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修不成仙的我只好考科举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驱逐北虏的最大功臣薛敬陷入对大齐未来的忧虑,只因年仅弱冠的大齐天子已经足足昏睡了三天,大夫都说时日无多。而年轻的天子既无子嗣更无同胞兄弟。
大齐开国以来,历太祖、太宗、德宗、世宗四代明君励精图治,本已走上巅峰。直到先帝永昌皇帝继位,国势才开始急转直下,不过三十年,大齐便由盛转衰,最终只落得一个“光宗”的庙号。
相较于先帝,当今天子无疑更有明君之相。继位三年以来,亲贤臣、远小人、平冤案、逐妖道朝堂风气为之一清。
面对长驱直入的北虏,他也不曾如先帝那般闷头炼丹、万事不管,而是整军备战、御驾亲征,看似冲动莽撞,偏偏却用战场上的表现证明了他并非眼高手低的军事白痴,而是武德充沛的英明之主。
遗憾的是,命运并不眷顾他。
先是猝不及防遭到叛徒的出卖,毫无防备之下踏入了精心设计的埋伏圈,以至于军队折损大半;好不容易突围成功,退守兴安府,却在突围过程中身受重伤,气急呕血之下,伤势非但不见好转反而加重;哪怕最终北虏退兵,兴安解围,天子的境况却一日比一日糟糕,眼看就要命不久矣。
“天佑”这个年号何其讽刺
而刚刚走上正轨、有了些起色的大齐江山,难道又要沉沦下去
门外,薛敬面无表情,神情沉重。
门内,只有鸦雀无声,死气沉沉。
照顾天子的近侍们比薛敬更早体会到“风雨欲来”的氛围。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其实就算换了天子,才能出众的臣子依旧能有立身之地。他们这些全靠讨好皇帝方能立身的近侍才是彻底迎来了末日。
一旦天子驾崩,无论哪位宗室入主皇宫,都只会提拔自己亲近信任的旧人,他们这些先帝身边的老人不被清理掉就不错了,更别说奢望成为御前红人、地位更进一步。
若说此时谁最希望天子能挺过来,这群近侍当仁不让。迷信者已经开始在心中祈祷,求诸天神佛保佑天子平安度过此劫。
或许是祈祷奏效,这日申时,昏迷三日的大齐天子终于艰难地睁开了眼睛,守在旁边的近侍第一个发觉,当下欢呼起来。
“陛下醒了陛下醒过来了”
天子苏醒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出来,连同薛敬在内的各路勤王军统领、这些天匆匆赶来的大齐群臣,纷纷请求觐见。
最后,病榻上的天子只是召见了昨天才赶到的内阁与勤王解围的几位将领而已。
一行人无声涌入室内,见到病榻上天子的模样,众人心中的激动与喜悦便如潮水般褪去,不祥的预感在心中化作厚厚的阴霾。
病榻上的天子形销骨立,唇色泛着毫无血色的青,他本该明亮有神的眼睛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灰,似乎生命的活力正在流失。
“陛下”
无论真心或假意,群臣震惊过后,尽皆悲痛失声、哽咽难言。
一时间,屋里跪了一地。
反而是天子本人,似乎已经渐渐在这段生命不断流逝的日子里接受了自己的命运,从起初的愤怒不甘,到如今的遗憾释然。
他虚弱抬手,示意免礼。
意识到这大概就是天子最后一段回光返照的时光,尽管于心不忍,为了尽快确定帝位归属,以免江山动荡,首辅杨永济只能狠下心肠,起身之后第一个开口
“臣万死,陛下若有不测,社稷孰能担之请陛下为大齐江山计,立储以安天下之心。”
说完,他又重重跪了下去。
此言一出,群臣纷纷跪倒。
当着天子的面问出这种话无疑是冒犯,若是换成一辈子都在妄想着长生的先帝在位时,别说首辅之位,保全性命都是奢望。
不过,身为昔日太子太傅、当今天子登基后一力提拔上来的首辅,彼此不仅是君臣还是师生,也只有杨永济有资格问出这个问题而不用担心被天子误以为是图谋不轨。
室内一片沉默。
群臣都在等待天子的答案。
天子垂在榻边的手不自然地痉挛了两下,昭示出主人心中强烈的不甘,他的神情变化莫测,而低垂着头颅的群臣没能看见。
良久,群臣只听到一声若有似无的叹息,以及天子低不可闻的声音“晋王”
晋王怎么会是晋王
