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汉室可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军该当如何行事?”
关羽和刘备关系莫逆,话语间比较随意。周林虽与刘备有旧,却不敢不敬,回道:“陛下旨意高屋建瓴,微言大义,已经说得清楚,袁绍倒行逆施,僭号称帝,人神共愤,幽冀皆反。我军因势利导,镇之以静即可。”
关羽道:“君之意是我军束手旁观?”
周林道:“当然不可旁观。然大河滔滔,不可遽然派出大军。可以小股精锐支援。”
关羽道:“如此臧子源恐怕很难支撑太久。”
周林道:“只要能打乱袁绍发展节奏,拖慢其步伐,对我军有百利而无一害。至于臧子源存留长短,此乃天意,我军也无可奈何。”
周林说得有些隐晦,但关羽听明白了:周林根本就没在意臧洪死活,只要他能给袁绍放血就好。为保持臧洪的存在,刘军将源源不断输送支援,但决不会大起刀兵与袁绍决战。最好的结果是袁绍的实力不断损耗,而刘备得以从容发展,广积粮草,足食足兵。不数年而河北疲弊、一统天下之契机现矣!
关羽默然片刻,道:“便请祭酒速速草拟具体方略,交诸将议之。若无补充,就依计而行。”
周林起身行军礼,沉声道:“是!”
***********
东武阳。
臧洪在屋内慢慢踱步,心中充满悲愤和绝望。
大汉为何会走到这番田地?
他实在想不通。
最开始讨董时,众人发誓诛灭国贼,“齐心戮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匡扶天子,中兴汉室。那时自己登坛盟誓,展望未来,意气风发,何其壮哉!
然而诸侯不思讨董,反而争权夺利,互相兼并,让臧洪烦闷至极。
后臧洪被张超派去联络刘虞,经过冀州时被袁绍挽留,请他担任青州刺史。经过诸侯讨董失败之事,臧洪明白想要施展抱负,必须有兵有地,因此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不过臧洪虽有志气,武略却稍逊,无法扫灭黄巾,一统青州。不久又败于刘备之手,丢了青州。
面对刘备的挽留,臧洪认为受人之托,当忠人之事,还是回冀州见袁绍谢罪。袁绍大度,又任命他为东郡太守,示以宠任。臧洪兢兢业业,将东郡治理得民富郡强。
故主张超之兄陈留太守张邈为郭贡犯境,臧洪请袁绍救之,袁绍不听,臧洪愤然与袁绍决裂,带部曲渡河南下,与吕布等合力击败郭贡,保住陈留。后刘备与吕布、张邈、郭贡联合逐走曹操,分割兖州。臧洪协助张邈、张超保境安民,经营陈留,积蓄实力。
然而天降噩耗,天子被害,神器无主。韩遂立不知从哪里找来的宗室刘民为帝,益州牧刘焉自立为帝,袁绍立刘旭为帝。臧洪一时不知何去何从。
后面形势变得更加波谲云诡,刘备挥兵西征,吕布联合张邈、刘宠、刘表等相抗。刘备棋高一着,先灭刘宠,吓退刘表,又击杀袁绍大将颜良,逼降吕布。张邈不得已归降。
刘备接见臧洪,欲用之为郡守。臧洪予以拒绝。
拒绝的原因很复杂。最主要的理由是觉察到刘备也有不臣之心。
梁相张超亲自登门劝说臧洪为刘备效命。臧洪均未应允。
臧洪反复权衡,刘旭之父刘陔的爷爷刘建,与桓帝刘志,同为河间王刘开的孙子,两人为堂兄弟。刘志生灵帝刘宏,刘宏生刘辩、刘协,刘建则生刘利,刘利生刘陔,刘陔生刘旭。刘旭比刘辩、刘协矮一辈。寻编全天下宗室,没有比刘旭的血缘再正的了。
臧洪于是决定回到河北为朝廷效力。
但袁绍这次不敢委任臧洪为官了。
经过这么多事,袁绍对臧洪也算有了个清楚的认识:此人确实是个忠义之士,治政方面也极有才能,但过于迂腐,不识时务,是一把双刃剑。袁绍觉得自己驾驭不了臧洪,还是置之不理为上。
但就算这样,袁绍称帝后,听到臧洪夺取东武阳,招诱徒众,举起反旗,还是忍不住吐出一口老血:天下那么多称帝的,你为何偏要反我?
