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东雪西雨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从院门到正门是十三步,从正门到院门还是十三步。张大爷反背着手在每一个清晨或清新或混浊的空气里踱步,这种习惯已经延续了几十年。几十年来,院中央的一棵银桂树也陪伴了他几十年。几十年张大爷曾无数次停下来一只手撑着树杆做弯腰踏腿的动作,久而久之,这树便成了他的一种依靠。树尚在生长,而张大爷却日见消瘦。
天有些阴沉,压抑着呼吸,大量的空气沉下来,围绕着树叶,围绕着张大爷的脸。空气在叶尖凝固成晶莹的水滴,时不时滴落几滴下来。张大爷已经发白的睫毛上也开始挂起水珠。让人感觉有些凄凉。
面朝正南方的窗户铁青着脸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桂树泪流满面的叶子和来回移动着的人影。没有风,院内的空气凝固如冰。去年才粉饰一新的墙体苍白得没有一丝色彩,倒是几道裂缝如疤痕清晰可见,如同见证历史疮伤的绉纹垂直着自地面至屋檐;灰色的瓦们参差不齐的排列,歪歪斜斜地刻着斜风细雨的浸蚀的痕迹,斑剥中兴许有一片是秦檐汉瓦。
张大爷一直说这是一幅素描。不信?不远处美院的学生为什么每年都要来此写生?有时候连同他自己也在不经意间入了画。张大爷镀步思量着。习惯性地坐在青石沿井口上,点燃了一支烟,若有所思。
雾渐渐地弥漫开来。从院门外的马路,从张大爷的头顶散开来。已经看不清对面狭窄的马路上的行人与车辆,只听见吵嚷着夹杂着南北口音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声音愈来愈大。一股腐烂的味道被气压压至地面一人高的空间散展开来,呼呼地钻进张大爷的鼻子,有些喘不过气来。这让他吸入肺部的烟比平时要多一倍。开始咳嗽,咳个不停。通常很少有这样的天气,今儿个是怎么?莫非是
那就静静地等吧,等待阳光出来驱散迷雾,或许就一切都会过去了,连同这郁闷的心情。习惯了这几十年的屋子,尽管小点,尽管近年来周围的环境吵闹点,可终归是自己的家,是父辈留下来的遗产。那会儿张大妈未过门以前也就是看中这宅家大院呢。那可算得上是大户人家。不信?七十年代初期给造反派红卫兵翻个底朝天,就是没破出个什么“四旧”来,最后无奈给张家扣个“富农”的成份。冤!可不服也没法。兵是当不成了,远大理想成为泡影,更不用说当将军的梦想了。用张大爷的话就是生不逢时。于是便面对现实地早早娶过一门亲过日子,过极为平淡的日子,好在有这宅院,如此便罢。张大爷有些吃力地整理着简单而又清晰的记忆碎片。大概愿意自暴自己最深最痛的记忆,但只是一掠而过。掠过便是记忆,便是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对屋子以及由屋子所牵扯出的许多幸福或不幸福的回忆。无疑这屋子生存了他;这屋子为他的一生挡风避雨;这屋子为他养儿育女。
张大爷回头深情地注视着属于他自己的屋檐正滴着水的屋子以及屋前这小小的院子。
与张大爷家为邻的几户大多出租给了外来人居住,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本地人多数离开了这个地方购置新宅,享受最现代的生活方式,许多老人也随子女外迁。因此,这一带差不多成了这座城市里不附名的贫民窟。唯独张大爷固守着他的老屋,并且依然把它收拾得干净利索,院里屋内整洁如初,这与周边脏乱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难怪美院的学生愿意落脚与此院子写生寻根。
张大爷俨然像一个坚守阵地的勇士,有一种人在阵地在的坚强信念。这种信念一直以来支撑着他,以致于无人能动摇这种意志。一个有名的固执老头!
老头回屋端坐在桌旁,张大妈已经准备好了早点候着。这几天大妈知道老头子的心里不舒坦,闷得慌。昨晚大儿媳假惺惺拎个礼物回来看望也没给个什么好脸色,分明是黄鼠狼给鸡拜年嘛,你说安的是什么心?张大爷想着这就气不打一处来。不是说怨怼不解,只觉解不开这结。老头琢磨着指不定今晚小儿媳也回来装模作样呢。该怎么样对待?罢了罢了,世态炎凉啊!老头用筷子一粒一粒夹着花生米,边想他的心事。这事肯定没完,得说说清楚,得好好评个理儿。
张大爷有些耐不住气,拆迁的事仅仅是传说,八字没撇呢,小的们就蠢蠢欲动企图打钱的主意。老俩口除此以外便一无所有了。油榨老骨头,明摆着。
“要不咱不拆?”张大妈的话倒提醒了老头。对!真要来拆咱不同意,政府能把咱怎么样,大不了拚了老命。这样的一个念头就在此时于张大爷的心里形成。一旦形成便难再改。刹那间,老头自个儿朝自己点了点头,释然。如此一来,儿媳的礼物照单全收。何乐不为?只是家丑不可外扬。
浓雾渐渐退去,可太阳依然不见踪影,天空阴沉潮湿。吵杂声小了许多,也许刚才的雾丝绸般如面团硬塞进那些喜欢吆喝的人的嘴里,使喉咙由嘶哑变成无声。气味还是那样的刺鼻,使得骑车匆匆忙忙上班的姑娘们路过时大多捂住鼻子快速通过。不过,看久了还真的是一道风景线呢!