杨永济等人顾不得不能直视天子,猛地抬起头,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这般惊疑不定的反应倒是让天子脸上的犹豫退去,起初吐出那两个字,他的声音还微若蚊吟,再次开口时却坚定了许多。
“晋王穆怀为世宗之后、宗室首嗣,素来德高望重,朕若有不测,其可托大宝”
群臣大惊,面色各异。
杨永济猛地扑到榻前“陛下三思啊晋王罪宗,被囚十三载,岂可君天下”他直接叫破最大的隐患,“昔日晋王被囚,乃先帝一手为之,其必衔恨已久陛下陛下难道要让光宗一脉香火断绝”
这一刻,他不仅仅是大齐的首辅,也是天子之师,顾不得有可能得罪未来新君,只是真真切切替自己学生的身后之事担忧。
“况且晋王居长,陛下居幼,只听闻兄终而弟及,何曾听闻弟传位于兄”
若是过继宗室子为嗣,光宗一脉依旧是大宗,当今天子也能有香火后继;将皇位交给隔房的堂兄,情况便截然不同了。哪怕将来新帝过继一个儿子让天佑皇帝香火得续,大宗也成了小宗。
况且,哪怕在一众堂兄弟之中选择后继之君,晋王都是最糟糕的选择,无论如何都不该选择晋王啊从永昌二十一年到天佑三年,从二十九岁到四十二岁,人生中漫长的十三年都在高墙中独自度过,甚至没能见证儿女长大成人、成亲生子一旦对方君临天下,酝酿十三年的仇恨爆发出来,即便仇人已逝,身后之事可想而知
当然,先帝的身后之名,杨永济不在乎。可当今天子若是身
后之名受辱,甚至香火断绝,那就是他万万不能接受的结果了。
这位听闻天子出事便一夜之间苍老许多的首辅不禁连连恳求起来“还请陛下三思”
天子露出动容之色,却并未因此动摇“老师放心,晋王兄并非此等人”
天子以师相称,却令杨永济心头发堵这位他看着长大的天子,胸襟宽广、魄力非凡,必可中兴大齐上天何其薄也
如今既然上天注定要将他的生命带走,杨永济只能尽力为他的身后之事谋划,他声嘶力竭“焉知晋王不是又一个萧贼”
此言一出,屋内落针可闻。
这话算是戳了天子的最大痛点。
所谓“萧贼”又是何人
正是此番天子御驾亲征中伏的罪魁祸首,与北虏里应外合的平虏伯萧定邦。
大齐立国以来,饱受北虏南倭侵扰,薛敬便是通过剿倭起家,从最底层的军户一路爬到如今的三镇总兵之位。而在薛敬崛起之前,以平虏伯萧远在军中名声最响,早在世宗年间,他便屡次击退北虏来犯。
光宗永昌皇帝即位后,一心修道长生,大肆任用奸臣,生性刚直的萧远只因不肯阿附奸相张桢,便屡受构陷,竟遭弃职罢官。
永昌二十一年八月,北虏一路破关,直驱京师。而永昌皇帝却在宫内一心炼丹,不问世事,放任北虏铁骑大肆屠掠京郊百姓。
满朝视若未闻,只有两个人做出了行动。
一个是年过五旬、罢职在家的老将军萧远;另一个便是世宗嫡孙、晋王穆怀。
后者丝毫不顾“藩王不可募兵”的规矩,招募三千兵马而来;而前者虽已罢官去职,却凭自己的声望召集一众老兵入京勤王。
二人在京郊与北虏铁骑迎面相遇,敌众我寡之下,只能合兵一处共击北虏。虽敌强我弱,可两人一为世宗嫡孙,一为抗虏多年的名将,平虏伯萧远指挥若定,晋王穆怀身先士卒,对士气的鼓舞可想而知。几次交手下来,无意攻城掠地、只想打打秋风的北虏发现这是块硬骨头,最终选择见好就收。
北虏退兵,犯了永昌皇帝大忌的二人却遭到连番弹劾,双双付出惨痛无比的代价。
晋王被圈禁高墙,从此一去十三年,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都在狱中度过;而萧远不仅被夺爵,还被早就怀恨在心的奸相张桢趁机诬告,竟被扣上“通敌叛国、养寇自重”的罪名,几乎满门抄斩,唯有女眷以及七岁以下的子嗣逃过一劫,却也统统流放边关。
而永昌皇帝却签下互市盟约,从此北虏得以源源不断获得来自中原的茶叶与丝绸。
事发之时,身为萧远幼子的萧定邦只有六岁,正是萧家唯一逃过一劫的子嗣。自从一家女眷带着他流落到边关,萧家人便杳无音信。当萧定邦去岁在边关展露头角时,他已是孤家寡人。
当这位年仅十八岁的小将一战成名,上达天听,当今天子这才注意到他的来历。
昔年平虏伯蒙冤而死时,当今天子年仅七
岁,尽管身为皇帝独子而地位奇高,可年龄尚幼的他对朝廷大事完全插不了嘴。
