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红顶位面商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可最令人ft的是,这么一个野蛮人,却大摇大摆地自称自己是大禹之后,所以国号为“夏”,奉的是金德,也要在华夏正朔的五德循环里占那么一席之地。打下长安以后,赫连勃勃曾经在统万城的南边刻石颂德,里面说“我皇祖大禹以至圣之姿……网漏殷氏,用使金晖绝于中天……于赫灵祚……金精南迈”。大致意思就是说:老子是大禹后裔,自从殷商以来金德一直混的不太好,一直到我,这才算是金德复兴云云。具体赫连勃勃怎么推演的已经不可考,我估计可能是因为他和后秦之间颇有渊源——后秦属木德,按五行相胜系统的算法,金克木,这就对的上卯了;唯一的问题是,后秦是人家东晋灭的…………算了,俺干嘛要给他找理由算正统?反正他这个金德来路不明,事实上也没几个人承认。
这十几国在中原闹腾了许久,最后终于被鲜卑族的北魏统一,北边这才算是安定下来。北魏是什么德咱们等会再说,先回过头来说说南边。
其实南边的形势比北边就简单清楚的多了。西晋末代皇帝司马邺被刘曜拿下的时候,正好晋室里有个叫司马睿的皇族在长江以南的建邺呆着。当时“永嘉南渡”才过去六年,人心惶惶群龙无首,大家看司马家也剩不下什么好枣儿了,于是矮子里拔高个,把他拥戴为帝,继承皇统,史称东晋。
东晋局势比起西晋要稳定多了,长江横在那里就是天然的马齐诺防线。只要北方五胡诸国没出古德里安与曼施坦因,这个偏安江南的朝廷就能一直平安无事。虽然东晋也组织过几次北伐,可都被少数民族兄弟们敲了回来,于是只好乖乖地趴在江南养活那一大窝磕药的名士。北方诸国中只有符坚认认真真南征了一次,可惜淝水之战客场惨败,让东晋躲过了一场大劫。这件事经常被江南名士拿来吹牛,说咱家才是正统,看见了吗,老天爷保佑着呢。
东、西晋其实是后世学历史的人为了考研划重点方便而分的,当时人家江南可是坚定地认为只有一个晋朝;既然只有一个晋朝,那德自然无需改动,于是东晋也是金德————同时期的北边,什么水德木德火德金德掐的正欢实,东晋都是置身局外,冷眼旁观,嗤以之鼻,最多从牙缝里蹦出三个字:“哼,伪朝!”
公元420年,那时候北魏还在打扫北方中原地带,东晋出了一场大变故,被自己朝中的大将刘裕逼着禅位,刘裕代晋称帝,国号“宋”,史称刘宋。
刘裕这人是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在东晋服役那几年屡立奇功,最远曾经打下过长安,后来又被“金德”小太阳赫连勃勃撵出去了。这个人的身世很有意思,据他自己说是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后——如果这个谱系是真的话,他倒是与刘向、刘歆两父子有亲戚关系呢。小时候他也是靠卖草鞋为生,跟当年那位大耳朵的汉室宗亲际遇颇为类似。
按说他跟汉朝皇室这么有缘分,篡了位以后该说自己复兴汉室才对。不过刘裕大概是知道那时候去汉朝灭亡有几百年了,已经没什么号召力;何况有刘渊前车之鉴,还是换个国号的好。刘裕篡位前是被封为宋公,于是国号就是宋了。
国号换掉,那么德自然也得要换。五行相生,金生水,刘宋就应该是水德,尚黑。《宋书?祥瑞志》里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在东晋义熙十一年的时候,建康(因为要避司马邺的讳,所以东晋初建邺就改名为建康了,就是今天的南京。)的西明门忽然塌陷,闹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水灾。这当然不是豆腐渣工程的错,西方属金,西明门就是指金乡之门,被水毁了,恰好就是金德衰水德兴旺的迹象。所以读宋书,经常可以看到皇帝老儿穿着黑介帻单衣晃来晃去,就是尚黑服色的缘故。
刘宋王朝过了六十几年,被萧道成推dao。萧道成的南齐不用说,萧字草字头,属木;加上水生木,于是齐就应木德,尚青色。关于这个的符兆还是一如既往地玄,说萧道成十七岁那年梦见一条青龙追着西边的落日跑,有术士解释说落日就是刘宋,这青龙自然就是萧道成;而他的儿子萧赜十三岁那年,梦见穿着木屐在宫里溜达。木屐当然是木头做的,暗示他早晚会登基云云。这还算是祥瑞里比较有创意的,其他废物点心就只会比照着史书,编造说哪里哪里又看见一条青龙云云,叫人看了想打瞌睡。
南齐传了五十五年,终“禅让”于梁。那么梁是什么德呢?经过前面这么多朝代的熏陶,大概大家都猜的出,木生火,梁一定是火德喽?……桀桀桀,今次你就说错了呀!