时辰差不多,张大爷按习惯准备出门,在开门的当口,小儿媳果然不出所料来访,只是提前至此。入门,那个打扮可说是花枝招展,这用得着吗?着公婆。进门正撞上想出门的张大爷。即刻满脸堆笑,眼差不多眯成一条缝。“爸,我来看您和妈了,久没来,挺想二老的,呵呵。”说完,小儿媳将手中的大包礼品往上提了提,示意带了东西呢,孝敬着,还不给个面子?老头子没吭声自顾转身进屋,这应该够面子了。小儿媳即尾随而入。一进屋便注意到桌上的“脑白金”之类的所谓的补品礼盒。心想这下来晚了,怎么让她抢个先。“妈,嫂子来过?”小儿媳心里忐忑不安地问。“是,她昨晚就来了,陪我聊了好长时间呢。”张大妈不经不慢地回答。这时的小儿媳有一种说不出的酸不溜啾的滋味“那她跟您说些什么呀?”“她让咱搬他们那儿去住。”张大爷抢先把话茬儿接过来,由此可见老头子还是很有心机的。“那哪儿成呀,今儿我特意来接你二老搬咱家住呢,屋子都收拾好了,就西头那间,你们不是一直想住那吗,你们准备准备吧。”这个小儿媳还真能随机应变,其实她压根儿想都没想过现在要让二老人搬过去住。张大爷心里可清楚着她这话的葫芦里在买什么药。“我呀,哪家也不去,现在上街。”张大爷说完这话的同时,起身悠然地走出了院门。
院外通往农贸市场的路,张大爷是闭着眼都能走过去。只是今天的路面有些特别,大概扫街的老太太以为是下雨,没有及时清扫。原本坑坑洼洼的路面加上横七竖八着各种农家的桔杆显得愈加杂乱。五颜六色的塑料袋装满难闻的气味躺在路边迎风喘息。偶儿一辆车经过,吹得一只空塑料袋无声地从张大爷身后一窜,在他的面前近乎捉弄似的走走停停。尘土倒显得有些沉稳,借着湿润牢牢贴于地面,终于没有被扬起,否则眼前会更迷茫。此时只有人行道边上的树挺拔着如一把把巨大的绿色的伞,主杆笔直,从四、五米高的地方分出许多枝桠如沉睡着一般,有微风轻拔叶子发出细细的沙沙声。一群麻雀穿梭于枝间。从一棵树翻越另一棵树,鸣叫声随之翻越而去。
张大爷有意识地直了直身子。是啊,人是老了可腰杆得挺直。就像那些树绝大部分比他的年龄还要大,可它们却是越老越挺。老头心想要是这块地方成片开发,必定重建,那些树的命运又如何呢。没有了树便没有了鸟鸣便没有了鸟的家园。也许这些树倒会得到政府的保护无条件移至别处会更兴旺发展。而人呢?说不定就此结束。张大爷越想越感觉自己还不如一棵树,看见树的根部长出的一棵棵小小的嫩绿,它们是多么的忠诚从不远离,联想自己便变得很凄凉。如同拆了自己的房便没了自己的家园。看来张大爷还是不能放下!他背着手低头边走边想心事,迎面与他打招呼的人全然没有理会。
农贸市场门口的马路上,几个工商人员正在驱赶那些无证小摊贩,早先时候本来就狭窄的马路被摊贩们占得通行不得。现在畅通了许多,只是三三两两小贩不成气候,马路上也清静了许多,扫街的人开始清扫路面。这是城东通往郊区的唯一一条道路,每天临晨赶往城里做生意的小贩经常把这儿弄得脏乱差,各种各样的味道难闻至极。也许是习惯于此,或者说想到城里要是没有那些人就没有丰盛的菜蓝子,久了倒没谁埋怨过。张大爷想着想着不觉到了市场门口,径直走进了老年活动室。
活动室一如往常,人的说话声、麻将牌的碰撞声、纸牌的拍桌声,使窄小的空间像炸开了锅似的沸腾,乌烟瘴气。与平日里不同的是人们谈论的话题就一个,那就是折迁。张大爷来晚了,桌子都被占满,只好随便找个桌角坐下来观阵。“老张头,你咋才来?人都等你半天了,你家要拆迁了,知道不?”“不知道!街道没通知咱呀。”“你个倔老头,好好替自个儿想想吧,要拆也不能便宜了他们,听说这块地是市长的儿子以每亩三十万元买下了,用于房地产开发,你想这是块肥肉呀,才三十万!新楼盖好后房价至少值每平方米五千元,你说他们赚多少?再说了,这可是咱们祖祖辈辈生活居住的地方,能让拆就拆?”“我是不拆,坚决不拆,给多少钱也不拆,就是死也不拆!”张大爷斩钉截铁地说。“老张头啊,我看这回你恐怕倔不过去了,还是早些考虑后路吧,依我说呀,你老俩口将补偿款存好,以后就在二个儿子家住,这样最好。”人们七嘴八舌的议论着。一提到二个儿子,张大爷有些烦,起身转到最靠墙角的一桌。
“老张头,你家房子要拆了,知道吧。听说是最多补偿价是每平方五佰元,你亏大啦。”“能不亏吗?小老百姓嘛,这块地据说卖给了市长的小老婆,每亩才二十万。”真是妖言惑众。
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这事,也不知道是从哪传出的这些小道消息。对于这些,张大爷是句句听得真切入耳。想想无风不起浪嘛,应该是有影踪的,要不也不可能有名有姓。张老头这人就是这样,一旦听得入耳,便认定必有其事。
