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大清公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t;,一顿发作将他赶走。等到他隔天再去的时候,她已经不见了,那个小屋空空的,就好像从来没有那样一个女孩存在过似的。
当时,他还为了这件事大哭大闹了一场,然而向来对他百依百顺的额娘这次丝毫不同情他,还冤枉他是不是眼睛花了,说从来没听说过有那么一个女孩。宫中其他的人,也都对这件事守口如瓶。
那是他少年时代的第一次爱情,也是他少年的第一道伤痕,伤得很重,很疼,尤其因为无人理解,就更加深沉。他不明白为什么所有的人都要联合起来欺骗他,明明有过那么一个女孩子的,为什么所有人都说是他的幻想,更不明白他们将那女孩送去了哪里。他只知道,他想寻找她,再次见到她时,一定要实现自己少年的承诺,封她为妃。
现在,他已经做了皇上,完成了少时梦想,可是,那位美丽倔犟的小女孩在哪里呢?可不可以颁一道旨,就像从前的宫廷选秀那样,将普天下的女子都遴选一遍,挖地三尺将那女孩找出来?可惜,他连她姓什么叫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找呢?不知道多少次梦里见到她,他追着问:"姑娘,你是谁家的姑娘?"梦里,她好像回答过他的,可是,他没有一次听得清楚;梦里,他不住地告诉自己,要听清,要记得。然而梦醒之时,却仍然心事成空。
近侍太监吴良辅已经催促了几次,恭请皇上就寝,但是顺治仍是摆一摆手,不加理睬。今天,他在朝堂上的烦恼比往常更多,压力比往常更重,所以,他今夜要读的诗书也会比往常更多,只有这样,才能让他的心平静下来。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福临长长叹息。却听到门外有人娇笑:"什么相思?什么闲愁?皇帝哥哥,你还在为睿亲王叔的折子犯愁么?"
"建宁,你又偷跑出来了?"福临又惊又喜,忙招呼妹妹上炕来,将锦被裹住她的脚,将自己用的雄黄暖手塞在她手中,又命吴良辅在香炉内焚起辟寒香丹,顿时满屋里暖洋洋地热气四溢。建宁经这热气一激,忍不住"啊啾"一声打了个喷嚏。
福临半真半假地教训:"慈宁宫离这里不近,这么冷的天,又这么晚了,你还到处乱跑。要是被皇额娘知道,一定会骂你的。"
"太后娘娘才不会骂我,最多说声下次别这样儿了。"建宁笑嘻嘻地说,"九哥,你只爱看这些汉人的书,不怕大臣们又说你推崇汉学吗?"
福临正色说:"我正要同你说,你也不小了,可是总不爱念书。其实你要肯用心去读,就会发现汉人诗词里的好处,真是妙趣横生呢。皇额娘的学问最好的,如果你肯学,她一定会教你的。"
建宁摇摇头,有些冷清地说:"太后娘娘每天很忙的,满屋里都是史书医书,她自己用功都用不过来,还要和睿亲王叔讨论国家大事,哪会有时间理我呢。"
提到皇叔父多尔衮,福临的脸色又沉下来,心中暗暗不悦。建宁不察觉,翻开福临正看的漱玉词说:"九哥,你既然说诗词有那么多好处,你便讲给我听听好不好?"
福临不忍拂其意,笑着说:"好啊,比如这位南宋第一女词人李清照"建宁讶异:"是个女子么?"福临道:"是呀。她虽然是个女子,可是学问比所有男人都好,胸中有大志向,词里有大意趣,或缠绵细致,或纵横捭阖,殊不与人同。今天先不与你讲她的词,倒先说她一首诗,极短,只有二十个字,很好记的。"因朗声念道: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建宁随着念诵多次,虽不解其意,却也觉得朗朗上口,韵致盎然,低下头默默背诵。
福临又细细讲解说:"李清照以词见长,诗作极少而有词意。比如这首五言绝句垓下曲,慷慨激昂,襟怀潇洒,一扫小儿女情致,用楚霸王自刎乌江的典故抒发壮志情怀,堪为天下英雄写照。"说到这里,又勾起愁思来,叹息说,"我从前见过一个汉人小姑娘,学问也很好的,她明知道我是满清贵族,可是丝毫不为所惧。如果她长大了,写的诗词,也一定会有李清照的气势。"
建宁从前原听过福临的这段奇遇,笑道:"那个神秘汉人小姑娘吗?我今天倒也见着了一个,就在咱们宫里,才只有三四岁大。"
福临笑了:"你说的那个,和我说的那个,不是一回事,差着好几岁呢。我知道你说的那个小姑娘,她是大明长公主的女儿,就住在咱们建福花园的雨花阁里。"
建宁惊讶地瞪大眼睛:"建福花园,那不是个荒园吗?不是已经被李自成放火烧掉了吗?"
"花木烧了,园子还在呀。已经是废墟了,草长得比人还高。不过雨花阁也还在,修了一次,勉强能住人。大明长公主就住在那里,你看到的小姑娘,是她的女儿,不管怎么说,也是明朝的金枝玉叶,所以,我特许她可以在宫里继续穿汉服,反正是小女孩,又不会造反叛乱,又不会到处走,只要大臣们看不见,便不会说什么闲话。"说到那些大臣,福临便忍不住蹙眉,厌恶地说:"那些大臣可讨厌了,动不动就跪下来弹劾这个,建议那个,恨不得把天下汉人都杀光了才解气。朕略向着汉人说几句话,他们就大摇其头,再不就干脆不同朕说了,只向摄政王叔禀报。满汉一家,满汉一家,根本只是说说的,他们压根儿就没把朕的话放在心上。"
建宁不关心这些朝廷大事,提起那些大臣来,她也很讨厌,因为他们总是惹得皇帝哥哥不高兴。而且,她早已留意到哥哥有个习惯,同她在一起时,他总是自称"我"的,一旦称自己为"朕"时,便是心情不好了。赶紧打断说:"大明公主长什么样子?我可不可以去探望她们?那个小女孩很有意思,我想去找她玩,可以吗?"
"可以,但是不能让太后娘娘知道。"福临神秘地一笑,"告诉你,我也常常偷偷溜到建福花园去看她们。那个大明公主的学问很好,知道许多许多的宫廷故事,还会吟诗做画,可惜只剩下一只手臂,有些行动不便,而且已经出家做尼姑了,法号叫做慧清。"
"什么,只有一只手臂吗?"建宁更加吃惊了,"怎么会有只有一只手臂的尼姑公主?"
福临点点头说:"是呀,听说,她的另一只手臂还是大明崇祯皇帝给砍断的。"
"是她的阿玛砍断的?他为什么要砍断自己亲生女儿的手臂?"
