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马桥词典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三毛
我还要说一头牛。
这头牛叫“三毛”,性子最烈,全马桥只有煌宝治得住它。人们说它不是牛婆生下来的,是从岩石里蹦出来的,就像《西游记》里的孙猴子,不是什么牛,其实是一块岩头。煌宝是岩匠,管住这块岩头是顺理成章的事。这种说法被人们普遍地接受。
与这种说法有关,志煌喝牛的声音确实与众不同。一般人赶牛都是发出“嗤——嗤——嗤”的声音,独有志煌赶三毛是“溜——溜溜”。“溜”是岩匠常用语。溜天子就是打铁锤。岩头岂有不怕“溜”之理?倘若三毛与别的牛斗架,不论人们如何泼凉水,这种通常的办法不可能使三毛善罢甘休。唯有志煌大喝一声“溜”,它才会惊慌地掉头而去,老实得棉花条一样。
在我的印象里,志煌的牛功夫确实好,鞭子从不着牛身,一天犁田下来,身上也可以干干净净,泥巴点子都没有一个,不像是从田里上来的,倒像是衣冠楚楚走亲戚回来。他犁过的田里,翻卷的黑泥就如一页页的书,光滑发亮,细腻柔润,均匀整齐,温气蒸腾,给人一气呵成行云流水收放自如神形兼备的感觉,不忍触动不忍破坏的感觉。如果细看,可发现他的犁路几乎没有任何败笔,无论水田的形状如何不规则,让犁者有布局犁路的为难,他仍然走得既不跳埂,也极少犁路的交叉或重复,简直是一位丹青高手惜墨如金,决不留下赘墨。有一次我看见他犁到最后一圈了,前面仍有一个小小的死角,眼看只能遗憾地舍弃。我没料到他突然柳鞭爆甩,大喝一声,手抄犁把偏斜着一抖,死角眨眼之间居然乖乖地也翻了过来。
让人难以置信。
我可以作证,那个死角不是犁翻的。我只能相信,他已经具备了一种神力,一种无形的气势通过他的手掌贯注整个铁犁,从雪亮的犁尖向前迸发,在深深的泥土里跃跃勃动和扩散。在某些特殊的时刻,他可以犁不到力到,力不到气到,气不到意到,任何遥远的死角要它翻它就翻。
在我的印象里,他不大信赖贪玩的看牛崽,总是要亲自放牛,到远远的地方,寻找干净水和合口味的草,安顿了牛以后再来打发自己。因此他常常收工最晚,成为山坡上一个孤独的黑点,在熊熊燃烧着绛紫色的天幕上有时移动,有时静止,在满天飞腾着的火云里播下似有似无的牛铃铛声。这时候,一颗颗疏星开始醒过来了。
没有牛铃铛的声音,马桥是不可想象的,黄昏是不可想象的。缺少了这种喑哑铃声的黄昏,就像没有水流的河,没有花草的春天,只是一种辉煌的荒漠。
他身边的那头牛,就是三毛。
问题是,志煌有时候要去石场,尤其是秋后,石场里的活比较忙。他走了,就没有人敢用三毛了。有一次我不大信邪,想学着志煌“溜”它一把。那天下着零星雨点,闪电在低暗的云层里抽打,两条充当广播线的赤裸铁丝在风中摇摆,受到雷电的感应,一阵阵地泻下大把大把的火星。裸线刚好横跨我正在犁着的一块田,凌驾在我必须来回经过的地方,使我提心吊胆。一旦接近它,走到它的下面,忍不住腿软,一次次屏住呼吸扭着颈根朝上方警戒,看空中摇来荡去的命运之线泼下一把把火花,担心它引来劈头盖脑的震天一击。
看到其他人还在别的田里顶着雨挖沟,我不好意思擅自进屋,不想显得自己太怕死。
三毛抓住机会捉弄我。越是远离电线的时候,它越跑得欢,让我拉也拉不住。越是走到电线下面,它倒越走得慢,又是屙尿,又是吃田边的草,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最后,它干脆不走了,无论你如何“溜”,如何鞭抽,甚至上前推它的屁股,它身体后倾地顶着,四蹄在地上生了根。
它刚好停在电线下面。火花还在倾泼,噼噼啪啪地炸裂,一连串沿着电线向远处响过去。我的柳鞭抽毛了,断得越来越短。我没有料到它突然大吼一声,拉得犁头一道银光飞出泥土,朝岸上狂奔。在远处人们一片惊呼声里,它拉得我一个趔趄,差点扑倒在泥水里。犁把从我手里飞出,锋利的犁头向前荡过去,直插三毛的一条后腿,无异在那里狠狠劈了一刀。它可能还没有感觉到痛,跃上一个一米多高的土埂,晃了一下,踩得大块的泥土哗啦啦塌落,总算没有跌下来,但身后的犁头插入了岩石缝里,发出剧烈的嘎嘎声。
不知是谁在远处大叫,但我根本不知道叫的是什么。直到事后很久,才回忆起那人是叫我赶快拔出犁头。
已经晚了。插在石缝里的犁头咣的一声别断,整个犁架扭得散了架。鼻绳也拉断了。三毛有一种获得解放的激动,以势不可挡的万钧之力向岭上呼啸而去,不时出现步法混乱的扭摆和跳跃,折腾着从来未有过的快活。
这一天,它鼻子拉破,差点砍断了自己的腿。除了折了一张犁,它还撞倒了一根广播电线杆,撞翻一堵矮墙,踩烂了一个箩筐,顶翻了村里正在修建的一个粪棚——两个搭棚的人不是躲闪得快,能否留下小命还是一个问题。
我后来再也不敢用这条牛。队上决定把它卖掉时,我也极力赞成。
志煌不同意卖牛。他的道理还是有些怪,说这条牛是他喂的草,他喂的水,病了是他请郎中灌的药,他没说卖,哪个敢卖?干部们说,你用牛,不能说牛就是你的,公私要分清楚。牛是队上花钱买来的。志煌说,地主的田也都是花了钱买的,一土改,还不是把地主的田都分了?哪个种田,田就归哪个,未必不是这个理?
