郑家湾流向四乡八镇。大师傅眼力好,挑选的蛋种个个精壮;大师傅技术巧,总是将火候掌握得分厘不爽;大师傅人品好,主家郑祥方信任,小师傅们服管,所以郑家湾孵坊孵出的小鸡小鸭小鹅都比别处漂亮,比别处健旺易养,郑家湾孵坊越发的兴旺发达起来。
有一天我从孵坊门口经过时,大师傅递出双他自己穿过的解放鞋,按理他该说:叫你阿娘给洗洗,可他却说:叫你阿娘给捏捏,还朝我怪怪地一笑。我看那鞋,并不十分脏,便更觉得怪。我回家见到阿娘,就把大师傅的鞋和话一齐捎给了她。阿娘的脸立马就红了,在这之前我从未看见阿娘红过脸。晚饭盛粥的时候,她还将一口粗碗掉在地上,当啷一声摔作两爿。
那天半夜,我不知怎么就醒了,而平日里我总是一觉到天亮的。我习惯地探探脚,阿娘那位置空了,心里便发慌,赶忙抹抹脸,将尚存的睡意抹掉,却听得灶间里有说话声,夜极深极静,那极轻微极压抑的说话便断断续续地传到我耳朵:
“这趟春孵结了,我带你走”是大师傅的声音。
“我妗娘不肯”
“只要你肯”
“我儿子”
“你儿子,你儿子我让你吃饱,让你喝足,你儿子,屁”
“你让我等等”
“我巴巴地等了两年了,还要等到猴年马月?”大师傅的嗓门高了起来。
“可我弟在牢里这一班娃儿,我一走”
大师傅便没了声息,阿娘也没了声息。我心里很怕,很乱,鼻子一酸,嗓眼里便有了咸滋滋的东西。
灶间里忽然争扭了起来,只听见阿娘急吁吁地,不,不,郑家湾不作兴的,我妗娘要咒死我的!又听得大师傅说,去你娘个郑家湾,去你娘个酸妗娘,你被他们害苦了!”什么东西咚地翻倒,吓着我一下子钻进了被窝,转而一想,我怎么能丢下阿娘不管?又钻出了被窝想喊救命。听听,他们已经不打了,正亲亲热热地说着什么。我松了口气,觉得大人们真怪,白日里一副样子,半夜三更又另一副样子忽然,我觉得哪儿不对劲,觉得他们在干什么坏事,妈妈的训导在我耳膜上敲响:床头吃糯柿也瞒不了人,干坏事决没有好下场
那一夜我睡得乱七八糟。早晨,我正给弟妹们盛粥的时候,孵坊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师傅跨进了我家门槛,我的手一颤,粥汤便泼了出来。
“你阿娘呢?”小师傅一边问一边眨巴着眼睛。
“她帮三梅娘砻谷去了。”我答“你找她什么事?”
“桂花娘、二旺娘、阿眉娘们,赊了孵坊的小鸡就不给钱,讨讨,嘻皮笑脸地说我认错人了,郑祥方说让你阿娘带我去认人呢。”
说不清不什么,我竟轻松地吁了口气。就快嘴快舌地说,小师傅,你也不要找我阿娘了,我告诉你,你记下了:
脸最俊,桂花娘;
唇最薄,阿眉娘;
圆肚鼓鼓立明娘;
肥臀蹶蹶三梅娘。
颈长长,小彭娘;
腿最短,亮亮娘;
呼天抢地二旺娘;
未讲先哭阿芳娘
小师傅就一直眨巴着眼睛,眨累了,说:我都记了,她们这回可赖不了。扭头就讨小鸡钱去了。傍晚,小师傅喊我道:阿丹,你真聪明,将她们一个个编得像画起来一般,我一认就认准了。我说,我聪明什么呀,编歌的不是我,是我阿娘!
小师傅站在门口,又开始眨巴眼睛了。
春孵将完的时候,我爸出狱了。爸坐在床沿,阿鑫站在他背后,双手搭在爸肩上一跳一跳的,妹妹们趴在爸膝上,呢呢喃喃地不知说些什么,我站在一旁,偷偷地打量着爸。除了一身的疲惫和瘦削,爸没有多大的变化,好像是出了一趟远差刚刚回到家。现在想来,爸当时肯定是在哪里收拾了一番才回家的,他怕吓坏了我们,也怕郑家湾那些错综复杂的目光。
妈被人从学校叫了回来,妈很镇定很平常的样子。直到看热闹的郑家湾人走光了,妈才拉了爸关起门来说话,他们白天说,夜晚说,清晨天未亮又嚓编者按 从小说中“阿娘”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祥林嫂的影子。她从小就是个弃婴,14岁当童养媳,16岁成寡妇,在她50年的人生历程中,一直在社会最底层。她聪明乐观,然而在饥馑的年代里她活活饿死了。她是个比祥林嫂可爱但更加可悲的人物。 聃聃小说之所以厚重,是因为它的历史,包括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风俗史。 嚓切切地说开了。第三天上午,妈忽然话锋一转,对爸说:孵坊那大师傅,3年前死了老婆,托人跟我提过几次了,要娶我们家阿娘做老婆呢,那师傅健健旺旺,实实在在,吃得苦,赚得钱,若阿娘果真跟了他,下半世也算有靠了。爸又问,那我姐的意思呢?妈答,你姐有什么主见?只是我们三亲四眷里头,可没有再嫁的女人。爸打断了妈说,那都是老封建的事了,你怎么跟村妇一般见识?妈说,我跟她们一般见识?人家要骂可是骂你们姓钱的。爸说,骂吧,骂不死人的,饿才要饿死人呢。我姐这人,郑家湾人都晓得,6岁到的我家,说是囡儿,实是丫头,整天抱我背我,又是挈尿壶又是洗尿布,有点好吃的,每每都给了我弟,她只能站一旁咽唾沫。我爸死那年她才14岁,就让柑园前头的郑老田领去当老婆了。老田家的饭更不是好吃的,公公婆婆恶煞神一般,只要阿娘的饭碗稍稍盛满点,公公那铜烟锅就当头砸来,还不敢哭,跑到我这儿,抓一把香灰捺在伤口上,你倒是去数数,她那头上有多少疤?
