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暗算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46节:被病魔击垮
老王局长告诉我,他正是担心你父亲出现这种病发不愈的情况,所以才出此下策,安排他去破译炎密,目的就是想让他沉浸在密码中而不被病魔击垮。
换句话说,组织上是想用密码把他养着,把他病发的可能性掐掉,让他无恙地安度晚年。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谁想得到破译炎密的巨大喜悦居然引发了他的心脏病,可恶地夺走了他的生命。
从重新走进红墙,到破译炎密,你父亲仅用了一百多天时间,这一方面当然是得益于破译火密已有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足以说明你父亲确实是个破译高手!啊,为密码而生,为密码而死,这对你父亲来说也许是最贴切不过的,贴切得近乎完美,美中不足的是,他至死也未能破译自己的密码:"那件事"的密码。
这密码的密底其实就是我说的,可他总不相信。
所以,此时此刻,我是多么希望你父亲在天有灵,看到我给你写的这封信,那样他也许就会相信我说的,那样,他在天之灵也许就不会再被无中生有的愧疚纠缠。
但是,无论如何,你不能让思思看到这封信,因为那样的话,她就会看见你父亲的"又一个悲哀",从而给她造成更多的悲伤二号山谷分东院和西院,走进东院,一看就像个单位,有办公楼、宿舍房、运动场所和人影声响,等等。
这里曾是老王的天下,即培训中心。
走进西院,却怎么看都不像个单位,几栋零散的小屋,隐没于葱郁的树林间,人影了无,寂静无声。
但寂静中透出的决不是闲适,而是森严。
我初次涉足这里,看它寂静落寞的样子,怎么也想不到它竟是行动局的办公地,还以为是701接待上面首长的地方。
没有人怎么行动?我问。
答:如果人都坐在家里又怎么叫行动局?可谓一语道破。
答话的人就是我那位搞谍报工作的乡党,人称"老地瓜"的老吕。
老吕不善言辞,也许是长期搞地下工作的缘故。
老吕不抽烟,据说70年代"抗美援越"期间,他在越南"行动",搞谍报,有一次,他在某酒店大厅里接了一支某女士递给他的烟抽,不久便昏迷过去,差点丢了性命,从此再不沾烟酒。
出门在外,老吕总是穿戴整齐,脖子上挂着相机,腕上箍着手表和手链,头上戴着四季分明的帽子,胸前插着两支钢笔,像一个偶尔出门的游客。
这些玩艺儿是不是武器或谍报工具,我不得而知。
问过老吕,说是没有,可我又怎能相信他说的?他是个老牌间谍,老地瓜,所有的真实都在眼睛里,不在嘴巴上。
老吕有本相册,很有意思,首先是很老派,封皮是手纺的粗布,相页是黄不啦叽的土纸,装订是麻线,整个土得掉渣;其次是很古怪,说是相册,却有大半不是相片,而是各式各样的纸条和报纸剪贴。
其中扉页就是半张香烟纸,上面有他的手迹,是这样写的:清晨醒来看自己还活着是多么幸福。
我们采取的每一个行动都可能是最后一个。
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是世上最神秘也最残酷的,哪怕一个不合时宜的喷嚏都可能让我们人头落地。
死亡并不可怕,因为我们早把生命置之度外。
你好。
我好。
老吕告诉我,这是他刚做地下工作时,他的"上线"(是一位诗人)首次与他接头时,在人力车上顺便写下的,算是一个老地瓜对小地瓜的"经验之谈",也是他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纪念品"。
那是1947年秋天,当时他是南京中央大学西语系三年级学生,从那以后,类似的纪念品时常"不约而至"。
老吕说,从解放前到解放后,从国内到国外,从大的到小的,从有名的到无名的,几乎他参与的每起地下工作都留有一定的"证据",相册里收藏的就是这类东西,具体有28张照片,11片纸条,7张报纸剪贴和5幅图片,以及一些稀奇古怪的实物,诸如一枚穿孔的钢币、一个异国信封、几张票据和名片等。
多数东西下方都有简单的文字注解。