大家觉得他这个道理也没什么不对。
“人也难免有个闪失。关云长还大意失荆州,诸葛亮是杀了他,还是卖了他?”等到人家都不说了,也走散了,志煌一边走还能一边对自己说出一些新词。
三毛没有卖掉,只是最后居然死在志煌手里,让人没有想到。他拿脑壳保下了三毛,说这畜生要是往后还伤人,他亲手劈了它。他说出了的话,不能不做到。春上的一天,世间万物都在萌动,暖暖的阳光下流动着声音和色彩,分泌出空气中隐隐的不安。志煌赶着三毛下田,三毛突然全身颤抖了一下,眼光发直,拖着犁头向前狂跑,踩得泥水哗哗哗溅起一片此起彼伏的水帘。
志煌措手不及。他总算看清楚了,三毛的目标是路上一个红点。事后才知道,那是邻村的一个婆娘路过,穿一件红花袄子。
牛对红色最敏感,常常表现出攻击性,没有什么奇怪。奇怪的是,从来在志煌手里服服帖帖的三毛,这一天疯了一般,不管主人如何叫骂,统统充耳不闻。不一会,那边传来女人薄薄的尖叫。
傍晚的时分,确切的消息从公社卫生院传回马桥,那婆娘的八字还大,保住了命,但三毛把她挑起来甩向空中,摔断了她右腿一根骨头,脑袋栽地时又造成了什么脑震荡。
志煌没有到卫生院去,一个人捏着半截牛绳,坐在路边发呆。三毛在不远处怯怯地吃着草。
他从落霞里走回村,把三毛系在村口的枫树下,从家里找来半盆黄豆塞到三毛的嘴边。三毛大概明白了什么,朝着他跪了下来,眼里流出了混浊的眼泪。他已经取来了粗粗的麻索,挽成圈,分别套住了畜生的四只脚。又有一杆长长的斧头握在手里。
村里的牛群纷纷发出了不安的叫声,与一浪一浪的回音融会在一起,在山谷里激荡。夕阳突然之间暗淡下去。
他守在三毛的前面,一直等着它把黄豆吃完。几个妇人围了上来,有复查的娘,兆青的娘,仲琪婆娘,她们揪着鼻子,眼圈有些发红。她们对志煌说,遭孽遭孽,你就饶过它这一回算了。她们又对三毛说,事到如今,你也怪不得别人。某年某月,你斗伤了张家坊的一斗牛,你有没有错?某年某月,你斗死了龙家滩的一头牛,你知不知罪?有一回,你差点一脚踢死了万玉他的娃崽,早就该杀你的。最气人的是另一回,你黄豆也吃了,鸡蛋也吃了,还是懒,不肯背犁套,就算背上了,四五个人打你你也不走半步,只差没拿轿子来抬你,招人嫌么。
她们一一历数三毛的历史污点,最后说,你苦也苦到头了,安心地去吧,也莫怪我们马桥的人手狠,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呵。
复查的娘还眼泪汪汪地说,早走也是走,晚走也是走,你没看见洪老板比你苦得多,死的时候犁套都没有解哩。
三毛还是流着眼泪。
志煌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终于提着斧子走近了它……
沉闷的声音。
牛的脑袋炸开了一条血沟,接着是第二条,第三条……当血雾喷得尺多高的时候,牛还是没有反抗,甚至没有叫喊,仍然是跪着的姿态。最后,它晃了一下,向一侧偏倒,终于沉沉地垮下去,如泥墙委地。它的脚尽力地伸了几下,整个身子直挺挺地横躺在地,比平时显得拉长了许多。平时不大容易看到的浅灰色肚皮完全暴露。血红的脑袋一阵阵剧烈地抽搐,黑亮亮的眼睛一直睁大着盯住人们,盯着一身鲜血的志煌。
复查他娘对志煌说:“遭孽呵,你喊一喊它吧。”
志煌喊了一声:“三毛。”
牛的目光一颤。
志煌又喊了一声:“三毛。”
牛眼中有幸福的一闪,然后宽大的眼皮终于落下,身子也慢慢停止了抽搐。
整整一个夜晚,志煌捧着头,一言不发,就坐在这双不再打开的眼睛面前,直到第二天早上鸡鸣。
三月三▲
每年农历三月三日,马桥的人都要吃黑饭:用一种野草的汁水,把米饭染黑,吃得一张张嘴都是黑污污的。也就是在同一天,所有的人都要磨刀,家家户户都霍霍之声惊天动地,响成一片,满山的树叶被这种声音吓得颤抖不已。他们除了磨柴刀菜刀镰刀铡刀,每家必有的一杆腰刀,也磨得雪亮,寒光在刃口波动着跳荡着爆发着,激动着人们的某种凶念。这些刀曾经在锈钝中沉睡,现在一把把锃亮地苏醒,在蛮子即蛮人即蛮人三家们的手中勃跃着生命,使人们不自觉地互相远离几许。如果不是人们把刀柄紧紧握住,它们似乎全都会自行其是,嗖嗖嗖呼啸着夺门而去扑向各自的目标,干出人们要大吃一惊的事情——它们迟早会要这样干的。
我可以把这一习俗,看作他们一年之初准备农事的仪式,不作干戈的联想。但不大说得通的是,准备农事主要应该磨锄头,磨犁头,何以磨腰刀?
