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艾戈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精神二字从哲学的角度来解释有些复杂,就内涵而言,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精神物是过去事、物在现实物中的记录;二、精神事是精神物在现实物中的重演。这些叙述听起来有些饶舌,通俗一点讲,精神就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
虽然说精神这个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一个国家民族大众的所作所为,无不表现出这个民族的精神状态。记得有回在曼谷街头的一个大门紧锁的院落,一群野鸽子徜徉其中自由觅食,就见一个老太太颤颤巍巍的从巷子那头走来,手里提着一塑料袋玉米,足有五六斤之多。老太太驻足院落门前,怜爱的看着鸽群,透过栅栏将玉米一把一把的撒进院落,鸽群初受惊吓,后来发现有人喂食,便欢呼雀跃啄食米粒。老太太快乐的看着鸽群,见远处又有鸽群飞来,脸上绽放出童真般的喜悦。我当时就被老太太发至内心快乐惊呆了,一连两个早晨我都发现老太太提着玉米袋追逐鸽群喂食,老太太显然不是鸽群的主人,她喂食鸽子的目的无非是做些善事而已,但她从心底流露出来的纯真的快乐,让我感觉她到的精神世界是那样善良美好,我忽然就想起一首禅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也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相信因果循环,老太太肯定是为了来世有个好的归宿而广种善因呢,但是,这种对因果循环的敬畏衍生出来平静安详折射出来的整个民族的精神是多么的美好哦。
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虽然也受各类宗教影响,但是我们有一个基本的“仁”字贯穿其中“仁”这个东西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朴素的意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上面说的那一套论述起来有些繁杂,其实“仁”说到底就是以“仁爱”之心爱人,一个社会人人具有“仁爱”之心,整个社会便会充满着浓浓的暖意。我少年时代认识一位冯先生,时年六十有九,是一位深居简出闭门读书的老者。冯先生相貌严肃,不苟言笑,却通达开明,一对儿女先后参加了共产党。冯先生居一独门小院,平时就在后院吟咏诗词,挥毫泼墨,写的一手刚劲的欧体。
记得有一回,有一位外省贩马的客商晕倒在冯先生门前的马路上,一街两巷的街坊立马围拢过来,有的掐人中有的按虎口,冯先生略通医道,拨开人群,翻看了病人的瞳孔,切过脉搏后说:“不打紧的,是饿的了。”便吩咐太太冲了杯糖水给病人喝下。一会病人苏醒过来,挣扎着想要起来,被冯先生制止住了,冯先生抱拳施礼请大家帮忙将病人抬进家里,煮了稀饭给病人喂下,其他街坊又拿来干净衣服给病人换下,反正一晚上不时有街坊过来打探,希望能给落难之人提供一些帮助,病人在冯先生住了三天,体力很快恢复过来,千恩万谢去了。
这件事情发生在一九六六年,那一年我不到十岁,虽然平平淡淡,却在我少年的心灵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当时我根本无法对这件事情说出一个所以然来,但是我强烈的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暖意。后来读过一些书籍,我才知道这就叫“仁爱”精神。尤其是了解了儒家“仁爱”理论以后,我才知道扶贫救弱,尊老爱幼是中国人最基本的品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朴素的“仁爱”思想,一直贯穿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之中,冯先生他们所作的一切,就是“仁爱”精神在中国社会的表现形式。
然而,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仁爱”思想,近些年来却遇到了挑战,有报道说,发生了多起老人摔倒街头无人上前给予帮助的事件,老人孤独的倒卧在冰冷的街头,哭天不应叫地不灵。每每看到这些新闻,我便会想起冯先生和那些街坊们那天晚上忙忙碌碌帮助落难人的身影,我就会感叹,难道“仁爱”精神真的于我们渐行渐远了吗?
据言,老人倒地所以没人上前施救,是因为有被救老人被人救起后反咬施救者撞倒了他,以此讹诈钱财索要赔偿,弄得施救者官司缠身,以后大家再面对老人倒地时救是不救便颇费思量了。救危助困,扶老携幼一直是中国人在布施“仁爱”的过程中本能的行为,此时此刻却被置于两难的境地,踌躇难择。呜呼!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难道是一道宁人尴尬的无解方程吗?