妈道:别说了别说了,叫人心酸得不行。爸说,眼看这日子一天难似一天,她的岁数又一年大似一年,我们家又养不起她,有朝一日她做不动... -->>
编者按 从小说中“阿娘”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祥林嫂的影子。她从小就是个弃婴,14岁当童养媳,16岁成寡妇,在她50年的人生历程中,一直在社会最底层。她聪明乐观,然而在饥馑的年代里她活活饿死了。她是个比祥林嫂可爱但更加可悲的人物。 聃聃小说之所以厚重,是因为它的历史,包括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风俗史。 郑家湾喊姑妈为“阿娘”
而我的阿娘却不是我的亲姑妈。有说道,她是我爸的堂姐。钱姓人原本都住在钱家岙,后来因争山打架,我爷爷被打得吐了血,阿娘的爸则当场给打死了。钱家岙已无爷爷的立足之地,于是他一对箩筐一头装着尚未满月的爸,一头装着五六岁的阿娘,一挑就挑到郑家湾来了——当然后头还跟着我奶奶。
另一种说法是:我爷爷在争山争得倾家荡产后,一对箩筐一头装着我爸,一头装着锅碗瓢盆离开了老家——后头跟着我奶奶。行至一偏僻处,见草丛中有堆破烂,拿脚拨拨,竟是个半死的囡儿,奶奶赶紧抱起她放在爷爷的箩筐里,那囡儿爪子般的小手里紧紧攥着个讨饭碗
究竟哪种说法正确,无考。因为我奶奶月子里惊吓过度,又兼旅途劳顿、贫病交迫,刚刚来得及给阿娘缠完小脚――郑家湾不接纳天足女子――就与世长辞了;在我爸8岁、阿娘14岁那年,我爷爷吐光了最后一口鲜血,追随我奶奶去了。
不管怎么说,这可怜的女娃就算是我爸的姐了,若干年后我来到这个世上,她自然而然地升作阿娘了。
阿娘就嫁在郑家湾。她的家和我家隔了个柑园,柑园四四方方,有8亩地的样子,围着人多高的石砌围墙。虽然该种稻谷的时候里头也种稻谷,该种豆麦的时候里头也种豆麦,那块地还是一如既往地叫作柑园,一如既往地围着围墙。我家有事,就让我爬上围墙,扯着喉咙大喊:阿——娘——我小时候是出名的叫天子。一会儿,阿娘就挪动她那双小脚,噔噔地绕过两个墙角,跑到我家来了。
我没有见过我的“阿丈”——阿娘的丈夫,只晓得阿娘14岁嫁的他,15岁便生下我的大表兄进谷,阿娘16岁,一场暴病夺走了阿丈的性命,当时谁都不晓得——包括阿娘自己——她的肚子里又怀上了我的二表哥进麦。
我没见过16岁的小寡妇阿娘,我记忆的开始是36岁的阿娘。五官端正,身材小巧,黑衣黑裤,黑头发梳成的头髻上扎了截寸把长的黑头绳,笋芽般的脚上套着笋壳般的黑布鞋。那一年我爸吃了冤枉官司锒铛入狱,妈带了两个月的五弟住到了学校里去,想用拼命的工作挣回做人的尊严,而把我们姐弟妹四人扔在家里。
每当夕阳西沉的时候,每当鸡们变成夜盲一探一探地摸索归窝的时候,每当三妹四妹哀哀啼哭想妈的时候,凄凉和恐惧便袭击了我,我毕竟只有7岁,还不曾具备“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本事,我只能跑到大门外去爬柑园的围墙。刚爬了一半,我便蔫了,爸爸出了事,我已经失去扯着喉咙满村子呼喊的资格。我滑下了墙,忧忧地要往阿娘家跑,等在墙下的三妹四妹张嘴就哭,两岁的四妹还好,只是猫一般呜咽,三岁半的三妹就不行,先是“哇”了一声,接着就脸色铁青嘴唇乌紫,好半天缓不过气来,那模样好像马上就要噎死过去。那时候我总是嫌三妹哭相丑,15年后三妹作为孕妇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医生诊断她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
