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邓四平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有三位艺术家被称作“圣人”:一位是晋代(公元265--公元420年)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一位是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年)杜甫,被称为诗圣;还有一位被誉为画圣,那就是唐代的吴道子。
在千年古县司马相如故里蓬安有一座龙角山,此山在唐代就已是一座名山,元和郡县志对其有所记载。龙角山位于蓬安新县城西北部,与周子古镇紧紧相连,总面积约650亩,最高处海拔近600米,是蓬安县城周边的制高点。龙角山名来源于山脉走势,其山犹如一条卧伏于嘉陵江边饮水的龙,山顶犹如龙角,人们因此呼为龙角山。清代安徽监生周铭的龙角山诗,很好地描写出了龙角山美景。其诗云:“拏云气骨势纵横,夜月如珠颔下明。词客不须攀绝顶,狂吟唯恐卧龙惊。”山上现有吴道子天梯、画圣广场、画江楼、红军树、龙角圣水、龙角寺、乡友林、半山亭等景点。尤其是龙角山腰间,矗立的一尊巨型石雕人物头像尤其引人注目。这座位石雕人物头像长约30米、高15米,红砂石材质,色泽鲜艳,神态飘逸,正凝视嘉陵江,长须飘飘,若有所思,好像在构思惊世之作,这尊巨型石雕人物头像所纪念的主人公便是唐代画圣吴道子,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纪念吴道子头像雕塑。
为什么蓬安会有吴道子纪念雕像呢?一代画圣吴道子又与蓬安有什么历史渊源呢?
据史载:吴道子(约680~759年)画史尊称吴生,又名道玄。阳翟(di)(今河南禹州)人。是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是中国山水画之祖师。他创造了笔间意远的山水“疏体”使得山水成为独立的画种,从而结束了山水只作为人物画背景的附庸地位。吴道子尤其擅长绘画人物,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他还于焦墨线条中,略施淡彩,世称吴装。
自古英雄多磨难,历来纨绔少伟男。吴道子就是这样的典型,吴道子小时候就失去双亲,生活贫困,曾经随书法大家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未能成功。后发愤改攻绘画,渐渐掌握了绘画的妙法。由于他的刻苦好学,年未弱冠之时,就已“穷丹青之妙”什么叫弱冠呢?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指代成年。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也就是说吴道子未满20岁的时候就已经成功地掌握了绘画的各种技巧了。
唐景龙三年(公元709年),韦嗣立擢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逍遥公。这时吴道子在其属下任小吏。他“好酒使气,每欲挥毫,必须酣饮”后来,又任瑕丘(今山东兖州)县尉。县尉位于县令或县长之下,主管治安,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长一职。约在开元初年,吴道子不再做官,开始浪迹东都洛阳。由于他能“穷丹青之妙”在画坛上有些名气,不久即被唐玄宗召到京都长安,入内供奉,充任内教博士,并命他“非有诏不得画”也就是说没有皇帝的诏令不得擅自作画。后官至“宁王友”
吴道子入内供奉之后,多在宫中作画,有时也随从玄宗巡游各地。一次,他随驾去东都洛阳,会见了将军裴旻(min)和书法家张旭,三人各自表演了自己的绝技:裴旻善于舞剑,当即舞剑一曲;张旭长于草书,挥毫泼墨,作书壁;吴道子也奋笔作画“俄顷而就,有若神助”洛阳士庶,一时大饱眼福,人们都高兴地说:“一日之中,获睹三绝”后来,裴旻将军居母丧,请吴道子于东都天宫寺画神鬼像数壁“以资冥助”吴道子回答说:“废画已久,若将军有意,为吾缠结,舞剑一曲,庶因猛励,获通幽灵。”裴旻听了,遂脱去缞服(丧服),如平时装束,走马如飞,剑在手中“左旋右抽”忽地将剑抛向高空,距地面有数十丈,落地如电光下射。裴旻举起剑鞘,不左不右,正好插入鞘内。观者数千人,齐声喝彩。吴道子看了裴旻的舞剑英姿,一时灵感大兴,遂挥毫作画“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这是吴道子一生的杰作“得意无出于此”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东封泰山,吴道子陪同前往。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大意是说,在泰山顶上筑圆坛以报天之功,在泰山脚下的小丘之上筑方坛以报地之功。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封禅仪式在中岳嵩山和东岳泰山中都曾举行过,但以泰山的次数多且影响大而出名,自秦皇开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禅泰山,较为著名的封禅有:秦始皇封禅泰山,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封禅泰山,武帝雄才大略,扫除边患;唐高宗率文武百官云集泰山下,举行封禅大典;武则天封禅泰山,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云集泰山下,举行封禅大典,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唐玄宗封禅泰山,开元盛世,国力昌盛,且一改封禅诰文秘而不传的规则;宋真宗封禅泰山,导演了一幕“天书从天而降”的闹剧。从明朝开始,朱元璋取消了泰山的封号,此后,明清两朝将原来的封禅改为了祭祀。
唐玄宗东封泰山后还至潞州(今山西长治)车驾过金桥,御路“曲折萦转”玄宗见数千里间“旗鲜洁,羽卫整肃”心中非常兴奋,对左右侍从说:“张说言‘勒兵三十万,旌旗千里间,陕右上党,至于太原’。真才子也。”左右皆呼万岁。于是召来吴道子、韦无忝、陈闳等,命他们三人共同绘制金桥图。陈闳主画玄宗真容及所乘照夜白马,韦无忝主画狗马、骡驴、牛羊等动物之类,而桥梁、山水、车舆、人物、草树、雁鸟、器仗、帷幕等主题部分则由吴道子主画。金桥图绘成后“时谓三绝”
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之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 -->>
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有三位艺术家被称作“圣人”:一位是晋代(公元265--公元420年)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一位是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年)杜甫,被称为诗圣;还有一位被誉为画圣,那就是唐代的吴道子。
在千年古县司马相如故里蓬安有一座龙角山,此山在唐代就已是一座名山,元和郡县志对其有所记载。龙角山位于蓬安新县城西北部,与周子古镇紧紧相连,总面积约650亩,最高处海拔近600米,是蓬安县城周边的制高点。龙角山名来源于山脉走势,其山犹如一条卧伏于嘉陵江边饮水的龙,山顶犹如龙角,人们因此呼为龙角山。清代安徽监生周铭的龙角山诗,很好地描写出了龙角山美景。其诗云:“拏云气骨势纵横,夜月如珠颔下明。词客不须攀绝顶,狂吟唯恐卧龙惊。”山上现有吴道子天梯、画圣广场、画江楼、红军树、龙角圣水、龙角寺、乡友林、半山亭等景点。尤其是龙角山腰间,矗立的一尊巨型石雕人物头像尤其引人注目。这座位石雕人物头像长约30米、高15米,红砂石材质,色泽鲜艳,神态飘逸,正凝视嘉陵江,长须飘飘,若有所思,好像在构思惊世之作,这尊巨型石雕人物头像所纪念的主人公便是唐代画圣吴道子,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纪念吴道子头像雕塑。
为什么蓬安会有吴道子纪念雕像呢?一代画圣吴道子又与蓬安有什么历史渊源呢?
