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梦的理论和文学艺术与白梦 (1/2)
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大宝SOD蜜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摘要 本学期开设了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这门课程,对于西方文艺理论的诸多流派在老师的介绍与指导下有了一定了解。现在,就针对自己最为有感触的部分——精神分析批评流派中的弗洛伊德“梦的理论”和“文学艺术与白日梦”的相通之处,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弗洛伊德 梦 文学艺术创作
“梦的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观点是:人的许多愿望,尤其是欲望,由于与社会道德准则不符而被压抑到无意识之中,于是在睡眠中,当检查作用放松时,便以各种伪装的形象偷偷潜入意识层次,因而成梦。这就是说,由于人的欲望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便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表现在梦中。因此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本质“就是一种(被压抑的、被压制的)愿望的(被伪装起来的)满足”(1)[弗洛伊德:释梦,第136页]。由于梦所表现的是被压抑的本能愿望,所以它必须采取伪装的形式,因此梦的内容分为“显现内容”与“潜在思想”两部分。显现内容是我们所记得的梦中形象或事件,潜在思想是隐藏在那些形象或事件之下的欲望。
如果拿一个爱读书的人小时候曾经做过的梦来印证这个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一些可以说明的地方:一个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很爱看各种各样书的人,他会经常做这样一个梦——在睡梦里梦见书籍堆积如山的屋子。做梦者白天渴望读书,夜里在睡梦中梦到“堆积如山的书”正可谓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反映。然而从弗洛伊德的“梦的理论”具体分析看来“堆积如山的书”是梦的显现内容,反映了现实中梦者想读很多书却无法满足的愿望——做梦者是一个家庭贫寒缺乏藏书的穷家子弟,而小学教育的局限又不能满足其强烈的求知愿望。在现实中想读书的愿望在现实中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潜在思想里就会在梦中反映出“堆积如山的书”这一形象。“堆积如山”不仅反映了做梦者想读更多书满足自己求知欲的要求,还暗示出梦者由于家庭和环境的困守和局限。在这里“装满屋子的书”我们可以理解为小孩子强烈的读书愿望在睡梦中的反映,是梦的“显性内容”;而“堆积如山”颇有求知欲受到重压不能满足的象征意义,是梦的“潜在思想”用弗洛伊德的“梦的理论”来解释梦境,可以说是合理而恰当的。
弗洛伊德的“梦的理论”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解释出现在睡梦中的各种各样的梦境,他的释梦一书也对于这一理论作过系统而全面的阐述。然而,梦境中“显性内容”的形象和形象背后的“潜在思想”的象征意义,却使我们可以很容易联想到文学创作中“形式”与“意境”的关联。在这里,弗洛伊德又给了我们一条重要启示,那就是:由于梦境是在现实中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而在睡梦中的反映,那么作为“现实中的不满足”或者“被压抑的、被压制的”而在文学作品中得以发泄和释放的幻想——作家的文学艺术创作,这两者之间是不可以建立起某种联系呢?
弗洛伊德认为文学艺术与梦存在这一联系,因为它们具有许多共同特点:首先,梦表现的是人的被压抑的欲望,而文艺也是被压抑的本能冲动的升华(中国古代文论里亦有“不平则鸣”“言为心声”的说法),具有梦境的象征意义;其次,梦的显性内容与潜在思想之间的关系犹如文学作品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他们是通过伪装和象征手段来表现其意义的。文学与梦实质上都是一种替代物,是一种具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再次,释梦的方法与文学批评类似,都是为了发现并揭示其中的“潜在”意义。
在弗洛伊德的释梦中,他认为梦有四种方式,既“压缩”、“移置”、“表现手段”和“二次加工”所谓压缩,即多种潜在思想被压缩成一种形象。这种混合梦象的形成是为了尽可能多地显露内容,这一点我们可以借助文学创作中典型人物的塑造手法“杂取种种糅合一个”(鲁迅语)以突出作品主要人物的代表性加以理解,往往一个人物的塑造是集中了作家所有意图与思想的精炼化的“混合体”而所谓移置,既把梦的潜在思想的重点或中心移置开来,用不重要的替换重要的,这也可以用文学修辞手法的运用加以比照,如中国文学中的通感、比喻等手法的运用,用其他客体来代表和描摹实体(主体),也能找到共通之处。表现手段是将梦的思想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这更加与文学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如出一辙。梦所表现的主要是被压抑的性欲,所以梦中的形象多与性有关,如旗杆、手杖、山峰、草帽等象征男性生殖器,而盆、水壶、山谷等一切有凹面的的东西都象征着女性生殖器。他的这种对于梦的解释虽然带有极大主观臆断性,但是这种象征手法在文学中的运用却比比皆是,如中国作家钱钟书的小说围城象征手法的运用可谓是淋漓尽致。最后一个是二次加工,就是把梦中乱七八糟的材料加工成近于连贯的情节,这与作家创作时从纷繁复杂的生活原型和浩如烟海的材料积累中,反复提炼之后再进行艺术加工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无意识和梦的理论的基础上,弗洛伊德又提出文学艺术与白日梦相类似的观点,探讨了这样一种联系并在创作家与白日梦一文中指出,白日梦就是幻想,它源自儿童的游戏。儿童靠游戏来满足自己的愿望,获得快乐。人长大后不再作游戏,但不会放弃那种快乐,而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这就是幻想。儿童不掩饰他们的游戏,而成年人的幻想由于都是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羞于启齿的愿望,因而必须加以掩饰。由此弗洛伊德认为,睡眠中的梦也是幻想,因为它与幻想同理。由于“幻想的动力是未得到满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2),所以“夜间的梦与白日梦——我... -->>