我费力地抱起四妹,郑家湾将我们这种小囡抱小囡叫作“狸猫拖鸡”三妹则搂住我的一条腿,我对屋里的二弟喊了声:“阿鑫你管屋里”之后,我们姐儿仨就这么搂作一团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地向阿娘家走去,先是向西,拐过一个墙角再向南,又拐过一个墙角再向东,终于走到阿娘家的后门。大表哥告诉我,阿娘在给阿芳娘洗衣服。我们姐妹一行又逶迤向河埠头走去,看见阿娘和一鹅兜满满的衣服,我将妹妹们在阿娘前头一放就先回家了,我知道三妹四妹肯定会将阿娘拖到我家。
我回到自家灶间,拖了条小板凳站到上头去洗饭碗。灶又高又宽,我将肚皮架在灶沿上才够得着镬里的碗,灶面上的水浸透了我的衣服,我觉得肚脐那一块冰冷冰冷。一会儿,门外便传来阿娘走路的噔噔声和快活的叨叨声;――无论日子怎样的难过,阿娘总是快活,总是咧着个嘴巴,露出一口只有一辈子吃糠咽菜才有的大板牙。
我的丹囡哟!我的落难姐儿哟阿娘叨叨着,忙忙地放下手中的四妹,忙忙地将我从小板凳上抱下,拧了把我湿淋淋的衣襟,就替我洗起碗镬来。洗毕,她看看灶下,将晚饭的余火弄灭,又望望鸡窝,在窝门上压块石头防黄鼠狼,最后又开开碗柜,端出碗隔夜的冷粥,嗅嗅说:有点馊了。阿娘说有点馊了就有点馊了,阿娘不骗人。阿娘端起那碗有点馊的粥,也不用筷子,头一仰,呼噜呼噜那粥便落了肚,连碗底都干干净净。阿娘将馊粥喝得如此从容,连我都有点瞧不起她了。
“没得吃补,困困补!”忙完了一切,也不管外头的天黑透了没有,阿娘便拉扯着我们往床上躺。那时候我家的东西能卖的都卖了能典的都典了,只剩下半间后屋和几块木板拼成的床。三妹四妹一人钻了阿娘的一边怀抱,我和二弟阿鑫则睡另一头。被窝里一下子就暖和了,苦孩子是很容易被安抚的,不幸离我们好像都遥远起来。
阿娘,做谜给我们猜!
阿娘随口就说:做谜猜,做谜猜,十把斧头劈勿开!
这太简单了,连四妹都尖细着嗓子嚷嚷起来:水——
阿娘又说:谜,谜,在你头上嬉,不怕风,不怕雨,只怕小儿太淘气!
蜻蜓——我们又一齐嚷嚷起来。
这时候,典住在我们正屋的春嫂在敲板壁,阿娘——郑家湾的女人们常常是跟着孩子称呼人——过来替我掏掏灰!
阿娘答应着就穿衣服。我不高兴地嘀咕:春嫂那么个大人,为什么自己不掏灰塘?阿娘说:她怕灰呛人。我说:你就不怕?阿娘笑:我?我怕呛?她大笑起来,仿佛将她和春嫂相提并论就有那么可笑。又对我们说:勿怕,阿娘就在隔壁,回头我给你们讲故事。说着就摸索到隔壁去了。我们便静静地听着,听火钳撞击灰缸的叮当声,听畚斗灰箩移动的嚓嚓声,听阿娘一趟又一趟送灰的脚步声。半个时辰光景,就听得阿娘围裙抽打衣服的啪啪声了。
“春嫂,这畚斗和灰箩借借,我替阿丹家也掏掏灰。”忽又听得阿娘的说话声。
“这个那个”春嫂支吾了半天,终于什么也不肯借。
“用得着轿杠杠,用不着壅桶板!”阿娘咕噜着,噔噔噔地回到我们屋里。
阿娘躺回床上就讲故事。那时候我们如果想在妈身上“缠”出个故事,往往比自己去编一个故事还难;而且妈的故事里有那么多的道理,那么多的希冀,让我们听得很累;阿娘却不,她的故事像山涧的流水源源不竭,而且故事就是故事,并不想声明什么图解什么,让我们听得轻松。在这种轻松里,我们忘掉编者按 从小说中“阿娘”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祥林嫂的影子。她从小就是个弃婴,14岁当童养媳,16岁成寡妇,在她50年的人生历程中,一直在社会最底层。她聪明乐观,然而在饥馑的年代里她活活饿死了。她是个比祥林嫂可爱但更加可悲的人物。 聃聃小说之所以厚重,是因为它的历史,包括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风俗史。 了一切,进入温馨的梦乡。
第二天黎明,我们被后廊上石磨的隆隆声唤醒了。那时候郑家湾磨得最多的是一种叫“唐耒”的麦子,这种麦子成熟快产量高,只是坚硬难磨。阿娘在磨盘上铺上层麦粒,然后握着磨担的中间推磨,每磨一圈,便让磨盘巧妙地一颤,便有七八粒麦子均匀地落进磨眼。当我们像清晨的鸟雀叽叽喳喳地醒来的时候,阿娘已端着满满一斗麦粉,满头大汗地站到我们床前说,肚皮都饿得贴脊梁骨了是不是?阿娘这就给你们做麦糊糊吃!我说,阿娘你真早,都已磨好一斗麦子了。阿娘说,才一斗吗?我早替海婶磨好一斗送过去了。
