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丁钉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近读一篇介绍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文章,里面有这样一段文字:“汪先生家学渊源深厚,他父亲不论书画体操足球武术,样样都通。而且,父亲和他的关系可谓‘情同手足’。汪先生十七岁初恋,暑假在家炮制情书,他父亲便在一旁献计献策。他父亲要喝酒,势必与他同饮;他父亲要抽烟,势必掷他一根。他父亲有句名言:‘多年父子成兄弟。’如此和平的父亲,如此和平的家庭,之于汪先生人品文品彪柄春秋,委实是一种造化。”
凡文学圈内的人都知道,汪曾祺先生是个淡泊、平和、永葆童心的人,作品大都叙写普通人、平常人。风俗民情,轶闻掌故,花鸟虫鱼,饮食起居,娓娓白话,如行云流水,绝少雕饰,不矜持作态。读之,味若野菜及香茗,且长见识、明事理,令人心旷神怡。我平日里对汪曾祺先生就十分仰慕,仰慕他的学识和文笔,仰慕他的人品及文品。我没有想到,汪先生有这样好一位父亲,这真是一位值得大力称颂的父亲!令我敬佩不已,感慨不已。
试想,汪曾祺先生十七岁时炮制情书,他父亲便在一旁献计献策;若是换了另一个家庭,作父亲的非干涉不可、非阻挠不可,诸如什么“这样小就谈恋爱,简直不像话”啦“要把心用在学习上,不准分心”啦“现在是学知识的时期,不准谈恋爱”啦,等等,等等。其结果呢?是代沟的产生,两辈人之间的思想无法沟通。我尤其赞赏汪先生父亲那句“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名言,在汪先生父亲眼里,没有严格的上下辈之分,父辈与子辈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在这样的父亲面前,作子女的谁不愿意向他敞开自己的心扉呢?还有什么值得隐瞒的必要呢?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父子情、父女情,必然是和睦的、融洽的、温馨的,没有隔膜、没有戒心、没有冷漠,父辈与子辈无话不谈,情同手足。这样无论是对子女的成长,还是对整个家庭的幸福,都是大有好处的。有的人作起父亲来,总爱在子女面前绷着一张“尊严”的面孔,摆起一付“严父”的架子。似乎不这样就不能树立起自己的父亲形象,就不能巩固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一样。殊不知越是这样,子女越不买你的账。汪先生的父亲那样做,并没有因此而削弱他在儿子心中的形象,相反地,汪先生却因此而更加尊敬和器重自己的父亲。中国那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残余思想根深蒂固,这种旧传统在毒害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汪曾祺先生的父亲,深谙教育子女之真谛,那就是充分尊重子辈人格,随时与子辈沟通思想。因此他教育出了汪曾祺先生这样杰出的人才。这在为如何教育子女上为我们作出了非常好的榜样,堪称楷模,值得大力称颂。而旧的传统教育,恰恰忽略了尊重子辈人格和与子辈思想的沟通,所以常常发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十五六岁或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意识初醒,青春萌动。他们开始寻觅人生的坐标,开始追求人格的独立。他们睁大好奇的眼睛,但对纷然杂呈的大千世界莫辨良莠;他们举腿迈步,却往往受到父母的牵制与苛责。猎奇心理的盲动,加上自主心理的被抑,便产生了反抗心理,进而发展成逆反心理。于是,父辈的“严管”与子辈的任性,形成了恶性循环,悲剧也就难免不发生了。作父辈的倘能尊重子辈的人格,抹去所谓“严父”的那付面孔,及早与子辈沟通思想,循循善诱,可能后果就会不一样。
说来惭愧万分,我只有一个儿子,却没有能够将他教育培养成理想的人才;我已为父二十多年,回忆起来是位极不合格的父亲,其中有不少深刻的教训值得认真吸取。前面所述,其实就是我从自己的失败中总结和吸取的教训之谈。我之所以把它写出来,是为了让那些即将作父亲的人或正在作父亲的人,能从中受到一点启发,如此而已。