摘要 本学期开设了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这门课程,对于西方文艺理论的诸多流派在老师的介绍与指导下有了一定了解。现在,就针对自己最为有感触的部分——精神分析批评流派中的弗洛伊德“梦的理论”和“文学艺术与白日梦”的相通之处,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弗洛伊德 梦 文学艺术创作
“梦的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观点是:人的许多愿望,尤其是欲望,由于与社会道德准则不符而被压抑到无意识之中,于是在睡眠中,当检查作用放松时,便以各种伪装的形象偷偷潜入意识层次,因而成梦。这就是说,由于人的欲望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便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表现在梦中。因此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本质“就是一种(被压抑的、被压制的)愿望的(被伪装起来的)满足”(1)[弗洛伊德:释梦,第136页]。由于梦所表现的是被压抑的本能愿望,所以它必须采取伪装的形式,因此梦的内容分为“显现内容”与“潜在思想”两部分。显现内容是我们所记得的梦中形象或事件,潜在思想是隐藏在那些形象或事件之下的欲望。
如果拿一个爱读书的人小时候曾经做过的梦来印证这个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一些可以说明的地方:一个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很爱看各种各样书的人,他会经常做这样一个梦——在睡梦里梦见书籍堆积如山的屋子。做梦者白天渴望读书,夜里在睡梦中梦到“堆积如山的书”正可谓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反映。然而从弗洛伊德的“梦的理论”具体分析看来“堆积如山的书”是梦的显现内容,反映了现实中梦者想读很多书却无法满足的愿望——做梦者是一个家庭贫寒缺乏藏书的穷家子弟,而小学教育的局限又不能满足其强烈的求知愿望。在现实中想读书的愿望在现实中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潜在思想里就会在梦中反映出“堆积如山的书”这一形象。“堆积如山”不仅反映了做梦者想读更多书满足自己求知欲的要求,还暗示出梦者由于家庭和环境的困守和局限。在这里“装满屋子的书”我们可以理解为小孩子强烈的读书愿望在睡梦中的反映,是梦的“显性内容”;而“堆积如山”颇有求知欲受到重压不能满足的象征意义,是梦的“潜在思想”用弗洛伊德的“梦的理论”来解释梦境,可以说是合理而恰当的。
弗洛伊德的“梦的理论”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解释出现在睡梦中的各种各样的梦境,他的释梦一书也对于这一理论作过系统而全面的阐述。然而,梦境中“显性内容”的形象和形象背后的“潜在思想”的象征意义,却使我们可以很容易联想到文学创作中“形式”与“意境”的关联。在这里,弗洛伊德又给了我们一条重要启示,那就是:由于梦境是在现实中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而在睡梦中的反映,那么作为“现实中的不满足”或者“被压抑的、被压制的”而在文学作品中得以发泄和释放的幻想——作家的文学艺术创作,这两者之间是不可以建立起某种联系呢?
弗洛伊德认为文学艺术与梦存在这一联系,因为它们具有许多共同特点:首先,梦表现的是人的被压抑的欲望,而文艺也是被压抑的本能冲动的升华(中国古代文论里亦有“不平则鸣”“言为心声”的说法),具有梦境的象征意义;其次,梦的显性内容与潜在思想之间的关系犹如文学作品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他们是通过伪装和象征手段来表现其意义的。文学与梦实质上都是一种替代物,是一种具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再次,释梦的方法与文学批评类似,都是为了发现并揭示其中的“潜在”意义。
在弗洛伊德的释梦中,他认为梦有四种方式,既“压缩”、“移置”、“表现手段”和“二次加工”所谓压缩,即多种潜在思想被压缩成一种形象。这种混合梦象的形成是为了尽可能多地显露内容,这一点我们可以借助文学创作中典型人物的塑造手法“杂取种种糅合一个”(鲁迅语)以突出作品主要人物的代表性加以理解,往往一个人物的塑造是集中了作家所有意图与思想的精炼化的“混合体”而所谓移置,既把梦的潜在思想的重点或中心移置开来,用不重要的替换重要的,这也可以用文学修辞手法的运用加以比照,如中国文学中的通感、比喻等手法的运用,用其他客体来代表和描摹实体(主体),也能找到共通之处。表现手段是将梦的思想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这更加与文学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如出一辙。梦所表现的主要是被压抑的性欲,所以梦中的形象多与性有关,如旗杆、手杖、山峰、草帽等象征男性生殖器,而盆、水壶、山谷等一切有凹面的的东西都象征着女性生殖器。他的这种对于梦的解释虽然带有极大主观臆断性,但是这种象征手法在文学中的运用却比比皆是,如中国作家钱钟书的小说围城象征手法的运用可谓是淋漓尽致。最后一个是二次加工,就是把梦中乱七八糟的材料加工成近于连贯的情节,这与作家创作时从纷繁复杂的生活原型和浩如烟海的材料积累中,反复提炼之后再进行艺术加工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无意识和梦的理论的基础上,弗洛伊德又提出文学艺术与白日梦相类似的观点,探讨了这样一种联系并在创作家与白日梦一文中指出,白日梦就是幻想,它源自儿童的游戏。儿童靠游戏来满足自己的愿望,获得快乐。人长大后不再作游戏,但不会放弃那种快乐,而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这就是幻想。儿童不掩饰他们的游戏,而成年人的幻想由于都是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羞于启齿的愿望,因而必须加以掩饰。由此弗洛伊德认为,睡眠中的梦也是幻想,因为它与幻想同理。由于“幻想的动力是未得到满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2),所以“夜间的梦与白日梦——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