刀光一亮,春天就来了。
三月三是刀刃上空气的颤动。
三秒▲
牟继生在马桥的时候,精力过人,下了工还要打篮球。知青们都累得不想动的时候,他就带着几个本地后生去打,有时还跑上几里路,到公社的中学里去打到半夜,一只球拍得月光震荡。
他对他的学生要求十分严格,有时候哨子一吹,指着场上的一个说:“你裤子系上点!”他是个连裤子都要管的裁判和教练。
他让他的学生学会了球场上所有最严格的规则,包括“三秒”。在此以前,马桥的后生也打球,只是规矩比较少,可以运球两次,可以情节严重地带球走,只是不准打人。牟继生用省甲级队的标准培训他的学生,成了“三秒”一词的传播者。很多年以后,我重访马桥时,村里已经有了一个私人开的文化室,还有半个篮球场,一些后生叫叫喊喊打球,都是我十分陌生的面孔。惟一感到熟悉的,是他们不绝于耳的“三秒”之声,使我心中怦然一动。
这些后生都不知道什么是知青。对于很久以前来村子里呆过短短几年的人,对于在村子里客居过几年的夷边人,他们茫然无知,也毫无必要表示兴趣。我散步全村。马桥没有留下我们当年的任何痕迹,连土墙上一道眼熟的划痕都没有。我依稀还能记出的一些故人,一个个竟无觅处,在去年或者前年或者大前年或者大大前年相继辞世。他们使马桥在我的记忆中一块块沉落,眼看就要全部灭顶。
我曾经在这里生活了六年。现在,六年的日子风卷云散,只剩下了惟一的旧物,那就是“三秒”——虽然它的词义已经有变。在我的观察中,“三秒”对于眼下球场上的后生们来说,不仅仅意味着篮下禁区超过三秒的滞留,而且意味着篮下打手、推人、带球走等一切犯规动作。三秒就是犯规的同义语。这肯定是牟继生当年万万想不到的。
亏元▲
一九六八年,我参加了一次调查。中共湖南省委机关一个叫“永向东”的群众组织掌权,想解脱两个受审查的省委干部,须事先查清这两人的家庭政治情况。为了避免对立派别的攻击,他们摆出接受社会监督的姿态,邀请红卫兵派人参加调查。就这样,乳臭未干的我居然进了审干组,捞到了一次公费漫游全国的美差。
我们首先到了北京、锦州、沈阳的好几座监狱,了解某干部的一位堂兄。堂兄原是一个重要电台的播音员,在五十年代曾因一次口误,在现场直播时把共产党要人“安子文”误读成国民党要人“宋子文”,便成了罪囚,判刑十五年,进入监狱服刑。我在沈阳监狱见到他的时候,惊讶地发现不论他写下多少上诉材料,所有的审理者都觉得他为一个字付出十五年生命是应该的,都不同意给他平反。当我们同他说起这事,他居然也想通了,一口一个对不起党对不起毛主席,觉得自己罪有应得。他把年仅十五岁的我也叫做“政府”:“政府,我再也不会上诉了,我一定好好地改造思想。”
从电网和大墙下走回我们住宿的大车店,我突然生出一种恐怖:一种对“安”字、“宋”字以及其他文字的莫名恐怖。
大车店外还响着武斗的阵阵枪声。到处有街垒,有弹痕,有硝烟,有一车车大喊大叫荷枪实弹的武斗人员在街上呼啸而过,把大车店里的旅客们从睡梦中惊醒。一九六八年的辽宁,“红司”正在攻打“革司”,“毛泽东思想”派正在围剿“毛泽东主义”派。火车站那边一场恶战,竟使火车停开,使我和三位同行者在大车店里窝了整整两个星期,过着有家不能归的日子。这一切也许很难被后来人理解,比如被我的女儿理解。在后来人的眼光里,除了“红司”、“革司”一类少有几个词的区别,当初武斗的双方在思想、理论、做派、趣味、表情、着装、语言方面完全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事过境迁之后或做生意或打工,或读学位或炒股票,更是彼此彼此。那么一场场厮杀是怎么发生的?
这就如同我曾经不能理解十字军的东征。我读过天主教的《圣经》也读过伊斯兰教的《古兰经》,除了“上帝”和“真主”一类用语的差别,两种宗教在强化道德律令方面,在警告人们不得杀生、不得偷盗、不得**、不得说谎等等方面,却是惊人的一致,几乎是一本书的两个版本。那么十字与新月之间为什么会爆发了一次又一次大规模圣战?他们用什么魔力驱使那么多人从东边杀到西边又从西边杀到东边,留下遍地的白骨和数以万计孤儿寡母的哭嚎?在黑云低压的旷野,历史只是一场词语之间的战争吗?是词义碰撞出火花?是词性在泥泞里挣扎?是语法被砍断了手臂和头颅?是句型流出的鲜血养肥了草原上的骆驼草,凝固成落日下一抹一抹的闪光?……
世界上自从有了语言,就一次次引发了从争辩直至战争的人际冲突,不断制造出语言的血案。我不以为这是语言的魔力,不,恰恰相反,一旦某些词语进入不可冒犯的神位,就无一不在刹那间丧失了各自与事实原有的联系,无一不在最为势不两立的时候浮现出彼此的同质性:它们只是权势,或者是权势的包装。
如果说语言曾推动过文明演进,那么语言也可以在神圣光环之下失重和蜕变,成为对人的伤害。
二十世纪就要过去了。这个世纪获得了科学和经济的巨大成果,也留下了空前的环境危机、贫困难题、怀疑主义、性解放等等,留下了两次世界大战及其他几百次战争的纪录,使战亡人数超过了前十九世纪战亡人数的总和。这个世纪还喷涌出无数的传媒和语言:电视,报纸,互联网,每天数以万计的图书,每周都在出产和翻新着的哲学和流行语,正在推动着语言疯长和语言爆炸,形成对地球表面厚厚的覆盖。但谁能担保这些语言中的一部分不会触发新的战争?
语言迷狂是一种文明病,是语言最常见的险境。指出这一点,并不妨碍我每天呼吸着语言,在语言的海洋里毕其终生。对那次辽宁之行的回想,只是使我多一点对语言的警惕:一旦语言僵固下来,一旦语言不再成为寻求真理的工具而被当做了真理本身,一旦言语者脸上露出唯我独尊的劲头,表现出无情讨伐异敌的语言迷狂,我就只能想起一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马桥,一个七月十五祭祖的日子里。盐午的叔叔马文杰平反了,盐午父亲当汉奸的事也没什么人再提了。以前没有给他们好好地办过丧礼,现在当然要补偿。盐午是马桥最有钱的人,请来了和尚和道士,请来了洋乐班子和国乐班子,准备好好热闹一下。又准备了八桌酒席,给村里村外的一些亲友送去红帖。
回村祭祖的魁元也接到了一张红帖,打开一看,脸立刻变了色。他叫胡魁元,帖子上竟写成了“胡亏元”。
“亏”字太不吉利,似乎充满着敌意——虽然这极有可能只是出于写帖人一时的马虎和懒惰。
“我嬲他老娘顿顿的……”他愤愤地撕了红帖。
他不能容忍一个“亏”字,就像五十年代的中国法官不能容忍一个“宋子文”,沈阳红司派的战士们不能容忍“革司”二字,欧洲十字军不能容忍“真主”二字。一场语言圣战就从这里开始。
他没有去赴宴,相反,他高唱“文革”时的歌曲,操一把柴刀,取一个大冬瓜,把那冬瓜横劈竖砍,尽泄胸头一口怒气,其涵义看来是十分恶毒的。
看着人们抹着油嘴从盐午家那边回来,他恨恨地吞咬着一个生红薯,更生气了。他对家人说,他要找狗汉奸算账。其实,他人瘦如猴,并不怎么雄武,出门后先去志煌家里坐了坐,又到复查家的菜园子里摘了条黄瓜吃,最后到天安门前看后生打了一阵台球,看一桌后生摸了一圈麻将,根本不敢去算什么账。光是人家天安门那气势,足以把他的尿都吓得夹回来,他还能把人家董事长怎么样?