"大概是他不想死后将女儿留在世上,被人欺侮吧。"福临天性善良,提起这些血腥的宫廷风云,大为不忍,戚戚然说:"我也是听宫里的太监们说的。听说李自成闯进皇宫那天,崇祯杀了很多嫔妃,还有一位小公主,然后就自己吊死在万寿山了。也许他觉得自己已经做不成皇上,保护不了女儿,就不如让她们陪自己一块死了算了。"
建宁听了这话,只觉得心上猛地一撞,低下头去。虽然她不是很能听懂这个故事,更不能理解崇祯皇帝的做法,但是她隐隐觉得,这位大明公主与自己之间,似乎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是无父无母的孤儿,都住在别人的宫殿里,最重要的是,她的父皇崇祯与自己的额娘绮蕾都是自缢而死的。只是,大明公主的父亲死前砍断了女儿的手臂,而自己的额娘自尽前却将自己托付给了皇太后。想起来,额娘在临死之前,也是一身出家人的打扮呢。这样一想,她仿佛已经看见了大明公主的长相穿着,便与额娘死前一模一样。小嘴一扁,几乎落下泪来。
福临看到妹妹忽然绷起小脸,仿佛要哭的样子,也大约猜到她的心思。他对那位关睢宫的妃子绮蕾并没有太多印象,只依稀记得是一个美丽且沉默的女子,死于殉主。也就是从她死后,建宁妹妹便被送到了永福宫来,从此与自己朝夕相伴。好像便是从那时候起,建宁的眼中便有了一种破碎的东西,一种与年龄不符的绝望与哀伤。那种哀艳孤绝使得她在众兄妹中卓而不群,而使他时时觉得心疼,仿佛对她负有某种责任。
此刻,妹妹的眼中又呈现出这种让他熟悉的破碎和忧伤,他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只得继续说故事,努力说得动听些,好移开妹妹的注意力:"这位长公主命大,被砍断了膀子,流了一地的血,却竟然没有死,被李自成救活了,仍然养在宫里。后来睿亲王叔搜宫,看到她打扮不俗,态度高贵,又只剩下一条胳膊,大为惊讶。服侍她的宫女跪下来给王叔磕头,请求饶命,说这是大明的长公主。王叔问清了事情的经过,就说:你们不用怕,连逆贼李闯都可以善待前朝公主,何况我们大清仁政呢?我们决不会伤害公主的。便下令要为这位公主重修殿阁,仍照老规矩奉养。但是公主自己请求迁居废园,说自愿出家,修心养性,不肯恋慕功名繁华。王叔答应了她,将建福花园赐给她住,让以前服侍她的那些宫女仍然服侍她,除了按时送去生活必需,不许任何人打扰她们。"
建宁听得出了神,这时候忽然问:"可是那个女孩儿的阿玛呢?她的阿玛在哪里?"
福临九岁大的男孩子,说起后宫**来却是有些腼腆,而且自己也是不大清楚,含含糊糊地道:"说起这个,竟没人知道这位公主的丈夫是谁。咱们来京不久,那女孩便出生了,此前谁都不知道公主有了身孕,且也从来没见过有男人在建福花园出入,想来这是她出家为尼前的私事,她不说,咱们总不能拷问她,再说她又不是咱们大清的公主,便只得大家含混过去罢了。"
建宁越听越奇,对那小女孩更有说不出的好奇与好感,忽然醒悟过来,拍手说:"我知道了,这个大明公主要出家做尼姑,一定是为了不愿意穿我们满人衣裳的缘故。皇帝哥哥是体谅这一点,才特许她女儿穿汉服的。"
福临料不到妹妹小小年纪,竟可以体谅出自己如此曲折含蓄的心思,不禁含笑夸奖:"你真聪明,这也想得到。"
建宁得意,益发央求:"九哥带我去建福花园好不好?我们去听那大明公主讲故事。我还从没见过一个明朝的公主呢,让我这个大清格格会会那位大明公主好不好?"
福临叹息:"可惜,她现在已经不是公主,而是尼姑了。"他看着妹妹黑漆漆的瞳仁里透露出那么热烈的渴望,敏感地查觉到妹妹貌似任性的请求下,其实是无法填补的寂寞孤单,忍不住便要满足她所有的心愿,答允说,"行,改天我若下朝回来得早,一定带你去探望她们。"
"为什么不是今天呢?"建宁怂恿,"我们现在就去,好不好?"
"现在?"福临犹豫,"太晚了,额娘知道了,会发脾气的。还是改一天,时间从容些,我再带你去。"
建宁低了头,落寞地说:"改一天是哪天呢?自从来了北京后,哥哥住到这位育宫来,见一面也难,再也不能像盛京时那样,我们都在永福宫里,天天都可以见面。"福临听见建宁的声音里已有哽咽之意,不禁问:"建宁,你想念盛京吗?"建宁重新抬起头看着哥哥,悲伤地说:"我想念额娘。"头一仰,两行清泪像断线珍珠那样从她娇嫩的小脸上扑簌簌滚落下来。福临一阵心疼,身为皇上,即使不能亲政决策国家大事,难道还不能满足妹子的小小要求吗?到底是少年心性,心头一热,豪气地许诺:"好,去就去,我现在就带你去雨花阁。"
入夜的紫禁城是安静的,灯火静静地燃烧,乌鸦静静地盘旋,就连更夫鸣锣报时的声音都拖着难以言喻的苍凉尾声,只会将皇宫的夜渗透得更加清寂。
明朝皇族的鬼魂还留守在清宫上方徘徊不去,这个传闻在紫禁城里十分盛行。亡朝前死了太多人,整个宫殿就好比明皇朝的巨大坟墓,各宫各殿,每到熄灯时分,便很少有人再敢出门夜行,就连侍卫都是约齐了三两同伴才敢巡更,不敢独身上路,而且,绝不交谈。因为如果高声说话,会惊动熟睡的皇室;而低声切切,又太像鬼语。
太监吴良辅提着灯笼在前面带路,福临牵着建宁的手沿着永巷躲躲闪闪地走着,先还只管想办法避开巡更的侍卫,实在避不过就别转面孔,叫吴良辅上前周旋;后来发现建筑越来越陌生,而且渐渐连侍卫的影子也见不到了,不禁越走越怕。便在这时,忽听到有铃声隐约细碎,且有个女子尖着声音叹息:"天下太平——"
建宁吓得一缩脖子,躲在福临身后问:"皇帝哥哥,你听到吗?"福临也是惊得寒毛直竖,屏息不答。吴良辅听了两三声,禀道:"这大约是哪个宫女犯了错,在罚提铃行走。"建宁不明白:"什么叫提铃行走?"吴良辅道:"回格格,这是前明宫里传下来的老规矩了,有宫女犯错,便罚她提着铃铛彻夜行走,从落暮开始,每个时辰行一次,从乾清门出发,过日精门,到月华门,再回到乾清门,要边走边唱"天下太平"。"
福临蹙眉道:"宫里已经改朝换代,这些规矩倒还没改么?"吴良辅道:"如今宫里管事的有好多都还是前朝的宫女,因此许多规矩竟未大改。皇上若不喜欢,奴才明天就告诉各宫管事,把这些刑罚给除了。"
建宁极力向铃声的方向望去,却只看到深不见头的宫墙。这宫墙在夜里显得格外高大,一眼望过去竟有种插翅难飞的绝望,乌鸦在墙头飞过来划过去,好像窥探,偶尔"嘎"地一声,像是挖苦的笑又像是咒骂。遂使性子说:"下不下旨除掉这些宫规倒不打紧,最好皇帝哥哥能下一道旨,不许宫里再养乌鸦才好。"
"别胡说,让别人听到是会犯忌的。"福临停下脚步,有些犹豫,眼看建福花园近了,倒不安起来,因问:"建宁,你冷不冷?"建宁早已怕了,可是好奇心比恐惧心更重,而且能和哥哥一起月夜冒险的兴奋感压过了所有的忌惮,因此硬撑着说:"我不冷,一点儿也不冷。"福临无奈,只得仍同她往前走。
幸好天气虽冷,月光倒还清郎,照着永巷的小径,连砖块的形状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废园门头上的琉璃瓦泛着青冷的玉光,木漆斑驳,匾额不知是烧了还是扔了,露出老大一块醒目的空缺。吴良辅指着说:"皇上,这便是建福花园了,要通报吗?"福临试着上前推了推,那门里面竟没有拴,又或是烧掉了,竟然应手而开。
仿佛有一阵冷冽的风呼啸而来,福临和建宁同时打了个寒颤,整个荒芜空旷的建福花园忽然间就暴露在了月光下,一览无余,碎石断墙,历历可见,或如虎蹲,或如狼踞,都头角狰狞,做势欲动;而草木扶疏,枝桠交错,随着风簌簌微响,又仿佛有许多看不见的人躲在树后窃窃私语。建宁惊叫一声,抱住哥哥,吓得声音都变了,牙齿打颤地问:"我们还要进去吗?"