梁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是一个奇怪的家伙,他本来也是南齐皇室宗亲,他老爸就是萧道成的亲弟弟;有这么一层关系在,他就算踢开末代皇帝萧宝融,自己继承南齐的皇位也完全合法。不过他不干,非要用自己的封号“梁”来做国号,明摆着想另立新朝新气象;立新朝也罢,然而在议德的时候,他却又搬出自己是齐朝皇族的身份,说大家都是一家人,谈什么五行生克的就见外了;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前朝什么德咱也是什么德。于是乎,这“五德之说”第一次蒙上了“亲情”的色彩,而齐梁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对真正连续同德的朝代。(秦汉、前后赵本来也是同德,但那是在不承认前者正统地位的前提下,所以不算)
后来梁被北边投诚过来的侯景折腾了一气,元气大伤,最后被大将陈霸先篡了位。这位陈霸先是个老实人,梁是木德,木生火,那么陈朝自然就是火德,整个过程中规中矩,乏善可陈。一方面是因为没什么可争议的,另一方面也证明南朝对五德之说也开始不怎么重视了。
综观东晋以及南四朝,五德循环波澜不惊,个个都是顺理成章继承下来。相比起南朝“德”的平稳过渡,长江北边的“德”可就真称得上是热闹非凡。
长江北面最早当老大的是北魏,北魏的皇族拖把头……不对,拓拔氏源出黑龙江,是鲜卑族。五胡乱华的时候,拓拔氏也南下想瓜分中原花花世界,在山西建起了代国,后来被符坚攻灭。等到前秦崩溃,拓拔珪趁机跑到内蒙古重建代国,然后改国号为魏。
别看这北魏一派游牧民族气象,来头却还十分正点哩。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拓拔氏最早系出黄帝!!黄帝有个儿子叫昌意,被封到了北边大鲜卑山,就是拓拔氏的先祖。无论邹衍还是刘向、刘歆,“五德始终说”排的世系里黄帝都是属于后土之德,而北方俗语里“土”字念“托”,“后”字念“拔”,这就是拓拔氏的起源……强吧?完全无敌的设定,这比那个《从机器猫看阶级斗争残酷本质》就更有想象力。
既然北魏自称是黄帝之后,那连符瑞什么的也省了。拓拔珪改国号称帝的时候,就依照这个说法,上应土德,服色尚黄,干脆利落。啧啧,看看人家北魏多气派,别的朝代都是参考着前朝之德来确定自己的德行,比如汉是火,魏就是土;宋是水,齐就是木;只有北魏煌煌大气,不跟那些小家伙蜗角相争,直接从黄帝开始论辈份,根正苗红……当然啦,这是官方的说法,实际上拓拔氏在北魏之前一个带“德”的势力都没消灭过,无牛可吹,无德可替,只能走祖宗路线。所以这个北魏的“土德”是横空出世,没法排进五德始终说的循环里去。
后来北魏在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五十一年以后,到了公元490年,太和十四年,一代明君魏孝文帝拓拔宏开始亲政。拓拔宏雄才大略,精熟汉典,终于觉察到本朝这个“土德”来路实在不正,和历代传下来的顺序接不上榫头,于是下诏让群臣讨论讨论,看能不能换一个更合适的“德”,或者找出个更合适的解释来。
这一下不得了,惊起了座下无数读圣贤书的闲人。要知道,这北魏群臣多是些机关干部,最喜欢开会,解决问题与否倒还次要,最重要的是能过嘴瘾。当年北魏历代皇帝想迁都洛阳,这些大臣就嘁嘁碴碴聊了半天也没个定论,只好搁置。前两年拓拔宏因为多了句嘴,问祭祀太庙该用“禘”还是“祫”字来形容,又引得大臣们兴高采烈地又发帖子又灌水,折腾了半天也没结论,最后拓拔宏自己锁帖了事。现在既然皇帝开了新话题,大家岂能放过,于是纷纷引经据典,引发了一场大辩论。
最先站出来的是中书令高闾,他是个书生,文学青年出身,比较有学问。他说五德之说本自汉代开始,一共有三种说法,张苍认为是水德,贾谊、公孙臣认为是土德、刘向认为是火德;水德从逻辑上说不通,而土德则是把秦朝当成正统,都不足取,所以汉的火德应该是直接取代周的木德,这才合乎天理。以后魏土德代汉火德,晋金德代魏土德,赵水德代了晋金德,(前)燕木德代了赵水德,(前)秦火德代了燕木德。秦虽然不是我们灭的,但它灭亡的时候恰好我大魏始称帝,所以我们应当接替秦的正朔,火生土,咱们大魏还是土德。
听到他这么一说,旁边跳出二人,一个是秘书丞臣李彪,一个是著作郎崔光,他们都是拓拔宏身边的重臣,掌握着修史的大权,自然嗓门比别人大些。他们两个觉得,你高闾小p孩一个懂什么?老爷我是专门修史的,这方面我们才是行家。我大魏当年神元皇帝拓拔力微跟晋武帝司马炎是好哥儿们,后来刘聪、石勒肆虐的时候,本朝两位皇帝还帮过晋朝的忙,晋朝一直感恩不尽;后来平文皇帝抵抗过符坚,太祖灭掉了后燕,这才有了大魏的天下。无论赵啊秦啊燕啊全都是僭越之辈,是伪政权,不能算五德循环之内。魏有恩于晋,而晋朝灭亡的时候,正好又是平文皇帝兴旺的时间,那么继承晋金德的理应就是我大魏,应水德之象。再说了,晋灭后的六十几年里本朝服色一直都是黑色的,这难道不是天意吗?这实在就是天意呀!
