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艾戈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慈禧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实际掌控清帝国权利长达48年之久,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在”辛酉政变”过程中,与肃顺等“顾命八大臣”斗智斗勇,表现出一个弱女子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可圈可点,但却不被人提起,实在有失公允。
1867年8月22日(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病逝于热河(今承德)行宫,遗命载垣、端华、肃顺和御前大臣景寿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瀚、焦祐瀛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年幼的皇太子载淳为帝,总摄朝政,改年号为“祺祥”同时规定分赐皇太后及皇帝的“同道堂”、“御赏”玺为下达圣谕的符信,一切军政事务由辅政大臣处理。由于皇太子年幼“同道堂”实际上掌握在慈禧手里。据说,咸丰死前曾经问计于肃顺,肃顺引用“钩弋夫人”的故事,想以“杀母立子”来保证权利的顺利过渡,咸丰同意与否就不得而知了,总之现实是很严峻的。咸丰去世后“顾命八大臣”有些不把两宫太后放在眼里,开始把持朝政,慈禧危机日重,其一,儿子的皇位有可能不保;其二“钩弋夫人”的故事有可能重演,自己的性命安危系于一旦。于是,慈禧暗中联系在京的小叔子恭亲王奕訢,以奔丧之名,赴热河与两宫密谋政变之策。奕訢领命后,旋即返京布置。10月26日两宫太后偕幼帝载淳启程回京,肃顺护送咸丰帝灵柩后行。11月1日两宫太后抵京,即召见奕訢等亲王大臣,安排政变事宜。次日,将载垣、端华、肃顺等革职拿问,罢景寿等军机大臣职。3日命奕訢为议政王,入军机处,并以桂良等五人为军机大臣。7日改年号“祺祥”为“同治”8日诏赐载垣、端华自尽,肃顺处斩,景寿、匡源、杜瀚、焦祐瀛褫职,穆荫遣戍军台。东西两太后(即慈安、慈禧)于11月11日在宫内养心殿的“东暖阁”实行垂帘听政,从此,慈禧开始掌控清朝统治大权。因咸丰十一年(1861年)是农历辛酉年,因此,此次政变称为“辛酉政变”也称“祺祥政变”慈禧以垂帘听政掌握清朝大权达40余年里,对外推行“和好”、对内重用洋务集团和汉族军阀官僚的统治政策,影响了晚清政局。
有学者在讨论这段历史时,常常斥责叶赫那拉氏权欲薰心,一心想掌握清朝的大权。学者们的排斥心理,总给人慈禧政变成功有“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我们没有必要责备慈禧对权的渴望,对权利的追求,恐怕是人类的共性,莫说一个生活在深宫大内的皇后,你让她对贵为人龙的皇位毫无感觉,是不是有些勉为其难了?慈禧出生于满州官宦世家,其曾祖、祖父、父亲均为朝廷命官,从小耳闻目染,深深了解权利对起家族的重要性,也造就了她不甘寂寞,总想要出人头地的性格。有幸被选为秀女后,慈禧凭着其过人的灵气和运气,一步步成了大清王朝母仪天下的皇太后,如果不是咸丰帝过早的离去,她也许就在皇后的位置上,享受着人生的大富大贵,平静的走完一生。然而,命运却不是如此安排,就在她27岁那一年,皇夫撒手西归,她的命运再一次盘桓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先是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专权弄权,其子载淳的帝位恐有不保;还有那个“杀母立子”的密约,随时可能成为现实。老话说:“母以子贵”如果儿子被肃顺等人玩弄于股掌之中,她这个做母亲的情形也就可想而知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出于母性的本能,也出于对自己生命的自卫,慈禧一定想的很多,但最重要的应该是如何保子保命。此时,慈禧手中惟一的王牌就是那枚“同道堂”印玺,肃顺他们颁布的任何诏谕,不盖上这枚印玺,是不能生效的。当时的清朝政局有三股政治势力,一个是以八大臣为首的“朝臣势力”他们主要集中在热河;一个是以恭亲王为首的“帝胤势力”包括他的兄弟和与八大臣政见相左的朝臣,他们主要集中在京城;最后一个就是由慈禧、慈安和太子组成的“帝后势力”根据当时力量的对比“朝臣势力”占有绝对的优势,新皇帝尚未登基,八大臣就开始执掌大权,包揽一切政务,全然不把两宫太后放在眼里,也许就在此刻,慈禧有了危机感,动了政变的心思。八大臣自以为控制了实权,忙于料理咸丰的丧事,在慈禧的暗召下,此刻一个关键的人物出场了“帝胤势力”的重要人物,慈禧的小叔子恭亲王奕訢来热河为皇兄奔丧,允许恭亲王奕訢来热河,应该是八大臣犯下的第一个致命错误,恭亲王奕訢的到来,为“帝后势力”和“帝胤势力”的联合提供了机会,也应该是慈嬉策划政变,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有野史记载,为了联系奕訢来热河,慈嬉把心腹太监安德海公开责打一顿,然后下令送他到北京内廷处理,懿旨就这样叫安德海带到了北京。慈嬉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与“帝胤势力”取得了联系。据说,恭亲王祭奠完皇兄后,去拜见两宫太后,与两宫太后密谈达两小时之久,一个完整的政变计划就这样形成了。当八大臣中有人提出叔嫂见面有危险时,肃顺曾傲慢的... -->>