幸好,他游游荡荡的时候,发现盐午家还在装修的一间铺面里,有一把电钻丢在地上,大概是停电了,工人喝茶去了,没有收捡工具。魁元左右看一看,眼明手快地把电钻塞进怀里,又顺手拿了两个插座板,溜出大门,跑到他三哥家的红薯地,挖了一个土坑,埋下再说。他知道这家伙以后可以卖钱。
他不慌不忙回到家里,又是擦汗又是扇风,把跟着他的狗踢得惊叫,好像他已经很有权利这么踢了。
“也不睁开眼睛看看,我魁元是好欺的么?”他兴冲冲地对母亲夸口。
“那个货如何说?”
“如何说?一切后果归他负责!”
只是没有说有什么后果,又如何负责。母亲看他忙着擦皮鞋,没有进一步往下问。两个嫂嫂抱着娃崽在门边站了一会,对事情的结果有点半信半疑,迫使魁元再次说出几句大话:“他有钱又如何?我一去,他就晓得的。”
吃完饭,魁元在家里呆不住,出门去找电视看。刚走到路口,发现路上堵着三个汉子,借着月光看出,其中一个是盐午手下的管家,姓王。魁元装作没有看见,想擦身而过。
“走就是么?”王一把揪住他的胸口,“等你好久了。说,是要我们动手呢,还是你自己吐?”
“你说什么?”
“还装蒜?”
“开玩笑呵?王哥。”
魁元笑了笑,想拍拍对方的肩,手还没搭上去,对方一出腿,他就刷的一下矮了半截,跪倒在地。他两臂护住脑袋大喊:“你们敢打人?你们凭什么打人?”
一个黑影给了他一拳:“哪个打人?”
“告诉你们,我也有兄弟……”
他腰上又挨了一脚。
“说,哪个打了你?”
“好好好,没打,你们没打……”
“你知道没打呵?这还像句话。好好说,电钻藏到哪里了?莫伤了和气。”
“本来就是不要伤和气么。今日你们发的帖子那样缺德,我还没跟盐午哥说……”
“你说什么?”
“哦哦,我是说我还没有跟马董事长说……”魁元还没说完,感觉头发被一只手揪住,脑袋不由自主地朝上引升,升到了王大胡子面前。他看到的大胡子面孔已经倾斜。
“你还想同我们耍一耍?”
“说,我说,好好好我说……”
魁元的屁股上又有一次剧痛。
他带三个汉子来到红薯地,双手刨去一些浮土,把电钻和插座板取出来,毫无必要地把插座板拍拍灰,还攻击它的质量:“这些都是伪劣产品,我一看就晓得。”
“给点草鞋钱吧。”黑影们拿了电钻,顺便剐了魁元的手表,“今天算是给你个面子,以后再不懂味,割了耳朵再说话。”
“那当然,那当然……”
这件事是怎么被对方发现的,魁元满心纳闷,但不敢问,直到黑影远了,脚步声完全听不见了,才站起来哭丧着脸骂:“崽呵崽,老子不杀了你们就不是人……”
他摸了摸手腕,发现那里确实空了,又到土坑里刨了刨,发现那里也确实空了。他决意去找村长。
村长根本不愿意听他谈什么亏元不亏元,手表不手表,听他哭起来,只用眼角瞟了他一下,甩手离他而去。村长是个戏迷,晚上去天安门看戏。可惜这天没有什么好戏。台上是双龙弓那边来的一个厚皮班,唱一些七拼八凑的地花鼓,唱腔、身段、化妆、锣鼓完全草得很,凑几个人在台上打禾晒谷一般,牛头不对马嘴地唱下去。实在没有词了,他们就来点挤眉弄眼的秽语痞话,博得台下一笑,也算是将就。台下已经有好多人往上面甩草鞋。
村长没找到烂草鞋,便上路回家去睡觉。突然,一个哇哇哇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来,他还没有来得及回头,颈根已经被两只手掐住,整个身子向前栽倒,额头不知砸在什么东西上,眼前一片金星四冒。他想看清身后是什么人,想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但说时迟,那时快,他感到右耳处一阵清凉,用手一摸,发现那里已平坦。“耳朵——”他惊恐地大叫。他听到身后有衣衫撕破的声音,听到身后那人吱吱咯咯地咬着什么,然后一口吐在地上,跳起脚来猛踩。这还不够,那人把踩过的东西捡起来,朝远处人流最稠密的方向拼力射出——所有的动作都在刹那间完成。
“姓王的,捡你娘的耳朵去呵——”
是魁元透出酒气的一声尖叫。
“王拐子,你不听君子言,耳朵喂狗去呵——”
魁元显然是一刀割错了人。
“魁拐子你猪嬲的,你眼睛里夹豆豉呵?”