然而“唐耒”麦粉实在算不上好东西,揉揉要散,擀擀要裂,溜作麦糊糊,不香不臭没滋没味,不是饿急了,我们一点也不想吃,可阿娘一口气就喝了3碗还好像没过瘾。我问阿娘,任你的肚子填饱,要几碗?阿娘答,5碗。我们都欢呼起来,大嚷阿娘的肚子真能装。
后屋又有人喊了:“阿娘!来替我端个屎盆!”郑家湾的屎盆是一个大桶,又没把儿柄儿的,所以必须双手去“端”还得力气很大的人去端。我可以允许阿娘替别人做一切事情,就是不允许她替人家端屎盆。我说:不去,臭死!阿娘说:我不怕。我说,你若去,我们就叫你臭阿娘!阿娘怔了怔,像做错了什么似的嗫嚅道:阿丹,傻囡儿,阿娘这是赚她一碗粥喝呀!喝了她家一碗,就是替你家省下一碗。干脆都说给你吧,阿娘从前不这么着,你大表哥二表哥怎么带得大?阿娘如今不这么着,你大表哥娶媳妇的债怎么还
我家的东边有座孵坊,是郑家湾能人郑祥方开的。孵坊房矮矮的,屋顶压着三层草毡。郑家湾人好好歹歹全住瓦房,惟有这孵坊是草房。孵坊里摆着20来个稻桶大的孵缸,孵缸里头护着厚厚的稻草。春孵生火的时候,草房里其暖融融;秋冬停火的时候,草房里也比瓦屋暖三分。然房外却特别的冷,瓦屋上挂不住的冰凌,在草房檐上齐崭崭地挂了一排。每年开春,当那些冰凌滴滴答答地融化干净的时候,孵坊里便传出悠扬的歌声:
一手哇呀,二手哇呀
三手四手廿四花呀
五手哇呀,六手哇呀
七手八手四十八花呀
那一年我上小学二年级。上学放学的路上,我总站在那儿听一会,回家便问阿娘:什么一手哇呀二手哇呀?阿娘说:“孵坊师傅数蛋呢,这一手哇呀就是一双手抓6个蛋,二手三手的都按6倍上去就是了。”孵坊的墙脚有一排木板嵌的照蛋孔,常常有圆圆的蛋很神秘地探了出来。阿娘说那是照照蛋里有没有公鸡下的种子,没有公鸡种子的蛋是孵不出小鸡的。我半懂不懂地听着,伸出指头轻轻地碰碰蛋头——碰重了会招孵坊师傅一顿叱骂。师傅们都是郑祥方从外地请来的,约七八个人,由一个大师傅管着。大师傅是极有本事的,掌管着火候,那火要不大不小不歇不断不离不弃。热了,那蛋便烧熟了;凉了,小鸡便蔫死在壳里。那时又不兴温度计,一切全靠大师傅的感觉把握。21天出趟小鸡,一春5趟就是105天,大师傅十分灵魂用出十二分,一刻也马虎不得的。
阿娘便常常去掀孵坊的棉门帘。郑祥方在门边写上:闲人莫入。阿娘不认得字,况且谁也不把她当闲人,所以她常常去掀那棉门帘。那年开春,阿娘一掀门帘,大师傅便警惕地扭过头来。那大师傅40多岁,有着极宽极厚的身板和一脸体面的络腮胡子。郑家湾没有络腮胡子,所以那络腮胡子就很让阿娘敬畏,当时她甚至倒退了一步。大师傅呲起了胡子,问:你要干什么?阿娘便顺了眼,怯怯地道:有脏衣服破衣服么?我给洗洗缝缝。那一蓬络腮胡子便松弛了些。大师傅喊大家都换衣服,他自己则躲到孵缸背后去换。有个厚皮老脸的,竟当着阿娘的面就脱,阿娘也不尴尬,20年拖了两个儿子的寡妇生涯,早让她修炼得心如枯井波澜不惊。她常常以为自己是63岁而不是36岁。倒是大师傅规矩,一声断喝,将那个厚皮佬斥到了角落里去。一会儿,就有一个个发着汗酸味儿烟草味儿男人味儿的衣服卷丢了出来,阿娘用一个朗眼篰装了,背到奠耳河里又捶又搓。傍晚,我帮着阿娘将一摞摞晒干叠好的衣服送回孵坊去,那络腮胡子便凑近衣服,抽着鼻子说:香。我问什么香?他答太阳香。从那天开始,我闻着太阳晒过的东西果真很香。
大师傅只说香,却不给钱。只是当一趟趟毛茸茸的鸡雏在一个极大的扁筐里铺作五彩云霞时,大师傅宽厚的手掌便在云霞上拂过来拂过去,挑出几只拐脚的,耷膀的,歪脖子的。当着郑祥方的面递给了阿娘。阿娘便用围裙兜了,不住地念叨:性命呀,性命呀。她那意思是又捡了几条性命——本来这些破鸡是要被扔到茅坑里沤肥的。
