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杜霞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大平原,静静地睡去了。有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月光下,一个女子站在村口,静静地数着麦香和蛙鸣,数着密密丛丛的树影这是我读何玉茹小说时,眼前常常浮现的情景。
——那是一个守望者的姿态。
初识何玉茹,是在文艺报上,照片上的她微侧着头,眼神挺专注,像是在思寻着什么,眉宇间很有些沧桑的况味。第一次与何玉茹通话时“沧桑”的印象便减了几分,当清清脆脆的声音自另一端传来时,我几乎无法将之和一个已入不惑之年的女性联系起来。而等到初秋一个薄阴的日子里,当娇小明快、精精神神的何玉茹真的站在我的面前时,我已经开始怀疑那最初的感觉了。
其实,在何玉茹用方块字码起来的那个世界里,确切地说,是在何玉茹用心营构的那方女性天地中,我想我已结识了一个个何玉茹们。那些聪慧、敏感、而又执拗得很有个性的女子们,一次次地在何玉茹的笔端下生动、鲜活,或者说,是那些女子们执拗地、一次又一次地将何玉茹拽入她们的世界。
我一直以为,将作品中的经验简单等同于作家的实际生活经验,是对艺术丰富性和复杂性的漠视与唐突,但是,何玉茹在不同女性人物身上所贯注的某种近似的精神气质又使我感到,必定有某种刻骨铭心的东西是她所不能割舍的,对此,她甚至没有办法不感动、不着迷,而令一个人有着如此强烈的感动和着迷的东西究竟导源于何处呢?除了源于自身与生俱来的气质禀赋,以及在生活的历练与淘洗中沉潜下来的最深刻的内在体验外,我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更好的解释。
何玉茹家在农村,属于城乡的结合地带,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她那在城市交通队工作的父亲和知书达礼、做过妇女队长的母亲,给予了她关于“城市”、关于“文明”的最初感觉和朦胧渴望。1971年,何玉茹高中毕业后,先是回村做了两年的农民,然后,在某一天,带着几分憧憬、几分新奇,还有几分莫名的惶恐,她踏上了城市的土地。在此后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她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工作,先后做过建筑队的瓦工、油漆工,清洁队食堂的大师傅,收发室的门卫,乡政府的蔬菜统计,小学代课老师以及郊区文化馆小报的临时编辑——这样的履历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一部艰辛的奋斗史,特别是当这番经历又与一个柔弱的女子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何玉茹说,别人读她的作品,往往会产生错觉,以为她一定是苦孩子出身,且一定是抑郁、深沉的,其实当时她所置身的外部环境并非那么恶劣,所以一旦熟识了,人家又会说,哦,何玉茹,原来是个挺家常的人呀。
“不过,那时心里的苦却很多,很真实,那源自内心与外界的一种反差和冲撞。”
说这些的时候,何玉茹的眼睛里闪过一抹很沉郁的东西,仿佛前尘往事,滚滚而来,那感怀的神情不由得让我想起了照片上的“沧桑”感。我忽然明白:如果说明快家常的何玉茹是真实的,那么沧桑沉静的何玉茹同样也是真实的。
何玉茹小说中的女子亦是心中有苦的。那并非是大悲大恸,那番苦甚至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只朦胧胧将人罩住,让人无端地心沉,无端地感伤,无端地烦躁。而心中的苦则是因了心中无数的渴念:爱情、城市、文明、新鲜、刺激乍一看,这些似乎是“渴念”的对应物,又似乎不全是,于是,这渴念也成了说不清亦道不明的东西,它驱使着那些女子们或坚定执着地追寻它,或心醉神迷地奔向她,但不管是清醒... -->>
大平原,静静地睡去了。有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月光下,一个女子站在村口,静静地数着麦香和蛙鸣,数着密密丛丛的树影这是我读何玉茹小说时,眼前常常浮现的情景。
——那是一个守望者的姿态。
初识何玉茹,是在文艺报上,照片上的她微侧着头,眼神挺专注,像是在思寻着什么,眉宇间很有些沧桑的况味。第一次与何玉茹通话时“沧桑”的印象便减了几分,当清清脆脆的声音自另一端传来时,我几乎无法将之和一个已入不惑之年的女性联系起来。而等到初秋一个薄阴的日子里,当娇小明快、精精神神的何玉茹真的站在我的面前时,我已经开始怀疑那最初的感觉了。
其实,在何玉茹用方块字码起来的那个世界里,确切地说,是在何玉茹用心营构的那方女性天地中,我想我已结识了一个个何玉茹们。那些聪慧、敏感、而又执拗得很有个性的女子们,一次次地在何玉茹的笔端下生动、鲜活,或者说,是那些女子们执拗地、一次又一次地将何玉茹拽入她们的世界。
我一直以为,将作品中的经验简单等同于作家的实际生活经验,是对艺术丰富性和复杂性的漠视与唐突,但是,何玉茹在不同女性人物身上所贯注的某种近似的精神气质又使我感到,必定有某种刻骨铭心的东西是她所不能割舍的,对此,她甚至没有办法不感动、不着迷,而令一个人有着如此强烈的感动和着迷的东西究竟导源于何处呢?除了源于自身与生俱来的气质禀赋,以及在生活的历练与淘洗中沉潜下来的最深刻的内在体验外,我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更好的解释。
何玉茹家在农村,属于城乡的结合地带,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她那在城市交通队工作的父亲和知书达礼、做过妇女队长的母亲,给予了她关于“城市”、关于“文明”的最初感觉和朦胧渴望。1971年,何玉茹高中毕业后,先是回村做了两年的农民,然后,在某一天,带着几分憧憬、几分新奇,还有几分莫名的惶恐,她踏上了城市的土地。在此后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她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工作,先后做过建筑队的瓦工、油漆工,清洁队食堂的大师傅,收发室的门卫,乡政府的蔬菜统计,小学代课老师以及郊区文化馆小报的临时编辑——这样的履历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一部艰辛的奋斗史,特别是当这番经历又与一个柔弱的女子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何玉茹说,别人读她的作品,往往会产生错觉,以为她一定是苦孩子出身,且一定是抑郁、深沉的,其实当时她所置身的外部环境并非那么恶劣,所以一旦熟识了,人家又会说,哦,何玉茹,原来是个挺家常的人呀。
“不过,那时心里的苦却很多,很真实,那源自内心与外界的一种反差和冲撞。”
说这些的时候,何玉茹的眼睛里闪过一抹很沉郁的东西,仿佛前尘往事,滚滚而来,那感怀的神情不由得让我想起了照片上的“沧桑”感。我忽然明白:如果说明快家常的何玉茹是真实的,那么沧桑沉静的何玉茹同样也是真实的。
何玉茹小说中的女子亦是心中有苦的。那并非是大悲大恸,那番苦甚至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只朦胧胧将人罩住,让人无端地心沉,无端地感伤,无端地烦躁。而心中的苦则是因了心中无数的渴念:爱情、城市、文明、新鲜、刺激乍一看,这些似乎是“渴念”的对应物,又似乎不全是,于是,这渴念也成了说不清亦道不明的东西,它驱使着那些女子们或坚定执着地追寻它,或心醉神迷地奔向她,但不管是清醒...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