简而言之,他们两个的意见就是我大魏当年跟晋有过渊源,理应继承其正朔,中间的那些朝代全不算————他们可真强,轻轻“不算”二字,就忽略掉了足足一百八十六年,奥运会都能举办四十六届了。这让当年的张苍都为之汉颜。
这两派各执一词,叽叽喳喳地吵啊吵啊,拓拔宏听的是头晕脑涨,也不知道听谁的好,末了摆摆手,缩着脖子说让大臣们都商量一下吧。这一下子,大家吵的更欢实了,从八月份一直讨论到了来年正月,足足五个多月,官僚作风实在不输后世宋代那群玩“濮议”的大臣。
最后,那一班大臣联名上了一份奏表,说经过组织仔细研究(废话,五个月了都),我们觉得还是崔老师说的有道理,大魏应该顺水德,以接替晋的金德。拓拔宏被他们闹的没脾气了,回旨说你们说什么就是什么吧。于是从这一年起,太和十五年,北魏不再是土德,而是水德,服色尚黑,总算是搀和进“五德循环”的次序里来了。
打那以后,北魏孝文帝拓拔洪算是见识到了那些家伙捣糨糊的能量。等到三年之后他想迁都的时候,就再也不敢搞民主讨论了。他先拉着一群老少爷们儿说咱们今天南征啊大家跟着我走,等到了洛阳以后全都走不动了,这拓拔宏才说既然大家都走到这里了,索性别回去了,就定都这里算了。事实既成,群臣没奈何,只好答应。从此北魏定都洛阳,进一步汉化,逐渐走向强国之路。这幸亏是先斩后奏,若是拓拔宏按老办法让他们商量,恐怕这历史就得改写了。
孝文帝迁都后三十四年,公元528年,契胡酋长尔朱荣入洛阳,杀了胡太后与元钊,另立了元子攸为帝(那时候拓拔氏已经汉化,改姓元)。公元530年,元子攸亲手杀了尔朱荣,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又杀了元子攸,另立了元恭为帝。这时候在冀州的大军阀高欢发兵杀了元恭,击败尔朱兆,立了元修为帝。534年,元修跟高欢有了矛盾,就逃到了关中,依附另外一个地方实力派人物宇文泰。高欢没奈何,新立了元善为帝,迁都邺。而一年后,元修被杀,宇文泰找了另外一个皇室成员元宝炬当皇帝。于是经过这么一番乱七八糟的折腾,北魏出现了两个皇帝,就此分裂成高欢的东魏和宇文泰的西魏。
甭管这魏是东是西,毕竟都是魏,所以两魏名义上全部都是水德。可惜好景不长,公元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废了皇帝,建立了北齐;而七年之后,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也废掉了皇帝,建立了北周。于是中原分裂,形成周、齐对峙的局面。
这样一来,问题就浮上水面了,魏只有一个,德只有一个,如今一分为二,这怎么算呢?这高洋、宇文觉都是*出身,都有着天下英雄舍我取谁的气度,觉得自家才是正统,于是彼此都不理睬对方。北齐先宣称自己承魏水德,应木德,尚青;接着北周不甘示弱,也宣布自己为木德。
神奇的事情在这时候出现了:不晓得哪个变态出的主意,北周这个“木德”应的非常古怪,木德尚青,而北周的服色却是尚黑,是水德之色;他们又宣布实行古代夏朝的历法,而夏朝分明是金德;更离谱的是,宇文家自己公布的族谱里,最早的祖先是神农氏炎帝,炎帝却是火德…………这就完全彻底地乱了套。本来一朝一色,习为定制,到了宇文家就成了五颜六色的万花筒,除了黄土以外,四德俱全,倒也算得上是另类的行为艺术。对此我除了说声“靠”以外,就没别的评论。
靠归靠,这四彩斑斓的北周却真成就了一番霸业,在公元557年灭掉了北齐,统一北方,想来是上天也被这不按规矩出牌的宇文一族气糊涂了。
周武帝宇文护死后,他儿子宇文赟接替了皇位,就是周宣帝。这小子是个废柴,整天都在后宫嘿咻嘿咻,也不理国政。他有个妃子姓杨,这妃子的爸爸当然也姓杨……咳,咳……不说废话了,她父亲就是今后开创一代圣世的隋文帝杨坚。
宇文赟只在位两年,就在“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后宫生活中累死了。他年仅八岁的儿子即位,辅佐朝政的自然就是身为外戚的杨坚。接下来的故事就算没听过这段历史的人也能想象的到,公元581年,杨坚废掉这个小娃子,自己做上了皇位,隋朝诞生了。
隋代的是北周,而后者本来“德性”就是乱七八糟的,于是这隋朝索性快刀斩乱麻,只认准了“木德”说事,别的一概忽略。按照五德相生,木生火,隋应火德。早年有人献过图谶,说“赤帝降精,感应而生隋也。故隋以火德为赤帝天子”,还有人看见一大堆龙满处转悠;甚至在杨坚收到禅让书的时候,有人看到一只朱雀降临在宫殿之上……反正都是老掉牙的符瑞桥段,总之能证明隋应火德乃是天命所受就成。接着就好办了,受禅,登基,宣布本朝火行,朝会之服、旗帜、牺牲尽尚赤,over。
有意思的是,此时江南的陈朝也是火德。从西晋灭亡开始,南北两边演变出两套彼此独立的五德循环次序,而且都自认来路正统,对方是僭伪;于是北边骂南边是岛夷,南边骂北边的是索虏,谁也看不起谁。然而造化神工,经过这几百年的轮回,这两条线的终点站“陈”与“隋”一南一北恰好都是火德,倒是巧合。究竟谁才是真命天子,就看哪家的火烧的更旺盛了。