在众多东西中,有一张照片引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照片照的是一个死人,看不见人体的一只手正伸在胸前的口袋里,好像在搜刮死者的遗物。
老吕解释说,其实不是在"搜刮",而是在"给予",是在给他"放一张银行的催款单",而那只"恐怖之手"就是他在向一个死人催款,听起来真叫人匪夷所思。
在照片下方,有老吕的亲笔,写的是:我的名字叫韦夫,请你们别再喊我胡海洋。
老吕告诉我,这个现在老是被人喊做胡海洋的越南小伙子韦夫,生前与他素不相识,死后两人却一起"合作",干了一件至今都令他倨傲不已的"杰作"。
80年代末,一个叫ro克拉特的英国导演拍了一部电影活着的死尸,讲的就是他和韦夫"合作"的故事。
至于相关的纪实性文字,更是多如牛毛,我现在收集到手的起码也在十几万字之上。
1998年,我随鲁迅文学院一行作家到越南旅游,还专门到韦夫生活过的洛山小镇去走了一趟,听到看到的东西也记了有近万字。
总之,要讲述这个故事,资料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像时间、地点、背景、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大故事、小故事,等等,可以说"无不在我心中"。
我疑虑的是,已经有那么多人,用那么多的方式讲过这个故事,如果我不能另辟蹊径,步人后尘地讲一个老套的故事,意义实在不大。
就是说,我想寻求一种新和奇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现在我决定借韦夫的灵魂来讲故事正是这种寻求的结果。
老实说,这还是老吕先生写在韦夫遗体照片下方的那句话,给我提供的灵感。
灵魂之说,就是天外之音。
请听,"天外之音"已经飘飘而来——01我的名字叫韦夫。
让我再说一遍,我的名字叫韦夫。
我所以这么看重我的名字——韦夫,是因为你们总是喊我胡海洋。
你们不知道,胡海洋既不是我的别名,也不是我的绰号或昵称,而是另外一个人的名字。
这个人以前我听都没听说过(自然不可能有什么交道),我从没想到,我和他之间会有什么瓜葛。
但是30年前,一个偶然的变故,我被人错误地当作了他。
更要命的是,30年来,这个错误一直未能得到改正,因此我也就一直蒙受不白之冤,被人们当作"胡海洋"爱着,或者恨着。
说真的,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不停地向人诉说这个错误,但听见我诉说的人恐怕没有一个。
让一个声音从一个世界穿越到另一个世界,看来真是一件困难又困难的事情,比模造一个梦想或用水去点燃火还要困难!上帝给我设置这么大困难不知是在考验我的耐心,还是为了向我说明什么,我不知道。
第47节:结实又庄重
其实,要想弄懂上帝的意图同样是困难又困难的。
上帝有时候似乎让我们明白了什么,但更多时候只是让我们变得更加迷茫。
这是没有办法的。
在我们这里,上帝同样常常让我们拿他"没办法"。
没必要太多地谈论上帝,还是来说说我吧。
我于1946年生于越南东北部的一个叫洛山的小镇,父亲是个裁缝。
一间临街的小木屋,墙壁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衣服,散不尽的蒸汽弥漫着,雾蒙蒙的,感觉像个浴室的外堂,这便是我出生的地方,我的家。
我最初的记忆似乎总是伴随着哧哧声,那是熨斗熨烫衣服时发出的声音。
在我10岁那年,我们家从北街两间小木屋迁到了热闹的南大街的一幢闪烁着霓虹灯的两层楼房里,长条形的石块使房子显得格外结实又庄重。
我想这足以说明做裁缝让父亲得到了相当的实惠。
但父亲还是不希望我们——我和姐姐韦娜——像他一样,在剪刀和尺子间度过一生。
他不止一次地跟韦娜和我这样说:"我把你们甚至你们子孙的衣服都做完了,你们应该去做点其他的事。
"后来韦娜去了九龙湾工作,我上了河内大学。
在我去河内之前,父亲送给我一本产自中国的精美笔记本——64开本,金丝绒的皮面上有一条四爪龙的针绣,扉页这样写道:"当音乐和传说都已沉默时,城市的各种建筑物还在歌唱。
"这句话似乎注定我要做一个建筑大师。