臧洪心中也是悲愤至极:好不容易有个真命天子,尔袁绍当周公也就罢了,偏偏要学王莽,是可忍孰不可忍!
东武阳距离邺城也就两百多里,而且一马平川,几乎无险可守。袁绍万万不敢放任臧洪做大。虽说刚与刘备握手言和,谁能保证刘备不尽起大军来犯?
袁绍严令沮授迅速扑灭臧洪。
沮授道:“臧子源乃义士,却非智士,智虑短浅,所谋不深,做事冲动,不顾后果。若急攻之,反而令其煽动士民,凭城固守。我军只要截断关羽援兵,围住东武阳,施以攻心之计即可。”
命阎柔率骑兵巡视苍亭津、秦亭津等适于渡河之处,防备关羽派兵支援。虽说这些渡口浮桥已全被沮授拆毁,但小心无大错。
在阎柔的骚扰下,关羽果然无法派大队兵马过河,只能零星偷渡小股人马,辗转到达东武阳,为臧洪带去南汉兵将渡河进攻、呼应臧洪的消息。
臧洪早已对身为乱臣贼子的刘备从好感变为恶感,听了这一消息,与其左右将领欢喜见于颜色不同,他脸上殊无笑意。
都是乱贼。
只有二贼偕亡,才能让臧洪满意。
臧洪自公元196年正月起兵讨袁,在东武阳足足坚持了一年多,才宣告城破。
虽说是楔在袁绍心腹的一根刺,但得益于沮授方略得当,这根刺并没有造成太多实质性的伤害。
到后来,刘备和袁绍
两人目光的焦点在河内,都几乎将臧洪给忘记了。
东武阳城破后,臧洪被袁兵俘杀,消息都没传到袁绍耳中。
臧洪之死,正如这乱世中很多人的死亡一样,没有引起太多声响,就化为尘土。比如被审配射死的刘和,被黄权斩杀的赵韪。
也曾轰轰烈烈,来如风雨。
最后却悄无声息,去似微尘。
我军该当如何行事?”
关羽和刘备关系莫逆,话语间比较随意。周林虽与刘备有旧,却不敢不敬,回道:“陛下旨意高屋建瓴,微言大义,已经说得清楚,袁绍倒行逆施,僭号称帝,人神共愤,幽冀皆反。我军因势利导,镇之以静即可。”
关羽道:“君之意是我军束手旁观?”
周林道:“当然不可旁观。然大河滔滔,不可遽然派出大军。可以小股精锐支援。”
关羽道:“如此臧子源恐怕很难支撑太久。”
周林道:“只要能打乱袁绍发展节奏,拖慢其步伐,对我军有百利而无一害。至于臧子源存留长短,此乃天意,我军也无可奈何。”
周林说得有些隐晦,但关羽听明白了:周林根本就没在意臧洪死活,只要他能给袁绍放血就好。为保持臧洪的存在,刘军将源源不断输送支援,但决不会大起刀兵与袁绍决战。最好的结果是袁绍的实力不断损耗,而刘备得以从容发展,广积粮草,足食足兵。不数年而河北疲弊、一统天下之契机现矣!
关羽默然片刻,道:“便请祭酒速速草拟具体方略,交诸将议之。若无补充,就依计而行。”
周林起身行军礼,沉声道:“是!”
***********
东武阳。
臧洪在屋内慢慢踱步,心中充满悲愤和绝望。
大汉为何会走到这番田地?
他实在想不通。
最开始讨董时,众人发誓诛灭国贼,“齐心戮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匡扶天子,中兴汉室。那时自己登坛盟誓,展望未来,意气风发,何其壮哉!