公元588年,隋军南征,五十一万大军南下讨陈,兵临建康。没有人能够阻止陈朝的灭亡,就连隋军总指挥杨广自己也不能。大军杀入建康,拿住在藏在井底的陈后主,(井者水也,陈朝的火德天子躲到井里,你说那还能落着好吗?)从此中国经过三百多年的大分裂终于恢复了统一。而“五德循环”的两条分支在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混乱之后,也终于合二为一,重新并到了一起…………谢天谢地,不然我就要他喵的累死了。
隋传了二世,终于被超级败家子杨广败的精光,天下大乱。李渊父子太原起兵,在公元618年终于逼得隋恭帝“禅让”,李渊自己做了皇帝,是为唐太祖。新朝既然创立,按习惯就得推“德”,五行相生,火生土,唐于是就顺了土,服色尚黄。
本来这件事清清楚楚,无可争议。可偏偏有人看着不顺眼,非要跳出来唱反调。这个人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唐高宗在位的时候,他写了一本《大唐千年历》,说唐的这个土德应该承的是汉的火德,而非隋的火德;为什么呢?因为从曹魏以降到隋,历代都没有统一过中国,他们都是没有资格参与“五德循环”的,不过是些五行“沴气”(就是类似汽车尾气的玩意,文人骂人最阴损)。这个王勃毕竟是大才子,手笔非凡:汉代张苍踢开秦朝让汉承周德,不过是裁掉了从周亡到汉兴之间的四十三年时间;北魏时期崔光甩掉十六国,让北魏上追晋德,也不过省略了中间一百八十六年而已;这位大爷下手比前人狠的多,轻轻四字“唐继汉德”,汉唐之间魏晋十六国南北朝三百九十八年的时光就被一刀切掉扔进下水道去了。这个算法实在是太过荒唐,连朝廷都觉得不象话,根本不予以采用。
到了武则天夺了李氏天下后,把国号改为了“周”,追认周文王为武氏始祖。周按邹衍的说法乃是火德,于是武周于是也跟着祖宗学,应了火德,旗帜尚赤。这又是一个不按牌理出牌的主儿,因为无论是“五行相克”还是“五行相生”都解释不了为啥唐“土德”以后会是周的“火德”。不过错归错,却没人敢纠正,这可以理解,换了我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时代,也一样装聋做哑,为什么?旁边周兴、来俊臣都支楞着耳朵呐,万一我说了什么话惹得武则天不高兴,被请进大瓮里洗桑拿,那可怎么办?总不能指望狄仁杰来救我啊。
反话是没人愿意说,说奉承话的却是大有人在。武则天曾经建起过一座祭祀用的明堂,后来天有不测风云,那天整个明堂“呱”地一声被火烧成白地了。武则天心里这个郁闷啊,整天在宫里蹲着画圈。这时有个叫张鼎的左史谄媚地说:“这个大火在王屋上燃烧,正合我大周火德兴旺之象呐,这是祥瑞啊。”气的左拾遗刘承庆上书直言:这小子哪儿是奉承,这分明是在说风凉话啊。陛下你可千万别信。”
当初武则天刚登基的时候,李嗣真给她上了一个表,又把王勃的旧话重提,建议把周、汉尊为二王后,其他的小朝代尤其是北周、隋要降格处理。这一次武则天恩准,颁令全国改制,于是只有周、汉两朝被尊为正统,其他的包括“唐”全变列国了。
后来唐中宗李睿复了位,怎么看这些政策怎么不顺眼,于是一股脑全废掉,改用唐初的政策。
一直到了天宝年间,歌舞生平,就有温饱的闲人想追求更高层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追求,而想要更高追求就得升官,升官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上书朝廷,以得到皇帝青睐。当时上书言事的人为求能吸引眼球,不惜在奏章里说些奇怪的话,话说的越是诡异,观点越是新奇,就越容易得到注意。这其中就有一个叫崔昌的人拿王勃的旧文改了个名字,然后上交朝廷。这一次正赶上唐玄宗在位,他大概也是位行为艺术家,觉得这说法真新鲜,有意思,而且宰相李林甫也赞成,于是准了。结果周、汉重新被奉为二后主,其他朝代又被降至列国,一如武则天时代,只不过这一次承继大统的是唐的土德。甚至两年以后,礼部出了个叫《土德惟新赋》的高考作文,让考生以这件事为题谈谈感想。
后来唐玄宗扒灰扒出杨玉环,两个人恩恩爱爱,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得以把持朝政。这杨家一直是当隋是自己本家的,看到唐朝居然把隋也给贬开了,这杨国忠心里着实不舒服,于是建议说咱们不如从北魏开始算起,把北周和隋都放进“五德循环”里。唐玄宗那时候和杨玉环如胶如漆,这个面子自然得卖,于是就按杨国忠说的改制,倒霉鬼崔昌则被杨国忠贬的远远的。
就这么拉拉扯扯了两三个来回,唐的土德这才算真正稳固下来。讽刺的是,就在唐“德”稳定下来的同时,唐朝社稷却开始动荡起来,安史之乱爆发。