这晚,张大爷早早吃了饭,关上门,老俩口盘算着如何应对接下来可能的拆迁之事。“老头子,要真拆,咱硬顶着不拆,这能行吗?”“不行咋办?就那么点补偿金咱买得起房?住二个混小子家受气?”“那政府总得根据咱家的实际情况给想办法解决的呀。”“老太婆呀老太婆,瞧你这点见识,你知道这地是谁买下的吗?是市长啊。想办法?明摆着把咱们赶走,当官的发财,懂吗?”张大爷用一上午在活动室听来的小道消息滔滔不绝地“教育”着张大妈,弄得张大妈是头脑里一团雾水,模不着边际,更说不出什么合适的话来和老头,只得坐着默不作声。
夜,很宁静。静得让张大爷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借着窗口的几缕月光,只见得外面的桂树叶子和枝杆发出惨淡的回光来,幽幽的像一张苍白的脸,月光透过枝缝叶隙洒落地面成零碎的点滴,淡淡的树影如淡淡的一枚印章刻在院里青砖地面上。
那口青石沿古井,像是张大嘴正朝着天空,似是发出嗡嗡的吼声。古井见证历史,见证老屋存在以来所有发生的故事,从热闹的婚礼到婴儿的啼哭,以及进进出出的一张张熟悉或者不熟悉的脸,经历过深深浅浅的清澈见底的水的洗礼,古井养育了几代人,古井深藏着一笔巨大的财富,这种财富是无形的,属于它自己也属于张大爷家。
张大爷躺在床上,脑海中很清晰地闪过一段段记忆,以至难于入睡。在他为数不多的失眠中,这一次算是最严重的一次了。
江南十月的风吹拂于人的脸颊,感觉凉爽清新。一场接着一场的雨一次又一次地洗涮夏日里残留的炎热余浪。盈耳鼓躁的蛙鸣蝉声渐远,气息变得成熟而弥香,护城河的水脚步般沉稳着缓缓流淌于城市腹地,路即将承载荒芜的季节与寂寥的心情,梧桐开始历经风雨蚀磨片片飞叶,皮肤毕毕剥剥的脱落,裸露出光滑细腻的枝杆。时值中秋,叶子如外套一件一件退落,气候倒是宜人。江南烟雨缥缈的意境通常就在这个季节更显诗神入化。
这天,美院的老师带着他的新生如期而至,这自然在意料之中。老师和张大爷之间有着一种不必言语的默契,每年都在春秋二季的某一天来张大爷家上一堂写生课,时间久了便成了一种习惯,张大爷当然也乐意,每一次张大妈总是忙前忙后沏茶送水,至于钱嘛,分文不收。因此,许多年以来从美院毕业的学生没一个不认识张大爷的,这可称得上是张大爷平日里炫耀的资本。
老师也听说了这一带拆迁的事。觉得很惋惜,同时更替张大爷担心。因为他多少知道一些张大爷的情况,尤其是家庭一些矛盾。可也帮不上什么忙。正想着,张大爷走过来凑近对他说:“老师,今儿我有一事相求,待学生们画完送我一幅,留个记念,甭管好坏,咋样?”“没问题,小事。”老师说完转身要求他的学生努力认真对待这次写生,谁的作业完成得最好谁就有资格赠送画给张大爷永做记念,这可是珍藏品呢。同学们听完后个个兴味盎然。“张大爷,您摆个pos吧。”不知道哪个同学大声说了一句。“啥,啥叫炮四?”张大爷迷惑。“就是让您摆个姿势造型,画您呢。”“摆什么呀,你们就看着画吧,呵。”说完张大爷和以往一样坐在屋后的摇椅上抽起烟来。
同学们时儿神情专注地盯着张大爷身后的一排屋子沉思;时儿用手中的画笔横或竖丈量着角度和比例。张大爷则表情坦然地想自己要想的心事。
其实,美院学生在此处所画的每一幢房子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更不具有考古的历史价值,像这式样的房屋在江南随处可见。青砖绿瓦,前檐的墙壁大约一人高的地方凸出一部分用于晾晒鞋一类的物品,窗户是木制的,颜色是本色,玻璃窗呈花纹能透光但不完全透明,门通常漆成桐油色,微红,双合,扣两铁环便于上锁,条件更好些的则盖成两层,式样大致如此。这样的房子在这儿只显得陈旧,并不是古老。
美院之所以选择这里,最重要的大概是这样的房子连成一排,蜿蜒在护城河的南岸上。煞是成为江南独特的风景线。
站在北岸上远远望去,连片的错落有致的建筑本身就构成一幅素描,在烟雨绵绵的季节里更是韵味十足,依水而伫,自然会浮想冥翩,似是有一位惆怅的女子在庭院深深之中古朴典雅款款走过,从后门消失。一条条窄窄的水栈如同屋子的尾巴长长地伸向河边,漫入水中。虽然河水被污染不能再饮用,但这水栈却依然保留完好,年长的人都知道这不能毁,这是风水,是龙取水之象。信便是信了。
我们仿佛看见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从屋后的石阶,穿过厅堂,款入前院,落坐于光滑的井口。这就是画,写实之中却具印象的画,只有熟悉它的人才能体会其印象的一面。
就在美院学生写生的第二天,街道工作人员果然挨家挨户上门通知,准备召开拆迁动员大会,要求每户出席一人便可。同时工作人员还分发了拆迁宣传材料。