然而园里的人已经被惊动了,早有宫女挑灯出来,厉声问:"是谁?"吴良辅亦挑起宫灯高声喝道:"皇上在此,还不快去通报?"那宫女听到是当朝皇帝夜访,大惊失色,连请安也忘了,飞跑着进去通报。
福临见那宫女的背影甚是高大,知是粗使宫女,看园守更的,心下颇不是滋味,堂堂的一个皇上,三更半夜拜访前明公主,成什么话?然而这时候已是进退两难,只得背负了手,沿着小路慢慢地行来。园里扶疏的草木这时候渐渐轮廓分明起来,顶着月光,仿佛一道道诱惑的眼神,极凶险而又幽艳。福临心中升起某种近乎探险般的奇异感觉,仿佛走进海底谜宫,又似乎自投罗网地走进一个阴谋之中。
一时雨花阁点起灯火,三四个宫女簇拥着一个女尼迎出门来,口呼"皇上万岁",磕下头去,那女尼却只是竖掌于胸前,自称"贫尼慧清",垂首致意,并不肯跪拜。
建宁看那女子素衣禅鞋,态度高贵,姿容飘逸,宛如仙子,只可惜左边一只袖子甩甩荡荡,知道她便是那位尼姑公主了。她长得并不像自己的母亲绮蕾,虽然没有笑容,却远比绮蕾显得温婉,眉眼口鼻都精致得不像真人,并且那种骨子里的高贵气度也与绮蕾的冷艳不同。建宁见了她,不知怎的,忽然有种说不出的悲伤,不禁茫茫然地望出了神。
福临因顾念长平既是前朝公主,又是方外之人,不便与她行君臣之礼,只含笑拱手说:"这是御妹建宁格格,今日黄昏在慈宁宫外偶遇小公主,顿生亲近之心,又闻长公主高风亮节,十分仰慕,因求朕带她来一瞻芳仪。冒昧之处,还望仙子海涵。"
长平公主此前见过福临几面,对这位年仅九岁的小皇帝颇有好感,觉得他年龄虽小,行为端庄,不存成见,且有真性情。虽说国仇深似海,然而大明朝毕竟不是直接毁于清廷之手,而是先被李自成闯宫,后遭吴三桂叛卖,复为多尔衮入主,论起来这顺治小皇帝倒是最无恩怨的一个了。更何况,就算清明势不两立,这小皇帝不足十岁,又有何罪?便有,也只是父皇临死前说过的那句话:"你惟一的过错,就是不该生于帝王家。"
生于帝王家,是长平的命运,也是顺治的命运,同样的,也是眼前这位满清小格格建宁的命运。
长平轻柔地说:"原来是建宁格格,你今天在园里见过香儿了么?那可真抱歉,她刚才已经睡了。她是最不肯好好睡觉的,每晚都要费好大的功夫才能哄得她睡着,要是叫得她醒,只怕一夜都不用再睡了。"福临忙说:"既然小公主已经睡了,就不要叫醒她了,我们这便告辞。"长平望着建宁,看到她满脸的失望,温柔地笑道:"格格第一次来,这么冷的天,又走了这么远的路,不如进来歇一歇,喝杯茶吃过点心再去吧。"
建宁没想到大明公主竟是这样温柔可亲的一个人,巴不得与她多亲热一会儿,听到邀请,生怕哥哥不答应,忙使劲拉一下福临的手,拼命点头示意。福临看到她的模样,也不禁笑了,拱手说:"既然这样,叨扰仙子了。"
雨花阁里除了几件必需的家具外,最醒目的便是供着菩萨像和崇祯牌位的佛台了,青灯木鱼,经卷香炉,丝毫看不出这里住着的竟是一位前明的公主。福临心生怜悯,因看到香炉旁一只拨灰的青玉拔子尚未收起,随口吟道:"拨尽寒炉一夜灰。"随在茶几旁坐下,问道:"朕每逢年节,都要礼部送来日需物品,公主没收到吗?"
长平谢道:"都收到了,谢谢皇上赏赐,不过我是个出家人,那些香粉绫罗金珠玉器多半于我无用。这几个宫女跟着我,也都简陋惯了,不大喜欢弄那些花儿粉儿的。"
建宁看那几个宫女的相貌都颇粗陋平庸,心想这种长相就是擦了粉也不会好看到哪里去,难怪不喜欢打扮了。只是这位大明公主长得这样漂亮,仙女儿一般,却偏偏少了一条胳膊,只好出家做尼姑,粗茶淡饭,深居简出,就真是可怜了。福临却看出雨花阁中虽然只有了了几件家具,却布置得层次分明,自有丘壑,那张供桌是紫檀木的,看去朴拙,雕花却精细异常;插花的两只青花瓶子宝光隐隐,看不出年代来;碾玉观音的莲花座乍一看黑黝黝的没什么,细看竟是青铜;盛香的三足鼎一望可知是个古物,便那香也不是宫里通常供奉萨满用的藏香或是檀香,没有丝毫辛辣气,而更为绵长沉厚,沁人心脾;还有些叫不上名字的器物非金非玉,看上去竟不辨材质,想来都是前明宫中旧物,竟能得以在大火中劫后余生,也算不易了。
正在东张西望,宫人已经端出茶水点心来,虽然只是小小的几盘素食,然而形状精致,色香俱全,便是那茶也与平时喝的不同,颜色红亮如胭脂,且芬芳扑鼻,若清风袭来,花香绕径,令人顿时忘记此时正是寒冬腊月,而只如置身于春暖花开之姹紫嫣红中。建宁晚膳没有吃好,这时候见到茶点,大喜过望,一口气吃了好多,只觉得比往时在宫中吃过的所有点心都更可口。
福临却只是取过茶来慢慢品啜,赞道:"好茶!比御茶房的茶好多了,这里怎么会有这样的宝贝?"长平笑道:"这就是皇上赐的祈门红茶啊,怎么皇上自己倒没喝过吗?"福临诧异:"是祈红么?怎么我喝着不像?"