当废蛋壳在打谷场上垒起一座小山时,夜黑人静了,阿娘却带着我们围着小山转,我们蹑手蹑足地转,细细地侧耳聆听,忽然,从蛋壳山的腹地里传来极细微极虚弱的嘀嘀声,那是个先天不足,比通常时间晚一天半晌出世的小鸡在呼救!我们便手足并用地扒开蛋壳,又捡回了一条“性命”那是个粉红色的,娇若虞美人般的“性命”怕它凉着,我们赶快回家,将它放在升里,又把升放在床里边。在那可爱可怜的嘀嘀声中我们入睡了。第二天醒来,升翻了,鸡没了,我和阿鑫上天入地地找,终不见踪影。突然,我发现二弟光光的背上有一块干燥的粉红,我那可怜的虞美人,已被阿鑫的背脊压榨烘烤成一个“鸡饼”了。
然而阿娘那些残兵病将们都健康成长。阿娘领着它们到田间的小路上啄虫啄草,抱着它们到刚刚收割过的田里捡麦捡谷,直把一个个都伺候得毛羽锃亮。
郑家湾有两个不成器的家伙,专门爱捉别人的鸡吃。捉到寡妇二旺娘头上,二旺娘便一块砧板一把刀,当大路口一坐,一边咬牙切齿地剁,那一刀刀仿佛就是剁偷鸡贼的肉,一边挖心镂肝地咒,直咒得偷鸡贼茶饭无心毛骨悚然白日见神半夜见鬼,再也不敢动她家一根鸡毛。我想这也是寡妇的一种自卫方式,保卫了鸡们便是保卫了自己。可是阿娘不行,每每被人捉了鸡去。她便失魂落魄地找,知道再也找不回了,便哀哀地唱道:
西方路上有个鸡
眼泪汪汪哭啼啼
客官问我为何哭
这家烧汤杀我鸡;
杀了鸡,镬中炒
盛上盘子等客哩!
唱得我心里发酸嘴里发苦,可是偷鸡贼不酸不苦,继续隔三岔五地偷鸡不止,直到阿娘的“残疾部队”全军覆没。
我家有块编者按 从小说中“阿娘”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祥林嫂的影子。她从小就是个弃婴,14岁当童养媳,16岁成寡妇,在她50年的人生历程中,一直在社会最底层。她聪明乐观,然而在饥馑的年代里她活活饿死了。她是个比祥林嫂可爱但更加可悲的人物。 聃聃小说之所以厚重,是因为它的历史,包括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风俗史。 不大不小的菜园,一半种蔬菜,一半种苎麻,爸妈都没在家,蔬菜荒废了,苎麻倒疯长,直到把蔬菜那一半都并吞掉。每每到了苎麻收割的季节,阿娘便砍了来,捋光叶子。夜晚,阿娘将苎麻秆拖进屋里,于是黑暗中便响起噼噼啪啪的掰苎麻声,和咝-咝-的剥苎麻声。连同后来的捻丝纺线,阿娘从来不点灯,阿娘有摸索着干一切活的本事,或者说阿娘一辈子不曾有过买灯油的钱。掰苎麻剥苎麻的声音显得寂寞,阿娘说,我做个谜让你们猜:
身穿青衣乌又乌
麻绳捆缚走江湖。
别人说我吃饱饭
仔细想想饿得苦。
这吃“吃饱饭”的“饱”郑家湾念去声,意义早就超越了“饱”有着“撑死了”、“发洋财”的味道。
我们猜不着,阿娘便把说换成了唱,咿咿呀呀有腔有调煞是好听,我们跟着唱,倒把猜谜给忘了。
有人敲门。阿娘赶忙去开门,是妈抱着五弟回来了。妈的学校离家10里,妈只能偶尔回家看看。我的妈完全不同于别人的妈,她总是将慈爱与温情藏得很深很深,而摆在脸上的全是严肃,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出好孩子来。妈点亮了灯,屋里顿时充满了久违的光明。妈将五弟放在床上,便开始检查我的工作,数落我地不扫、桌不抹、柴仓弄得像狗窝。其实这一切我和阿娘都干过,只是干得不及妈好——直到今天,任我怎样努力,我也无法将一切干得像妈那么好,妈能干得让我实在效仿不起。
灯光照在妈的身上,妈剪着齐耳的短发,身穿束腰双排扣的列宁装,脚蹬白底黑帮方口布鞋,比起梳老太头髻,着老太斜襟衫,蹬老太箬壳鞋的阿娘,仿佛年轻了一代,其实妈不过比阿娘小七八岁。灯光摇曳着阿娘,阿娘浑身是黑,刚刚剥下来的苎丝披在肩上,显得特别刺眼。一个灵感倏地跳了出来,我喊阿娘!阿娘问,怎么啦?我说,你刚才那谜我猜着了,是你!猜的就是你!你看,这“身穿青衣乌又乌”这“麻绳捆缚走江湖”这“仔细想想饿得苦”!是你,一点不错就是你!