不幸的是,1967年,也就是我在大学最后一个学年的冬天,我回家度寒假,一场突如其来的可怕的肺炎,把我永远搁在了镇上。
这个病在当时我们那边是要害死人的,我虽然没死,但也跟重新生了一回一样,整整三年没过一天正常生活,每天进出在医院和家里,不停地吃药,不停地担心,让我为自己的命运生出了许多悲哀。
毫无疑问,在我还没可能忘掉疾病时,我已把河内大学和建筑大师忘得干干净净了。
事实上,当时我只要再去读一学期书,就可以获得河内大学建筑专业的学位。
在后来我的病几乎痊愈时,父亲曾劝我回去把几个月的学业修完,但我已毫无兴趣。
肺部的疾病改变了我,使我对父亲"充满水蒸气的工作"产生了不小的兴趣。
再说,父亲渐老的年岁和满腹的经纶,似乎也越来越适合站在一旁,给我指点迷津,而不是亲自劳作。
我就这样渐渐变成了父亲,在不断淡忘疾病和水蒸气不绝的劳作中,感到了人生的充实和快乐。
直到天空中不时掠过美国飞机、镇上的青壮年纷纷被政府的鼓声和亲人的眼泪送去前线时,我才突然感到了另外一种东西的召唤。
02罗杰走了。
林国宾走了。
有一天,妈妈说32号住家的老三也走了。
又一天,我们收到了韦娜从南部前线寄来的她一身戎装的照片。
就这样,从1971年夏天开始,我的朋友和许多熟悉的人都纷纷应征去了前线。
作为一个被恶病缠绕多年的人,我有理由不去应征,去应征了,军方也有理由不录用我。
1972年春天,一支海军部队到我们镇上征兵,我去应征的结果就是这样,一位军官看了我病史一栏中的记载后,友好地拍拍我肩膀说:"下次吧,小伙子,战争才开始呢。
"说真的,当时我身体已恢复得非常好,我甚至都忘掉了曾经经历的痛苦。
如果因为一场几年前、好几年前的病来决定我现在的命运,我觉得这多少有点不对头,何况这病已经好了。
从我内心说,我极不乐意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这病已夺走我很多东西,我不想让它再夺走我什么。
好在"战争才开始",我似乎有的是机会。
同年秋天,有三支部队一起到我们镇上来招兵,其中依然有春天我应征的那支海军部队,我毫不犹豫又去"老部队"应征。
吸取上次的教训,这次我在"病史"一栏中没有如实登记。
我以为这样他们就会录用我,但接待我的军官(不是上次那位)看我只做了7个俯卧撑就累得气喘吁吁的样子,还是客气地拒绝了我。
他告诉我说:"我觉得你去陆军部队更合适,他们一定会要你的。
"没办法,我只好去找陆军。
确实,他们没那么多要求,只跟我谈了几分钟话,就爽快地发给我一套没有领章的陆军军服。
当然,未能穿上蓝色海军军装,对我是个不小的遗憾。
但这是没办法的,肺病和轻巧的裁剪工作使我的身体很难强壮,而且由于长时间受水蒸气熏润,我的脸色看起来又白又嫩,显得软弱无力。
我知道,要不是战争,像我这样的人也许永远走不进军营。
我能走进军营,正如胡志明主席当时在广播上说的:战争让很多人有了意想不到的经历。
1972年9月26日,我和镇上其他8名青年一起搭乘军方卡车,离开了洛山镇。
车子缓缓地行驶在夹道欢送我们的人群中,我一点也没觉得,我这是去有可能让我永远回不来的前线。
03在部队的情况我想尽量少说,这是因为一方面它本身就没什么好说的,另一方面有些可以说的对我来说又很没趣。
我是说,我在部队的经历很不尽如人意,遇到了许多令我不高兴、甚至痛苦的事。
首先,我没有当上军官,而只是当了个特等士兵。
据我了解,当时一个河内大学的毕业生可以当上副连长,甚至正连长,最不行的起码也是个排长。
我虽说没获得文凭,但也仅仅没文凭而已,没这个形式上的证据,其他或者说学业上并无什么差异,所以我想起码应该任命个排长给我。
但军方过分地强调了那张纸文凭的作用,没能如我的愿。
一位河内郊区菜农——有人说他是某某军长的外孙——对我拿腔拿调地说:"是的,是的,但问题是你没有毕业证书,入伍前又没有在政府部门任过职,按理只能当个一等兵,让你当特等兵已经是优待的啦。
"这样的优待自然不可能令我感到荣幸。
不过,我想,士兵就士兵吧,反正我又不是为当官才来部队的。
我也不是因为听胡志明主席的广播演讲才来部队的。
总的来说,我来部队的想法要比其他许多人显得更为模糊或者复杂一些,我甚至自己都说不出是为什么。
有时候,我觉得我是因为受不了美国飞机整天在镇子上空窜来窜去,弄得人惊惊乍乍的,才决定到部队的。