张大爷从活动室回来,进门时工作人员已经在他家等候多时,和张大妈聊得正欢。张大爷在活动室就知道了开会的事,也就早已确认这拆迁并不是传说,而是事实。张大爷一进门便铁板着脸对工作人员说:“你们别再啰嗦了,咱家铁定不拆!”说完,张大爷抬头看见老朋友赵四家大儿子也来了,又说:“大刚,你别依着咱俩家熟,就给你面,没门!”“大叔,您先别急,这不才让您去参加个会嘛,去听听,政策好着呢,瞧这资料上都写着呢。”张大爷“哼”的一声便再也不理睬他们。
下午两点,出席会议的人陆续来到街道办事处的会场,应该出席的是三十一户共三十一人,而前来参会的大约有七八十人。妇女老人们拖儿带小的,场面一片混乱。
主持会议的是动迁办主任。他说这块地是市政府经过规划,认真进行了论证,可谓下了大决心拆巨资全面进行老城改造的一部分,工程完成以后这里将耸立起四座现代化高楼。既可以提升城市功能,美化城市形象;又将彻底改变这里脏乱差的卫生状况,这是一件得民心的实事工程。说到安置时,主任说政府将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切实解决好全体居民的过渡和安置,主任还当众提供了即将动工兴建的安居房的地块和房屋立面。具体有关拆迁的详细安置政策由工作人员上门一一作解释。说完,主任即宣布散会。
几十号人估计没一个听得明明白白的,张大爷更是迷糊。“就这样结束了?几句话就算是打发我们了?”不知道谁站起身来大声说道。顿时,人群像是突然从睡梦中惊醒过来,哗哗地站起来,一轰而上,把主席台围个水泄不通,几个工作人员如何能顶住这潮水般的人流。
“不行,得给个说法。”“我们只在原地安置,一对一平米安置。”“给一百万就拆。”“要说清楚,这是不是市长儿子早已买下了?”“是市长小老婆。”人们七嘴八舌,根本分辩不清谁是谁说的话。可怜本来就矮小的主任整个儿被淹没在人群的唾沫之中。
张大爷因为年岁已高,挤不过别人。只能在后面听听,看看热闹。这时候大刚发现了他,心想这样的局面也许老头能控制,因这平时这一带就算他的威望高。“大叔,您看这样的局面吧,也说不出一个道道来,是不?改天选几个代表把一些问题集中一起,便于对话,您看如何?”张大爷盘算着这倒也是,这样闹确实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便点头同意。于是,大刚拉着他硬是挤上主席台,钻到主任身边。“大伙儿静静,静静!听我一句,这样吵闹也不是个法儿,咱先回,明儿选几个代表,好好跟他们说说,大伙说成不?”人们一听,觉得张大爷的话在理。现加上张大爷这人平日里没有人不尊敬他的。就这样声浪渐渐平息下来。“回吧,回去再商理商量。”大刚边说着边送走了人群。
闹腾了一个多小时的人群,终于在张大爷的劝说下逐渐散去。
中秋,团圆的日子,思念的日子,对张大爷来说是凄凄惨惨戚戚的日子。城市的圆月如明镜轻轻搁置于东南角高楼的顶部,似是一戳就破的白纸。稀疏的星星零碎而寂寥地悬浮在空中,在圆月的后面显得毫无意义。这样的夜晚更适合在诗情画意的河边饮酒赏月。
可是这晚张大爷家是灯火通明,人们不约而同地从四处聚集他家,共商与政府对峙的“大事”他们一致推举张大爷等五人为代表,并指定张大爷这首,俗称“巷撑”拆迁条件有仨:第一是政府另外给地,自拆自建别墅;其次是一对一平的安置,政府负责装修费用;再是补偿价每平米不得低于该地块将来的开盘价。
此时,时间已过零点,众人总算达成了统一的意见,但人们的情绪依旧盎然,全无倦意。“我看现在反正睡不着,倒不如去市政府静坐,把事情搞搞大,这样领导就更重视咱啦。”不知道是谁扯开嗓子大声说道。此言一出,即刻博得大家一致拥护,人们跟疯了似的附和。张大爷倒并不十分赞同此举,但也不好反对,只能默认。就这样几十个人像是发了神经一样如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向市政府进发,时间是深夜一点。
此时的市府大院自然是大门紧闭。门前的正墙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赫然醒目,显得是那样亲切地注视着所有路过或者驻足的人们。从门口看去大楼的正中央象征权威的国徽庄严肃穆。夜很静,静得让人们无法开口大声说话,秋天的风吹来越感寒冷,静坐的人相互看看,心里想这样是不是值?
政府值班室的工作人员早就从探头里发现了他们,不时有警车驶过,但没有停下来驱散他们的意思。因为没有过激行为,这些警察只是静观其变。
没过多久,大刚他们在昏暗的路灯柱子下面找到了正迷迷糊糊坐着的张大爷身边。
张大爷用双手使劲抱住自己的身体,避免因寒冷而颤抖。而实际上他说话时的语气已是在不断地抖动,句与句之间带着丝丝的隔音。但任凭大刚苦口婆心的劝说都无济于事,用他们的话说便是既然来了,就得坚持到底,决不半途而废,这叫“毅力”其实,每个人的头脑都让冷风吹得早已清醒了,心里后悔嘴却还硬。这叫自食其果,谁出的馊主意!