嘣!一个栗子在我头上爆开,妈吼道,什么谜不谜的!女儿家,疯疯癫癫的像什么话!
我立马就蔫了,躲到床角去抹泪。阿娘扣着斜襟布衫腋下的那个扣子,打算回家。妈说,慢着,我要同你说话。阿娘就站着不动。妈是郑家湾一脉名门望族之后,妈的说话行事有着大家奶奶的气派。爸爸出了事,妈在外头变得小心谨慎起来,可在亲属面前仍旧有着震慑人的力量。妈并不回避我们,就对阿娘说,孵坊大师傅要娶你。说完妈定定地瞅着阿娘,瞅得阿娘低下头去。妈继续说,我是晓得你的,6岁没了爹娘,16岁没了老公,做人做到36岁,天底下能吃的苦水也吃饱了,论理呢,这会子去嫁人,也不算罪过了。
阿娘只是低着个头,一声也不吭。妈叹了口气接着说,只是这郑家湾,原就不是别的村庄可比的,你细细地从东头数到西头,从北头数到南头,从上辈子数到这辈子,有寡妇改嫁的没有?要不你20年前就可以走了,何用等到今天?
阿娘弄不懂妈的意思,只是拿手去梳理披在肩上的苎麻丝,却是越梳越乱。妈又说:你若是要嫁,我倒也不拦,只是郑家湾人会说:我们千百年的规矩,生生地叫外姓人给破掉了。
妈累了,挥挥手叫阿娘走。阿娘这才嘟哝:用得着轿杠杠,用不着壅桶板!出了门,忽想起什么,对着窗子轻轻道:阿丹阿鑫,那是鸬鹚,明白了么?妈问,什么鸬鹚?阿娘答:刚才那谜呀。伴着她走路的噔噔声,是我们刚刚哼过的鸬鹚歌。妈听着那渐去渐远的歌,打了个呵欠道:
傻样。
我们也随着妈说:
傻样。
大表哥进谷什么时候讨的表嫂我不知道,只看见阿娘忽然就抱起孙子来了,噔噔地来往于我家到她家的那段路上。干活的时候,将孙子往背上一绑,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一点也不觉累赘。
大表嫂叫秋叶,活儿干得很漂亮,人却不漂亮,脸蛋跟屁股蛋子一般狠往两边鼓出,把眼睛挤得像条线。因为生相丑,脾气更是丑,所以才嫁给我的穷表哥。大表哥从小没爸,五六岁就给他叔的面坊“打箩筛”那是站在一块连着滚子的木板上,每踩一下,木板便猛晃一下,木板一侧的连杆就将装在筛粉箱子里的筛子牵拉一下。大表哥不断地踩着滚板,那连杆就噼噼啪啪地将筛子拉来搡去,完成筛粉的动作,而噼噼啪啪的噪音又正好驱赶着拉磨的牛奋勇前进。表哥成年累月地呆在滚板上踩,生生地将双腿踩成罗圈腿,下了滚板走平地,双腿便永远是一掰一掰的了。
有一天,二表哥进麦来找阿娘,说秋叶炒了升蚕豆关起门来自个儿吃。那时候郑家湾根本不见零食,炒蚕豆自然是稀罕货了。阿娘便随着二表哥回家。一进门,踩了一地的蚕豆壳。阿娘敲敲儿媳妇紧闭的房门,喊着孙子的名字,轻言细语道:阿猛,炒蚕豆了,怎么不给奶奶和叔叔留几颗?那表嫂果然是厉害的,一开口便语惊四邻:
阿猛,你死出去,呕出来给他们吃!拉出来给他们吃!
表嫂这精彩的应答经过她左邻右舍的嘴巴,在郑家湾广为流传,人人都说秋叶是只母老虎。偏偏阿娘还说她:脾性是暴躁的,人却是能干的。那一天我妈回到郑家湾,知道了这事便差我将大表哥叫来,妈对进谷说:不管怎么说,你娘是大人,秋叶是小辈,小辈对大人哪有这么说话的理?你得教训教训她!
大表哥很窝囊地站着,双眼看着自己的罗圈腿,嘟哝着道,教训教训?――她又哭又闹又上吊的,我怎个教训?万一真个上吊妈不耐烦了,打断大表哥的话说,有你这样的老公,才有她这样的老婆。上吊?让她吊给我看看!