&nbs... -->>
第46节:被病魔击垮
老王局长告诉我,他正是担心你父亲出现这种病发不愈的情况,所以才出此下策,安排他去破译炎密,目的就是想让他沉浸在密码中而不被病魔击垮。
换句话说,组织上是想用密码把他养着,把他病发的可能性掐掉,让他无恙地安度晚年。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谁想得到破译炎密的巨大喜悦居然引发了他的心脏病,可恶地夺走了他的生命。
从重新走进红墙,到破译炎密,你父亲仅用了一百多天时间,这一方面当然是得益于破译火密已有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足以说明你父亲确实是个破译高手!啊,为密码而生,为密码而死,这对你父亲来说也许是最贴切不过的,贴切得近乎完美,美中不足的是,他至死也未能破译自己的密码:"那件事"的密码。
这密码的密底其实就是我说的,可他总不相信。
所以,此时此刻,我是多么希望你父亲在天有灵,看到我给你写的这封信,那样他也许就会相信我说的,那样,他在天之灵也许就不会再被无中生有的愧疚纠缠。
但是,无论如何,你不能让思思看到这封信,因为那样的话,她就会看见你父亲的"又一个悲哀",从而给她造成更多的悲伤二号山谷分东院和西院,走进东院,一看就像个单位,有办公楼、宿舍房、运动场所和人影声响,等等。
这里曾是老王的天下,即培训中心。
走进西院,却怎么看都不像个单位,几栋零散的小屋,隐没于葱郁的树林间,人影了无,寂静无声。
但寂静中透出的决不是闲适,而是森严。
我初次涉足这里,看它寂静落寞的样子,怎么也想不到它竟是行动局的办公地,还以为是701接待上面首长的地方。
没有人怎么行动?我问。
答:如果人都坐在家里又怎么叫行动局?可谓一语道破。
答话的人就是我那位搞谍报工作的乡党,人称"老地瓜"的老吕。
老吕不善言辞,也许是长期搞地下工作的缘故。
老吕不抽烟,据说70年代"抗美援越"期间,他在越南"行动",搞谍报,有一次,他在某酒店大厅里接了一支某女士递给他的烟抽,不久便昏迷过去,差点丢了性命,从此再不沾烟酒。
出门在外,老吕总是穿戴整齐,脖子上挂着相机,腕上箍着手表和手链,头上戴着四季分明的帽子,胸前插着两支钢笔,像一个偶尔出门的游客。
这些玩艺儿是不是武器或谍报工具,我不得而知。
问过老吕,说是没有,可我又怎能相信他说的?他是个老牌间谍,老地瓜,所有的真实都在眼睛里,不在嘴巴上。
老吕有本相册,很有意思,首先是很老派,封皮是手纺的粗布,相页是黄不啦叽的土纸,装订是麻线,整个土得掉渣;其次是很古怪,说是相册,却有大半不是相片,而是各式各样的纸条和报纸剪贴。
其中扉页就是半张香烟纸,上面有他的手迹,是这样写的:清晨醒来看自己还活着是多么幸福。
我们采取的每一个行动都可能是最后一个。
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是世上最神秘也最残酷的,哪怕一个不合时宜的喷嚏都可能让我们人头落地。
死亡并不可怕,因为我们早把生命置之度外。
你好。
我好。
老吕告诉我,这是他刚做地下工作时,他的"上线"(是一位诗人)首次与他接头时,在人力车上顺便写下的,算是一个老地瓜对小地瓜的"经验之谈",也是他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纪念品"。
那是1947年秋天,当时他是南京中央大学西语系三年级学生,从那以后,类似的纪念品时常"不约而至"。
老吕说,从解放前到解放后,从国内到国外,从大的到小的,从有名的到无名的,几乎他参与的每起地下工作都留有一定的"证据",相册里收藏的就是这类东西,具体有28张照片,11片纸条,7张报纸剪贴和5幅图片,以及一些稀奇古怪的实物,诸如一枚穿孔的钢币、一个异国信封、几张票据和名片等。
多数东西下方都有简单的文字注解。
在众多东西中,有一张照片引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照片照的是一个死人,看不见人体的一只手正伸在胸前的口袋里,好像在搜刮死者的遗物。