清晨,信访局长早早就来到门口,打开了接待室的门,来了些警察和大刚他们一起把外面的人一个一个劝说进了接待站。这些人看上去显得异常憔悴,脸色苍白,眼圈发黑,饥饿难耐。着实让人看了怜恨交加。赶在上班之前,人已全部集中。大刚请示局长是不是送些早点,人性关怀。局长则断然否定,理由不是不关怀,得让他们好好悟悟,这样值不值。再说每次上访的都管饭,那这不是成了大众食堂。这话说得在理,大概信访部门处理这样的事都是如此。
大家东倒西歪地坐定以后,张大爷等五个代表开始在小接待室与局长对话。结果不言而喻。对于三个主要问题的解释,局长的答复近乎无可挑剔。局长说: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我们祖祖辈辈赖于生存的基础,不是属于你们哪一个人,中央对土地之所以严控,就是为了将来,为了我们子子孙孙,我们地方政府怎么可能为了你们几十人而擅自供地盖别墅呢?我们只能执行政策;这块地是政府在取得土地指标的前提下,将进行市场化运作,政府负责拆迁,等完成以后,任何人任何单位都必须参与竞拍才能取得土地的使用权,即使是市长也一样;对于安置问题,首先要通过对现有房屋的评估,确定重置价,然后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即产权置换和货币安置,前者中对等面积享受... -->>
从院门到正门是十三步,从正门到院门还是十三步。张大爷反背着手在每一个清晨或清新或混浊的空气里踱步,这种习惯已经延续了几十年。几十年来,院中央的一棵银桂树也陪伴了他几十年。几十年张大爷曾无数次停下来一只手撑着树杆做弯腰踏腿的动作,久而久之,这树便成了他的一种依靠。树尚在生长,而张大爷却日见消瘦。
天有些阴沉,压抑着呼吸,大量的空气沉下来,围绕着树叶,围绕着张大爷的脸。空气在叶尖凝固成晶莹的水滴,时不时滴落几滴下来。张大爷已经发白的睫毛上也开始挂起水珠。让人感觉有些凄凉。
面朝正南方的窗户铁青着脸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桂树泪流满面的叶子和来回移动着的人影。没有风,院内的空气凝固如冰。去年才粉饰一新的墙体苍白得没有一丝色彩,倒是几道裂缝如疤痕清晰可见,如同见证历史疮伤的绉纹垂直着自地面至屋檐;灰色的瓦们参差不齐的排列,歪歪斜斜地刻着斜风细雨的浸蚀的痕迹,斑剥中兴许有一片是秦檐汉瓦。
张大爷一直说这是一幅素描。不信?不远处美院的学生为什么每年都要来此写生?有时候连同他自己也在不经意间入了画。张大爷镀步思量着。习惯性地坐在青石沿井口上,点燃了一支烟,若有所思。
雾渐渐地弥漫开来。从院门外的马路,从张大爷的头顶散开来。已经看不清对面狭窄的马路上的行人与车辆,只听见吵嚷着夹杂着南北口音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声音愈来愈大。一股腐烂的味道被气压压至地面一人高的空间散展开来,呼呼地钻进张大爷的鼻子,有些喘不过气来。这让他吸入肺部的烟比平时要多一倍。开始咳嗽,咳个不停。通常很少有这样的天气,今儿个是怎么?莫非是
那就静静地等吧,等待阳光出来驱散迷雾,或许就一切都会过去了,连同这郁闷的心情。习惯了这几十年的屋子,尽管小点,尽管近年来周围的环境吵闹点,可终归是自己的家,是父辈留下来的遗产。那会儿张大妈未过门以前也就是看中这宅家大院呢。那可算得上是大户人家。不信?七十年代初期给造反派红卫兵翻个底朝天,就是没破出个什么“四旧”来,最后无奈给张家扣个“富农”的成份。冤!可不服也没法。兵是当不成了,远大理想成为泡影,更不用说当将军的梦想了。用张大爷的话就是生不逢时。于是便面对现实地早早娶过一门亲过日子,过极为平淡的日子,好在有这宅院,如此便罢。张大爷有些吃力地整理着简单而又清晰的记忆碎片。大概愿意自暴自己最深最痛的记忆,但只是一掠而过。掠过便是记忆,便是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对屋子以及由屋子所牵扯出的许多幸福或不幸福的回忆。无疑这屋子生存了他;这屋子为他的一生挡风避雨;这屋子为他养儿育女。
张大爷回头深情地注视着属于他自己的屋檐正滴着水的屋子以及屋前这小小的院子。
与张大爷家为邻的几户大多出租给了外来人居住,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本地人多数离开了这个地方购置新宅,享受最现代的生活方式,许多老人也随子女外迁。因此,这一带差不多成了这座城市里不附名的贫民窟。唯独张大爷固守着他的老屋,并且依然把它收拾得干净利索,院里屋内整洁如初,这与周边脏乱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难怪美院的学生愿意落脚与此院子写生寻根。
张大爷俨然像一个坚守阵地的勇士,有一种人在阵地在的坚强信念。这种信念一直以来支撑着他,以致于无人能动摇这种意志。一个有名的固执老头!
老头回屋端坐在桌旁,张大妈已经准备好了早点候着。这几天大妈知道老头子的心里不舒坦,闷得慌。昨晚大儿媳假惺惺拎个礼物回来看望也没给个什么好脸色,分明是黄鼠狼给鸡拜年嘛,你说安的是什么心?张大爷想着这就气不打一处来。不是说怨怼不解,只觉解不开这结。老头琢磨着指不定今晚小儿媳也回来装模作样呢。该怎么样对待?罢了罢了,世态炎凉啊!老头用筷子一粒一粒夹着花生米,边想他的心事。这事肯定没完,得说说清楚,得好好评个理儿。
张大爷有些耐不住气,拆迁的事仅仅是传说,八字没撇呢,小的们就蠢蠢欲动企图打钱的主意。老俩口除此以外便一无所有了。油榨老骨头,明摆着。
“要不咱不拆?”张大妈的话倒提醒了老头。对!真要来拆咱不同意,政府能把咱怎么样,大不了拚了老命。这样的一个念头就在此时于张大爷的心里形成。一旦形成便难再改。刹那间,老头自个儿朝自己点了点头,释然。如此一来,儿媳的礼物照单全收。何乐不为?只是家丑不可外扬。
浓雾渐渐退去,可太阳依然不见踪影,天空阴沉潮湿。吵杂声小了许多,也许刚才的雾丝绸般如面团硬塞进那些喜欢吆喝的人的嘴里,使喉咙由嘶哑变成无声。气味还是那样的刺鼻,使得骑车匆匆忙忙上班的姑娘们路过时大多捂住鼻子快速通过。不过,看久了还真的是一道风景线呢!
