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邓四平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蓬安县最南端有一个银汉镇,该镇与广安市广安区郑山乡、岳池县天平镇接壤,距离蓬安县城约40公里,历史上曾是巴国银汉县尉府所在地,其建制时间与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安汉县相近,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当年这里是广安、蓬安、岳池通往南充、成都等地的必经之地。银汉镇境内有座名闻遐迩的古寺,据蓬安县志记载:宋代大文豪苏轼早年曾寄寓游学于此,此事在宋书?苏轼传中也曾有记载。寺内有“苏轼笔法”和苏东坡洗砚池等遗迹,从此,为纪念一代大文豪苏轼早年寄寓游学蓬安,人们便将银汉镇的这座古寺命名为了“来苏寺”
在银汉镇境内,有多座巧夺天工的石拱桥,发源于白云山北边的肖溪河就从银汉场擦身而过,最终与渠江交汇。其中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有当地人考证此桥为汉代建造的一座石拱桥,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桥上书有“鹊桥仙”三字,相传苏门四学士(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之一的秦观也曾游历于此,秦观第一次来银汉,是熙宁十年(1076年),写下了银汉无声;第二次来银汉为绍圣二年(1096年),建起了“苏轼苑”写下了鹊楼头等词。他所作鹊桥仙内容为:“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同时,蓬安银汉镇保存有苏东坡到此所留的书有“万善充周四得备,一元妙令人音纯”的诗碑,在“文革”中,南充地区文化局一干部见过此碑后,因怕损坏,让当地的村民埋于地下。
一个能让宋朝大文学家苏轼早年慕名而至的寄寓游学之地,其中自然会有她吸引人的地方或者过人的魅力。
说到苏轼,可以这样说,他是继司马相如、李白之后,是我们四川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又一位文化巨人和文化伟人。他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在文学诗词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卓越的文化艺术成就。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清人敬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词客”指的就是苏氏父子。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开创"尚意"书风,,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作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在绘画方面擅画枯木竹石,反对程式束缚,重视神似,为其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尤其值得称颂的是苏东坡一生虽然历经坎坷,辛苦备尝,但始终保持了四不变:辅君治国、经世致用的抱负不变;怜恤生灵、为民造福的思想不变;襟怀坦荡、独立不阿的品节不变;乐观豁达、幽默风趣的心情不变。其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自嘲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正是这“四不变”使他的人格熠熠生辉,流芳千古,令人景仰。
接下来,我讲一讲苏轼的生平: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死后追谥文忠。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苏轼按排行位居第二,故曰“仲”至于取字“和仲”则是苏洵希望儿子性格和缓(苏轼性格比较急躁),后来父亲另给他取字子瞻,则与他的名“轼”更相关,且希望儿子高瞻远瞩。“轼”指车厢前的扶手,取这个名字说明父亲希望他能出类拔萃,却不能过于突出。我们大家往往耳熟能详的是苏东坡这个名字,说起“东坡居士”这个名字,这是有一番来历的: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十二月,苏轼被贬黄州。初到黄州,苏轼生活困顿,黄州通判马正卿是他的故人,便从州府要来了已经荒芜了的五十亩军营旧地给他种。营地位于黄州的东坡,次年春天,苏轼于其上筑雪堂,题之曰“东坡雪堂”作雪堂记。
为什么他要取号为东坡居士呢?因为他很仰慕唐朝的诗人白居易居士,而当年,白居易贬谪四川忠州时,也曾在其地的东坡种植花木,并写下了不少闲适诗,如步东坡、别东坡花树等,白居易曾写一首步东坡的诗:“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走,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苏轼仰慕白居易,故自号曰“东坡居士”“苏东坡”一名也由此名垂千古。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母在家乡病故,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但被贬为湖北黄州团练副使。后人把这桩案件编纂为一部乌台诗案。
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苏轼也被平反并得到了提拔重用。但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并把新法全盘否定,认为其与“王安石... -->>
