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杜霞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sp; 但域外“游走”的经验依然潜在规约着万之的写作。小说大儿马,写了在内蒙古农村下乡插队时的经历,特别注明是“留给儿子们的故事之x”让我更感兴味的,不是人物及故事本身,而是文本中叙事者“父亲”针对假想读者“儿子”所作出的特定召唤、阐释以及由此所建构的对话关系:“你们会问,为什么农民要偷偷摸摸地‘吃青食’?为什么他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到地里去收获?不是他们自己种的粮食吗?事情当然不那么简单”14接下来一整段的文字,都是对社会主义农村分配制度的解释。很难想象这种相当直白的叙述评判和干预会出自万之之手——如果你同时也阅读了作者那些早期的文字:“黑夜,会使人互相警觉,用门闩,用锁,用紧闭的窗户和睁大的眼睛。”15或者“真相是多种多样的,为什么我们非要只确定一种?”16
在那些关于“过去”的谆谆而絮絮的解说中,你不难感受到写作者内心的惶惑:置身异域,文化承传的链条已经断裂,经验难以在代际间分享那么,记忆该如何保存?历史该如何讲述?在无根的悬浮中,如何让个体生命留下印痕,让精神的根须得以再次萌生,延伸?当身在瑞典的学者万之拣拾起那些过往岁月里的“果子”时,他期望着以此作为“留给我的孩子的纪念,或是一笔精神遗产”17
无论多多,还是万之,在他们的文学旅程中,相信有一段记忆是无法消泯的,那就是今天。作为1949年以来的第一家民间文学刊物,诞生在1978年底的今天,初步恢复了本土文化界与一种自由独立思想的关联。而身为这本刊物的重要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在多多他们“游走”的步履里,也会不时回响起今天那曾经沉重而深切的足音吧。
逝者如斯。当一切绚烂归于平淡时,又该如何面对历史的轻漫和遮蔽?上面那段关于万之和阿城的掌故,出自张辛欣的一篇随笔。这位同样游走于海外的女作家随后写道:“听他(万之)讲自己的老故事时,我有一种淡然的伤感。感觉迈平这样讲,有点强行自我提示,自我鼓舞的味道。他还在写小说,是写给儿子们的自己生命的经验,不过,他的新小说失去了早期的先锋性,是非常老实(太过老实!)的方法。”她又说:“——所有游走边缘的,曾经的文学分子和不文学的过来的我们,不知道,此刻的其他人,是不是像我一样,在表面的自我鼓舞下,在温和的质疑里,呼唤着遥远的,过去的,一切的自我修行?”18
1989年进入美国留学的严歌苓对此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她欣赏“像加缪那样站在局外”因为那样就“比较容易看出社会中荒诞的东西”19。正是一种自觉的边缘意识,使她的创作获得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尖锐的质地。她较为成功地避免了那种梦魇般的民族主义情结的缠绕,在远为阔大的背景下,剖解着生存的种种暧昧、复杂、隔膜与挣扎,逼视着人性在某种非常态中的极致表现,并在道德和审美意义上,跻及着两性的圆融和人类的沟通。随着女房东、少女小渔、拉斯维加斯的谜语等一批域外佳作的诞生,严歌苓赋予了新移民生存以独立的美学品格。
游走在边缘——一个真正的精神探寻者注定要踏上漂泊之旅。就像萨义德所说:他们回应的不是惯常的逻辑,而是大胆无畏;代表着改变、前进,而不是故步自封20。
注释:
1王宁: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西方与中国,文化研究第1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73页。
2同1。
3赵毅衡:星序边缘“海外流散文学丛书序”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
4同1,第74页。
5瑞恩赛格斯: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文化身份建构,载跨文化对话第2辑(1999),第91页。
6赵川:不弃家园跋“海外流散文学丛书散文卷”
7多多:搭车,见搭车,多多著“海外流散文学丛书小说卷”
8多多:在英格兰,见“多多作品选”braveheart。nease/poet/duoduo/。
9同3。
10〔美〕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第51页,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11多多:被埋葬的中国诗人(1970—1978),千秋网站ceqq,2003年4月9日。
12同3。
13张辛欣:诺贝尔,艺术化的幽默作对?,newyouth。beida-online,新青年文学大讲堂,2003年7月10日。
14万之:大儿马——留给儿子们的故事之x,见十三岁的足球,万之著“海外流散文学丛书小说卷”
15万之:雪雨交加之间,同14。
16万之:穿风衣的女人,同14。
17万之:自序:不成熟的果子也是果子,同14。
18同13。
19沿华:严歌苓:在写作中保持高贵,中国文化报,2003年7月17日。