时辰差不多,张大爷按习惯准备出门,在开门的当口,小儿媳果然不出所料来访,只是提前至此。入门,那个打扮可说是花枝招展,这用得着吗?着公婆。进门正撞上想出门的张大爷。即刻满脸堆笑,眼差不多眯成一条缝。“爸,我来看您和妈了,久没来,挺想二老的,呵呵。”说完,小儿媳将手中的大包礼品往上提了提,示意带了东西呢,孝敬着,还不给个面子?老头子没吭声自顾转身进屋,这应该够面子了。小儿媳即尾随而入。一进屋便注意到桌上的“脑白金”之类的所谓的补品礼盒。心想这下来晚了,怎么让她抢个先。“妈,嫂子来过?”小儿媳心里忐忑不安地问。“是,她昨晚就来了,陪我聊了好长时间呢。”张大妈不经不慢地回答。这时的小儿媳有一种说不出的酸不溜啾的滋味“那她跟您说些什么呀?”“她让咱搬他们那儿去住。”张大爷抢先把话茬儿接过来,由此可见老头子还是很有心机的。“那哪儿成呀,今儿我特意来接你二老搬咱家住呢,屋子都收拾好了,就西头那间,你们不是一直想住那吗,你们准备准备吧。”这个小儿媳还真能随机应变,其实她压根儿想都没想过现在要让二老人搬过去住。张大爷心里可清楚着她这话的葫芦里在买什么药。“我呀,哪家也不去,现在上街。”张大爷说完这话的同时,起身悠然地走出了院门。
院外通往农贸市场的路,张大爷是闭着眼都能走过去。只是今天的路面有些特别,大概扫街的老太太以为是下雨,没有及时清扫。原本坑坑洼洼的路面加上横七竖八着各种农家的桔杆显得愈加杂乱。五颜六色的塑料袋装满难闻的气味躺在路边迎风喘息。偶儿一辆车经过,吹得一只空塑料袋无声地从张大爷身后一窜,在他的面前近乎捉弄似的走走停停。尘土倒显得有些沉稳,借着湿润牢牢贴于地面,终于没有被扬起,否则眼前会更迷茫。此时只有人行道边上的树挺拔着如一把把巨大的绿色的伞,主杆笔直,从四、五米高的地方分出许多枝桠如沉睡着一般,有微风轻拔叶子发出细细的沙沙声。一群麻雀穿梭于枝间。从一棵树翻越另一棵树,鸣叫声随之翻越而去。
张大爷有意识地直了直身子。是啊,人是老了可腰杆得挺直。就像那些树绝大部分比他的年龄还要大,可它们却是越老越挺。老头心想要是这块地方成片开发,必定重建,那些树的命运又如何呢。没有了树便没有了鸟鸣便没有了鸟的家园。也许这些树倒会得到政府的保护无条件移至别处会更兴旺发展。而人呢?说不定就此结束。张大爷越想越感觉自己还不如一棵树,看见树的根部长出的一棵棵小小的嫩绿,它们是多么的忠诚从不远离,联想自己便变得很凄凉。如同拆了自己的房便没了自己的家园。看来张大爷还是不能放下!他背着手低头边走边想心事,迎面与他打招呼的人全然没有理会。
农贸市场门口的马路上,几个工商人员正在驱赶那些无证小摊贩,早先时候本来就狭窄的马路被摊贩们占得通行不得。现在畅通了许多,只是三三两两小贩不成气候,马路上也清静了许多,扫街的人开始清扫路面。这是城东通往郊区的唯一一条道路,每天临晨赶往城里做生意的小贩经常把这儿弄得脏乱差,各种各样的味道难闻至极。也许是习惯于此,或者说想到城里要是没有那些人就没有丰盛的菜蓝子,久了倒没谁埋怨过。张大爷想着想着不觉到了市场门口,径直走进了老年活动室。
活动室一如往常,人的说话声、麻将牌的碰撞声、纸牌的拍桌声,使窄小的空间像炸开了锅似的沸腾,乌烟瘴气。与平日里不同的是人们谈论的话题就一个,那就是折迁。张大爷来晚了,桌子都被占满,只好随便找个桌角坐下来观阵。“老张头,你咋才来?人都等你半天了,你家要拆迁了,知道不?”“不知道!街道没通知咱呀。”“你个倔老头,好好替自个儿想想吧,要拆也不能便宜了他们,听说这块地是市长的儿子以每亩三十万元买下了,用于房地产开发,你想这是块肥肉呀,才三十万!新楼盖好后房价至少值每平方米五千元,你说他们赚多少?再说了,这可是咱们祖祖辈辈生活居住的地方,能让拆就拆?”“我是不拆,坚决不拆,给多少钱也不拆,就是死也不拆!”张大爷斩钉截铁地说。“老张头啊,我看这回你恐怕倔不过去了,还是早些考虑后路吧,依我说呀,你老俩口将补偿款存好,以后就在二个儿子家住,这样最好。”人们七嘴八舌的议论着。一提到二个儿子,张大爷有些烦,起身转到最靠墙角的一桌。
“老张头,你家房子要拆了,知道吧。听说是最多补偿价是每平方五佰元,你亏大啦。”“能不亏吗?小老百姓嘛,这块地据说卖给了市长的小老婆,每亩才二十万。”真是妖言惑众。
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这事,也不知道是从哪传出的这些小道消息。对于这些,张大爷是句句听得真切入耳。想想无风不起浪嘛,应该是有影踪的,要不也不可能有名有姓。张老头这人就是这样,一旦听得入耳,便认定必有其事。
这晚,张大爷早早吃了饭,关上门,老俩口盘算着如何应对接下来可能的拆迁之事。“老头子,要真拆,咱硬顶着不拆,这能行吗?”“不行咋办?就那么点补偿金咱买得起房?住二个混小子家受气?”“那政府总得根据咱家的实际情况给想办法解决的呀。”“老太婆呀老太婆,瞧你这点见识,你知道这地是谁买下的吗?是市长啊。想办法?明摆着把咱们赶走,当官的发财,懂吗?”张大爷用一上午在活动室听来的小道消息滔滔不绝地“教育”着张大妈,弄得张大妈是头脑里一团雾水,模不着边际,更说不出什么合适的话来和老头,只得坐着默不作声。