“魁拐子你认错人了,认错人了咧——”旁边也有人在喊。
周围的人多起来了。有人冲过来,拦腰搂住疯了般的魁元。一阵扭打之后,魁元甩倒来人,冲破阻拦,朝山坡上跑去。
村长还处在全身哆嗦的惊恐之中,捂着脑袋右边的血流,一个劲地哀哭:“耳朵……哎哟哟我的耳朵哟……”他四肢落地,狗一样在地上寻找。有人突然想起来,说刚才魁元朝饭铺那边扔了什么,或许就是扔的耳朵?于是大家也帮着找,用手电筒照射,用松明子增亮,还把一双双脚挪开,担心自己不小心踩着什么。他们弯下腰去,很快找到了一个纸烟盒子,还有几块西瓜皮,几堆猪粪,就是没有发现一片肉。最后,一个娃崽眼睛尖,在一只烂草鞋里把那片肉找到了,可惜已经血肉模糊,嵌进了一些砂粒,糊了黑黑的泥污,而且完全冰凉,怎么看也不像人的东西了。人们说,它没有被狗叼走,是不幸中的万幸。
人们松弛了双脚,可以大大方方朝地上踩了,不担心踩着什么宝物了。脚下的土地,重新结实坚硬起来。
村长头缠白纱布从卫生院回来,已接近第二天早晨。据说耳朵是马马虎虎缝上了,但魁元那贼养的做得太绝,把它嚼咬得不成样子。郎中说,这耳朵最后能不能接活,暂时还没有把握,先接上再看吧。
很多人围在他家的门口,探头探脑朝里面看。
三个月以后,魁元一案终于在区法庭判决。他逃跑到岳阳,还是被盐午派治安联防队从那里抓了回来。他的罪名是暴力伤人加财产盗窃,两罪并罚,判刑八年。他没有请律师,也显得无所谓,站在法庭上还不时朝旁听席上几个要好的后生咧咧嘴,笑一笑,头发朝后潇洒地一摆。如果不是法警喝止,那些后生已经把点燃的香烟递过来了。
“烟都抽不得么?”他向法警做出很惊讶的样子。
庭长问他最后有什么说的,他又做出很惊讶的样子:“我有罪么?笑话,我有什么罪?我只是看错了人,只怪我那天喝多了一点酒。你们晓得,我平时是不喝酒的,除非是人头马,XO,长城干白。孔府家酒顶多也只喝一小杯。我的问题是朋友太多,人家一见面硬要我喝,有什么办法呢?不喝对不起朋友呵。那就舍命陪君子吧。再说那一天是七月半,鬼门开,不喝对不起先人呵……”
“胡魁元,这里是法庭,你不要牛胯里扯到马胯里。”
他被法官一再打断,连连点头:“好好好,我拣重要的说,拣实质的问题说。当然,我是做了一点不那么文明的事情,但是,这不是犯罪,绝对不是犯罪,顶多只是一下看花了眼,就像一失手,打烂了一个碗。你们说对不对?我相信经过今天的审判,这个问题已经很清楚了。事实胜于雄辩。我已经向上面反映了这个问题。专署的李局长很快就会来的,就是粮食局的局长,我前不久还在他那里吃过饭……”他关于那天吃饭时的天气、环境、菜谱种种,再一次被法官不耐烦地要求略去,只得从命。“好吧,不说李局长了。上面对这个事是有看法的。省里的韩主编也认为我没什么问题。韩主编你们都认识吧?……怎么?你们连韩主编都不晓得?他是我叔呵,是我老爹最好的朋友呵,原来就在我们这个县文化馆工作呵。我劝你们打个电话去问一问,问一问他,省政府对这个问题到底怎么看……”
他的十八扯足足耗费了二十多分钟。
法官盯着他一口焦黄的牙齿,觉得他一口歪理混账透顶,终于驳斥了他的申诉,让警察把他带出去。他留给人们一个背影,还有过长的西装裤松松地挂在腰上,垂在脚后跟的裤脚在地上扫来扫去,拖泥带水。
马同意▲
仲琪一直是很拥护政府的,平时一个蛋大的领袖像章总是端端正正挂在他胸口,早已不时兴了的语录袋,一逢会议也总是挂在他肩上。一般来说,他讲话有政治水平,嘴巴也紧,也没有胡言乱语的恶习。
他胸口还老插着一支水笔。当然不会是买来的,看那红笔帽大黑笔杆小的别扭搭配,就知道那是七拼八凑的产物,来自一个艰苦的琢磨过程。在我的印象里,他从没有当过干部,连贫农协小组长一类角色也没当过。但他很喜欢使用这支笔,动不动就批写“同意,马仲琪”五个字。队上的发票、收条、工分簿、账本、报纸等等差不多全都留下了他的五字真言。有一次,复查拿来一张买鱼苗的收据准备记账,一不留神,发现收据已到了仲琪手里,还没来得及喊,他已经批下了“同意”两个字,笔尖在嘴里蘸水,正要神色审慎地落款。
复查气恼地说:“写你的祭文呵?哪个要你同意?你有什么资格同意?你是队长还是书记?”
仲琪笑一笑:“写两个字割了你的肉呵?正正当当买的鱼苗,还怕人家同意?你说,你是不是偷的鱼苗?”
“我不要你写,就是不要你写。”
“写坏了?那我撕了它好不?”仲琪很幽默的样子。
“他这号人真是无血。”复查对旁人说。
“你是要我写‘不同意’吧?”
“什么都不准写,这根本不是你写字的地方。你要写,再活两世人看看,活得像个人了再说。”
“好,不写了,不写了。看你这小气鬼的样范。”
仲琪既然已经得手,把水笔稳稳地插回衣袋。
复查又好气又好笑,从衣袋里掏出另外一张单据,当众抖了抖:“你们看,我还没有跟他算账。昨天窑棚里这一斤肉,根本不能报销的,他也来签字。”
仲琪红了脸,瞥了哗哗作响的单据一眼:“你不报就不报啰。”
“那你写同意做什么?你脚发痒?”
“我看都没有看……”
“签了字的就要负责。”
“那我改一下好不好?”他一边走回来一边急急地抽笔。
“你写的字屙尿变呵?你看毛主席写字,一字千钧,全国照办,雷打不动。你是狗屙尿,走到哪里就把脚架起来撒一泡,作不得数的。”
仲琪颈根都红了,鼻尖上放出一小块亮光。“复查伢子,你才是狗。我就不相信这一斤肉未必报不得?事是要做的,肉也是要吃的。”
“你有钱,你拿去报。我今天非要你报不可!”
当着众人的面,仲琪没法下台了,脚一跺:“报就报,有什么了不起?”他套鞋呱嗒呱嗒响,摇摇摆摆走了。不一会气呼呼地从家里返回来,一个银镯子对桌上一砸。“一斤肉钱骇哪个?复查伢子,老子今天就是同意定了!你给我报!”
