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92zw.net,白鹿崖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我很小的时侯,父亲就因病去世了。没了家里的顶梁柱,对于母亲来说,要准备足够的口粮,来满足全家人的一日三餐,实在是一件非常急切而又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更何况,在那个年月,生产队每年分的那点口粮加在一起也不如后来实行土地承包一家打的粮食多,所以青黄不接之时掀不开锅是常有的事情,挨饿可以说是当时每个人首先要学习的一门必修课程。那时村子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红高粱窝窝,大山药,一掀锅,吓一跳。”对于这句话,我始终弄不大明白,有东西吃怎么会吓人呢?可怕的是什么东西也没得吃。
当时还小,对于母亲心里的焦急我并没有太多的认识,只是看到,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她的头发就几乎全白了。而且,她也开始像村子里的许多妇女一样,抽起了自卷的纸烟,有时熏得本来就昏暗的屋子里烟洞洞的,呛得人在屋子里呆不住。直到现在,我仿佛才明白,为了尽量让自己的几个孩子少挨饿,她踮着曾裹过的小脚从东家走到西家,不停的说着好话,从别人都不充裕的口袋里借一点粮食,甚至要改变自己温顺的脾气,强迫自己硬着头皮去找那些村干部,撒泼耍赖的让他们能给自己家一点儿照顾,多分一点口粮,那时的她是多么的无助和无奈。她是不是趁没人的时候悄悄到丈夫的坟上哭诉,我不知道。但早晨醒来的时候,我经常看到母亲的眼睛是红肿的。
为了调剂生活,母亲也想了许多办法。村里有一台饸饹床子(做饸饹的工具,底有漏孔),母亲有时把它借来,把和好的麦子面、高粱面、山药面、玉米面等轧成长条,煮着吃。既节省粮食,味道也不错。只可惜,做起来较麻烦,一年难得吃上几次。
一天,中午放学回家,看到母亲轧了饸饹,很高兴,赶紧挑了一碗,拌上些黄瓜粉丝,端起碗就往外跑,准备到街口慢慢享受这美味。可是一不小心,绊在了院中那棵梧桐树的树根上,一下子趴在了地上,把碗筷扔出老远。当我哭丧着脸爬起来,捡起碗,饸饹撒了一地,是没法吃了。端完回来,看看盆子里,已经什么也没有了,我“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母亲走过来,把她碗里的饸饹全扒到我的碗里,然后自己掰开一块窝头,倒上一些热水,什么也不说,吃了起来。看着自己碗里的饸饹,我却没有了开始吃饭时的兴致,一口也吃不下去了。
至于水果,那时更是难得一见。
有一回,母亲买回了一篮子桃儿回来,说是要拿来去送亲戚,因为爸爸重病时人家给了不少的帮助。满满的一篮子鲜桃儿,一只只肥嘟嘟的,带着细细的绒毛,红红的尖儿,没有一个斑点儿,放在锅台后面,闪着诱人的光泽。看着哥姐过来过去瞅都不瞅,我也只好克制着自己的欲望,尽量不去看它。这种诱惑使我一夜没有睡好。第二天早起,家里没有一点声音,全家人一个个阴沉着脸,再看看锅台后,已经空了。原来昨晚老鼠上了锅台,把一篮子桃咬了个稀烂,没有办法,只好都倒掉了。
吃过早饭,上学的路上,哥哥塞给我一个东西。拿在手里,我还不敢相信,那是一个桃子,虽然不大,但鲜亮亮的。哥哥说母亲看我实在眼馋,预先从篮子里拿出一个,所以它才免遭老鼠的啃噬。咬一口桃子,慢慢咀嚼,那滋味,可以说,那是我一生中所能品尝到的美味的极致。