近读一篇介绍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文章,里面有这样一段文字:“汪先生家学渊源深厚,他父亲不论书画体操足球武术,样样都通。而且,父亲和他的关系可谓‘情同手足’。汪先生十七岁初恋,暑假在家炮制情书,他父亲便在一旁献计献策。他父亲要喝酒,势必与他同饮;他父亲要抽烟,势必掷他一根。他父亲有句名言:‘多年父子成兄弟。’如此和平的父亲,如此和平的家庭,之于汪先生人品文品彪柄春秋,委实是一种造化。”
凡文学圈内的人都知道,汪曾祺先生是个淡泊、平和、永葆童心的人,作品大都叙写普通人、平常人。风俗民情,轶闻掌故,花鸟虫鱼,饮食起居,娓娓白话,如行云流水,绝少雕饰,不矜持作态。读之,味若野菜及香茗,且长见识、明事理,令人心旷神怡。我平日里对汪曾祺先生就十分仰慕,仰慕他的学识和文笔,仰慕他的人品及文品。我没有想到,汪先生有这样好一位父亲,这真是一位值得大力称颂的父亲!令我敬佩不已,感慨不已。
试想,汪曾祺先生十七岁时炮制情书,他父亲便在一旁献计献策;若是换了另一个家庭,作父亲的非干涉不可、非阻挠不可,诸如什么“这样小就谈恋爱,简直不像话”啦“要把心用在学习上,不准分心”啦“现在是学知识的时期,不准谈恋爱”啦,等等,等等。其结果呢?是代沟的产生,两辈人之间的思想无法沟通。我尤其赞赏汪先生父亲那句“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名言,在汪先生父亲眼里,没有严格的上下辈之分,父辈与子辈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在这样的父亲面前,作子女的谁不愿意向他敞开自己的心扉呢?还有什么值得隐瞒的必要呢?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父子情、父女情,必然是和睦的、融洽的、温馨的,没有隔膜、没有戒心、没有冷漠,父辈与子辈无话不谈,情同手足。这样无论是对子女的成长,还是对整个家庭的幸福,都是大有好处的。有的人作起父亲来,总爱在子女面前绷着一张“尊严”的面孔,摆起一付“严父”的架子。似乎不这样就不能树立起自己的父亲形象,就不能巩固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一样。殊不知越是这样,子女越不买你的账。汪先生的父亲那样做,并没有因此而削弱他在儿子心中的形象,相反地,汪先生却因此而更加尊敬和器重自己的父亲。中国那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残余思想根深蒂固,这种旧传统在毒害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汪曾祺先生的父亲,深谙教育子女之真谛,那就是充分尊重子辈人格,随时与子辈沟通思想。因此他教育出了汪曾祺先生这样杰出的人才。这在为如何教育子女上为我们作出了非常好的榜样,堪称楷模,值得大力称颂。而旧的传统教育,恰恰忽略了尊重子辈人格和与子辈思想的沟通,所以常常发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十五六岁或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意识初醒,青春萌动。他们开始寻觅人生的坐标,开始追求人格的独立。他们睁大好奇的眼睛,但对纷然杂呈的大千世界莫辨良莠;他们举腿迈步,却往往受到父母的牵制与苛责。猎奇心理的盲动,加上自主心理的被抑,便产生了反抗心理,进而发展成逆反心理。于是,父辈的“严管”与子辈的任性,形成了恶性循环,悲剧也就难免不发生了。作父辈的倘能尊重子辈的人格,抹去所谓“严父”的那付面孔,及早与子辈沟通思想,循循善诱,可能后果就会不一样。
说来惭愧万分,我只有一个儿子,却没有能够将他教育培养成理想的人才;我已为父二十多年,回忆起来是位极不合格的父亲,其中有不少深刻的教训值得认真吸取。前面所述,其实就是我从自己的失败中总结和吸取的教训之谈。我之所以把它写出来,是为了让那些即将作父亲的人或正在作父亲的人,能从中受到一点启发,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