老吕解释说,其实不是在"搜刮",而是在"给予",是在给他"放一张银行的催款单",而那只"恐怖之手"就是他在向一个死人催款,听起来真叫人匪夷所思。
在照片下方,有老吕的亲笔,写的是:我的名字叫韦夫,请你们别再喊我胡海洋。
老吕告诉我,这个现在老是被人喊做胡海洋的越南小伙子韦夫,生前与他素不相识,死后两人却一起"合作",干了一件至今都令他倨傲不已的"杰作"。
80年代末,一个叫ro克拉特的英国导演拍了一部电影活着的死尸,讲的就是他和韦夫"合作"的故事。
至于相关的纪实性文字,更是多如牛毛,我现在收集到手的起码也在十几万字之上。
1998年,我随鲁迅文学院一行作家到越南旅游,还专门到韦夫生活过的洛山小镇去走了一趟,听到看到的东西也记了有近万字。
总之,要讲述这个故事,资料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像时间、地点、背景、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大故事、小故事,等等,可以说"无不在我心中"。
我疑虑的是,已经有那么多人,用那么多的方式讲过这个故事,如果我不能另辟蹊径,步人后尘地讲一个老套的故事,意义实在不大。
就是说,我想寻求一种新和奇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现在我决定借韦夫的灵魂来讲故事正是这种寻求的结果。
老实说,这还是老吕先生写在韦夫遗体照片下方的那句话,给我提供的灵感。
灵魂之说,就是天外之音。
请听,"天外之音"已经飘飘而来——01我的名字叫韦夫。
让我再说一遍,我的名字叫韦夫。
我所以这么看重我的名字——韦夫,是因为你们总是喊我胡海洋。
你们不知道,胡海洋既不是我的别名,也不是我的绰号或昵称,而是另外一个人的名字。
这个人以前我听都没听说过(自然不可能有什么交道),我从没想到,我和他之间会有什么瓜葛。
但是30年前,一个偶然的变故,我被人错误地当作了他。
更要命的是,30年来,这个错误一直未能得到改正,因此我也就一直蒙受不白之冤,被人们当作"胡海洋"爱着,或者恨着。
说真的,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不停地向人诉说这个错误,但听见我诉说的人恐怕没有一个。
让一个声音从一个世界穿越到另一个世界,看来真是一件困难又困难的事情,比模造一个梦想或用水去点燃火还要困难!上帝给我设置这么大困难不知是在考验我的耐心,还是为了向我说明什么,我不知道。
第47节:结实又庄重
其实,要想弄懂上帝的意图同样是困难又困难的。
上帝有时候似乎让我们明白了什么,但更多时候只是让我们变得更加迷茫。
这是没有办法的。
在我们这里,上帝同样常常让我们拿他"没办法"。
没必要太多地谈论上帝,还是来说说我吧。
我于1946年生于越南东北部的一个叫洛山的小镇,父亲是个裁缝。
一间临街的小木屋,墙壁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衣服,散不尽的蒸汽弥漫着,雾蒙蒙的,感觉像个浴室的外堂,这便是我出生的地方,我的家。
我最初的记忆似乎总是伴随着哧哧声,那是熨斗熨烫衣服时发出的声音。
在我10岁那年,我们家从北街两间小木屋迁到了热闹的南大街的一幢闪烁着霓虹灯的两层楼房里,长条形的石块使房子显得格外结实又庄重。
我想这足以说明做裁缝让父亲得到了相当的实惠。
但父亲还是不希望我们——我和姐姐韦娜——像他一样,在剪刀和尺子间度过一生。
他不止一次地跟韦娜和我这样说:"我把你们甚至你们子孙的衣服都做完了,你们应该去做点其他的事。
"后来韦娜去了九龙湾工作,我上了河内大学。
在我去河内之前,父亲送给我一本产自中国的精美笔记本——64开本,金丝绒的皮面上有一条四爪龙的针绣,扉页这样写道:"当音乐和传说都已沉默时,城市的各种建筑物还在歌唱。
"这句话似乎注定我要做一个建筑大师。
不幸的是,1967年,也就是我在大学最后一个学年的冬天,我回家度寒假,一场突如其来的可怕的肺炎,把我永远搁在了镇上。
