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287章 该省的省,该花的花,轰6再改改还是能用的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主要就是讨论常浩南并不专精的海军战术战法了。
总体而言,作为高技术军种,在海军装备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的前提下,光靠发挥主观能动性带来的作用……
只能说有,但不多。
尽管会上也有人提出了在海军舰艇和海军航空兵飞机之间实现数据沟通,扬长避短,同时发挥舰载雷达搜索范围广和战斗机部队反应速度快、拦截半径大的优点之类相当超前的思路,但这种配合归根结底又需要依托高性能数据链,而对于连通信卫星都没有几颗,只能靠短波无线电台实现语音沟通的华夏军队来说,作用似乎也就没有那么明显了……
实际上,眼下的华夏航空兵,一旦飞到距离较远的地方,甚至没办法保证和基地之间的通信。
这个问题在东部方向并不是非常明显,毕竟大多数时候最远也就飞400公里左右,但是在南部方向的问题就会比较大。
“有没有可能参考冷战时期美苏双方的做法,开发一种通信中继机,在距离我方海岸线200-300公里的地方飞行,专门负责处理飞机与飞机、飞机与基地甚至是刚刚提到的,飞机与水面舰艇之间的数据通信?”
很快有人提出了新的想法。
对于核致胜理论上头的冷战双方而言,一纸《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条约》是决然不可能让他们真正放心的,各种花式太空反卫星武器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开发,并且只能在固定轨道上运行的天基设备本身生存能力在随时有可能掀桌子的背景下也并不可靠。
因此为了保证在核战开始、通讯卫星全部失效或被摧毁后,己方核潜艇还能够收到指令,双方都装备了如E6或者图142MR这类专门用于转发从高频到低频在内的各种通讯信号。
当然,现在已经是90年代,华夏面对的情况跟当年也完全不同,但装备的思路似乎是可以借鉴的。
于是话题又重新回到了常浩南熟悉的领域。
众人的目光也投向航空工业这边的几个人。
“单说通讯中继本身,难度倒是不大。”
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说过话的常浩南坐直身子,对刚刚提问的那名军官说道:
“但现在能作为中继平台的型号只有运8和轰6,留空时间和航程都不够,如果减掉从起飞到任务区花掉的时间,恐怕有效巡航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这对于通讯中继这种需要持续进行的任务来说实在是太短了。”
“而且这两个平台的生存性也很一般,在我方航空兵力量本就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受到敌方空军的威胁,从而被迫离开任务区域。”
“另外,大型飞机的升限都比较低,基本不超过一万米,在这个高度范围内,长波通讯还好,但我们常用的甚高频和超高频信号传输距离会极大地受到环境影响,稳定性很差,也不利于这个战术的实现。”
常浩南的这一番回答有理有据,让本来以为能看到希望的众人又有些泄气。
实际上,莫要说才结束隐忍期没多久,军费刚刚开始见涨的华夏军队,就算是冷战巅峰时期的美苏双方,都没办法维持这么一套东西长期存在,只能作为最后的应急手段使用。
而在无需考虑世界大战的前提下,想要实现远距离中继通信,还是卫星的性价比更高。
只要发射上去,至少5-10年内就基本不会再产生成本,相比于只要起飞就开始烧钱的空气动力学平台简直是降维打击。
因此这个话题显然已经没办法继续下去了。
并且时间也已经到了接近午夜的功夫。
杨书玉抬起手腕看了看表,随后用三两句话收住话题,又以一段简短的总结发言结束了这场经验总结座谈会。
尽管在技术方面并没有做出什么重要的决策,但通过今天的经历,海军方面的与会者在一件事情上达成了共识——
有条件的情况下,模拟对抗演习还是得多搞。
在演习中领悟到的东西,要远比从书本上、教室里面学到的东西感受更加真切。
大规模的搞不起,就搞小规模的,比如像今天这样,用两架飞机模拟两个机群。
如果训练经费实在不够,甚至可以考虑不出航,就在港口里面开展。
……
会议结束之后,常浩南正准备离开,... -->>