侍茶的宫女笑着插嘴:"皇上当然喝不出来,这是咱们雨花阁里独有的雨花茶,是公主在夏天时收集百花的花瓣晒干,兑在祈红茶叶里自己煨的。别说宫里御茶房了,这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罐去。"
福临更加欢喜:"原来仙子自己会制茶么?难怪书上说:茶禅一味。原来竟是真的。"
长平赞道:"皇上博古通今,竟能知"茶禅一味",这便是有夙缘、有慧根,可谓运交华盖、心有灵犀了。"
建宁见两人谈得投机,自己却是一句不懂,发闷道:"你们在说什么话?什么"茶禅一味"?是一首诗么?"
长平微笑,将手抚着建宁的肩说:"我们说的是喝茶,这喝茶和参禅是一个道理,和做诗么,也是一个道理。打个比方吧:从前有个赵州和尚,别人问他:去哪里呀?他说:吃茶去。问他:干什么呀?他还是说:吃茶去。再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呀?"
这一回,福临和建宁齐声回答:"吃茶去!"说罢,哈哈大笑。
长平笑道:"答对了,就是吃茶去。后来呢,人家就管这和尚叫做茶和尚了。你们是不是觉得这和尚傻呢?其实这才是大智若愚,看通看透,所以他后来做了一代高僧,他的学问便是从喝茶里得到的。其实,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喝法,同一杯茶喝在不同人口中,甘苦浓淡也都不同,还有,同样的茶用不同的水来沏,不同的火候烹煮,不同的茶器来盛,甚至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心情来品饮,滋味也都不同。世人只知道"茶禅一味"便是悟境,可赵州和尚或许连这一点都没想过,他只会同你说:"吃茶去!""
福临闻此,顿如醍醐灌顶,只觉从这一番谈话中所悟到的道理比自己往日读书三年更多,喜得抚掌说道:"我曾经看过一幅对联:"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曰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说的,就是这典故这道理了。若说拿得起,有什么比吃茶更重要?要论放得下,又有什么比歌乐更轻松?只可惜,我们这里只有"赵州茶",没有"陌上花",也就美中不足。"
侍茶宫女忍不住又插嘴道:"谁说没有"陌上花"?皇上只知雨花阁的茶好,竟不知雨花阁的曲子更好么?"长平嗔道:"阿琴多嘴。"那被唤作阿琴的宫女笑着吐吐舌头,做个鬼脸。逗得建宁更加拍手大笑起来。福临道:"原来你叫阿琴,倒不知其余几位叫什么?"
阿琴看了公主一眼,见她并无怒色,便做主替答道:"我们原先一起侍候公主的姐妹共有二十几位,都是取的乐器名儿,如今留在雨花阁的只剩下四个了,分别叫琴、瑟、筝、笛。我年纪最大,叫阿琴。刚才给你们开门的叫阿笛,管守夜看园子,扫院锄草都是她;阿瑟单管侍候小公主,阿筝负责雨花阁里的洒扫缝补,我管茶饭起居,喏,最常做的事就是——吃茶去!"
福临听她说得有趣,不禁又笑起来,他寻常在宫里所见的这些女子,上自太后,下到宫女,都是谨慎有礼,不苟言笑的。太后娘娘不必说,自然是整天板起脸来教训为君之道,便是那些宫女虽然顺从谦卑,却也太过小心翼翼,见了面不是跪就是拜的,乏味得很。然而这雨花阁里,其乐融融,谈笑风生,不仅大明公主风趣幽默,便是这些个面貌平常的宫女,也都活泼泼嘻笑自若,熟不拘礼,令人如沐春风。不禁赞道:"单是听到这些名字,已经可想而知公主必是琴艺精通了"说到一半,却又咽住,看了长平的断臂一眼,眼露悲悯之情。
长平却毫不介意,微笑说:"弹琴鼓瑟如今是不成了,但是我倒新学了一样乐器,皇上和格格若是不嫌粗鄙,或可一听。"
福临大喜,自是连声说好,正襟危坐,做洗耳恭听状。阿琴早用托盘端了一件东西过来,福临看去,却是小孩巴掌大的一个椭圆球体,上尖下圆,表面漆着斑斓五彩,材质不知是金是木,看上去倒更像黄泥,表面上捅出几个小孔,十分朴拙,竟是生平未见,不知是什么乐器。
长平轻轻抚摸着那空心泥球,眼中流露出无限深情,款款地说:"这叫做埙,为陕西所特有,我因其韵味独特,而且一手可以掌握,特意下功夫学会了它。通常的埙有七孔、九孔、和十一孔之分,这一只是特别制作的,只有四孔,如今已经是我惟一可以摆弄的乐器了。"
建宁注意到长平公主的脸上泛起微微红晕,好像对那只叫作埙的土器珍惜之至,她的手指在那个埙的表面滑来滑去,有着形容不出的缠绵悱恻。半晌,方轻轻拈起,将埙嘴凑在唇边,手指轮换着捏住气孔,幽幽咽咽,吹将起来。福临和建宁只听得细细一道曲声吹出,悠扬呜咽,入心入肺,仿佛一条看不见的丝线,牵扯着人的心不住地向那天边处牵去,越牵越远,越牵越远,竟是山长水阔,天高地远,由不得想哭,却又哭不出来。分明只是小小一只土器,竟暗藏金石之声,兵气纵横,仿佛有千军万马似的。正得意处,那曲声却忽然一顿,如泉遇巨石,兵行险招,曲折跌荡,渐细渐沉,似断似续,终至不闻。
长平收了埙说道:"这是垓下曲,讲的是楚霸王四面楚歌的故事。谱子早已失传,后人凭记忆拾得一鳞半爪,我也只听别人吹奏过几次,凭记忆重新谱曲,只怕与原来的神韵已经相去甚远了。"
垓下曲?建宁蓦然想起哥哥刚才给她讲过的漱玉词,若有所悟,难得遇上她能听懂的典故,忙说:"我知道了,就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故事。"
长平赞道:"公主小小年纪,竟有这般知识,真正冰雪聪明,不愧是一代明珠。"建宁闻得夸奖,满心欢喜,她从三岁起便没了父母,见到这长平公主的音容笑貌,顿生亲近之意,竟在心中隐隐地将她视作了自己的母亲,脱口而出:"大明公主,我以后可不可以常来看你,可不可以叫你姑姑?"