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等到其被平定以后,这唐朝的日子也就开始一年不如一年了。
接替玄宗的是他儿子肃宗,后来代、德、顺、宪、穆、敬一路传下来,到了唐武宗李瀍(音“缠”),他为五德之说增添了一个小应用。话说这唐武宗有一次得了病,很长时间都没好,他就开始琢磨上了... -->>
可最令人ft的是,这么一个野蛮人,却大摇大摆地自称自己是大禹之后,所以国号为“夏”,奉的是金德,也要在华夏正朔的五德循环里占那么一席之地。打下长安以后,赫连勃勃曾经在统万城的南边刻石颂德,里面说“我皇祖大禹以至圣之姿……网漏殷氏,用使金晖绝于中天……于赫灵祚……金精南迈”。大致意思就是说:老子是大禹后裔,自从殷商以来金德一直混的不太好,一直到我,这才算是金德复兴云云。具体赫连勃勃怎么推演的已经不可考,我估计可能是因为他和后秦之间颇有渊源——后秦属木德,按五行相胜系统的算法,金克木,这就对的上卯了;唯一的问题是,后秦是人家东晋灭的…………算了,俺干嘛要给他找理由算正统?反正他这个金德来路不明,事实上也没几个人承认。
这十几国在中原闹腾了许久,最后终于被鲜卑族的北魏统一,北边这才算是安定下来。北魏是什么德咱们等会再说,先回过头来说说南边。
其实南边的形势比北边就简单清楚的多了。西晋末代皇帝司马邺被刘曜拿下的时候,正好晋室里有个叫司马睿的皇族在长江以南的建邺呆着。当时“永嘉南渡”才过去六年,人心惶惶群龙无首,大家看司马家也剩不下什么好枣儿了,于是矮子里拔高个,把他拥戴为帝,继承皇统,史称东晋。
东晋局势比起西晋要稳定多了,长江横在那里就是天然的马齐诺防线。只要北方五胡诸国没出古德里安与曼施坦因,这个偏安江南的朝廷就能一直平安无事。虽然东晋也组织过几次北伐,可都被少数民族兄弟们敲了回来,于是只好乖乖地趴在江南养活那一大窝磕药的名士。北方诸国中只有符坚认认真真南征了一次,可惜淝水之战客场惨败,让东晋躲过了一场大劫。这件事经常被江南名士拿来吹牛,说咱家才是正统,看见了吗,老天爷保佑着呢。
东、西晋其实是后世学历史的人为了考研划重点方便而分的,当时人家江南可是坚定地认为只有一个晋朝;既然只有一个晋朝,那德自然无需改动,于是东晋也是金德————同时期的北边,什么水德木德火德金德掐的正欢实,东晋都是置身局外,冷眼旁观,嗤以之鼻,最多从牙缝里蹦出三个字:“哼,伪朝!”
公元420年,那时候北魏还在打扫北方中原地带,东晋出了一场大变故,被自己朝中的大将刘裕逼着禅位,刘裕代晋称帝,国号“宋”,史称刘宋。
刘裕这人是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在东晋服役那几年屡立奇功,最远曾经打下过长安,后来又被“金德”小太阳赫连勃勃撵出去了。这个人的身世很有意思,据他自己说是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后——如果这个谱系是真的话,他倒是与刘向、刘歆两父子有亲戚关系呢。小时候他也是靠卖草鞋为生,跟当年那位大耳朵的汉室宗亲际遇颇为类似。
按说他跟汉朝皇室这么有缘分,篡了位以后该说自己复兴汉室才对。不过刘裕大概是知道那时候去汉朝灭亡有几百年了,已经没什么号召力;何况有刘渊前车之鉴,还是换个国号的好。刘裕篡位前是被封为宋公,于是国号就是宋了。
国号换掉,那么德自然也得要换。五行相生,金生水,刘宋就应该是水德,尚黑。《宋书?祥瑞志》里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在东晋义熙十一年的时候,建康(因为要避司马邺的讳,所以东晋初建邺就改名为建康了,就是今天的南京。)的西明门忽然塌陷,闹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水灾。这当然不是豆腐渣工程的错,西方属金,西明门就是指金乡之门,被水毁了,恰好就是金德衰水德兴旺的迹象。所以读宋书,经常可以看到皇帝老儿穿着黑介帻单衣晃来晃去,就是尚黑服色的缘故。
刘宋王朝过了六十几年,被萧道成推dao。萧道成的南齐不用说,萧字草字头,属木;加上水生木,于是齐就应木德,尚青色。关于这个的符兆还是一如既往地玄,说萧道成十七岁那年梦见一条青龙追着西边的落日跑,有术士解释说落日就是刘宋,这青龙自然就是萧道成;而他的儿子萧赜十三岁那年,梦见穿着木屐在宫里溜达。木屐当然是木头做的,暗示他早晚会登基云云。这还算是祥瑞里比较有创意的,其他废物点心就只会比照着史书,编造说哪里哪里又看见一条青龙云云,叫人看了想打瞌睡。
南齐传了五十五年,终“禅让”于梁。那么梁是什么德呢?经过前面这么多朝代的熏陶,大概大家都猜的出,木生火,梁一定是火德喽?……桀桀桀,今次你就说错了呀!