后来,家里的日子慢慢好了起来。14岁那年,我考上了师范。一天跟一个同学串门,主人热情的拿出一种圆圆的东西递到我手里。我才知道,这就是书上说的橘子。怎么吃,我不知道,真是窘迫得很。年终放假的时候,我用剩下的生活费给母亲买了5个橘子。到家的时候,已是晚上10点钟了,当我把橘子一股脑倒在母亲面前时,她怔怔的问:“傻孩子,这是什么?”我告诉她,这是橘子。然后把橘子皮剥开,一瓣瓣掏出来,拿起一瓣放进她的嘴里。她犹豫了一下,慢慢的咀嚼着。“好吃,好吃。”母亲连声说。她的脸上充满了幸福的笑容,这笑容使本来昏暗的屋子也一下子好像亮了起来。或许她觉得,她的儿子已经长大了。
我不知道,母亲把这件事告诉了多少人,但我看到,当我再一次放假回家的时候,母亲仍把那几个橘子皮用红线串着挂在窗台上。
上了班,结了婚,我把母亲接到了自己的家。不是要照顾母亲,而是需要母亲再来照顾自己的女儿。母亲已经是快到70岁的人了,生活的艰难使她的体质特别差,简直一阵风就会刮倒。可是一抱起她最小的孙女,她的步伐又迈得似乎那么稳健。冬天的夜晚,外面的风刮得院子里的一些杂物砰砰作响。屋子里,炉火着得正旺,映得一家人的脸都是红红的。妻子在织一件毛衣,我在看一本书。母亲坐在一张藤椅里,怀里拥着她的小孙女。红薯烤熟了,女儿用她黑黑的小手把一截红薯伸到她奶奶的嘴里。母亲眯者双眼,满脸的皱纹都舒展开来,她用她那只剩一个牙齿的嘴咀嚼着,咀嚼着,好象她一生追求的幸福都在里面。这在那艰难岁月里她不得不当作口粮来吃,有时甚至一看见就吐酸水的红薯,因为儿孙的快乐竟也成了她的美味佳肴,玉液琼浆。
而今,母亲去了。虽然,她的一生,苦难的岁月那么漫长,幸福的时光那么短暂,可是,她能够欣喜的看到,儿女们都已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各自的幸福生活,我想,母亲见到父亲后的第一句话也许会说:“孩子们都已经长大了,我们可以放心了。”
清明将近,读到孟子中“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一乐也”之时,不禁潸然泪下,我深切的体会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滋味了。
在我很小的时侯,父亲就因病去世了。没了家里的顶梁柱,对于母亲来说,要准备足够的口粮,来满足全家人的一日三餐,实在是一件非常急切而又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更何况,在那个年月,生产队每年分的那点口粮加在一起也不如后来实行土地承包一家打的粮食多,所以青黄不接之时掀不开锅是常有的事情,挨饿可以说是当时每个人首先要学习的一门必修课程。那时村子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红高粱窝窝,大山药,一掀锅,吓一跳。”对于这句话,我始终弄不大明白,有东西吃怎么会吓人呢?可怕的是什么东西也没得吃。
当时还小,对于母亲心里的焦急我并没有太多的认识,只是看到,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她的头发就几乎全白了。而且,她也开始像村子里的许多妇女一样,抽起了自卷的纸烟,有时熏得本来就昏暗的屋子里烟洞洞的,呛得人在屋子里呆不住。直到现在,我仿佛才明白,为了尽量让自己的几个孩子少挨饿,她踮着曾裹过的小脚从东家走到西家,不停的说着好话,从别人都不充裕的口袋里借一点粮食,甚至要改变自己温顺的脾气,强迫自己硬着头皮去找那些村干部,撒泼耍赖的让他们能给自己家一点儿照顾,多分一点口粮,那时的她是多么的无助和无奈。她是不是趁没人的时候悄悄到丈夫的坟上哭诉,我不知道。但早晨醒来的时候,我经常看到母亲的眼睛是红肿的。
为了调剂生活,母亲也想了许多办法。村里有一台饸饹床子(做饸饹的工具,底有漏孔),母亲有时把它借来,把和好的麦子面、高粱面、山药面、玉米面等轧成长条,煮着吃。既节省粮食,味道也不错。只可惜,做起来较麻烦,一年难得吃上几次。