"姑姑?"长平一愣,面有难色,说道,"我可没有这个福份,且也没有这个礼,你叫我姐姐就好了。"建宁摇头说:"我看见过你的女儿,比我小不了几岁,我怎么好叫你姐姐呢?要不这样吧,我听到皇帝哥哥刚才称你仙子,不如我就叫你仙姑吧?"长平听到她这番小孩儿家怪论,不禁笑起来,点头说:"也好,只可惜我不姓何,不然可就成了何仙姑了。"说得福临和阿琴都笑起来。
建宁自觉同长平确定了名份,顿时放下心来。虽然只相处了一小会儿,然而长平公主的温柔高贵已经给她留下极好的印象,她怎么也没想到,这位经历过大劫难的亡国公主竟能如此安天乐命。她本来是得天独厚的大明公主,却在一夜之间失去了荣华富贵,失去了父母兄弟,甚至失去了一条手臂,以出家之身在清廷中寄人篱下,苟且偷生,但她不仅没有怨天尤人,毫无悲苦之色,反而比宫中任何一个人都更加平和散淡,从容快活。
建宁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女子,顿时将她视为最理想的亲人。从此,这布置简陋清茶素食的雨花阁,便成了她心目中的另一个家,是她寻找快乐与温情的神秘园。
t;,一顿发作将他赶走。等到他隔天再去的时候,她已经不见了,那个小屋空空的,就好像从来没有那样一个女孩存在过似的。
当时,他还为了这件事大哭大闹了一场,然而向来对他百依百顺的额娘这次丝毫不同情他,还冤枉他是不是眼睛花了,说从来没听说过有那么一个女孩。宫中其他的人,也都对这件事守口如瓶。
那是他少年时代的第一次爱情,也是他少年的第一道伤痕,伤得很重,很疼,尤其因为无人理解,就更加深沉。他不明白为什么所有的人都要联合起来欺骗他,明明有过那么一个女孩子的,为什么所有人都说是他的幻想,更不明白他们将那女孩送去了哪里。他只知道,他想寻找她,再次见到她时,一定要实现自己少年的承诺,封她为妃。
现在,他已经做了皇上,完成了少时梦想,可是,那位美丽倔犟的小女孩在哪里呢?可不可以颁一道旨,就像从前的宫廷选秀那样,将普天下的女子都遴选一遍,挖地三尺将那女孩找出来?可惜,他连她姓什么叫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找呢?不知道多少次梦里见到她,他追着问:"姑娘,你是谁家的姑娘?"梦里,她好像回答过他的,可是,他没有一次听得清楚;梦里,他不住地告诉自己,要听清,要记得。然而梦醒之时,却仍然心事成空。
近侍太监吴良辅已经催促了几次,恭请皇上就寝,但是顺治仍是摆一摆手,不加理睬。今天,他在朝堂上的烦恼比往常更多,压力比往常更重,所以,他今夜要读的诗书也会比往常更多,只有这样,才能让他的心平静下来。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福临长长叹息。却听到门外有人娇笑:"什么相思?什么闲愁?皇帝哥哥,你还在为睿亲王叔的折子犯愁么?"
"建宁,你又偷跑出来了?"福临又惊又喜,忙招呼妹妹上炕来,将锦被裹住她的脚,将自己用的雄黄暖手塞在她手中,又命吴良辅在香炉内焚起辟寒香丹,顿时满屋里暖洋洋地热气四溢。建宁经这热气一激,忍不住"啊啾"一声打了个喷嚏。
福临半真半假地教训:"慈宁宫离这里不近,这么冷的天,又这么晚了,你还到处乱跑。要是被皇额娘知道,一定会骂你的。"
"太后娘娘才不会骂我,最多说声下次别这样儿了。"建宁笑嘻嘻地说,"九哥,你只爱看这些汉人的书,不怕大臣们又说你推崇汉学吗?"
福临正色说:"我正要同你说,你也不小了,可是总不爱念书。其实你要肯用心去读,就会发现汉人诗词里的好处,真是妙趣横生呢。皇额娘的学问最好的,如果你肯学,她一定会教你的。"
建宁摇摇头,有些冷清地说:"太后娘娘每天很忙的,满屋里都是史书医书,她自己用功都用不过来,还要和睿亲王叔讨论国家大事,哪会有时间理我呢。"
提到皇叔父多尔衮,福临的脸色又沉下来,心中暗暗不悦。建宁不察觉,翻开福临正看的漱玉词说:"九哥,你既然说诗词有那么多好处,你便讲给我听听好不好?"
福临不忍拂其意,笑着说:"好啊,比如这位南宋第一女词人李清照"建宁讶异:"是个女子么?"福临道:"是呀。她虽然是个女子,可是学问比所有男人都好,胸中有大志向,词里有大意趣,或缠绵细致,或纵横捭阖,殊不与人同。今天先不与你讲她的词,倒先说她一首诗,极短,只有二十个字,很好记的。"因朗声念道: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建宁随着念诵多次,虽不解其意,却也觉得朗朗上口,韵致盎然,低下头默默背诵。
福临又细细讲解说:"李清照以词见长,诗作极少而有词意。比如这首五言绝句垓下曲,慷慨激昂,襟怀潇洒,一扫小儿女情致,用楚霸王自刎乌江的典故抒发壮志情怀,堪为天下英雄写照。"说到这里,又勾起愁思来,叹息说,"我从前见过一个汉人小姑娘,学问也很好的,她明知道我是满清贵族,可是丝毫不为所惧。如果她长大了,写的诗词,也一定会有李清照的气势。"
建宁从前原听过福临的这段奇遇,笑道:"那个神秘汉人小姑娘吗?我今天倒也见着了一个,就在咱们宫里,才只有三四岁大。"
福临笑了:"你说的那个,和我说的那个,不是一回事,差着好几岁呢。我知道你说的那个小姑娘,她是大明长公主的女儿,就住在咱们建福花园的雨花阁里。"
建宁惊讶地瞪大眼睛:"建福花园,那不是个荒园吗?不是已经被李自成放火烧掉了吗?"
"花木烧了,园子还在呀。已经是废墟了,草长得比人还高。不过雨花阁也还在,修了一次,勉强能住人。大明长公主就住在那里,你看到的小姑娘,是她的女儿,不管怎么说,也是明朝的金枝玉叶,所以,我特许她可以在宫里继续穿汉服,反正是小女孩,又不会造反叛乱,又不会到处走,只要大臣们看不见,便不会说什么闲话。"说到那些大臣,福临便忍不住蹙眉,厌恶地说:"那些大臣可讨厌了,动不动就跪下来弹劾这个,建议那个,恨不得把天下汉人都杀光了才解气。朕略向着汉人说几句话,他们就大摇其头,再不就干脆不同朕说了,只向摄政王叔禀报。满汉一家,满汉一家,根本只是说说的,他们压根儿就没把朕的话放在心上。"
建宁不关心这些朝廷大事,提起那些大臣来,她也很讨厌,因为他们总是惹得皇帝哥哥不高兴。而且,她早已留意到哥哥有个习惯,同她在一起时,他总是自称"我"的,一旦称自己为"朕"时,便是心情不好了。赶紧打断说:"大明公主长什么样子?我可不可以去探望她们?那个小女孩很有意思,我想去找她玩,可以吗?"
"可以,但是不能让太后娘娘知道。"福临神秘地一笑,"告诉你,我也常常偷偷溜到建福花园去看她们。那个大明公主的学问很好,知道许多许多的宫廷故事,还会吟诗做画,可惜只剩下一只手臂,有些行动不便,而且已经出家做尼姑了,法号叫做慧清。"
"什么,只有一只手臂吗?"建宁更加吃惊了,"怎么会有只有一只手臂的尼姑公主?"
福临点点头说:"是呀,听说,她的另一只手臂还是大明崇祯皇帝给砍断的。"
"是她的阿玛砍断的?他为什么要砍断自己亲生女儿的手臂?"