复查眨眨眼没说出话来,其他人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我们刚才哄笑一番,只是故意急一急仲琪,没想到把他逼得认了真,批的字还非要管用不可,把银镯子都拍出来了。
这一次,人们没有难倒仲琪。他从此批字批得更加猖狂。碰到本义或公社干部拿出的一张什么纸页,也抢过去照批“同意”二字不误。他的同意已经成了习惯,没有哪一块纸片可以逃脱他的水笔,可以逃脱他并无约束力的审阅。复查比较爱整洁,讲规矩,后来只好拚命躲着他,一听到他呱嗒呱嗒的套鞋响,一看到他露脸,就把所有纸质物品收捡起来,不给他染指的机会。他只好装着没有看见,悻悻然游转到别处,另找可以同意的事情,比方抢先一步从邮递员手里接过我们知青的信件。于是,我的每一个信封上,都留下他对收信地址以及收信人姓名表示同意的手谕,有时候还有他鲜红的指印。
我也有了复查的深恶痛绝,决心找个机会整一整他。一天中午,趁他打瞌睡的机会,我们把他的水笔偷出来扔入水塘。
两天以后,他胸口又出现了一支圆珠笔,金属挂钩闪闪发亮,让众人无可奈何。
马桥弓
马桥的全称是“马桥弓”。弓指村寨,但包括村寨的土地,显然是传统的一种面积单位。一弓就是方圆一矢之地。马桥弓约有四十来户人家,还有十几头牛以及猪狗鸡鸭,偎着大小两片狭长山谷里的水田。这个村子的四至是:东接双龙弓的田土,可遥望罗江。北向天子岭的起伏山脉,与岔子沟以天子岭上的水流走向为据,骑岭分界。西邻张家坊。南通龙家滩,并有小道与六十年代建成的长(沙)岳(阳)公路连接,如果坐汽车去县城,就得走这条路线。从马桥的弓头到弓尾,得走上一个多时辰,这不能不使人惊讶:古人是何等的伟大雄武,可以一箭射出这么大一片地方?
一代一代下来,莫非人的个头越长越小?
马桥弓据说原来也叫妈桥弓,但除了一张旧契据上有过这样的写法,没有更多的证据。把它当作前人一时讹写的结果,也是可以的。进入现代以后,记录比较清楚的建制沿革大致是:
一九五六年以前叫马桥村,属天子乡;
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八年叫马桥组,属东风合作社;
一九五八年叫十二生产队,属长乐人民公社(大社);
一九五九年至一九七九年叫马桥生产队,属天子人民公社(小社);
一九七九年以后,人民公社撤销,马桥村随天子乡的一部分并入双龙乡至今。
马桥的人大多姓马,大致分作上下两村,也就是上下两弓。上弓以前富人多一些,马姓也多。这样的情况并不太常见。相反,这附近张家坊的人姓李,龙家滩的人姓彭,村名和姓氏并不统一,曾经让我奇怪。我粗略地统计,这种情况在这个县大概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据《平绥厅志》记载:马桥弓在清朝乾隆初期曾经昌盛一时,当时号称马桥府,人口达千余之众,有城墙环合,碉堡四立,防卫十分坚固,流匪从来无法攻破。乾隆五十八年,马桥府有名叫马三宝者,在一亲戚家吃酒席时突然发癫,称自己是老娘与一条神犬配的种,真命天子转世,实为莲花太祖,要建立莲花国。当下有他的三个本家马由礼、马老岩、马老瓜也一齐发起癫来,披头散发,呼天喊地,拥立马三宝为王,传旨册封马三宝其妻吴氏为后,册封马三宝的一个侄女和另一位李姓女子为妃。他们四处传帖,兴兵造反,竟纠合远近十八弓的刁民,抢夺客商的财货,袭击官府的粮船,杀人不计其数。五十九年正月十八,镇竿总兵明安吐(蒙古人),副将伊萨纳(旗人),率兵八百分两路前往弹压。左路攻青鱼塘,正面扑寨,枪炮并施,抛火弹烧贼寨,逼贼扑河死者无数。右路抄贼后,于横子铺伐木架桥,缘木过河,夜袭匪巢马桥府。黎明时有贼两百余破寨而出,往东逃窜,刚好遇左路官兵赶到,拥围毙杀无一漏网,伪相伪臣马由礼等六人旋即枭首示众。马桥周围所有附逆助贼的匪寨,一律焚毁。惟助官军平乱有功的部分百姓,由官军分发红旗,旗上写“良民”二字,插于门户,可免官军侵扰。
这本《平绥厅志》让我有些遗憾。曾经被新县志列入“农民起义领袖”名单的马三宝,曾经被马桥人传说的真龙天子马三宝,在这本清朝当局编写的志书里,形象十分恶劣。短短三个月的造反,他不思建功立业抗敌救世的大谋大略,倒抢先册封了五个妃子。从史料上看,他既无造反之才,听说官兵到了,只会请巫公设坛祈神,剪纸撒豆,一心化纸为将化豆为兵,抵挡官军的钢枪火炮;亦无造反之德,一朝被擒,毫无慷慨捐躯的义节,光供单就一气写了四十多份,满纸都是乞饶之言和“小的”“小的”之类自我贱称,一心得到胜者的怜悯。他写供单语无伦次,癫态跃然纸上。在整个“莲花国”的兴亡过程中,光是据官方统计,马桥及其周围农民死亡约七百余人,连远嫁在外数十年的很多妇人也毅然从四方归来与同胞亲人生死与共。他们赴汤蹈火,浴血奋战,只不过是把自己的命运交到了这样一个癫子的手里。是不是供单有假?我真心地希望,这些供单只是清朝统治者们伪造历史的一部分。我真心地希望,那个最终还是被官军浑身淋上火油绑在大树上点了“天灯”的马三宝,不是《平绥厅志》上描述的那个样子,而曾经追随他的七百多亡灵,不曾被这样一个癫子嘲弄。
也许还有另一部历史?