这个病在当时我们那边是要害死人的,我虽然没死,但也跟重新生了一回一样,整整三年没过一天正常生活,每天进出在医院和家里,不停地吃药,不停地担心,让我为自己的命运生出了许多悲哀。
毫无疑问,在我还没可能忘掉疾病时,我已把河内大学和建筑大师忘得干干净净了。
事实上,当时我只要再去读一学期书,就可以获得河内大学建筑专业的学位。
在后来我的病几乎痊愈时,父亲曾劝我回去把几个月的学业修完,但我已毫无兴趣。
肺部的疾病改变了我,使我对父亲"充满水蒸气的工作"产生了不小的兴趣。
再说,父亲渐老的年岁和满腹的经纶,似乎也越来越适合站在一旁,给我指点迷津,而不是亲自劳作。
我就这样渐渐变成了父亲,在不断淡忘疾病和水蒸气不绝的劳作中,感到了人生的充实和快乐。
直到天空中不时掠过美国飞机、镇上的青壮年纷纷被政府的鼓声和亲人的眼泪送去前线时,我才突然感到了另外一种东西的召唤。
02罗杰走了。
林国宾走了。
有一天,妈妈说32号住家的老三也走了。
又一天,我们收到了韦娜从南部前线寄来的她一身戎装的照片。
就这样,从1971年夏天开始,我的朋友和许多熟悉的人都纷纷应征去了前线。
作为一个被恶病缠绕多年的人,我有理由不去应征,去应征了,军方也有理由不录用我。
1972年春天,一支海军部队到我们镇上征兵,我去应征的结果就是这样,一位军官看了我病史一栏中的记载后,友好地拍拍我肩膀说:"下次吧,小伙子,战争才开始呢。
"说真的,当时我身体已恢复得非常好,我甚至都忘掉了曾经经历的痛苦。
如果因为一场几年前、好几年前的病来决定我现在的命运,我觉得这多少有点不对头,何况这病已经好了。
从我内心说,我极不乐意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这病已夺走我很多东西,我不想让它再夺走我什么。
好在"战争才开始",我似乎有的是机会。
同年秋天,有三支部队一起到我们镇上来招兵,其中依然有春天我应征的那支海军部队,我毫不犹豫又去"老部队"应征。
吸取上次的教训,这次我在"病史"一栏中没有如实登记。
我以为这样他们就会录用我,但接待我的军官(不是上次那位)看我只做了7个俯卧撑就累得气喘吁吁的样子,还是客气地拒绝了我。
他告诉我说:"我觉得你去陆军部队更合适,他们一定会要你的。
"没办法,我只好去找陆军。
确实,他们没那么多要求,只跟我谈了几分钟话,就爽快地发给我一套没有领章的陆军军服。
当然,未能穿上蓝色海军军装,对我是个不小的遗憾。
但这是没办法的,肺病和轻巧的裁剪工作使我的身体很难强壮,而且由于长时间受水蒸气熏润,我的脸色看起来又白又嫩,显得软弱无力。
我知道,要不是战争,像我这样的人也许永远走不进军营。
我能走进军营,正如胡志明主席当时在广播上说的:战争让很多人有了意想不到的经历。
1972年9月26日,我和镇上其他8名青年一起搭乘军方卡车,离开了洛山镇。
车子缓缓地行驶在夹道欢送我们的人群中,我一点也没觉得,我这是去有可能让我永远回不来的前线。
03在部队的情况我想尽量少说,这是因为一方面它本身就没什么好说的,另一方面有些可以说的对我来说又很没趣。
我是说,我在部队的经历很不尽如人意,遇到了许多令我不高兴、甚至痛苦的事。
首先,我没有当上军官,而只是当了个特等士兵。
据我了解,当时一个河内大学的毕业生可以当上副连长,甚至正连长,最不行的起码也是个排长。
我虽说没获得文凭,但也仅仅没文凭而已,没这个形式上的证据,其他或者说学业上并无什么差异,所以我想起码应该任命个排长给我。
但军方过分地强调了那张纸文凭的作用,没能如我的愿。
一位河内郊区菜农——有人说他是某某军长的外孙——对我拿腔拿调地说:"是的,是的,但问题是你没有毕业证书,入伍前又没有在政府部门任过职,按理只能当个一等兵,让你当特等兵已经是优待的啦。
"这样的优待自然不可能令我感到荣幸。
不过,我想,士兵就士兵吧,反正我又不是为当官才来部队的。
我也不是因为听胡志明主席的广播演讲才来部队的。
总的来说,我来部队的想法要比其他许多人显得更为模糊或者复杂一些,我甚至自己都说不出是为什么。
有时候,我觉得我是因为受不了美国飞机整天在镇子上空窜来窜去,弄得人惊惊乍乍的,才决定到部队的。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