"大概是他不想死后将女儿留在世上,被人欺侮吧。"福临天性善良,提起这些血腥的宫廷风云,大为不忍,戚戚然说:"我也是听宫里的太监们说的。听说李自成闯进皇宫那天,崇祯杀了很多嫔妃,还有一位小公主,然后就自己吊死在万寿山了。也许他觉得自己已经做不成皇上,保护不了女儿,就不如让她们陪自己一块死了算了。"
建宁听了这话,只觉得心上猛地一撞,低下头去。虽然她不是很能听懂这个故事,更不能理解崇祯皇帝的做法,但是她隐隐觉得,这位大明公主与自己之间,似乎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是无父无母的孤儿,都住在别人的宫殿里,最重要的是,她的父皇崇祯与自己的额娘绮蕾都是自缢而死的。只是,大明公主的父亲死前砍断了女儿的手臂,而自己的额娘自尽前却将自己托付给了皇太后。想起来,额娘在临死之前,也是一身出家人的打扮呢。这样一想,她仿佛已经看见了大明公主的长相穿着,便与额娘死前一模一样。小嘴一扁,几乎落下泪来。
福临看到妹妹忽然绷起小脸,仿佛要哭的样子,也大约猜到她的心思。他对那位关睢宫的妃子绮蕾并没有太多印象,只依稀记得是一个美丽且沉默的女子,死于殉主。也就是从她死后,建宁妹妹便被送到了永福宫来,从此与自己朝夕相伴。好像便是从那时候起,建宁的眼中便有了一种破碎的东西,一种与年龄不符的绝望与哀伤。那种哀艳孤绝使得她在众兄妹中卓而不群,而使他时时觉得心疼,仿佛对她负有某种责任。
此刻,妹妹的眼中又呈现出这种让他熟悉的破碎和忧伤,他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只得继续说故事,努力说得动听些,好移开妹妹的注意力:"这位长公主命大,被砍断了膀子,流了一地的血,却竟然没有死,被李自成救活了,仍然养在宫里。后来睿亲王叔搜宫,看到她打扮不俗,态度高贵,又只剩下一条胳膊,大为惊讶。服侍她的宫女跪下来给王叔磕头,请求饶命,说这是大明的长公主。王叔问清了事情的经过,就说:你们不用怕,连逆贼李闯都可以善待前朝公主,何况我们大清仁政呢?我们决不会伤害公主的。便下令要为这位公主重修殿阁,仍照老规矩奉养。但是公主自己请求迁居废园,说自愿出家,修心养性,不肯恋慕功名繁华。王叔答应了她,将建福花园赐给她住,让以前服侍她的那些宫女仍然服侍她,除了按时送去生活必需,不许任何人打扰她们。"
建宁听得出了神,这时候忽然问:"可是那个女孩儿的阿玛呢?她的阿玛在哪里?"
福临九岁大的男孩子,说起后宫**来却是有些腼腆,而且自己也是不大清楚,含含糊糊地道:"说起这个,竟没人知道这位公主的丈夫是谁。咱们来京不久,那女孩便出生了,此前谁都不知道公主有了身孕,且也从来没见过有男人在建福花园出入,想来这是她出家为尼前的私事,她不说,咱们总不能拷问她,再说她又不是咱们大清的公主,便只得大家含混过去罢了。"
建宁越听越奇,对那小女孩更有说不出的好奇与好感,忽然醒悟过来,拍手说:"我知道了,这个大明公主要出家做尼姑,一定是为了不愿意穿我们满人衣裳的缘故。皇帝哥哥是体谅这一点,才特许她女儿穿汉服的。"
福临料不到妹妹小小年纪,竟可以体谅出自己如此曲折含蓄的心思,不禁含笑夸奖:"你真聪明,这也想得到。"
建宁得意,益发央求:"九哥带我去建福花园好不好?我们去听那大明公主讲故事。我还从没见过一个明朝的公主呢,让我这个大清格格会会那位大明公主好不好?"
福临叹息:"可惜,她现在已经不是公主,而是尼姑了。"他看着妹妹黑漆漆的瞳仁里透露出那么热烈的渴望,敏感地查觉到妹妹貌似任性的请求下,其实是无法填补的寂寞孤单,忍不住便要满足她所有的心愿,答允说,"行,改天我若下朝回来得早,一定带你去探望她们。"
"为什么不是今天呢?"建宁怂恿,"我们现在就去,好不好?"
"现在?"福临犹豫,"太晚了,额娘知道了,会发脾气的。还是改一天,时间从容些,我再带你去。"
建宁低了头,落寞地说:"改一天是哪天呢?自从来了北京后,哥哥住到这位育宫来,见一面也难,再也不能像盛京时那样,我们都在永福宫里,天天都可以见面。"福临听见建宁的声音里已有哽咽之意,不禁问:"建宁,你想念盛京吗?"建宁重新抬起头看着哥哥,悲伤地说:"我想念额娘。"头一仰,两行清泪像断线珍珠那样从她娇嫩的小脸上扑簌簌滚落下来。福临一阵心疼,身为皇上,即使不能亲政决策国家大事,难道还不能满足妹子的小小要求吗?到底是少年心性,心头一热,豪气地许诺:"好,去就去,我现在就带你去雨花阁。"
入夜的紫禁城是安静的,灯火静静地燃烧,乌鸦静静地盘旋,就连更夫鸣锣报时的声音都拖着难以言喻的苍凉尾声,只会将皇宫的夜渗透得更加清寂。
明朝皇族的鬼魂还留守在清宫上方徘徊不去,这个传闻在紫禁城里十分盛行。亡朝前死了太多人,整个宫殿就好比明皇朝的巨大坟墓,各宫各殿,每到熄灯时分,便很少有人再敢出门夜行,就连侍卫都是约齐了三两同伴才敢巡更,不敢独身上路,而且,绝不交谈。因为如果高声说话,会惊动熟睡的皇室;而低声切切,又太像鬼语。
太监吴良辅提着灯笼在前面带路,福临牵着建宁的手沿着永巷躲躲闪闪地走着,先还只管想办法避开巡更的侍卫,实在避不过就别转面孔,叫吴良辅上前周旋;后来发现建筑越来越陌生,而且渐渐连侍卫的影子也见不到了,不禁越走越怕。便在这时,忽听到有铃声隐约细碎,且有个女子尖着声音叹息:"天下太平——"
建宁吓得一缩脖子,躲在福临身后问:"皇帝哥哥,你听到吗?"福临也是惊得寒毛直竖,屏息不答。吴良辅听了两三声,禀道:"这大约是哪个宫女犯了错,在罚提铃行走。"建宁不明白:"什么叫提铃行走?"吴良辅道:"回格格,这是前明宫里传下来的老规矩了,有宫女犯错,便罚她提着铃铛彻夜行走,从落暮开始,每个时辰行一次,从乾清门出发,过日精门,到月华门,再回到乾清门,要边走边唱"天下太平"。"
福临蹙眉道:"宫里已经改朝换代,这些规矩倒还没改么?"吴良辅道:"如今宫里管事的有好多都还是前朝的宫女,因此许多规矩竟未大改。皇上若不喜欢,奴才明天就告诉各宫管事,把这些刑罚给除了。"
建宁极力向铃声的方向望去,却只看到深不见头的宫墙。这宫墙在夜里显得格外高大,一眼望过去竟有种插翅难飞的绝望,乌鸦在墙头飞过来划过去,好像窥探,偶尔"嘎"地一声,像是挖苦的笑又像是咒骂。遂使性子说:"下不下旨除掉这些宫规倒不打紧,最好皇帝哥哥能下一道旨,不许宫里再养乌鸦才好。"
"别胡说,让别人听到是会犯忌的。"福临停下脚步,有些犹豫,眼看建福花园近了,倒不安起来,因问:"建宁,你冷不冷?"建宁早已怕了,可是好奇心比恐惧心更重,而且能和哥哥一起月夜冒险的兴奋感压过了所有的忌惮,因此硬撑着说:"我不冷,一点儿也不冷。"福临无奈,只得仍同她往前走。
幸好天气虽冷,月光倒还清郎,照着永巷的小径,连砖块的形状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废园门头上的琉璃瓦泛着青冷的玉光,木漆斑驳,匾额不知是烧了还是扔了,露出老大一块醒目的空缺。吴良辅指着说:"皇上,这便是建福花园了,要通报吗?"福临试着上前推了推,那门里面竟没有拴,又或是烧掉了,竟然应手而开。
仿佛有一阵冷冽的风呼啸而来,福临和建宁同时打了个寒颤,整个荒芜空旷的建福花园忽然间就暴露在了月光下,一览无余,碎石断墙,历历可见,或如虎蹲,或如狼踞,都头角狰狞,做势欲动;而草木扶疏,枝桠交错,随着风簌簌微响,又仿佛有许多看不见的人躲在树后窃窃私语。建宁惊叫一声,抱住哥哥,吓得声音都变了,牙齿打颤地问:"我们还要进去吗?"