梁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是一个奇怪的家伙,他本来也是南齐皇室宗亲,他老爸就是萧道成的亲弟弟;有这么一层关系在,他就算踢开末代皇帝萧宝融,自己继承南齐的皇位也完全合法。不过他不干,非要用自己的封号“梁”来做国号,明摆着想另立新朝新气象;立新朝也罢,然而在议德的时候,他却又搬出自己是齐朝皇族的身份,说大家都是一家人,谈什么五行生克的就见外了;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前朝什么德咱也是什么德。于是乎,这“五德之说”第一次蒙上了“亲情”的色彩,而齐梁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对真正连续同德的朝代。(秦汉、前后赵本来也是同德,但那是在不承认前者正统地位的前提下,所以不算)
后来梁被北边投诚过来的侯景折腾了一气,元气大伤,最后被大将陈霸先篡了位。这位陈霸先是个老实人,梁是木德,木生火,那么陈朝自然就是火德,整个过程中规中矩,乏善可陈。一方面是因为没什么可争议的,另一方面也证明南朝对五德之说也开始不怎么重视了。
综观东晋以及南四朝,五德循环波澜不惊,个个都是顺理成章继承下来。相比起南朝“德”的平稳过渡,长江北边的“德”可就真称得上是热闹非凡。
长江北面最早当老大的是北魏,北魏的皇族拖把头……不对,拓拔氏源出黑龙江,是鲜卑族。五胡乱华的时候,拓拔氏也南下想瓜分中原花花世界,在山西建起了代国,后来被符坚攻灭。等到前秦崩溃,拓拔珪趁机跑到内蒙古重建代国,然后改国号为魏。
别看这北魏一派游牧民族气象,来头却还十分正点哩。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拓拔氏最早系出黄帝!!黄帝有个儿子叫昌意,被封到了北边大鲜卑山,就是拓拔氏的先祖。无论邹衍还是刘向、刘歆,“五德始终说”排的世系里黄帝都是属于后土之德,而北方俗语里“土”字念“托”,“后”字念“拔”,这就是拓拔氏的起源……强吧?完全无敌的设定,这比那个《从机器猫看阶级斗争残酷本质》就更有想象力。
既然北魏自称是黄帝之后,那连符瑞什么的也省了。拓拔珪改国号称帝的时候,就依照这个说法,上应土德,服色尚黄,干脆利落。啧啧,看看人家北魏多气派,别的朝代都是参考着前朝之德来确定自己的德行,比如汉是火,魏就是土;宋是水,齐就是木;只有北魏煌煌大气,不跟那些小家伙蜗角相争,直接从黄帝开始论辈份,根正苗红……当然啦,这是官方的说法,实际上拓拔氏在北魏之前一个带“德”的势力都没消灭过,无牛可吹,无德可替,只能走祖宗路线。所以这个北魏的“土德”是横空出世,没法排进五德始终说的循环里去。
后来北魏在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五十一年以后,到了公元490年,太和十四年,一代明君魏孝文帝拓拔宏开始亲政。拓拔宏雄才大略,精熟汉典,终于觉察到本朝这个“土德”来路实在不正,和历代传下来的顺序接不上榫头,于是下诏让群臣讨论讨论,看能不能换一个更合适的“德”,或者找出个更合适的解释来。
这一下不得了,惊起了座下无数读圣贤书的闲人。要知道,这北魏群臣多是些机关干部,最喜欢开会,解决问题与否倒还次要,最重要的是能过嘴瘾。当年北魏历代皇帝想迁都洛阳,这些大臣就嘁嘁碴碴聊了半天也没个定论,只好搁置。前两年拓拔宏因为多了句嘴,问祭祀太庙该用“禘”还是“祫”字来形容,又引得大臣们兴高采烈地又发帖子又灌水,折腾了半天也没结论,最后拓拔宏自己锁帖了事。现在既然皇帝开了新话题,大家岂能放过,于是纷纷引经据典,引发了一场大辩论。
最先站出来的是中书令高闾,他是个书生,文学青年出身,比较有学问。他说五德之说本自汉代开始,一共有三种说法,张苍认为是水德,贾谊、公孙臣认为是土德、刘向认为是火德;水德从逻辑上说不通,而土德则是把秦朝当成正统,都不足取,所以汉的火德应该是直接取代周的木德,这才合乎天理。以后魏土德代汉火德,晋金德代魏土德,赵水德代了晋金德,(前)燕木德代了赵水德,(前)秦火德代了燕木德。秦虽然不是我们灭的,但它灭亡的时候恰好我大魏始称帝,所以我们应当接替秦的正朔,火生土,咱们大魏还是土德。
听到他这么一说,旁边跳出二人,一个是秘书丞臣李彪,一个是著作郎崔光,他们都是拓拔宏身边的重臣,掌握着修史的大权,自然嗓门比别人大些。他们两个觉得,你高闾小p孩一个懂什么?老爷我是专门修史的,这方面我们才是行家。我大魏当年神元皇帝拓拔力微跟晋武帝司马炎是好哥儿们,后来刘聪、石勒肆虐的时候,本朝两位皇帝还帮过晋朝的忙,晋朝一直感恩不尽;后来平文皇帝抵抗过符坚,太祖灭掉了后燕,这才有了大魏的天下。无论赵啊秦啊燕啊全都是僭越之辈,是伪政权,不能算五德循环之内。魏有恩于晋,而晋朝灭亡的时候,正好又是平文皇帝兴旺的时间,那么继承晋金德的理应就是我大魏,应水德之象。再说了,晋灭后的六十几年里本朝服色一直都是黑色的,这难道不是天意吗?这实在就是天意呀!