慈禧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实际掌控清帝国权利长达48年之久,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在”辛酉政变”过程中,与肃顺等“顾命八大臣”斗智斗勇,表现出一个弱女子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可圈可点,但却不被人提起,实在有失公允。
1867年8月22日(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病逝于热河(今承德)行宫,遗命载垣、端华、肃顺和御前大臣景寿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瀚、焦祐瀛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年幼的皇太子载淳为帝,总摄朝政,改年号为“祺祥”同时规定分赐皇太后及皇帝的“同道堂”、“御赏”玺为下达圣谕的符信,一切军政事务由辅政大臣处理。由于皇太子年幼“同道堂”实际上掌握在慈禧手里。据说,咸丰死前曾经问计于肃顺,肃顺引用“钩弋夫人”的故事,想以“杀母立子”来保证权利的顺利过渡,咸丰同意与否就不得而知了,总之现实是很严峻的。咸丰去世后“顾命八大臣”有些不把两宫太后放在眼里,开始把持朝政,慈禧危机日重,其一,儿子的皇位有可能不保;其二“钩弋夫人”的故事有可能重演,自己的性命安危系于一旦。于是,慈禧暗中联系在京的小叔子恭亲王奕訢,以奔丧之名,赴热河与两宫密谋政变之策。奕訢领命后,旋即返京布置。10月26日两宫太后偕幼帝载淳启程回京,肃顺护送咸丰帝灵柩后行。11月1日两宫太后抵京,即召见奕訢等亲王大臣,安排政变事宜。次日,将载垣、端华、肃顺等革职拿问,罢景寿等军机大臣职。3日命奕訢为议政王,入军机处,并以桂良等五人为军机大臣。7日改年号“祺祥”为“同治”8日诏赐载垣、端华自尽,肃顺处斩,景寿、匡源、杜瀚、焦祐瀛褫职,穆荫遣戍军台。东西两太后(即慈安、慈禧)于11月11日在宫内养心殿的“东暖阁”实行垂帘听政,从此,慈禧开始掌控清朝统治大权。因咸丰十一年(1861年)是农历辛酉年,因此,此次政变称为“辛酉政变”也称“祺祥政变”慈禧以垂帘听政掌握清朝大权达40余年里,对外推行“和好”、对内重用洋务集团和汉族军阀官僚的统治政策,影响了晚清政局。
有学者在讨论这段历史时,常常斥责叶赫那拉氏权欲薰心,一心想掌握清朝的大权。学者们的排斥心理,总给人慈禧政变成功有“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我们没有必要责备慈禧对权的渴望,对权利的追求,恐怕是人类的共性,莫说一个生活在深宫大内的皇后,你让她对贵为人龙的皇位毫无感觉,是不是有些勉为其难了?慈禧出生于满州官宦世家,其曾祖、祖父、父亲均为朝廷命官,从小耳闻目染,深深了解权利对起家族的重要性,也造就了她不甘寂寞,总想要出人头地的性格。有幸被选为秀女后,慈禧凭着其过人的灵气和运气,一步步成了大清王朝母仪天下的皇太后,如果不是咸丰帝过早的离去,她也许就在皇后的位置上,享受着人生的大富大贵,平静的走完一生。然而,命运却不是如此安排,就在她27岁那一年,皇夫撒手西归,她的命运再一次盘桓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先是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专权弄权,其子载淳的帝位恐有不保;还有那个“杀母立子”的密约,随时可能成为现实。老话说:“母以子贵”如果儿子被肃顺等人玩弄于股掌之中,她这个做母亲的情形也就可想而知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出于母性的本能,也出于对自己生命的自卫,慈禧一定想的很多,但最重要的应该是如何保子保命。此时,慈禧手中惟一的王牌就是那枚“同道堂”印玺,肃顺他们颁布的任何诏谕,不盖上这枚印玺,是不能生效的。当时的清朝政局有三股政治势力,一个是以八大臣为首的“朝臣势力”他们主要集中在热河;一个是以恭亲王为首的“帝胤势力”包括他的兄弟和与八大臣政见相左的朝臣,他们主要集中在京城;最后一个就是由慈禧、慈安和太子组成的“帝后势力”根据当时力量的对比“朝臣势力”占有绝对的优势,新皇帝尚未登基,八大臣就开始执掌大权,包揽一切政务,全然不把两宫太后放在眼里,也许就在此刻,慈禧有了危机感,动了政变的心思。八大臣自以为控制了实权,忙于料理咸丰的丧事,在慈禧的暗召下,此刻一个关键的人物出场了“帝胤势力”的重要人物,慈禧的小叔子恭亲王奕訢来热河为皇兄奔丧,允许恭亲王奕訢来热河,应该是八大臣犯下的第一个致命错误,恭亲王奕訢的到来,为“帝后势力”和“帝胤势力”的联合提供了机会,也应该是慈嬉策划政变,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有野史记载,为了联系奕訢来热河,慈嬉把心腹太监安德海公开责打一顿,然后下令送他到北京内廷处理,懿旨就这样叫安德海带到了北京。慈嬉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与“帝胤势力”取得了联系。据说,恭亲王祭奠完皇兄后,去拜见两宫太后,与两宫太后密谈达两小时之久,一个完整的政变计划就这样形成了。当八大臣中有人提出叔嫂见面有危险时,肃顺曾傲慢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