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丹崖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家的老屋是一栋三间半的小瓦房。自从1997年弟弟去逝以后,为了使父母脱离开原来的环境,1998年就搬到4里地以外的姐姐家的一栋新房子居住,偶尔父亲会回来住上两天,说是起起火,不然房子很快就会塌了。在2001年父亲去世的时候,我和母亲回去住了半个多月,将父亲的灵位就安置在老屋里。母亲到我这来了以后,还时不时提起我小时候的事、她年轻时的事,经常会带有点调侃地说上一句:“房子都没人住,恐怕已经快塌了。”
房子是1954年父母结婚时盖的,距今已经有55年多了。尽管是简陋、也一直没有进行过大的翻修,只是对屋顶翻修过,可是至今还是可以住人的。村里为了拓宽街道,几次希望我将老屋卖给他们,但是我坚持不肯。尽管母亲来我这以后就没有打算叫她回去,更不可能叫她到老屋去住,但留着总给人感觉有个家,图得就是让母亲心里安稳。
今年4月30号我回家将母亲安葬完以后,临走时就将老屋的处理权交给了姐姐。前两天姐姐来电话说:“已经老房子卖让给了村委会!”尽管我心里明白,老屋呆在那的确影响乡亲们的通行,可是一旦放弃我心里还是舍不得、觉得空落落的!尽管还没有正式被扒掉,可我心里已经感觉到失落。所以,我特意让外甥拍两张照片给我以作为留念。
房子是一栋典型的胶东民居结构,东北、河北一带与此也大同小异。在房子的腰展以下是用石头砌成,尽管不是什么青板石,但也是雕琢的整整齐齐。腰展以上是用青砖包垛起四角以后,中间用土坯填充,外边用石灰抹腻以后看上去并不显得简陋。屋顶是一根比较粗大的木头架在两边三角形的山墙上作脊檩,两边顺坡架有四五根细一些的檩子。在檩子上用高粱杆扎成的一把一把的、绕过脊檩横铺在檩子上作橼子。在橼子上面再附上夹有麦草的黄泥,黄泥上捋的是青色的小瓦。
一进门是一间吃饭和待客正屋,靠门口的左右有两个炉灶。家里人总感觉我不会做饭,可是我对这两个炉灶却并不陌生,我小的时候就愿意帮母亲烧火。小的时候我帮着拉风箱,因为力气不够,拉的吭哧、吭哧的不连贯,常常是母亲将饭做到锅里以后就叫我:“走开,干你自己的事去。”有时父母下午干活回来的晚,我放学回家以后就将锅里填上水、放上篦子,将干粮放到锅里生火热一下,有时还试着在锅底烧点“玉米糊糊”(胶东叫米汤)。记得第一次做时“扑”的满锅都是玉米茬子。
左边一间右边两间,每一间的南边靠窗户的一侧都砌有一台火炕。我特别怀念胶东的火炕。在冬天,外边冰天雪地、可是坐在炕上却暖融融的,一家老少围坐在炕头上,用棉被盖着脚,白天干活、晚上聊天,有时邻居或亲戚来串门,更是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新鲜事情。我每次回家,都喜欢睡在土炕上。以前都是直接睡在炕席上,后来条件好了点才铺上了一条褥子。每年过年我带夫人回家,母亲都会在炕上铺上两层褥子,怕得是城里人闲硬“杠得慌”在土炕的窗户边起了一个窗台,那是我带的时间最多的地方——坐在炕上、趴在窗台上做作业!窗户上的缝隙是母亲用书纸糊上的,可是那个地方也被我用铅笔涂鸦的乱七八糟。没到过年的时候,母亲都会花钱买来红纸或白纸糊在窗户上,被我涂鸦以后也从来不在乎。现在想来似乎母亲认为我在纸上涂鸦的都是文字,在她的眼里是很神圣的“学问”
在房子的后边有一个园子,但是那块地皮没有记录在我家的房契里边,所以可以耕种但不能用墙圈起来。园子里种了几株洋姜,每年秋天都可以挖出来吃,脆脆的,感觉是那么可口,记忆中比现在的苹果还要好吃。后来,越挖洋姜生长的范围越大,长的洋姜也就多的吃不完,这时母亲就为我们腌制起来。另外还有一颗桑树,我不知道是从哪里移来的的一颗树苗。因为别人给我的桑果是那么好吃,所以我也在后院里种了一棵。还有一颗香椿树,那可是我们家一道主要的菜,香椿趴鸡蛋、香椿拌面,都使我至今难忘。