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出现的这样的危机,已经使中国人的形象在世界面前大打折扣了,我们如果听之任之再不反省,世界将会鄙视我们这个民族的。二千五百多年以前,中国人也曾经丢弃过“仁爱”精神,社会糟糕一团,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主张,所谓“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那么今天我们该如何重建我们的精神世界塑造一个崭新的民族形象呢?答案一时还没找到。
古时,中国人的官职设置上有个“牧守”之称谓,所谓州官为牧,郡官称守,刘备曾经做过豫州牧,这个官职的设置颇值得玩味,牧者,放养牲口也,引申为掌管,看来古时候官员的基本职责就是要教化一方百姓,引导治下臣民向善向仁。那时候是人治时代,官员要想管住别人,自己就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所以百姓多称地方大员为父母官,自己的言行都是照着父母官怎么做自己才怎么来做的。俗语说:种花于地,得一季芬芳;种花于心,得一世馨香。能否使百姓心中“仁爱”之花盛开,各地“牧守”要动动心思的。
2015年7月2日
精神二字从哲学的角度来解释有些复杂,就内涵而言,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精神物是过去事、物在现实物中的记录;二、精神事是精神物在现实物中的重演。这些叙述听起来有些饶舌,通俗一点讲,精神就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
虽然说精神这个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一个国家民族大众的所作所为,无不表现出这个民族的精神状态。记得有回在曼谷街头的一个大门紧锁的院落,一群野鸽子徜徉其中自由觅食,就见一个老太太颤颤巍巍的从巷子那头走来,手里提着一塑料袋玉米,足有五六斤之多。老太太驻足院落门前,怜爱的看着鸽群,透过栅栏将玉米一把一把的撒进院落,鸽群初受惊吓,后来发现有人喂食,便欢呼雀跃啄食米粒。老太太快乐的看着鸽群,见远处又有鸽群飞来,脸上绽放出童真般的喜悦。我当时就被老太太发至内心快乐惊呆了,一连两个早晨我都发现老太太提着玉米袋追逐鸽群喂食,老太太显然不是鸽群的主人,她喂食鸽子的目的无非是做些善事而已,但她从心底流露出来的纯真的快乐,让我感觉她到的精神世界是那样善良美好,我忽然就想起一首禅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也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相信因果循环,老太太肯定是为了来世有个好的归宿而广种善因呢,但是,这种对因果循环的敬畏衍生出来平静安详折射出来的整个民族的精神是多么的美好哦。
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虽然也受各类宗教影响,但是我们有一个基本的“仁”字贯穿其中“仁”这个东西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朴素的意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上面说的那一套论述起来有些繁杂,其实“仁”说到底就是以“仁爱”之心爱人,一个社会人人具有“仁爱”之心,整个社会便会充满着浓浓的暖意。我少年时代认识一位冯先生,时年六十有九,是一位深居简出闭门读书的老者。冯先生相貌严肃,不苟言笑,却通达开明,一对儿女先后参加了共产党。冯先生居一独门小院,平时就在后院吟咏诗词,挥毫泼墨,写的一手刚劲的欧体。
记得有一回,有一位外省贩马的客商晕倒在冯先生门前的马路上,一街两巷的街坊立马围拢过来,有的掐人中有的按虎口,冯先生略通医道,拨开人群,翻看了病人的瞳孔,切过脉搏后说:“不打紧的,是饿的了。”便吩咐太太冲了杯糖水给病人喝下。一会病人苏醒过来,挣扎着想要起来,被冯先生制止住了,冯先生抱拳施礼请大家帮忙将病人抬进家里,煮了稀饭给病人喂下,其他街坊又拿来干净衣服给病人换下,反正一晚上不时有街坊过来打探,希望能给落难之人提供一些帮助,病人在冯先生住了三天,体力很快恢复过来,千恩万谢去了。
这件事情发生在一九六六年,那一年我不到十岁,虽然平平淡淡,却在我少年的心灵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当时我根本无法对这件事情说出一个所以然来,但是我强烈的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暖意。后来读过一些书籍,我才知道这就叫“仁爱”精神。尤其是了解了儒家“仁爱”理论以后,我才知道扶贫救弱,尊老爱幼是中国人最基本的品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朴素的“仁爱”思想,一直贯穿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之中,冯先生他们所作的一切,就是“仁爱”精神在中国社会的表现形式。
然而,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仁爱”思想,近些年来却遇到了挑战,有报道说,发生了多起老人摔倒街头无人上前给予帮助的事件,老人孤独的倒卧在冰冷的街头,哭天不应叫地不灵。每每看到这些新闻,我便会想起冯先生和那些街坊们那天晚上忙忙碌碌帮助落难人的身影,我就会感叹,难道“仁爱”精神真的于我们渐行渐远了吗?
据言,老人倒地所以没人上前施救,是因为有被救老人被人救起后反咬施救者撞倒了他,以此讹诈钱财索要赔偿,弄得施救者官司缠身,以后大家再面对老人倒地时救是不救便颇费思量了。救危助困,扶老携幼一直是中国人在布施“仁爱”的过程中本能的行为,此时此刻却被置于两难的境地,踌躇难择。呜呼!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难道是一道宁人尴尬的无解方程吗?
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出现的这样的危机,已经使中国人的形象在世界面前大打折扣了,我们如果听之任之再不反省,世界将会鄙视我们这个民族的。二千五百多年以前,中国人也曾经丢弃过“仁爱”精神,社会糟糕一团,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主张,所谓“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那么今天我们该如何重建我们的精神世界塑造一个崭新的民族形象呢?答案一时还没找到。
古时,中国人的官职设置上有个“牧守”之称谓,所谓州官为牧,郡官称守,刘备曾经做过豫州牧,这个官职的设置颇值得玩味,牧者,放养牲口也,引申为掌管,看来古时候官员的基本职责就是要教化一方百姓,引导治下臣民向善向仁。那时候是人治时代,官员要想管住别人,自己就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所以百姓多称地方大员为父母官,自己的言行都是照着父母官怎么做自己才怎么来做的。俗语说:种花于地,得一季芬芳;种花于心,得一世馨香。能否使百姓心中“仁爱”之花盛开,各地“牧守”要动动心思的。
2015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