然而园里的人已经被惊动了,早有宫女挑灯出来,厉声问:"是谁?"吴良辅亦挑起宫灯高声喝道:"皇上在此,还不快去通报?"那宫女听到是当朝皇帝夜访,大惊失色,连请安也忘了,飞跑着进去通报。
福临见那宫女的背影甚是高大,知是粗使宫女,看园守更的,心下颇不是滋味,堂堂的一个皇上,三更半夜拜访前明公主,成什么话?然而这时候已是进退两难,只得背负了手,沿着小路慢慢地行来。园里扶疏的草木这时候渐渐轮廓分明起来,顶着月光,仿佛一道道诱惑的眼神,极凶险而又幽艳。福临心中升起某种近乎探险般的奇异感觉,仿佛走进海底谜宫,又似乎自投罗网地走进一个阴谋之中。
一时雨花阁点起灯火,三四个宫女簇拥着一个女尼迎出门来,口呼"皇上万岁",磕下头去,那女尼却只是竖掌于胸前,自称"贫尼慧清",垂首致意,并不肯跪拜。
建宁看那女子素衣禅鞋,态度高贵,姿容飘逸,宛如仙子,只可惜左边一只袖子甩甩荡荡,知道她便是那位尼姑公主了。她长得并不像自己的母亲绮蕾,虽然没有笑容,却远比绮蕾显得温婉,眉眼口鼻都精致得不像真人,并且那种骨子里的高贵气度也与绮蕾的冷艳不同。建宁见了她,不知怎的,忽然有种说不出的悲伤,不禁茫茫然地望出了神。
福临因顾念长平既是前朝公主,又是方外之人,不便与她行君臣之礼,只含笑拱手说:"这是御妹建宁格格,今日黄昏在慈宁宫外偶遇小公主,顿生亲近之心,又闻长公主高风亮节,十分仰慕,因求朕带她来一瞻芳仪。冒昧之处,还望仙子海涵。"
长平公主此前见过福临几面,对这位年仅九岁的小皇帝颇有好感,觉得他年龄虽小,行为端庄,不存成见,且有真性情。虽说国仇深似海,然而大明朝毕竟不是直接毁于清廷之手,而是先被李自成闯宫,后遭吴三桂叛卖,复为多尔衮入主,论起来这顺治小皇帝倒是最无恩怨的一个了。更何况,就算清明势不两立,这小皇帝不足十岁,又有何罪?便有,也只是父皇临死前说过的那句话:"你惟一的过错,就是不该生于帝王家。"
生于帝王家,是长平的命运,也是顺治的命运,同样的,也是眼前这位满清小格格建宁的命运。
长平轻柔地说:"原来是建宁格格,你今天在园里见过香儿了么?那可真抱歉,她刚才已经睡了。她是最不肯好好睡觉的,每晚都要费好大的功夫才能哄得她睡着,要是叫得她醒,只怕一夜都不用再睡了。"福临忙说:"既然小公主已经睡了,就不要叫醒她了,我们这便告辞。"长平望着建宁,看到她满脸的失望,温柔地笑道:"格格第一次来,这么冷的天,又走了这么远的路,不如进来歇一歇,喝杯茶吃过点心再去吧。"
建宁没想到大明公主竟是这样温柔可亲的一个人,巴不得与她多亲热一会儿,听到邀请,生怕哥哥不答应,忙使劲拉一下福临的手,拼命点头示意。福临看到她的模样,也不禁笑了,拱手说:"既然这样,叨扰仙子了。"
雨花阁里除了几件必需的家具外,最醒目的便是供着菩萨像和崇祯牌位的佛台了,青灯木鱼,经卷香炉,丝毫看不出这里住着的竟是一位前明的公主。福临心生怜悯,因看到香炉旁一只拨灰的青玉拔子尚未收起,随口吟道:"拨尽寒炉一夜灰。"随在茶几旁坐下,问道:"朕每逢年节,都要礼部送来日需物品,公主没收到吗?"
长平谢道:"都收到了,谢谢皇上赏赐,不过我是个出家人,那些香粉绫罗金珠玉器多半于我无用。这几个宫女跟着我,也都简陋惯了,不大喜欢弄那些花儿粉儿的。"
建宁看那几个宫女的相貌都颇粗陋平庸,心想这种长相就是擦了粉也不会好看到哪里去,难怪不喜欢打扮了。只是这位大明公主长得这样漂亮,仙女儿一般,却偏偏少了一条胳膊,只好出家做尼姑,粗茶淡饭,深居简出,就真是可怜了。福临却看出雨花阁中虽然只有了了几件家具,却布置得层次分明,自有丘壑,那张供桌是紫檀木的,看去朴拙,雕花却精细异常;插花的两只青花瓶子宝光隐隐,看不出年代来;碾玉观音的莲花座乍一看黑黝黝的没什么,细看竟是青铜;盛香的三足鼎一望可知是个古物,便那香也不是宫里通常供奉萨满用的藏香或是檀香,没有丝毫辛辣气,而更为绵长沉厚,沁人心脾;还有些叫不上名字的器物非金非玉,看上去竟不辨材质,想来都是前明宫中旧物,竟能得以在大火中劫后余生,也算不易了。
正在东张西望,宫人已经端出茶水点心来,虽然只是小小的几盘素食,然而形状精致,色香俱全,便是那茶也与平时喝的不同,颜色红亮如胭脂,且芬芳扑鼻,若清风袭来,花香绕径,令人顿时忘记此时正是寒冬腊月,而只如置身于春暖花开之姹紫嫣红中。建宁晚膳没有吃好,这时候见到茶点,大喜过望,一口气吃了好多,只觉得比往时在宫中吃过的所有点心都更可口。
福临却只是取过茶来慢慢品啜,赞道:"好茶!比御茶房的茶好多了,这里怎么会有这样的宝贝?"长平笑道:"这就是皇上赐的祈门红茶啊,怎么皇上自己倒没喝过吗?"福临诧异:"是祈红么?怎么我喝着不像?"
