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舂水先生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自比菊之高洁,不畏秋寒,不流世俗,东篱采菊之英,以之下酒,诗文终生。故而世代相传,尊其为隐士,在传统观念中,俨然已将之上升至圣境。然而,在这一切的背后,仍然可以寻到功名、利禄、欲望的熄灭后残存的灰烬。陶潜之所以退隐南山之下,安于躬耕田亩,并非心性使然,实为时代之弊及个人际遇结合之必然。
公元365年,陶渊明生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取字元亮。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后有志入仕,却苦于生逢乱世,时运不济。后为贫穷所迫,先后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等小官。为官期间,目睹官场黑暗,又加晋升无门,难行其志,后无奈之下,于彭泽令任上弃官归田。由此可见,陶渊明并非“性本爱丘山”同大多才学之士一样,其政治理想和抱负仍是其思想主流,隐居田园只是政治理想破灭后不得不走的一步残棋而已。然而,正是因为其选择的道路,才使其避免了杜甫的病死客乡(一说久饥后贪食白酒牛肉腹涨而死)、李白的醉后入水探月而亡(一说病死其叔父李冰阳寓所)。陶潜之名即可看作陶渊明理想破灭后幡然醒悟,抑或说是灰心丧气的代言。
纵观历史,真名士非隐者。李白、陆游、杜甫、白居易无一不历终生而寻求出仕之机,满怀政治抱负。而正因其不辍之志,壮怀激烈,才成就其千古不败之名。而细阅其诗章,抒发壮志难酬、不仕之悲愤的诗章不在少数。生活的艰辛和理想的打击也成为其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陶渊明身居田园,却未能超脱出世,仍心系时局,并在其诗歌创作中形成独有的风格:豪放旷达的“金刚怒目式”如咏荆轲等。
陶渊明非真隐士,也未能真正跳出三界,不坠红尘。事实上,其生平更带有悲剧性质,其思想较之于李、杜,更具有颓废气息,其性情更表现为消极、懦弱、逃避。从彭泽令辞官归隐,便是壮志难酬后的一种逃避,而不是李、杜的辗转浮沉,一再追寻。然而,陶渊明踏过小桥,便找到心灵的故乡了吗?非也。自然灾害、社会动乱仍无时不刻地困扰着他,现实的黑暗、丑恶,自身经历的苦痛,以及山野乡村的凋敝,令其不能安然于菊丛之中。诗人心性使其在现实世界寻求不到出路,只能寄希望于理想境界,渴望找到一个世外桃源,来达成所愿,完整其毕生梦想: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食其力、路不拾遗、幸福安定的理想国。如果重新划定历史,可以认为,陶渊明才是最早的乌托邦的假想者。
长期以来,在对陶渊明的评价中,无非是针对其生平的一点或一面来加以带有自恋情结的发挥,因为,现时代的纷繁芜杂使人们渴望一个没有纷争的自然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便是陶渊明走上神台的现实根源。在封建社会里,陶渊明只可能是一个不成功的典型而已,而随着物化的社会越来越趋向于背离自然,陶渊明作为一个理想的存在状态,才会一步步走上前台,变得高不可攀。满世界都在炒作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其中心无非是“出世与入世”出世与入世,一直以来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即对立又统一的结点。儒家的价值观,以人文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投身社会事业,即“入世”道家的价值观,以自然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主张超越世俗,因任自然,即“出世”而陶渊明正是在入世无果的境况下,被迫出世的。因而,我试着得出一个也许会遭到强烈批判的结论:
陶渊明是一个落魄的政客,一个成功的文人,一个徒有虚名的隐士。
2004。7。12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自比菊之高洁,不畏秋寒,不流世俗,东篱采菊之英,以之下酒,诗文终生。故而世代相传,尊其为隐士,在传统观念中,俨然已将之上升至圣境。然而,在这一切的背后,仍然可以寻到功名、利禄、欲望的熄灭后残存的灰烬。陶潜之所以退隐南山之下,安于躬耕田亩,并非心性使然,实为时代之弊及个人际遇结合之必然。
公元365年,陶渊明生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取字元亮。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后有志入仕,却苦于生逢乱世,时运不济。后为贫穷所迫,先后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等小官。为官期间,目睹官场黑暗,又加晋升无门,难行其志,后无奈之下,于彭泽令任上弃官归田。由此可见,陶渊明并非“性本爱丘山”同大多才学之士一样,其政治理想和抱负仍是其思想主流,隐居田园只是政治理想破灭后不得不走的一步残棋而已。然而,正是因为其选择的道路,才使其避免了杜甫的病死客乡(一说久饥后贪食白酒牛肉腹涨而死)、李白的醉后入水探月而亡(一说病死其叔父李冰阳寓所)。陶潜之名即可看作陶渊明理想破灭后幡然醒悟,抑或说是灰心丧气的代言。
纵观历史,真名士非隐者。李白、陆游、杜甫、白居易无一不历终生而寻求出仕之机,满怀政治抱负。而正因其不辍之志,壮怀激烈,才成就其千古不败之名。而细阅其诗章,抒发壮志难酬、不仕之悲愤的诗章不在少数。生活的艰辛和理想的打击也成为其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陶渊明身居田园,却未能超脱出世,仍心系时局,并在其诗歌创作中形成独有的风格:豪放旷达的“金刚怒目式”如咏荆轲等。
陶渊明非真隐士,也未能真正跳出三界,不坠红尘。事实上,其生平更带有悲剧性质,其思想较之于李、杜,更具有颓废气息,其性情更表现为消极、懦弱、逃避。从彭泽令辞官归隐,便是壮志难酬后的一种逃避,而不是李、杜的辗转浮沉,一再追寻。然而,陶渊明踏过小桥,便找到心灵的故乡了吗?非也。自然灾害、社会动乱仍无时不刻地困扰着他,现实的黑暗、丑恶,自身经历的苦痛,以及山野乡村的凋敝,令其不能安然于菊丛之中。诗人心性使其在现实世界寻求不到出路,只能寄希望于理想境界,渴望找到一个世外桃源,来达成所愿,完整其毕生梦想: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食其力、路不拾遗、幸福安定的理想国。如果重新划定历史,可以认为,陶渊明才是最早的乌托邦的假想者。
长期以来,在对陶渊明的评价中,无非是针对其生平的一点或一面来加以带有自恋情结的发挥,因为,现时代的纷繁芜杂使人们渴望一个没有纷争的自然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便是陶渊明走上神台的现实根源。在封建社会里,陶渊明只可能是一个不成功的典型而已,而随着物化的社会越来越趋向于背离自然,陶渊明作为一个理想的存在状态,才会一步步走上前台,变得高不可攀。满世界都在炒作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其中心无非是“出世与入世”出世与入世,一直以来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即对立又统一的结点。儒家的价值观,以人文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投身社会事业,即“入世”道家的价值观,以自然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主张超越世俗,因任自然,即“出世”而陶渊明正是在入世无果的境况下,被迫出世的。因而,我试着得出一个也许会遭到强烈批判的结论:
陶渊明是一个落魄的政客,一个成功的文人,一个徒有虚名的隐士。
200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