据史载:吴道子(约680~759年)画史尊称吴生,又名道玄。阳翟(di)(今河南禹州)人。是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是中国山水画之祖师。他创造了笔间意远的山水“疏体”使得山水成为独立的画种,从而结束了山水只作为人物画背景的附庸地位。吴道子尤其擅长绘画人物,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他还于焦墨线条中,略施淡彩,世称吴装。
自古英雄多磨难,历来纨绔少伟男。吴道子就是这样的典型,吴道子小时候就失去双亲,生活贫困,曾经随书法大家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未能成功。后发愤改攻绘画,渐渐掌握了绘画的妙法。由于他的刻苦好学,年未弱冠之时,就已“穷丹青之妙”什么叫弱冠呢?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指代成年。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也就是说吴道子未满20岁的时候就已经成功地掌握了绘画的各种技巧了。
唐景龙三年(公元709年),韦嗣立擢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逍遥公。这时吴道子在其属下任小吏。他“好酒使气,每欲挥毫,必须酣饮”后来,又任瑕丘(今山东兖州)县尉。县尉位于县令或县长之下,主管治安,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长一职。约在开元初年,吴道子不再做官,开始浪迹东都洛阳。由于他能“穷丹青之妙”在画坛上有些名气,不久即被唐玄宗召到京都长安,入内供奉,充任内教博士,并命他“非有诏不得画”也就是说没有皇帝的诏令不得擅自作画。后官至“宁王友”
吴道子入内供奉之后,多在宫中作画,有时也随从玄宗巡游各地。一次,他随驾去东都洛阳,会见了将军裴旻(min)和书法家张旭,三人各自表演了自己的绝技:裴旻善于舞剑,当即舞剑一曲;张旭长于草书,挥毫泼墨,作书壁;吴道子也奋笔作画“俄顷而就,有若神助”洛阳士庶,一时大饱眼福,人们都高兴地说:“一日之中,获睹三绝”后来,裴旻将军居母丧,请吴道子于东都天宫寺画神鬼像数壁“以资冥助”吴道子回答说:“废画已久,若将军有意,为吾缠结,舞剑一曲,庶因猛励,获通幽灵。”裴旻听了,遂脱去缞服(丧服),如平时装束,走马如飞,剑在手中“左旋右抽”忽地将剑抛向高空,距地面有数十丈,落地如电光下射。裴旻举起剑鞘,不左不右,正好插入鞘内。观者数千人,齐声喝彩。吴道子看了裴旻的舞剑英姿,一时灵感大兴,遂挥毫作画“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这是吴道子一生的杰作“得意无出于此”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东封泰山,吴道子陪同前往。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大意是说,在泰山顶上筑圆坛以报天之功,在泰山脚下的小丘之上筑方坛以报地之功。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封禅仪式在中岳嵩山和东岳泰山中都曾举行过,但以泰山的次数多且影响大而出名,自秦皇开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禅泰山,较为著名的封禅有:秦始皇封禅泰山,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封禅泰山,武帝雄才大略,扫除边患;唐高宗率文武百官云集泰山下,举行封禅大典;武则天封禅泰山,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云集泰山下,举行封禅大典,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唐玄宗封禅泰山,开元盛世,国力昌盛,且一改封禅诰文秘而不传的规则;宋真宗封禅泰山,导演了一幕“天书从天而降”的闹剧。从明朝开始,朱元璋取消了泰山的封号,此后,明清两朝将原来的封禅改为了祭祀。
唐玄宗东封泰山后还至潞州(今山西长治)车驾过金桥,御路“曲折萦转”玄宗见数千里间“旗鲜洁,羽卫整肃”心中非常兴奋,对左右侍从说:“张说言‘勒兵三十万,旌旗千里间,陕右上党,至于太原’。真才子也。”左右皆呼万岁。于是召来吴道子、韦无忝、陈闳等,命他们三人共同绘制金桥图。陈闳主画玄宗真容及所乘照夜白马,韦无忝主画狗马、骡驴、牛羊等动物之类,而桥梁、山水、车舆、人物、草树、雁鸟、器仗、帷幕等主题部分则由吴道子主画。金桥图绘成后“时谓三绝”
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之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