20同10,第57页。
原载华文文学2005年第2期
sp; 但域外“游走”的经验依然潜在规约着万之的写作。小说大儿马,写了在内蒙古农村下乡插队时的经历,特别注明是“留给儿子们的故事之x”让我更感兴味的,不是人物及故事本身,而是文本中叙事者“父亲”针对假想读者“儿子”所作出的特定召唤、阐释以及由此所建构的对话关系:“你们会问,为什么农民要偷偷摸摸地‘吃青食’?为什么他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到地里去收获?不是他们自己种的粮食吗?事情当然不那么简单”14接下来一整段的文字,都是对社会主义农村分配制度的解释。很难想象这种相当直白的叙述评判和干预会出自万之之手——如果你同时也阅读了作者那些早期的文字:“黑夜,会使人互相警觉,用门闩,用锁,用紧闭的窗户和睁大的眼睛。”15或者“真相是多种多样的,为什么我们非要只确定一种?”16
在那些关于“过去”的谆谆而絮絮的解说中,你不难感受到写作者内心的惶惑:置身异域,文化承传的链条已经断裂,经验难以在代际间分享那么,记忆该如何保存?历史该如何讲述?在无根的悬浮中,如何让个体生命留下印痕,让精神的根须得以再次萌生,延伸?当身在瑞典的学者万之拣拾起那些过往岁月里的“果子”时,他期望着以此作为“留给我的孩子的纪念,或是一笔精神遗产”17
无论多多,还是万之,在他们的文学旅程中,相信有一段记忆是无法消泯的,那就是今天。作为1949年以来的第一家民间文学刊物,诞生在1978年底的今天,初步恢复了本土文化界与一种自由独立思想的关联。而身为这本刊物的重要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在多多他们“游走”的步履里,也会不时回响起今天那曾经沉重而深切的足音吧。
逝者如斯。当一切绚烂归于平淡时,又该如何面对历史的轻漫和遮蔽?上面那段关于万之和阿城的掌故,出自张辛欣的一篇随笔。这位同样游走于海外的女作家随后写道:“听他(万之)讲自己的老故事时,我有一种淡然的伤感。感觉迈平这样讲,有点强行自我提示,自我鼓舞的味道。他还在写小说,是写给儿子们的自己生命的经验,不过,他的新小说失去了早期的先锋性,是非常老实(太过老实!)的方法。”她又说:“——所有游走边缘的,曾经的文学分子和不文学的过来的我们,不知道,此刻的其他人,是不是像我一样,在表面的自我鼓舞下,在温和的质疑里,呼唤着遥远的,过去的,一切的自我修行?”18
1989年进入美国留学的严歌苓对此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她欣赏“像加缪那样站在局外”因为那样就“比较容易看出社会中荒诞的东西”19。正是一种自觉的边缘意识,使她的创作获得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尖锐的质地。她较为成功地避免了那种梦魇般的民族主义情结的缠绕,在远为阔大的背景下,剖解着生存的种种暧昧、复杂、隔膜与挣扎,逼视着人性在某种非常态中的极致表现,并在道德和审美意义上,跻及着两性的圆融和人类的沟通。随着女房东、少女小渔、拉斯维加斯的谜语等一批域外佳作的诞生,严歌苓赋予了新移民生存以独立的美学品格。
游走在边缘——一个真正的精神探寻者注定要踏上漂泊之旅。就像萨义德所说:他们回应的不是惯常的逻辑,而是大胆无畏;代表着改变、前进,而不是故步自封20。
注释:
1王宁: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西方与中国,文化研究第1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73页。
2同1。
3赵毅衡:星序边缘“海外流散文学丛书序”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
4同1,第74页。
5瑞恩赛格斯: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文化身份建构,载跨文化对话第2辑(1999),第91页。
6赵川:不弃家园跋“海外流散文学丛书散文卷”
7多多:搭车,见搭车,多多著“海外流散文学丛书小说卷”
8多多:在英格兰,见“多多作品选”braveheart。nease/poet/duoduo/。
9同3。
10〔美〕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第51页,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11多多:被埋葬的中国诗人(1970—1978),千秋网站ceqq,2003年4月9日。
12同3。
13张辛欣:诺贝尔,艺术化的幽默作对?,newyouth。beida-online,新青年文学大讲堂,2003年7月10日。
14万之:大儿马——留给儿子们的故事之x,见十三岁的足球,万之著“海外流散文学丛书小说卷”
15万之:雪雨交加之间,同14。
16万之:穿风衣的女人,同14。
17万之:自序:不成熟的果子也是果子,同14。
18同13。
19沿华:严歌苓:在写作中保持高贵,中国文化报,2003年7月17日。
20同10,第57页。
原载华文文学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