一天,中午放学回家,看到母亲轧了饸饹,很高兴,赶紧挑了一碗,拌上些黄瓜粉丝,端起碗就往外跑,准备到街口慢慢享受这美味。可是一不小心,绊在了院中那棵梧桐树的树根上,一下子趴在了地上,把碗筷扔出老远。当我哭丧着脸爬起来,捡起碗,饸饹撒了一地,是没法吃了。端完回来,看看盆子里,已经什么也没有了,我“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母亲走过来,把她碗里的饸饹全扒到我的碗里,然后自己掰开一块窝头,倒上一些热水,什么也不说,吃了起来。看着自己碗里的饸饹,我却没有了开始吃饭时的兴致,一口也吃不下去了。
至于水果,那时更是难得一见。
有一回,母亲买回了一篮子桃儿回来,说是要拿来去送亲戚,因为爸爸重病时人家给了不少的帮助。满满的一篮子鲜桃儿,一只只肥嘟嘟的,带着细细的绒毛,红红的尖儿,没有一个斑点儿,放在锅台后面,闪着诱人的光泽。看着哥姐过来过去瞅都不瞅,我也只好克制着自己的欲望,尽量不去看它。这种诱惑使我一夜没有睡好。第二天早起,家里没有一点声音,全家人一个个阴沉着脸,再看看锅台后,已经空了。原来昨晚老鼠上了锅台,把一篮子桃咬了个稀烂,没有办法,只好都倒掉了。
吃过早饭,上学的路上,哥哥塞给我一个东西。拿在手里,我还不敢相信,那是一个桃子,虽然不大,但鲜亮亮的。哥哥说母亲看我实在眼馋,预先从篮子里拿出一个,所以它才免遭老鼠的啃噬。咬一口桃子,慢慢咀嚼,那滋味,可以说,那是我一生中所能品尝到的美味的极致。
后来,家里的日子慢慢好了起来。14岁那年,我考上了师范。一天跟一个同学串门,主人热情的拿出一种圆圆的东西递到我手里。我才知道,这就是书上说的橘子。怎么吃,我不知道,真是窘迫得很。年终放假的时候,我用剩下的生活费给母亲买了5个橘子。到家的时候,已是晚上10点钟了,当我把橘子一股脑倒在母亲面前时,她怔怔的问:“傻孩子,这是什么?”我告诉她,这是橘子。然后把橘子皮剥开,一瓣瓣掏出来,拿起一瓣放进她的嘴里。她犹豫了一下,慢慢的咀嚼着。“好吃,好吃。”母亲连声说。她的脸上充满了幸福的笑容,这笑容使本来昏暗的屋子也一下子好像亮了起来。或许她觉得,她的儿子已经长大了。
我不知道,母亲把这件事告诉了多少人,但我看到,当我再一次放假回家的时候,母亲仍把那几个橘子皮用红线串着挂在窗台上。
上了班,结了婚,我把母亲接到了自己的家。不是要照顾母亲,而是需要母亲再来照顾自己的女儿。母亲已经是快到70岁的人了,生活的艰难使她的体质特别差,简直一阵风就会刮倒。可是一抱起她最小的孙女,她的步伐又迈得似乎那么稳健。冬天的夜晚,外面的风刮得院子里的一些杂物砰砰作响。屋子里,炉火着得正旺,映得一家人的脸都是红红的。妻子在织一件毛衣,我在看一本书。母亲坐在一张藤椅里,怀里拥着她的小孙女。红薯烤熟了,女儿用她黑黑的小手把一截红薯伸到她奶奶的嘴里。母亲眯者双眼,满脸的皱纹都舒展开来,她用她那只剩一个牙齿的嘴咀嚼着,咀嚼着,好象她一生追求的幸福都在里面。这在那艰难岁月里她不得不当作口粮来吃,有时甚至一看见就吐酸水的红薯,因为儿孙的快乐竟也成了她的美味佳肴,玉液琼浆。
而今,母亲去了。虽然,她的一生,苦难的岁月那么漫长,幸福的时光那么短暂,可是,她能够欣喜的看到,儿女们都已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各自的幸福生活,我想,母亲见到父亲后的第一句话也许会说:“孩子们都已经长大了,我们可以放心了。”
清明将近,读到孟子中“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一乐也”之时,不禁潸然泪下,我深切的体会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