然而诸侯不思讨董,反而争权夺利,互相兼并,让臧洪烦闷至极。
后臧洪被张超派去联络刘虞,经过冀州时被袁绍挽留,请他担任青州刺史。经过诸侯讨董失败之事,臧洪明白想要施展抱负,必须有兵有地,因此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不过臧洪虽有志气,武略却稍逊,无法扫灭黄巾,一统青州。不久又败于刘备之手,丢了青州。
面对刘备的挽留,臧洪认为受人之托,当忠人之事,还是回冀州见袁绍谢罪。袁绍大度,又任命他为东郡太守,示以宠任。臧洪兢兢业业,将东郡治理得民富郡强。
故主张超之兄陈留太守张邈为郭贡犯境,臧洪请袁绍救之,袁绍不听,臧洪愤然与袁绍决裂,带部曲渡河南下,与吕布等合力击败郭贡,保住陈留。后刘备与吕布、张邈、郭贡联合逐走曹操,分割兖州。臧洪协助张邈、张超保境安民,经营陈留,积蓄实力。
然而天降噩耗,天子被害,神器无主。韩遂立不知从哪里找来的宗室刘民为帝,益州牧刘焉自立为帝,袁绍立刘旭为帝。臧洪一时不知何去何从。
后面形势变得更加波谲云诡,刘备挥兵西征,吕布联合张邈、刘宠、刘表等相抗。刘备棋高一着,先灭刘宠,吓退刘表,又击杀袁绍大将颜良,逼降吕布。张邈不得已归降。
刘备接见臧洪,欲用之为郡守。臧洪予以拒绝。
拒绝的原因很复杂。最主要的理由是觉察到刘备也有不臣之心。
梁相张超亲自登门劝说臧洪为刘备效命。臧洪均未应允。
臧洪反复权衡,刘旭之父刘陔的爷爷刘建,与桓帝刘志,同为河间王刘开的孙子,两人为堂兄弟。刘志生灵帝刘宏,刘宏生刘辩、刘协,刘建则生刘利,刘利生刘陔,刘陔生刘旭。刘旭比刘辩、刘协矮一辈。寻编全天下宗室,没有比刘旭的血缘再正的了。
臧洪于是决定回到河北为朝廷效力。
但袁绍这次不敢委任臧洪为官了。
经过这么多事,袁绍对臧洪也算有了个清楚的认识:此人确实是个忠义之士,治政方面也极有才能,但过于迂腐,不识时务,是一把双刃剑。袁绍觉得自己驾驭不了臧洪,还是置之不理为上。
但就算这样,袁绍称帝后,听到臧洪夺取东武阳,招诱徒众,举起反旗,还是忍不住吐出一口老血:天下那么多称帝的,你为何偏要反我?
臧洪心中也是悲愤至极:好不容易有个真命天子,尔袁绍当周公也就罢了,偏偏要学王莽,是可忍孰不可忍!
东武阳距离邺城也就两百多里,而且一马平川,几乎无险可守。袁绍万万不敢放任臧洪做大。虽说刚与刘备握手言和,谁能保证刘备不尽起大军来犯?
袁绍严令沮授迅速扑灭臧洪。
沮授道:“臧子源乃义士,却非智士,智虑短浅,所谋不深,做事冲动,不顾后果。若急攻之,反而令其煽动士民,凭城固守。我军只要截断关羽援兵,围住东武阳,施以攻心之计即可。”
命阎柔率骑兵巡视苍亭津、秦亭津等适于渡河之处,防备关羽派兵支援。虽说这些渡口浮桥已全被沮授拆毁,但小心无大错。
在阎柔的骚扰下,关羽果然无法派大队兵马过河,只能零星偷渡小股人马,辗转到达东武阳,为臧洪带去南汉兵将渡河进攻、呼应臧洪的消息。
臧洪早已对身为乱臣贼子的刘备从好感变为恶感,听了这一消息,与其左右将领欢喜见于颜色不同,他脸上殊无笑意。
都是乱贼。
只有二贼偕亡,才能让臧洪满意。
臧洪自公元196年正月起兵讨袁,在东武阳足足坚持了一年多,才宣告城破。
虽说是楔在袁绍心腹的一根刺,但得益于沮授方略得当,这根刺并没有造成太多实质性的伤害。
到后来,刘备和袁绍
两人目光的焦点在河内,都几乎将臧洪给忘记了。
东武阳城破后,臧洪被袁兵俘杀,消息都没传到袁绍耳中。
臧洪之死,正如这乱世中很多人的死亡一样,没有引起太多声响,就化为尘土。比如被审配射死的刘和,被黄权斩杀的赵韪。
也曾轰轰烈烈,来如风雨。
最后却悄无声息,去似微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