大表哥不知所措地垂着手立着,那神态竟跟阿娘立着时一模一样。
这一年春天我升三年级,放学回家就拖条板凳在廊檐下写日记,郑家湾的老师花样特别多,他们说日记日记日日要记,一日不记不是日记,所以我每个下午都得在廊檐下的板凳上磨日记。那一个下午特别糟糕,我一个劲地咬笔杆,直到将笔杆咬烂了半截,却一个字也没有记下。这时候阿娘噔噔噔地进来,见我痛苦的模样,便笑着说,文章做不起,画个八脚喜!我说,死阿娘,我脑子都想破了,你还笑?阿娘说,我不笑了,我讲个故事你听。阿娘那故事大概是:有一老翁做寿,要求三位前来拜寿的女婿都说一句祝贺词。大女婿是贩竹子的,说:老丈人的“寿”像竹竿般长;二女婿是种田的,说:老丈人的“寿”如田塍般长;三女婿是个书呆子,编者按 从小说中“阿娘”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祥林嫂的影子。她从小就是个弃婴,14岁当童养媳,16岁成寡妇,在她50年的人生历程中,一直在社会最底层。她聪明乐观,然而在饥馑的年代里她活活饿死了。她是个比祥林嫂可爱但更加可悲的人物。 聃聃小说之所以厚重,是因为它的历史,包括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风俗史。 说:老丈人的寿命如笔头般长。笔头有多长?岂不是咒老丈人短命?那老头子大怒,让三女婿滚蛋。岂料那书呆子倒不紧不慢地说出一番道理来:竹竿长,晾衣裳;田塍长,放牛娘;笔头长,做文章!于是老丈人转怒为喜,夸三女婿才学好,一席寿酒吃得其乐融融。我想郑家湾必定是有着浓厚的崇文意识,否则一个“笔头长”怎么能哄得那老子息怒开怀呢?
我说阿娘,你那么多的故事都是从哪里来的?阿娘说,捡的呗!小时候给人家抱娃儿,专拣热闹方去。人家讲个笑话猜个谜语什么的,我笑过猜过便记住了,又最爱往学堂里钻,那时候你外公办学堂,只要我手中的娃儿不哭不闹,你外公是不赶我走的,你外公在黑板上写字我看不清也学不来,可他讲的经书、歌儿、故事,我一个不落都捡来了。
那天我将“三女婿祝寿”变作日记交了上去,不料语文老师大为赞赏,而最最赞赏的便是“笔头长,做文章”他拿着我的日记本从一年级读到六年级,又从六年级读回到一年级,语文老师的腰板因此挺直了不少,我也悄悄地得意了一阵子。从那以后我从阿娘处学得更多更妙的故事,尽管那时候我家粮食经常告罄,而我们的精神食粮实在是相当富足的。
有一个下午我正在廊檐下写日记,大门口忽然一绿,慢慢地移进一捆长长的竹竿,从竹竿边上探出一蓬茁壮的络腮胡子来:
大师傅!我跳了起来,带翻了板凳。我说大师傅你耳朵痒不痒啊?这一冬我和阿娘都将你叨念一百遍了。大师傅笑了,笑得十分舒坦。他将竹竿扔下,说,给你阿娘晾衣裳。说完便转过极宽极厚的脊背向孵坊走去。竹竿青翠欲滴清香扑鼻,我忍不住去翻弄它,忽然,一个挂在竹桠杈杈上的小布袋脱了出来,捏捏,窸窸窣窣地响,打开一看,竟是胖嘟嘟金灿灿的炒蚕豆!
那晚我们躺在床上,很幸福很奢侈地嗑崩着炒豆。阿鑫说,大师傅真阔气,我长大了也当大师傅,赚好多好多炒豆,给姐吃、给妹吃,给阿爸阿妈吃。阿娘便问,阿娘有得吃么?阿鑫朗声朗气地说:当然有!阿娘便搂了二弟,心肝内侄、宝贝内侄地叫个不停。二弟问:什么内侄外侄?阿娘说:我兄弟的儿子是内侄,我老公兄弟的儿子就是外侄了。记住了,阿娘百年了,还指望你的被子盖着送终呢。
郑家湾孵坊日益兴旺起来。他们不但孵小鸡,还同时孵起小鸭小鹅来。一担担的鸡蛋鸭蛋鹅蛋从四乡八镇涌向郑家湾,一挑挑花团锦簇般的雏鸡雏鸭雏鹅又从郑家湾流向四乡八镇。大师傅眼力好,挑选的蛋种个个精壮;大师傅技术巧,总是将火候掌握得分厘不爽;大师傅人品好,主家郑祥方信任,小师傅们服管,所以郑家湾孵坊孵出的小鸡小鸭小鹅都比别处漂亮,比别处健旺易养,郑家湾孵坊越发的兴旺发达起来。
有一天我从孵坊门口经过时,大师傅递出双他自己穿过的解放鞋,按理他该说:叫你阿娘给洗洗,可他却说:叫你阿娘给捏捏,还朝我怪怪地一笑。我看那鞋,并不十分脏,便更觉得怪。我回家见到阿娘,就把大师傅的鞋和话一齐捎给了她。阿娘的脸立马就红了,在这之前我从未看见阿娘红过脸。晚饭盛粥的时候,她还将一口粗碗掉在地上,当啷一声摔作两爿。
那天半夜,我不知怎么就醒了,而平日里我总是一觉到天亮的。我习惯地探探脚,阿娘那位置空了,心里便发慌,赶忙抹抹脸,将尚存的睡意抹掉,却听得灶间里有说话声,夜极深极静,那极轻微极压抑的说话便断断续续地传到我耳朵:
“这趟春孵结了,我带你走”是大师傅的声音。
“我妗娘不肯”
“只要你肯”
“我儿子”
“你儿子,你儿子我让你吃饱,让你喝足,你儿子,屁”
“你让我等等”
“我巴巴地等了两年了,还要等到猴年马月?”大师傅的嗓门高了起来。
“可我弟在牢里这一班娃儿,我一走”
大师傅便没了声息,阿娘也没了声息。我心里很怕,很乱,鼻子一酸,嗓眼里便有了咸滋滋的东西。
灶间里忽然争扭了起来,只听见阿娘急吁吁地,不,不,郑家湾不作兴的,我妗娘要咒死我的!又听得大师傅说,去你娘个郑家湾,去你娘个酸妗娘,你被他们害苦了!”什么东西咚地翻倒,吓着我一下子钻进了被窝,转而一想,我怎么能丢下阿娘不管?又钻出了被窝想喊救命。听听,他们已经不打了,正亲亲热热地说着什么。我松了口气,觉得大人们真怪,白日里一副样子,半夜三更又另一副样子忽然,我觉得哪儿不对劲,觉得他们在干什么坏事,妈妈的训导在我耳膜上敲响:床头吃糯柿也瞒不了人,干坏事决没有好下场
那一夜我睡得乱七八糟。早晨,我正给弟妹们盛粥的时候,孵坊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师傅跨进了我家门槛,我的手一颤,粥汤便泼了出来。
“你阿娘呢?”小师傅一边问一边眨巴着眼睛。
“她帮三梅娘砻谷去了。”我答“你找她什么事?”