简而言之,他们两个的意见就是我大魏当年跟晋有过渊源,理应继承其正朔,中间的那些朝代全不算————他们可真强,轻轻“不算”二字,就忽略掉了足足一百八十六年,奥运会都能举办四十六届了。这让当年的张苍都为之汉颜。
这两派各执一词,叽叽喳喳地吵啊吵啊,拓拔宏听的是头晕脑涨,也不知道听谁的好,末了摆摆手,缩着脖子说让大臣们都商量一下吧。这一下子,大家吵的更欢实了,从八月份一直讨论到了来年正月,足足五个多月,官僚作风实在不输后世宋代那群玩“濮议”的大臣。
最后,那一班大臣联名上了一份奏表,说经过组织仔细研究(废话,五个月了都),我们觉得还是崔老师说的有道理,大魏应该顺水德,以接替晋的金德。拓拔宏被他们闹的没脾气了,回旨说你们说什么就是什么吧。于是从这一年起,太和十五年,北魏不再是土德,而是水德,服色尚黑,总算是搀和进“五德循环”的次序里来了。
打那以后,北魏孝文帝拓拔洪算是见识到了那些家伙捣糨糊的能量。等到三年之后他想迁都的时候,就再也不敢搞民主讨论了。他先拉着一群老少爷们儿说咱们今天南征啊大家跟着我走,等到了洛阳以后全都走不动了,这拓拔宏才说既然大家都走到这里了,索性别回去了,就定都这里算了。事实既成,群臣没奈何,只好答应。从此北魏定都洛阳,进一步汉化,逐渐走向强国之路。这幸亏是先斩后奏,若是拓拔宏按老办法让他们商量,恐怕这历史就得改写了。
孝文帝迁都后三十四年,公元528年,契胡酋长尔朱荣入洛阳,杀了胡太后与元钊,另立了元子攸为帝(那时候拓拔氏已经汉化,改姓元)。公元530年,元子攸亲手杀了尔朱荣,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又杀了元子攸,另立了元恭为帝。这时候在冀州的大军阀高欢发兵杀了元恭,击败尔朱兆,立了元修为帝。534年,元修跟高欢有了矛盾,就逃到了关中,依附另外一个地方实力派人物宇文泰。高欢没奈何,新立了元善为帝,迁都邺。而一年后,元修被杀,宇文泰找了另外一个皇室成员元宝炬当皇帝。于是经过这么一番乱七八糟的折腾,北魏出现了两个皇帝,就此分裂成高欢的东魏和宇文泰的西魏。
甭管这魏是东是西,毕竟都是魏,所以两魏名义上全部都是水德。可惜好景不长,公元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废了皇帝,建立了北齐;而七年之后,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也废掉了皇帝,建立了北周。于是中原分裂,形成周、齐对峙的局面。
这样一来,问题就浮上水面了,魏只有一个,德只有一个,如今一分为二,这怎么算呢?这高洋、宇文觉都是*出身,都有着天下英雄舍我取谁的气度,觉得自家才是正统,于是彼此都不理睬对方。北齐先宣称自己承魏水德,应木德,尚青;接着北周不甘示弱,也宣布自己为木德。
神奇的事情在这时候出现了:不晓得哪个变态出的主意,北周这个“木德”应的非常古怪,木德尚青,而北周的服色却是尚黑,是水德之色;他们又宣布实行古代夏朝的历法,而夏朝分明是金德;更离谱的是,宇文家自己公布的族谱里,最早的祖先是神农氏炎帝,炎帝却是火德…………这就完全彻底地乱了套。本来一朝一色,习为定制,到了宇文家就成了五颜六色的万花筒,除了黄土以外,四德俱全,倒也算得上是另类的行为艺术。对此我除了说声“靠”以外,就没别的评论。
靠归靠,这四彩斑斓的北周却真成就了一番霸业,在公元557年灭掉了北齐,统一北方,想来是上天也被这不按规矩出牌的宇文一族气糊涂了。
周武帝宇文护死后,他儿子宇文赟接替了皇位,就是周宣帝。这小子是个废柴,整天都在后宫嘿咻嘿咻,也不理国政。他有个妃子姓杨,这妃子的爸爸当然也姓杨……咳,咳……不说废话了,她父亲就是今后开创一代圣世的隋文帝杨坚。
宇文赟只在位两年,就在“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后宫生活中累死了。他年仅八岁的儿子即位,辅佐朝政的自然就是身为外戚的杨坚。接下来的故事就算没听过这段历史的人也能想象的到,公元581年,杨坚废掉这个小娃子,自己做上了皇位,隋朝诞生了。
隋代的是北周,而后者本来“德性”就是乱七八糟的,于是这隋朝索性快刀斩乱麻,只认准了“木德”说事,别的一概忽略。按照五德相生,木生火,隋应火德。早年有人献过图谶,说“赤帝降精,感应而生隋也。故隋以火德为赤帝天子”,还有人看见一大堆龙满处转悠;甚至在杨坚收到禅让书的时候,有人看到一只朱雀降临在宫殿之上……反正都是老掉牙的符瑞桥段,总之能证明隋应火德乃是天命所受就成。接着就好办了,受禅,登基,宣布本朝火行,朝会之服、旗帜、牺牲尽尚赤,over。
有意思的是,此时江南的陈朝也是火德。从西晋灭亡开始,南北两边演变出两套彼此独立的五德循环次序,而且都自认来路正统,对方是僭伪;于是北边骂南边是岛夷,南边骂北边的是索虏,谁也看不起谁。然而造化神工,经过这几百年的轮回,这两条线的终点站“陈”与“隋”一南一北恰好都是火德,倒是巧合。究竟谁才是真命天子,就看哪家的火烧的更旺盛了。