侍茶的宫女笑着插嘴:"皇上当然喝不出来,这是咱们雨花阁里独有的雨花茶,是公主在夏天时收集百花的花瓣晒干,兑在祈红茶叶里自己煨的。别说宫里御茶房了,这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罐去。"
福临更加欢喜:"原来仙子自己会制茶么?难怪书上说:茶禅一味。原来竟是真的。"
长平赞道:"皇上博古通今,竟能知"茶禅一味",这便是有夙缘、有慧根,可谓运交华盖、心有灵犀了。"
建宁见两人谈得投机,自己却是一句不懂,发闷道:"你们在说什么话?什么"茶禅一味"?是一首诗么?"
长平微笑,将手抚着建宁的肩说:"我们说的是喝茶,这喝茶和参禅是一个道理,和做诗么,也是一个道理。打个比方吧:从前有个赵州和尚,别人问他:去哪里呀?他说:吃茶去。问他:干什么呀?他还是说:吃茶去。再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呀?"
这一回,福临和建宁齐声回答:"吃茶去!"说罢,哈哈大笑。
长平笑道:"答对了,就是吃茶去。后来呢,人家就管这和尚叫做茶和尚了。你们是不是觉得这和尚傻呢?其实这才是大智若愚,看通看透,所以他后来做了一代高僧,他的学问便是从喝茶里得到的。其实,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喝法,同一杯茶喝在不同人口中,甘苦浓淡也都不同,还有,同样的茶用不同的水来沏,不同的火候烹煮,不同的茶器来盛,甚至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心情来品饮,滋味也都不同。世人只知道"茶禅一味"便是悟境,可赵州和尚或许连这一点都没想过,他只会同你说:"吃茶去!""
福临闻此,顿如醍醐灌顶,只觉从这一番谈话中所悟到的道理比自己往日读书三年更多,喜得抚掌说道:"我曾经看过一幅对联:"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曰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说的,就是这典故这道理了。若说拿得起,有什么比吃茶更重要?要论放得下,又有什么比歌乐更轻松?只可惜,我们这里只有"赵州茶",没有"陌上花",也就美中不足。"
侍茶宫女忍不住又插嘴道:"谁说没有"陌上花"?皇上只知雨花阁的茶好,竟不知雨花阁的曲子更好么?"长平嗔道:"阿琴多嘴。"那被唤作阿琴的宫女笑着吐吐舌头,做个鬼脸。逗得建宁更加拍手大笑起来。福临道:"原来你叫阿琴,倒不知其余几位叫什么?"
阿琴看了公主一眼,见她并无怒色,便做主替答道:"我们原先一起侍候公主的姐妹共有二十几位,都是取的乐器名儿,如今留在雨花阁的只剩下四个了,分别叫琴、瑟、筝、笛。我年纪最大,叫阿琴。刚才给你们开门的叫阿笛,管守夜看园子,扫院锄草都是她;阿瑟单管侍候小公主,阿筝负责雨花阁里的洒扫缝补,我管茶饭起居,喏,最常做的事就是——吃茶去!"
福临听她说得有趣,不禁又笑起来,他寻常在宫里所见的这些女子,上自太后,下到宫女,都是谨慎有礼,不苟言笑的。太后娘娘不必说,自然是整天板起脸来教训为君之道,便是那些宫女虽然顺从谦卑,却也太过小心翼翼,见了面不是跪就是拜的,乏味得很。然而这雨花阁里,其乐融融,谈笑风生,不仅大明公主风趣幽默,便是这些个面貌平常的宫女,也都活泼泼嘻笑自若,熟不拘礼,令人如沐春风。不禁赞道:"单是听到这些名字,已经可想而知公主必是琴艺精通了"说到一半,却又咽住,看了长平的断臂一眼,眼露悲悯之情。
长平却毫不介意,微笑说:"弹琴鼓瑟如今是不成了,但是我倒新学了一样乐器,皇上和格格若是不嫌粗鄙,或可一听。"
福临大喜,自是连声说好,正襟危坐,做洗耳恭听状。阿琴早用托盘端了一件东西过来,福临看去,却是小孩巴掌大的一个椭圆球体,上尖下圆,表面漆着斑斓五彩,材质不知是金是木,看上去倒更像黄泥,表面上捅出几个小孔,十分朴拙,竟是生平未见,不知是什么乐器。
长平轻轻抚摸着那空心泥球,眼中流露出无限深情,款款地说:"这叫做埙,为陕西所特有,我因其韵味独特,而且一手可以掌握,特意下功夫学会了它。通常的埙有七孔、九孔、和十一孔之分,这一只是特别制作的,只有四孔,如今已经是我惟一可以摆弄的乐器了。"
建宁注意到长平公主的脸上泛起微微红晕,好像对那只叫作埙的土器珍惜之至,她的手指在那个埙的表面滑来滑去,有着形容不出的缠绵悱恻。半晌,方轻轻拈起,将埙嘴凑在唇边,手指轮换着捏住气孔,幽幽咽咽,吹将起来。福临和建宁只听得细细一道曲声吹出,悠扬呜咽,入心入肺,仿佛一条看不见的丝线,牵扯着人的心不住地向那天边处牵去,越牵越远,越牵越远,竟是山长水阔,天高地远,由不得想哭,却又哭不出来。分明只是小小一只土器,竟暗藏金石之声,兵气纵横,仿佛有千军万马似的。正得意处,那曲声却忽然一顿,如泉遇巨石,兵行险招,曲折跌荡,渐细渐沉,似断似续,终至不闻。
长平收了埙说道:"这是垓下曲,讲的是楚霸王四面楚歌的故事。谱子早已失传,后人凭记忆拾得一鳞半爪,我也只听别人吹奏过几次,凭记忆重新谱曲,只怕与原来的神韵已经相去甚远了。"
垓下曲?建宁蓦然想起哥哥刚才给她讲过的漱玉词,若有所悟,难得遇上她能听懂的典故,忙说:"我知道了,就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故事。"
长平赞道:"公主小小年纪,竟有这般知识,真正冰雪聪明,不愧是一代明珠。"建宁闻得夸奖,满心欢喜,她从三岁起便没了父母,见到这长平公主的音容笑貌,顿生亲近之意,竟在心中隐隐地将她视作了自己的母亲,脱口而出:"大明公主,我以后可不可以常来看你,可不可以叫你姑姑?"
"姑姑?"长平一愣,面有难色,说道,"我可没有这个福份,且也没有这个礼,你叫我姐姐就好了。"建宁摇头说:"我看见过你的女儿,比我小不了几岁,我怎么好叫你姐姐呢?要不这样吧,我听到皇帝哥哥刚才称你仙子,不如我就叫你仙姑吧?"长平听到她这番小孩儿家怪论,不禁笑起来,点头说:"也好,只可惜我不姓何,不然可就成了何仙姑了。"说得福临和阿琴都笑起来。
建宁自觉同长平确定了名份,顿时放下心来。虽然只相处了一小会儿,然而长平公主的温柔高贵已经给她留下极好的印象,她怎么也没想到,这位经历过大劫难的亡国公主竟能如此安天乐命。她本来是得天独厚的大明公主,却在一夜之间失去了荣华富贵,失去了父母兄弟,甚至失去了一条手臂,以出家之身在清廷中寄人篱下,苟且偷生,但她不仅没有怨天尤人,毫无悲苦之色,反而比宫中任何一个人都更加平和散淡,从容快活。
建宁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女子,顿时将她视为最理想的亲人。从此,这布置简陋清茶素食的雨花阁,便成了她心目中的另一个家,是她寻找快乐与温情的神秘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