在蓬安县最南端有一个银汉镇,该镇与广安市广安区郑山乡、岳池县天平镇接壤,距离蓬安县城约40公里,历史上曾是巴国银汉县尉府所在地,其建制时间与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安汉县相近,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当年这里是广安、蓬安、岳池通往南充、成都等地的必经之地。银汉镇境内有座名闻遐迩的古寺,据蓬安县志记载:宋代大文豪苏轼早年曾寄寓游学于此,此事在宋书?苏轼传中也曾有记载。寺内有“苏轼笔法”和苏东坡洗砚池等遗迹,从此,为纪念一代大文豪苏轼早年寄寓游学蓬安,人们便将银汉镇的这座古寺命名为了“来苏寺”
在银汉镇境内,有多座巧夺天工的石拱桥,发源于白云山北边的肖溪河就从银汉场擦身而过,最终与渠江交汇。其中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有当地人考证此桥为汉代建造的一座石拱桥,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桥上书有“鹊桥仙”三字,相传苏门四学士(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之一的秦观也曾游历于此,秦观第一次来银汉,是熙宁十年(1076年),写下了银汉无声;第二次来银汉为绍圣二年(1096年),建起了“苏轼苑”写下了鹊楼头等词。他所作鹊桥仙内容为:“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同时,蓬安银汉镇保存有苏东坡到此所留的书有“万善充周四得备,一元妙令人音纯”的诗碑,在“文革”中,南充地区文化局一干部见过此碑后,因怕损坏,让当地的村民埋于地下。
一个能让宋朝大文学家苏轼早年慕名而至的寄寓游学之地,其中自然会有她吸引人的地方或者过人的魅力。
说到苏轼,可以这样说,他是继司马相如、李白之后,是我们四川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又一位文化巨人和文化伟人。他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在文学诗词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卓越的文化艺术成就。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清人敬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词客”指的就是苏氏父子。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开创"尚意"书风,,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作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在绘画方面擅画枯木竹石,反对程式束缚,重视神似,为其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尤其值得称颂的是苏东坡一生虽然历经坎坷,辛苦备尝,但始终保持了四不变:辅君治国、经世致用的抱负不变;怜恤生灵、为民造福的思想不变;襟怀坦荡、独立不阿的品节不变;乐观豁达、幽默风趣的心情不变。其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自嘲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正是这“四不变”使他的人格熠熠生辉,流芳千古,令人景仰。
接下来,我讲一讲苏轼的生平: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死后追谥文忠。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苏轼按排行位居第二,故曰“仲”至于取字“和仲”则是苏洵希望儿子性格和缓(苏轼性格比较急躁),后来父亲另给他取字子瞻,则与他的名“轼”更相关,且希望儿子高瞻远瞩。“轼”指车厢前的扶手,取这个名字说明父亲希望他能出类拔萃,却不能过于突出。我们大家往往耳熟能详的是苏东坡这个名字,说起“东坡居士”这个名字,这是有一番来历的: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十二月,苏轼被贬黄州。初到黄州,苏轼生活困顿,黄州通判马正卿是他的故人,便从州府要来了已经荒芜了的五十亩军营旧地给他种。营地位于黄州的东坡,次年春天,苏轼于其上筑雪堂,题之曰“东坡雪堂”作雪堂记。
为什么他要取号为东坡居士呢?因为他很仰慕唐朝的诗人白居易居士,而当年,白居易贬谪四川忠州时,也曾在其地的东坡种植花木,并写下了不少闲适诗,如步东坡、别东坡花树等,白居易曾写一首步东坡的诗:“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走,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苏轼仰慕白居易,故自号曰“东坡居士”“苏东坡”一名也由此名垂千古。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母在家乡病故,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但被贬为湖北黄州团练副使。后人把这桩案件编纂为一部乌台诗案。
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苏轼也被平反并得到了提拔重用。但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并把新法全盘否定,认为其与“王安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