“桂花娘、二旺娘、阿眉娘们,赊了孵坊的小鸡就不给钱,讨讨,嘻皮笑脸地说我认错人了,郑祥方说让你阿娘带我去认人呢。”
说不清不什么,我竟轻松地吁了口气。就快嘴快舌地说,小师傅,你也不要找我阿娘了,我告诉你,你记下了:
脸最俊,桂花娘;
唇最薄,阿眉娘;
圆肚鼓鼓立明娘;
肥臀蹶蹶三梅娘。
颈长长,小彭娘;
腿最短,亮亮娘;
呼天抢地二旺娘;
未讲先哭阿芳娘
小师傅就一直眨巴着眼睛,眨累了,说:我都记了,她们这回可赖不了。扭头就讨小鸡钱去了。傍晚,小师傅喊我道:阿丹,你真聪明,将她们一个个编得像画起来一般,我一认就认准了。我说,我聪明什么呀,编歌的不是我,是我阿娘!
小师傅站在门口,又开始眨巴眼睛了。
春孵将完的时候,我爸出狱了。爸坐在床沿,阿鑫站在他背后,双手搭在爸肩上一跳一跳的,妹妹们趴在爸膝上,呢呢喃喃地不知说些什么,我站在一旁,偷偷地打量着爸。除了一身的疲惫和瘦削,爸没有多大的变化,好像是出了一趟远差刚刚回到家。现在想来,爸当时肯定是在哪里收拾了一番才回家的,他怕吓坏了我们,也怕郑家湾那些错综复杂的目光。
妈被人从学校叫了回来,妈很镇定很平常的样子。直到看热闹的郑家湾人走光了,妈才拉了爸关起门来说话,他们白天说,夜晚说,清晨天未亮又嚓编者按 从小说中“阿娘”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祥林嫂的影子。她从小就是个弃婴,14岁当童养媳,16岁成寡妇,在她50年的人生历程中,一直在社会最底层。她聪明乐观,然而在饥馑的年代里她活活饿死了。她是个比祥林嫂可爱但更加可悲的人物。 聃聃小说之所以厚重,是因为它的历史,包括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风俗史。 嚓切切地说开了。第三天上午,妈忽然话锋一转,对爸说:孵坊那大师傅,3年前死了老婆,托人跟我提过几次了,要娶我们家阿娘做老婆呢,那师傅健健旺旺,实实在在,吃得苦,赚得钱,若阿娘果真跟了他,下半世也算有靠了。爸又问,那我姐的意思呢?妈答,你姐有什么主见?只是我们三亲四眷里头,可没有再嫁的女人。爸打断了妈说,那都是老封建的事了,你怎么跟村妇一般见识?妈说,我跟她们一般见识?人家要骂可是骂你们姓钱的。爸说,骂吧,骂不死人的,饿才要饿死人呢。我姐这人,郑家湾人都晓得,6岁到的我家,说是囡儿,实是丫头,整天抱我背我,又是挈尿壶又是洗尿布,有点好吃的,每每都给了我弟,她只能站一旁咽唾沫。我爸死那年她才14岁,就让柑园前头的郑老田领去当老婆了。老田家的饭更不是好吃的,公公婆婆恶煞神一般,只要阿娘的饭碗稍稍盛满点,公公那铜烟锅就当头砸来,还不敢哭,跑到我这儿,抓一把香灰捺在伤口上,你倒是去数数,她那头上有多少疤?
妈道:别说了别说了,叫人心酸得不行。爸说,眼看这日子一天难似一天,她的岁数又一年大似一年,我们家又养不起她,有朝一日她做不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