自幼便幻想着扫平北虏的他对萧远甚为钦佩,并不相信后者通敌卖国,可证据确凿,哪里是小孩子的几句口舌所能改变
&n... -->>
驱逐北虏的最大功臣薛敬陷入对大齐未来的忧虑,只因年仅弱冠的大齐天子已经足足昏睡了三天,大夫都说时日无多。而年轻的天子既无子嗣更无同胞兄弟。
大齐开国以来,历太祖、太宗、德宗、世宗四代明君励精图治,本已走上巅峰。直到先帝永昌皇帝继位,国势才开始急转直下,不过三十年,大齐便由盛转衰,最终只落得一个“光宗”的庙号。
相较于先帝,当今天子无疑更有明君之相。继位三年以来,亲贤臣、远小人、平冤案、逐妖道朝堂风气为之一清。
面对长驱直入的北虏,他也不曾如先帝那般闷头炼丹、万事不管,而是整军备战、御驾亲征,看似冲动莽撞,偏偏却用战场上的表现证明了他并非眼高手低的军事白痴,而是武德充沛的英明之主。
遗憾的是,命运并不眷顾他。
先是猝不及防遭到叛徒的出卖,毫无防备之下踏入了精心设计的埋伏圈,以至于军队折损大半;好不容易突围成功,退守兴安府,却在突围过程中身受重伤,气急呕血之下,伤势非但不见好转反而加重;哪怕最终北虏退兵,兴安解围,天子的境况却一日比一日糟糕,眼看就要命不久矣。
“天佑”这个年号何其讽刺
而刚刚走上正轨、有了些起色的大齐江山,难道又要沉沦下去
门外,薛敬面无表情,神情沉重。
门内,只有鸦雀无声,死气沉沉。
照顾天子的近侍们比薛敬更早体会到“风雨欲来”的氛围。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其实就算换了天子,才能出众的臣子依旧能有立身之地。他们这些全靠讨好皇帝方能立身的近侍才是彻底迎来了末日。
一旦天子驾崩,无论哪位宗室入主皇宫,都只会提拔自己亲近信任的旧人,他们这些先帝身边的老人不被清理掉就不错了,更别说奢望成为御前红人、地位更进一步。
若说此时谁最希望天子能挺过来,这群近侍当仁不让。迷信者已经开始在心中祈祷,求诸天神佛保佑天子平安度过此劫。
或许是祈祷奏效,这日申时,昏迷三日的大齐天子终于艰难地睁开了眼睛,守在旁边的近侍第一个发觉,当下欢呼起来。
“陛下醒了陛下醒过来了”
天子苏醒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出来,连同薛敬在内的各路勤王军统领、这些天匆匆赶来的大齐群臣,纷纷请求觐见。
最后,病榻上的天子只是召见了昨天才赶到的内阁与勤王解围的几位将领而已。
一行人无声涌入室内,见到病榻上天子的模样,众人心中的激动与喜悦便如潮水般褪去,不祥的预感在心中化作厚厚的阴霾。
病榻上的天子形销骨立,唇色泛着毫无血色的青,他本该明亮有神的眼睛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灰,似乎生命的活力正在流失。
“陛下”
无论真心或假意,群臣震惊过后,尽皆悲痛失声、哽咽难言。
一时间,屋里跪了一地。
反而是天子本人,似乎已经渐渐在这段生命不断流逝的日子里接受了自己的命运,从起初的愤怒不甘,到如今的遗憾释然。
他虚弱抬手,示意免礼。
意识到这大概就是天子最后一段回光返照的时光,尽管于心不忍,为了尽快确定帝位归属,以免江山动荡,首辅杨永济只能狠下心肠,起身之后第一个开口
“臣万死,陛下若有不测,社稷孰能担之请陛下为大齐江山计,立储以安天下之心。”
说完,他又重重跪了下去。
此言一出,群臣纷纷跪倒。
当着天子的面问出这种话无疑是冒犯,若是换成一辈子都在妄想着长生的先帝在位时,别说首辅之位,保全性命都是奢望。
不过,身为昔日太子太傅、当今天子登基后一力提拔上来的首辅,彼此不仅是君臣还是师生,也只有杨永济有资格问出这个问题而不用担心被天子误以为是图谋不轨。
室内一片沉默。
群臣都在等待天子的答案。
天子垂在榻边的手不自然地痉挛了两下,昭示出主人心中强烈的不甘,他的神情变化莫测,而低垂着头颅的群臣没能看见。
良久,群臣只听到一声若有似无的叹息,以及天子低不可闻的声音“晋王”
晋王怎么会是晋王
杨永济等人顾不得不能直视天子,猛地抬起头,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这般惊疑不定的反应倒是让天子脸上的犹豫退去,起初吐出那两个字,他的声音还微若蚊吟,再次开口时却坚定了许多。