夜,很宁静。静得让张大爷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借着窗口的几缕月光,只见得外面的桂树叶子和枝杆发出惨淡的回光来,幽幽的像一张苍白的脸,月光透过枝缝叶隙洒落地面成零碎的点滴,淡淡的树影如淡淡的一枚印章刻在院里青砖地面上。
那口青石沿古井,像是张大嘴正朝着天空,似是发出嗡嗡的吼声。古井见证历史,见证老屋存在以来所有发生的故事,从热闹的婚礼到婴儿的啼哭,以及进进出出的一张张熟悉或者不熟悉的脸,经历过深深浅浅的清澈见底的水的洗礼,古井养育了几代人,古井深藏着一笔巨大的财富,这种财富是无形的,属于它自己也属于张大爷家。
张大爷躺在床上,脑海中很清晰地闪过一段段记忆,以至难于入睡。在他为数不多的失眠中,这一次算是最严重的一次了。
江南十月的风吹拂于人的脸颊,感觉凉爽清新。一场接着一场的雨一次又一次地洗涮夏日里残留的炎热余浪。盈耳鼓躁的蛙鸣蝉声渐远,气息变得成熟而弥香,护城河的水脚步般沉稳着缓缓流淌于城市腹地,路即将承载荒芜的季节与寂寥的心情,梧桐开始历经风雨蚀磨片片飞叶,皮肤毕毕剥剥的脱落,裸露出光滑细腻的枝杆。时值中秋,叶子如外套一件一件退落,气候倒是宜人。江南烟雨缥缈的意境通常就在这个季节更显诗神入化。
这天,美院的老师带着他的新生如期而至,这自然在意料之中。老师和张大爷之间有着一种不必言语的默契,每年都在春秋二季的某一天来张大爷家上一堂写生课,时间久了便成了一种习惯,张大爷当然也乐意,每一次张大妈总是忙前忙后沏茶送水,至于钱嘛,分文不收。因此,许多年以来从美院毕业的学生没一个不认识张大爷的,这可称得上是张大爷平日里炫耀的资本。
老师也听说了这一带拆迁的事。觉得很惋惜,同时更替张大爷担心。因为他多少知道一些张大爷的情况,尤其是家庭一些矛盾。可也帮不上什么忙。正想着,张大爷走过来凑近对他说:“老师,今儿我有一事相求,待学生们画完送我一幅,留个记念,甭管好坏,咋样?”“没问题,小事。”老师说完转身要求他的学生努力认真对待这次写生,谁的作业完成得最好谁就有资格赠送画给张大爷永做记念,这可是珍藏品呢。同学们听完后个个兴味盎然。“张大爷,您摆个pos吧。”不知道哪个同学大声说了一句。“啥,啥叫炮四?”张大爷迷惑。“就是让您摆个姿势造型,画您呢。”“摆什么呀,你们就看着画吧,呵。”说完张大爷和以往一样坐在屋后的摇椅上抽起烟来。
同学们时儿神情专注地盯着张大爷身后的一排屋子沉思;时儿用手中的画笔横或竖丈量着角度和比例。张大爷则表情坦然地想自己要想的心事。
其实,美院学生在此处所画的每一幢房子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更不具有考古的历史价值,像这式样的房屋在江南随处可见。青砖绿瓦,前檐的墙壁大约一人高的地方凸出一部分用于晾晒鞋一类的物品,窗户是木制的,颜色是本色,玻璃窗呈花纹能透光但不完全透明,门通常漆成桐油色,微红,双合,扣两铁环便于上锁,条件更好些的则盖成两层,式样大致如此。这样的房子在这儿只显得陈旧,并不是古老。
美院之所以选择这里,最重要的大概是这样的房子连成一排,蜿蜒在护城河的南岸上。煞是成为江南独特的风景线。
站在北岸上远远望去,连片的错落有致的建筑本身就构成一幅素描,在烟雨绵绵的季节里更是韵味十足,依水而伫,自然会浮想冥翩,似是有一位惆怅的女子在庭院深深之中古朴典雅款款走过,从后门消失。一条条窄窄的水栈如同屋子的尾巴长长地伸向河边,漫入水中。虽然河水被污染不能再饮用,但这水栈却依然保留完好,年长的人都知道这不能毁,这是风水,是龙取水之象。信便是信了。
我们仿佛看见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从屋后的石阶,穿过厅堂,款入前院,落坐于光滑的井口。这就是画,写实之中却具印象的画,只有熟悉它的人才能体会其印象的一面。
就在美院学生写生的第二天,街道工作人员果然挨家挨户上门通知,准备召开拆迁动员大会,要求每户出席一人便可。同时工作人员还分发了拆迁宣传材料。
张大爷从活动室回来,进门时工作人员已经在他家等候多时,和张大妈聊得正欢。张大爷在活动室就知道了开会的事,也就早已确认这拆迁并不是传说,而是事实。张大爷一进门便铁板着脸对工作人员说:“你们别再啰嗦了,咱家铁定不拆!”说完,张大爷抬头看见老朋友赵四家大儿子也来了,又说:“大刚,你别依着咱俩家熟,就给你面,没门!”“大叔,您先别急,这不才让您去参加个会嘛,去听听,政策好着呢,瞧这资料上都写着呢。”张大爷“哼”的一声便再也不理睬他们。
下午两点,出席会议的人陆续来到街道办事处的会场,应该出席的是三十一户共三十一人,而前来参会的大约有七八十人。妇女老人们拖儿带小的,场面一片混乱。
主持会议的是动迁办主任。他说这块地是市政府经过规划,认真进行了论证,可谓下了大决心拆巨资全面进行老城改造的一部分,工程完成以后这里将耸立起四座现代化高楼。既可以提升城市功能,美化城市形象;又将彻底改变这里脏乱差的卫生状况,这是一件得民心的实事工程。说到安置时,主任说政府将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切实解决好全体居民的过渡和安置,主任还当众提供了即将动工兴建的安居房的地块和房屋立面。具体有关拆迁的详细安置政策由工作人员上门一一作解释。说完,主任即宣布散会。