房子的南边是用大小不一的石子砌成的院子,现在是杂草丛生,是以前可是干干净净的,因为每天傍晚不管是多忙父母都要打扫院子,后来扫院子的活就成为我放学以后的主要任务。夏天天热,一家人就在院子里摆上饭桌吃饭,吃完饭将碗筷拾掇以后,就在院子里乘凉、聊天,有时我和弟弟也会找来席子铺在院子里,躺在席子上乘凉、听故事、看星星。在靠近窗户的地方父亲专门搭了一个台子,上面可以晒东西,下面则是一排兔窝。在父母不下地干活的那几年就养了七八只白兔。为了吃水的方便,后来在院子的中间打了一眼井。因为农村没有排水系统,一旦洗衣服等用水多的时候,水就流的满院子都是,所以我就在井的旁边挖了一个旱井,井里填满鹅卵石作为自家的排水井,至今还没有被泥淤满。
现在院子的围墙是父亲后来翻新过的,我记得以前在下雨时倒塌过几次,其中一次倒塌时父亲生病、身体不好,雨停以后是我和弟弟一起砌起来的。那是我第一次砌墙,尽管是砌的有点弯、中间还鼓起个肚,可是父母还是鼓励说:“不错,像那么个样子!”那堵碎石砌成的墙不仅有我的成就,也有我小时候的幻想——当我上厕所时,望着墙缝的一个个台阶、蜿蜒而上,脑子里显现的是小兵张噶电影中武工队翻墙越屋的路线。老屋老的不能再老了,周围邻居的房屋先后都翻新了,变得高大明亮,可是我家的老屋还是原来的样子。当我每次回到老屋时,我也没有感觉到他的破旧,反倒是感觉十分地亲切和温暖。那些宽敞明亮的大屋,对于我却没有什么吸引力。就连我城里长大的夫人,回去住过两次以后也产生了一丝感情。当听说要被拆掉老屋的时候,自言自语到:“收拾一下还是可以住人的。”老屋即将被拆除了,村子里的街道也将会变得宽敞,也会因减少一栋破旧的老房子而使新的砖墙大屋显得更加整齐和气派,可是我童年的记忆却不会被随之抹去。这个记忆将伴随我到生命的终点、跟我终生,不!我将我对老屋的记忆写出来,她就将带着我的记忆与文字一起永存!
我家的老屋是一栋三间半的小瓦房。自从1997年弟弟去逝以后,为了使父母脱离开原来的环境,1998年就搬到4里地以外的姐姐家的一栋新房子居住,偶尔父亲会回来住上两天,说是起起火,不然房子很快就会塌了。在2001年父亲去世的时候,我和母亲回去住了半个多月,将父亲的灵位就安置在老屋里。母亲到我这来了以后,还时不时提起我小时候的事、她年轻时的事,经常会带有点调侃地说上一句:“房子都没人住,恐怕已经快塌了。”
房子是1954年父母结婚时盖的,距今已经有55年多了。尽管是简陋、也一直没有进行过大的翻修,只是对屋顶翻修过,可是至今还是可以住人的。村里为了拓宽街道,几次希望我将老屋卖给他们,但是我坚持不肯。尽管母亲来我这以后就没有打算叫她回去,更不可能叫她到老屋去住,但留着总给人感觉有个家,图得就是让母亲心里安稳。
今年4月30号我回家将母亲安葬完以后,临走时就将老屋的处理权交给了姐姐。前两天姐姐来电话说:“已经老房子卖让给了村委会!”尽管我心里明白,老屋呆在那的确影响乡亲们的通行,可是一旦放弃我心里还是舍不得、觉得空落落的!尽管还没有正式被扒掉,可我心里已经感觉到失落。所以,我特意让外甥拍两张照片给我以作为留念。
房子是一栋典型的胶东民居结构,东北、河北一带与此也大同小异。在房子的腰展以下是用石头砌成,尽管不是什么青板石,但也是雕琢的整整齐齐。腰展以上是用青砖包垛起四角以后,中间用土坯填充,外边用石灰抹腻以后看上去并不显得简陋。屋顶是一根比较粗大的木头架在两边三角形的山墙上作脊檩,两边顺坡架有四五根细一些的檩子。在檩子上用高粱杆扎成的一把一把的、绕过脊檩横铺在檩子上作橼子。在橼子上面再附上夹有麦草的黄泥,黄泥上捋的是青色的小瓦。