“莲匪”之乱,是马桥历史上最大一个事件,... -->>
三毛
我还要说一头牛。
这头牛叫“三毛”,性子最烈,全马桥只有煌宝治得住它。人们说它不是牛婆生下来的,是从岩石里蹦出来的,就像《西游记》里的孙猴子,不是什么牛,其实是一块岩头。煌宝是岩匠,管住这块岩头是顺理成章的事。这种说法被人们普遍地接受。
与这种说法有关,志煌喝牛的声音确实与众不同。一般人赶牛都是发出“嗤——嗤——嗤”的声音,独有志煌赶三毛是“溜——溜溜”。“溜”是岩匠常用语。溜天子就是打铁锤。岩头岂有不怕“溜”之理?倘若三毛与别的牛斗架,不论人们如何泼凉水,这种通常的办法不可能使三毛善罢甘休。唯有志煌大喝一声“溜”,它才会惊慌地掉头而去,老实得棉花条一样。
在我的印象里,志煌的牛功夫确实好,鞭子从不着牛身,一天犁田下来,身上也可以干干净净,泥巴点子都没有一个,不像是从田里上来的,倒像是衣冠楚楚走亲戚回来。他犁过的田里,翻卷的黑泥就如一页页的书,光滑发亮,细腻柔润,均匀整齐,温气蒸腾,给人一气呵成行云流水收放自如神形兼备的感觉,不忍触动不忍破坏的感觉。如果细看,可发现他的犁路几乎没有任何败笔,无论水田的形状如何不规则,让犁者有布局犁路的为难,他仍然走得既不跳埂,也极少犁路的交叉或重复,简直是一位丹青高手惜墨如金,决不留下赘墨。有一次我看见他犁到最后一圈了,前面仍有一个小小的死角,眼看只能遗憾地舍弃。我没料到他突然柳鞭爆甩,大喝一声,手抄犁把偏斜着一抖,死角眨眼之间居然乖乖地也翻了过来。
让人难以置信。
我可以作证,那个死角不是犁翻的。我只能相信,他已经具备了一种神力,一种无形的气势通过他的手掌贯注整个铁犁,从雪亮的犁尖向前迸发,在深深的泥土里跃跃勃动和扩散。在某些特殊的时刻,他可以犁不到力到,力不到气到,气不到意到,任何遥远的死角要它翻它就翻。
在我的印象里,他不大信赖贪玩的看牛崽,总是要亲自放牛,到远远的地方,寻找干净水和合口味的草,安顿了牛以后再来打发自己。因此他常常收工最晚,成为山坡上一个孤独的黑点,在熊熊燃烧着绛紫色的天幕上有时移动,有时静止,在满天飞腾着的火云里播下似有似无的牛铃铛声。这时候,一颗颗疏星开始醒过来了。
没有牛铃铛的声音,马桥是不可想象的,黄昏是不可想象的。缺少了这种喑哑铃声的黄昏,就像没有水流的河,没有花草的春天,只是一种辉煌的荒漠。
他身边的那头牛,就是三毛。
问题是,志煌有时候要去石场,尤其是秋后,石场里的活比较忙。他走了,就没有人敢用三毛了。有一次我不大信邪,想学着志煌“溜”它一把。那天下着零星雨点,闪电在低暗的云层里抽打,两条充当广播线的赤裸铁丝在风中摇摆,受到雷电的感应,一阵阵地泻下大把大把的火星。裸线刚好横跨我正在犁着的一块田,凌驾在我必须来回经过的地方,使我提心吊胆。一旦接近它,走到它的下面,忍不住腿软,一次次屏住呼吸扭着颈根朝上方警戒,看空中摇来荡去的命运之线泼下一把把火花,担心它引来劈头盖脑的震天一击。
看到其他人还在别的田里顶着雨挖沟,我不好意思擅自进屋,不想显得自己太怕死。
三毛抓住机会捉弄我。越是远离电线的时候,它越跑得欢,让我拉也拉不住。越是走到电线下面,它倒越走得慢,又是屙尿,又是吃田边的草,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最后,它干脆不走了,无论你如何“溜”,如何鞭抽,甚至上前推它的屁股,它身体后倾地顶着,四蹄在地上生了根。
它刚好停在电线下面。火花还在倾泼,噼噼啪啪地炸裂,一连串沿着电线向远处响过去。我的柳鞭抽毛了,断得越来越短。我没有料到它突然大吼一声,拉得犁头一道银光飞出泥土,朝岸上狂奔。在远处人们一片惊呼声里,它拉得我一个趔趄,差点扑倒在泥水里。犁把从我手里飞出,锋利的犁头向前荡过去,直插三毛的一条后腿,无异在那里狠狠劈了一刀。它可能还没有感觉到痛,跃上一个一米多高的土埂,晃了一下,踩得大块的泥土哗啦啦塌落,总算没有跌下来,但身后的犁头插入了岩石缝里,发出剧烈的嘎嘎声。
不知是谁在远处大叫,但我根本不知道叫的是什么。直到事后很久,才回忆起那人是叫我赶快拔出犁头。
已经晚了。插在石缝里的犁头咣的一声别断,整个犁架扭得散了架。鼻绳也拉断了。三毛有一种获得解放的激动,以势不可挡的万钧之力向岭上呼啸而去,不时出现步法混乱的扭摆和跳跃,折腾着从来未有过的快活。
这一天,它鼻子拉破,差点砍断了自己的腿。除了折了一张犁,它还撞倒了一根广播电线杆,撞翻一堵矮墙,踩烂了一个箩筐,顶翻了村里正在修建的一个粪棚——两个搭棚的人不是躲闪得快,能否留下小命还是一个问题。
我后来再也不敢用这条牛。队上决定把它卖掉时,我也极力赞成。
志煌不同意卖牛。他的道理还是有些怪,说这条牛是他喂的草,他喂的水,病了是他请郎中灌的药,他没说卖,哪个敢卖?干部们说,你用牛,不能说牛就是你的,公私要分清楚。牛是队上花钱买来的。志煌说,地主的田也都是花了钱买的,一土改,还不是把地主的田都分了?哪个种田,田就归哪个,未必不是这个理?