公元588年,隋军南征,五十一万大军南下讨陈,兵临建康。没有人能够阻止陈朝的灭亡,就连隋军总指挥杨广自己也不能。大军杀入建康,拿住在藏在井底的陈后主,(井者水也,陈朝的火德天子躲到井里,你说那还能落着好吗?)从此中国经过三百多年的大分裂终于恢复了统一。而“五德循环”的两条分支在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混乱之后,也终于合二为一,重新并到了一起…………谢天谢地,不然我就要他喵的累死了。
隋传了二世,终于被超级败家子杨广败的精光,天下大乱。李渊父子太原起兵,在公元618年终于逼得隋恭帝“禅让”,李渊自己做了皇帝,是为唐太祖。新朝既然创立,按习惯就得推“德”,五行相生,火生土,唐于是就顺了土,服色尚黄。
本来这件事清清楚楚,无可争议。可偏偏有人看着不顺眼,非要跳出来唱反调。这个人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唐高宗在位的时候,他写了一本《大唐千年历》,说唐的这个土德应该承的是汉的火德,而非隋的火德;为什么呢?因为从曹魏以降到隋,历代都没有统一过中国,他们都是没有资格参与“五德循环”的,不过是些五行“沴气”(就是类似汽车尾气的玩意,文人骂人最阴损)。这个王勃毕竟是大才子,手笔非凡:汉代张苍踢开秦朝让汉承周德,不过是裁掉了从周亡到汉兴之间的四十三年时间;北魏时期崔光甩掉十六国,让北魏上追晋德,也不过省略了中间一百八十六年而已;这位大爷下手比前人狠的多,轻轻四字“唐继汉德”,汉唐之间魏晋十六国南北朝三百九十八年的时光就被一刀切掉扔进下水道去了。这个算法实在是太过荒唐,连朝廷都觉得不象话,根本不予以采用。
到了武则天夺了李氏天下后,把国号改为了“周”,追认周文王为武氏始祖。周按邹衍的说法乃是火德,于是武周于是也跟着祖宗学,应了火德,旗帜尚赤。这又是一个不按牌理出牌的主儿,因为无论是“五行相克”还是“五行相生”都解释不了为啥唐“土德”以后会是周的“火德”。不过错归错,却没人敢纠正,这可以理解,换了我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时代,也一样装聋做哑,为什么?旁边周兴、来俊臣都支楞着耳朵呐,万一我说了什么话惹得武则天不高兴,被请进大瓮里洗桑拿,那可怎么办?总不能指望狄仁杰来救我啊。
反话是没人愿意说,说奉承话的却是大有人在。武则天曾经建起过一座祭祀用的明堂,后来天有不测风云,那天整个明堂“呱”地一声被火烧成白地了。武则天心里这个郁闷啊,整天在宫里蹲着画圈。这时有个叫张鼎的左史谄媚地说:“这个大火在王屋上燃烧,正合我大周火德兴旺之象呐,这是祥瑞啊。”气的左拾遗刘承庆上书直言:这小子哪儿是奉承,这分明是在说风凉话啊。陛下你可千万别信。”
当初武则天刚登基的时候,李嗣真给她上了一个表,又把王勃的旧话重提,建议把周、汉尊为二王后,其他的小朝代尤其是北周、隋要降格处理。这一次武则天恩准,颁令全国改制,于是只有周、汉两朝被尊为正统,其他的包括“唐”全变列国了。
后来唐中宗李睿复了位,怎么看这些政策怎么不顺眼,于是一股脑全废掉,改用唐初的政策。
一直到了天宝年间,歌舞生平,就有温饱的闲人想追求更高层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追求,而想要更高追求就得升官,升官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上书朝廷,以得到皇帝青睐。当时上书言事的人为求能吸引眼球,不惜在奏章里说些奇怪的话,话说的越是诡异,观点越是新奇,就越容易得到注意。这其中就有一个叫崔昌的人拿王勃的旧文改了个名字,然后上交朝廷。这一次正赶上唐玄宗在位,他大概也是位行为艺术家,觉得这说法真新鲜,有意思,而且宰相李林甫也赞成,于是准了。结果周、汉重新被奉为二后主,其他朝代又被降至列国,一如武则天时代,只不过这一次承继大统的是唐的土德。甚至两年以后,礼部出了个叫《土德惟新赋》的高考作文,让考生以这件事为题谈谈感想。
后来唐玄宗扒灰扒出杨玉环,两个人恩恩爱爱,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得以把持朝政。这杨家一直是当隋是自己本家的,看到唐朝居然把隋也给贬开了,这杨国忠心里着实不舒服,于是建议说咱们不如从北魏开始算起,把北周和隋都放进“五德循环”里。唐玄宗那时候和杨玉环如胶如漆,这个面子自然得卖,于是就按杨国忠说的改制,倒霉鬼崔昌则被杨国忠贬的远远的。
就这么拉拉扯扯了两三个来回,唐的土德这才算真正稳固下来。讽刺的是,就在唐“德”稳定下来的同时,唐朝社稷却开始动荡起来,安史之乱爆发。
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等到其被平定以后,这唐朝的日子也就开始一年不如一年了。
接替玄宗的是他儿子肃宗,后来代、德、顺、宪、穆、敬一路传下来,到了唐武宗李瀍(音“缠”),他为五德之说增添了一个小应用。话说这唐武宗有一次得了病,很长时间都没好,他就开始琢磨上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