第287章 该省的省,该花的花,轰6再改改还是能用的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主要就是讨论常浩南并不专精的海军战术战法了。
总体而言,作为高技术军种,在海军装备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的前提下,光靠发挥主观能动性带来的作用……
只能说有,但不多。
尽管会上也有人提出了在海军舰艇和海军航空兵飞机之间实现数据沟通,扬长避短,同时发挥舰载雷达搜索范围广和战斗机部队反应速度快、拦截半径大的优点之类相当超前的思路,但这种配合归根结底又需要依托高性能数据链,而对于连通信卫星都没有几颗,只能靠短波无线电台实现语音沟通的华夏军队来说,作用似乎也就没有那么明显了……
实际上,眼下的华夏航空兵,一旦飞到距离较远的地方,甚至没办法保证和基地之间的通信。
这个问题在东部方向并不是非常明显,毕竟大多数时候最远也就飞400公里左右,但是在南部方向的问题就会比较大。
“有没有可能参考冷战时期美苏双方的做法,开发一种通信中继机,在距离我方海岸线200-300公里的地方飞行,专门负责处理飞机与飞机、飞机与基地甚至是刚刚提到的,飞机与水面舰艇之间的数据通信?”
很快有人提出了新的想法。
对于核致胜理论上头的冷战双方而言,一纸《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条约》是决然不可能让他们真正放心的,各种花式太空反卫星武器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开发,并且只能在固定轨道上运行的天基设备本身生存能力在随时有可能掀桌子的背景下也并不可靠。
因此为了保证在核战开始、通讯卫星全部失效或被摧毁后,己方核潜艇还能够收到指令,双方都装备了如E6或者图142MR这类专门用于转发从高频到低频在内的各种通讯信号。
当然,现在已经是90年代,华夏面对的情况跟当年也完全不同,但装备的思路似乎是可以借鉴的。
于是话题又重新回到了常浩南熟悉的领域。
众人的目光也投向航空工业这边的几个人。
“单说通讯中继本身,难度倒是不大。”
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说过话的常浩南坐直身子,对刚刚提问的那名军官说道:
“但现在能作为中继平台的型号只有运8和轰6,留空时间和航程都不够,如果减掉从起飞到任务区花掉的时间,恐怕有效巡航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这对于通讯中继这种需要持续进行的任务来说实在是太短了。”
“而且这两个平台的生存性也很一般,在我方航空兵力量本就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受到敌方空军的威胁,从而被迫离开任务区域。”
“另外,大型飞机的升限都比较低,基本不超过一万米,在这个高度范围内,长波通讯还好,但我们常用的甚高频和超高频信号传输距离会极大地受到环境影响,稳定性很差,也不利于这个战术的实现。”
常浩南的这一番回答有理有据,让本来以为能看到希望的众人又有些泄气。
实际上,莫要说才结束隐忍期没多久,军费刚刚开始见涨的华夏军队,就算是冷战巅峰时期的美苏双方,都没办法维持这么一套东西长期存在,只能作为最后的应急手段使用。
而在无需考虑世界大战的前提下,想要实现远距离中继通信,还是卫星的性价比更高。
只要发射上去,至少5-10年内就基本不会再产生成本,相比于只要起飞就开始烧钱的空气动力学平台简直是降维打击。
因此这个话题显然已经没办法继续下去了。
并且时间也已经到了接近午夜的功夫。
杨书玉抬起手腕看了看表,随后用三两句话收住话题,又以一段简短的总结发言结束了这场经验总结座谈会。
尽管在技术方面并没有做出什么重要的决策,但通过今天的经历,海军方面的与会者在一件事情上达成了共识——
有条件的情况下,模拟对抗演习还是得多搞。
在演习中领悟到的东西,要远比从书本上、教室里面学到的东西感受更加真切。
大规模的搞不起,就搞小规模的,比如像今天这样,用两架飞机模拟两个机群。
如果训练经费实在不够,甚至可以考虑不出航,就在港口里面开展。
……
会议结束之后,常浩南正准备离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