“晋王穆怀为世宗之后、宗室首嗣,素来德高望重,朕若有不测,其可托大宝”
群臣大惊,面色各异。
杨永济猛地扑到榻前“陛下三思啊晋王罪宗,被囚十三载,岂可君天下”他直接叫破最大的隐患,“昔日晋王被囚,乃先帝一手为之,其必衔恨已久陛下陛下难道要让光宗一脉香火断绝”
这一刻,他不仅仅是大齐的首辅,也是天子之师,顾不得有可能得罪未来新君,只是真真切切替自己学生的身后之事担忧。
“况且晋王居长,陛下居幼,只听闻兄终而弟及,何曾听闻弟传位于兄”
若是过继宗室子为嗣,光宗一脉依旧是大宗,当今天子也能有香火后继;将皇位交给隔房的堂兄,情况便截然不同了。哪怕将来新帝过继一个儿子让天佑皇帝香火得续,大宗也成了小宗。
况且,哪怕在一众堂兄弟之中选择后继之君,晋王都是最糟糕的选择,无论如何都不该选择晋王啊从永昌二十一年到天佑三年,从二十九岁到四十二岁,人生中漫长的十三年都在高墙中独自度过,甚至没能见证儿女长大成人、成亲生子一旦对方君临天下,酝酿十三年的仇恨爆发出来,即便仇人已逝,身后之事可想而知
当然,先帝的身后之名,杨永济不在乎。可当今天子若是身
后之名受辱,甚至香火断绝,那就是他万万不能接受的结果了。
这位听闻天子出事便一夜之间苍老许多的首辅不禁连连恳求起来“还请陛下三思”
天子露出动容之色,却并未因此动摇“老师放心,晋王兄并非此等人”
天子以师相称,却令杨永济心头发堵这位他看着长大的天子,胸襟宽广、魄力非凡,必可中兴大齐上天何其薄也
如今既然上天注定要将他的生命带走,杨永济只能尽力为他的身后之事谋划,他声嘶力竭“焉知晋王不是又一个萧贼”
此言一出,屋内落针可闻。
这话算是戳了天子的最大痛点。
所谓“萧贼”又是何人
正是此番天子御驾亲征中伏的罪魁祸首,与北虏里应外合的平虏伯萧定邦。
大齐立国以来,饱受北虏南倭侵扰,薛敬便是通过剿倭起家,从最底层的军户一路爬到如今的三镇总兵之位。而在薛敬崛起之前,以平虏伯萧远在军中名声最响,早在世宗年间,他便屡次击退北虏来犯。
光宗永昌皇帝即位后,一心修道长生,大肆任用奸臣,生性刚直的萧远只因不肯阿附奸相张桢,便屡受构陷,竟遭弃职罢官。
永昌二十一年八月,北虏一路破关,直驱京师。而永昌皇帝却在宫内一心炼丹,不问世事,放任北虏铁骑大肆屠掠京郊百姓。
满朝视若未闻,只有两个人做出了行动。
一个是年过五旬、罢职在家的老将军萧远;另一个便是世宗嫡孙、晋王穆怀。
后者丝毫不顾“藩王不可募兵”的规矩,招募三千兵马而来;而前者虽已罢官去职,却凭自己的声望召集一众老兵入京勤王。
二人在京郊与北虏铁骑迎面相遇,敌众我寡之下,只能合兵一处共击北虏。虽敌强我弱,可两人一为世宗嫡孙,一为抗虏多年的名将,平虏伯萧远指挥若定,晋王穆怀身先士卒,对士气的鼓舞可想而知。几次交手下来,无意攻城掠地、只想打打秋风的北虏发现这是块硬骨头,最终选择见好就收。
北虏退兵,犯了永昌皇帝大忌的二人却遭到连番弹劾,双双付出惨痛无比的代价。
晋王被圈禁高墙,从此一去十三年,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都在狱中度过;而萧远不仅被夺爵,还被早就怀恨在心的奸相张桢趁机诬告,竟被扣上“通敌叛国、养寇自重”的罪名,几乎满门抄斩,唯有女眷以及七岁以下的子嗣逃过一劫,却也统统流放边关。
而永昌皇帝却签下互市盟约,从此北虏得以源源不断获得来自中原的茶叶与丝绸。
事发之时,身为萧远幼子的萧定邦只有六岁,正是萧家唯一逃过一劫的子嗣。自从一家女眷带着他流落到边关,萧家人便杳无音信。当萧定邦去岁在边关展露头角时,他已是孤家寡人。
当这位年仅十八岁的小将一战成名,上达天听,当今天子这才注意到他的来历。
昔年平虏伯蒙冤而死时,当今天子年仅七
岁,尽管身为皇帝独子而地位奇高,可年龄尚幼的他对朝廷大事完全插不了嘴。
自幼便幻想着扫平北虏的他对萧远甚为钦佩,并不相信后者通敌卖国,可证据确凿,哪里是小孩子的几句口舌所能改变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