一进门是一间吃饭和待客正屋,靠门口的左右有两个炉灶。家里人总感觉我不会做饭,可是我对这两个炉灶却并不陌生,我小的时候就愿意帮母亲烧火。小的时候我帮着拉风箱,因为力气不够,拉的吭哧、吭哧的不连贯,常常是母亲将饭做到锅里以后就叫我:“走开,干你自己的事去。”有时父母下午干活回来的晚,我放学回家以后就将锅里填上水、放上篦子,将干粮放到锅里生火热一下,有时还试着在锅底烧点“玉米糊糊”(胶东叫米汤)。记得第一次做时“扑”的满锅都是玉米茬子。
左边一间右边两间,每一间的南边靠窗户的一侧都砌有一台火炕。我特别怀念胶东的火炕。在冬天,外边冰天雪地、可是坐在炕上却暖融融的,一家老少围坐在炕头上,用棉被盖着脚,白天干活、晚上聊天,有时邻居或亲戚来串门,更是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新鲜事情。我每次回家,都喜欢睡在土炕上。以前都是直接睡在炕席上,后来条件好了点才铺上了一条褥子。每年过年我带夫人回家,母亲都会在炕上铺上两层褥子,怕得是城里人闲硬“杠得慌”在土炕的窗户边起了一个窗台,那是我带的时间最多的地方——坐在炕上、趴在窗台上做作业!窗户上的缝隙是母亲用书纸糊上的,可是那个地方也被我用铅笔涂鸦的乱七八糟。没到过年的时候,母亲都会花钱买来红纸或白纸糊在窗户上,被我涂鸦以后也从来不在乎。现在想来似乎母亲认为我在纸上涂鸦的都是文字,在她的眼里是很神圣的“学问”
在房子的后边有一个园子,但是那块地皮没有记录在我家的房契里边,所以可以耕种但不能用墙圈起来。园子里种了几株洋姜,每年秋天都可以挖出来吃,脆脆的,感觉是那么可口,记忆中比现在的苹果还要好吃。后来,越挖洋姜生长的范围越大,长的洋姜也就多的吃不完,这时母亲就为我们腌制起来。另外还有一颗桑树,我不知道是从哪里移来的的一颗树苗。因为别人给我的桑果是那么好吃,所以我也在后院里种了一棵。还有一颗香椿树,那可是我们家一道主要的菜,香椿趴鸡蛋、香椿拌面,都使我至今难忘。
房子的南边是用大小不一的石子砌成的院子,现在是杂草丛生,是以前可是干干净净的,因为每天傍晚不管是多忙父母都要打扫院子,后来扫院子的活就成为我放学以后的主要任务。夏天天热,一家人就在院子里摆上饭桌吃饭,吃完饭将碗筷拾掇以后,就在院子里乘凉、聊天,有时我和弟弟也会找来席子铺在院子里,躺在席子上乘凉、听故事、看星星。在靠近窗户的地方父亲专门搭了一个台子,上面可以晒东西,下面则是一排兔窝。在父母不下地干活的那几年就养了七八只白兔。为了吃水的方便,后来在院子的中间打了一眼井。因为农村没有排水系统,一旦洗衣服等用水多的时候,水就流的满院子都是,所以我就在井的旁边挖了一个旱井,井里填满鹅卵石作为自家的排水井,至今还没有被泥淤满。
现在院子的围墙是父亲后来翻新过的,我记得以前在下雨时倒塌过几次,其中一次倒塌时父亲生病、身体不好,雨停以后是我和弟弟一起砌起来的。那是我第一次砌墙,尽管是砌的有点弯、中间还鼓起个肚,可是父母还是鼓励说:“不错,像那么个样子!”那堵碎石砌成的墙不仅有我的成就,也有我小时候的幻想——当我上厕所时,望着墙缝的一个个台阶、蜿蜒而上,脑子里显现的是小兵张噶电影中武工队翻墙越屋的路线。老屋老的不能再老了,周围邻居的房屋先后都翻新了,变得高大明亮,可是我家的老屋还是原来的样子。当我每次回到老屋时,我也没有感觉到他的破旧,反倒是感觉十分地亲切和温暖。那些宽敞明亮的大屋,对于我却没有什么吸引力。就连我城里长大的夫人,回去住过两次以后也产生了一丝感情。当听说要被拆掉老屋的时候,自言自语到:“收拾一下还是可以住人的。”老屋即将被拆除了,村子里的街道也将会变得宽敞,也会因减少一栋破旧的老房子而使新的砖墙大屋显得更加整齐和气派,可是我童年的记忆却不会被随之抹去。这个记忆将伴随我到生命的终点、跟我终生,不!我将我对老屋的记忆写出来,她就将带着我的记忆与文字一起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