几十号人估计没一个听得明明白白的,张大爷更是迷糊。“就这样结束了?几句话就算是打发我们了?”不知道谁站起身来大声说道。顿时,人群像是突然从睡梦中惊醒过来,哗哗地站起来,一轰而上,把主席台围个水泄不通,几个工作人员如何能顶住这潮水般的人流。
“不行,得给个说法。”“我们只在原地安置,一对一平米安置。”“给一百万就拆。”“要说清楚,这是不是市长儿子早已买下了?”“是市长小老婆。”人们七嘴八舌,根本分辩不清谁是谁说的话。可怜本来就矮小的主任整个儿被淹没在人群的唾沫之中。
张大爷因为年岁已高,挤不过别人。只能在后面听听,看看热闹。这时候大刚发现了他,心想这样的局面也许老头能控制,因这平时这一带就算他的威望高。“大叔,您看这样的局面吧,也说不出一个道道来,是不?改天选几个代表把一些问题集中一起,便于对话,您看如何?”张大爷盘算着这倒也是,这样闹确实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便点头同意。于是,大刚拉着他硬是挤上主席台,钻到主任身边。“大伙儿静静,静静!听我一句,这样吵闹也不是个法儿,咱先回,明儿选几个代表,好好跟他们说说,大伙说成不?”人们一听,觉得张大爷的话在理。现加上张大爷这人平日里没有人不尊敬他的。就这样声浪渐渐平息下来。“回吧,回去再商理商量。”大刚边说着边送走了人群。
闹腾了一个多小时的人群,终于在张大爷的劝说下逐渐散去。
中秋,团圆的日子,思念的日子,对张大爷来说是凄凄惨惨戚戚的日子。城市的圆月如明镜轻轻搁置于东南角高楼的顶部,似是一戳就破的白纸。稀疏的星星零碎而寂寥地悬浮在空中,在圆月的后面显得毫无意义。这样的夜晚更适合在诗情画意的河边饮酒赏月。
可是这晚张大爷家是灯火通明,人们不约而同地从四处聚集他家,共商与政府对峙的“大事”他们一致推举张大爷等五人为代表,并指定张大爷这首,俗称“巷撑”拆迁条件有仨:第一是政府另外给地,自拆自建别墅;其次是一对一平的安置,政府负责装修费用;再是补偿价每平米不得低于该地块将来的开盘价。
此时,时间已过零点,众人总算达成了统一的意见,但人们的情绪依旧盎然,全无倦意。“我看现在反正睡不着,倒不如去市政府静坐,把事情搞搞大,这样领导就更重视咱啦。”不知道是谁扯开嗓子大声说道。此言一出,即刻博得大家一致拥护,人们跟疯了似的附和。张大爷倒并不十分赞同此举,但也不好反对,只能默认。就这样几十个人像是发了神经一样如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向市政府进发,时间是深夜一点。
此时的市府大院自然是大门紧闭。门前的正墙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赫然醒目,显得是那样亲切地注视着所有路过或者驻足的人们。从门口看去大楼的正中央象征权威的国徽庄严肃穆。夜很静,静得让人们无法开口大声说话,秋天的风吹来越感寒冷,静坐的人相互看看,心里想这样是不是值?
政府值班室的工作人员早就从探头里发现了他们,不时有警车驶过,但没有停下来驱散他们的意思。因为没有过激行为,这些警察只是静观其变。
没过多久,大刚他们在昏暗的路灯柱子下面找到了正迷迷糊糊坐着的张大爷身边。
张大爷用双手使劲抱住自己的身体,避免因寒冷而颤抖。而实际上他说话时的语气已是在不断地抖动,句与句之间带着丝丝的隔音。但任凭大刚苦口婆心的劝说都无济于事,用他们的话说便是既然来了,就得坚持到底,决不半途而废,这叫“毅力”其实,每个人的头脑都让冷风吹得早已清醒了,心里后悔嘴却还硬。这叫自食其果,谁出的馊主意!
清晨,信访局长早早就来到门口,打开了接待室的门,来了些警察和大刚他们一起把外面的人一个一个劝说进了接待站。这些人看上去显得异常憔悴,脸色苍白,眼圈发黑,饥饿难耐。着实让人看了怜恨交加。赶在上班之前,人已全部集中。大刚请示局长是不是送些早点,人性关怀。局长则断然否定,理由不是不关怀,得让他们好好悟悟,这样值不值。再说每次上访的都管饭,那这不是成了大众食堂。这话说得在理,大概信访部门处理这样的事都是如此。
大家东倒西歪地坐定以后,张大爷等五个代表开始在小接待室与局长对话。结果不言而喻。对于三个主要问题的解释,局长的答复近乎无可挑剔。局长说: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我们祖祖辈辈赖于生存的基础,不是属于你们哪一个人,中央对土地之所以严控,就是为了将来,为了我们子子孙孙,我们地方政府怎么可能为了你们几十人而擅自供地盖别墅呢?我们只能执行政策;这块地是政府在取得土地指标的前提下,将进行市场化运作,政府负责拆迁,等完成以后,任何人任何单位都必须参与竞拍才能取得土地的使用权,即使是市长也一样;对于安置问题,首先要通过对现有房屋的评估,确定重置价,然后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即产权置换和货币安置,前者中对等面积享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