大家觉得他这个道理也没什么不对。
“人也难免有个闪失。关云长还大意失荆州,诸葛亮是杀了他,还是卖了他?”等到人家都不说了,也走散了,志煌一边走还能一边对自己说出一些新词。
三毛没有卖掉,只是最后居然死在志煌手里,让人没有想到。他拿脑壳保下了三毛,说这畜生要是往后还伤人,他亲手劈了它。他说出了的话,不能不做到。春上的一天,世间万物都在萌动,暖暖的阳光下流动着声音和色彩,分泌出空气中隐隐的不安。志煌赶着三毛下田,三毛突然全身颤抖了一下,眼光发直,拖着犁头向前狂跑,踩得泥水哗哗哗溅起一片此起彼伏的水帘。
志煌措手不及。他总算看清楚了,三毛的目标是路上一个红点。事后才知道,那是邻村的一个婆娘路过,穿一件红花袄子。
牛对红色最敏感,常常表现出攻击性,没有什么奇怪。奇怪的是,从来在志煌手里服服帖帖的三毛,这一天疯了一般,不管主人如何叫骂,统统充耳不闻。不一会,那边传来女人薄薄的尖叫。
傍晚的时分,确切的消息从公社卫生院传回马桥,那婆娘的八字还大,保住了命,但三毛把她挑起来甩向空中,摔断了她右腿一根骨头,脑袋栽地时又造成了什么脑震荡。
志煌没有到卫生院去,一个人捏着半截牛绳,坐在路边发呆。三毛在不远处怯怯地吃着草。
他从落霞里走回村,把三毛系在村口的枫树下,从家里找来半盆黄豆塞到三毛的嘴边。三毛大概明白了什么,朝着他跪了下来,眼里流出了混浊的眼泪。他已经取来了粗粗的麻索,挽成圈,分别套住了畜生的四只脚。又有一杆长长的斧头握在手里。
村里的牛群纷纷发出了不安的叫声,与一浪一浪的回音融会在一起,在山谷里激荡。夕阳突然之间暗淡下去。
他守在三毛的前面,一直等着它把黄豆吃完。几个妇人围了上来,有复查的娘,兆青的娘,仲琪婆娘,她们揪着鼻子,眼圈有些发红。她们对志煌说,遭孽遭孽,你就饶过它这一回算了。她们又对三毛说,事到如今,你也怪不得别人。某年某月,你斗伤了张家坊的一斗牛,你有没有错?某年某月,你斗死了龙家滩的一头牛,你知不知罪?有一回,你差点一脚踢死了万玉他的娃崽,早就该杀你的。最气人的是另一回,你黄豆也吃了,鸡蛋也吃了,还是懒,不肯背犁套,就算背上了,四五个人打你你也不走半步,只差没拿轿子来抬你,招人嫌么。
她们一一历数三毛的历史污点,最后说,你苦也苦到头了,安心地去吧,也莫怪我们马桥的人手狠,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呵。
复查的娘还眼泪汪汪地说,早走也是走,晚走也是走,你没看见洪老板比你苦得多,死的时候犁套都没有解哩。
三毛还是流着眼泪。
志煌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终于提着斧子走近了它……
沉闷的声音。
牛的脑袋炸开了一条血沟,接着是第二条,第三条……当血雾喷得尺多高的时候,牛还是没有反抗,甚至没有叫喊,仍然是跪着的姿态。最后,它晃了一下,向一侧偏倒,终于沉沉地垮下去,如泥墙委地。它的脚尽力地伸了几下,整个身子直挺挺地横躺在地,比平时显得拉长了许多。平时不大容易看到的浅灰色肚皮完全暴露。血红的脑袋一阵阵剧烈地抽搐,黑亮亮的眼睛一直睁大着盯住人们,盯着一身鲜血的志煌。
复查他娘对志煌说:“遭孽呵,你喊一喊它吧。”
志煌喊了一声:“三毛。”
牛的目光一颤。
志煌又喊了一声:“三毛。”
牛眼中有幸福的一闪,然后宽大的眼皮终于落下,身子也慢慢停止了抽搐。
整整一个夜晚,志煌捧着头,一言不发,就坐在这双不再打开的眼睛面前,直到第二天早上鸡鸣。
三月三▲
每年农历三月三日,马桥的人都要吃黑饭:用一种野草的汁水,把米饭染黑,吃得一张张嘴都是黑污污的。也就是在同一天,所有的人都要磨刀,家家户户都霍霍之声惊天动地,响成一片,满山的树叶被这种声音吓得颤抖不已。他们除了磨柴刀菜刀镰刀铡刀,每家必有的一杆腰刀,也磨得雪亮,寒光在刃口波动着跳荡着爆发着,激动着人们的某种凶念。这些刀曾经在锈钝中沉睡,现在一把把锃亮地苏醒,在蛮子即蛮人即蛮人三家们的手中勃跃着生命,使人们不自觉地互相远离几许。如果不是人们把刀柄紧紧握住,它们似乎全都会自行其是,嗖嗖嗖呼啸着夺门而去扑向各自的目标,干出人们要大吃一惊的事情——它们迟早会要这样干的。
我可以把这一习俗,看作他们一年之初准备农事的仪式,不作干戈的联想。但不大说得通的是,准备农事主要应该磨锄头,磨犁头,何以磨腰刀?
刀光一亮,春天就来了。
三月三是刀刃上空气的颤动。
三秒▲
牟继生在马桥的时候,精力过人,下了工还要打篮球。知青们都累得不想动的时候,他就带着几个本地后生去打,有时还跑上几里路,到公社的中学里去打到半夜,一只球拍得月光震荡。
他对他的学生要求十分严格,有时候哨子一吹,指着场上的一个说:“你裤子系上点!”他是个连裤子都要管的裁判和教练。
他让他的学生学会了球场上所有最严格的规则,包括“三秒”。在此以前,马桥的后生也打球,只是规矩比较少,可以运球两次,可以情节严重地带球走,只是不准打人。牟继生用省甲级队的标准培训他的学生,成了“三秒”一词的传播者。很多年以后,我重访马桥时,村里已经有了一个私人开的文化室,还有半个篮球场,一些后生叫叫喊喊打球,都是我十分陌生的面孔。惟一感到熟悉的,是他们不绝于耳的“三秒”之声,使我心中怦然一动。
这些后生都不知道什么是知青。对于很久以前来村子里呆过短短几年的人,对于在村子里客居过几年的夷边人,他们茫然无知,也毫无必要表示兴趣。我散步全村。马桥没有留下我们当年的任何痕迹,连土墙上一道眼熟的划痕都没有。我依稀还能记出的一些故人,一个个竟无觅处,在去年或者前年或者大前年或者大大前年相继辞世。他们使马桥在我的记忆中一块块沉落,眼看就要全部灭顶。
我曾经在这里生活了六年。现在,六年的日子风卷云散,只剩下了惟一的旧物,那就是“三秒”——虽然它的词义已经有变。在我的观察中,“三秒”对于眼下球场上的后生们来说,不仅仅意味着篮下禁区超过三秒的滞留,而且意味着篮下打手、推人、带球走等一切犯规动作。三秒就是犯规的同义语。这肯定是牟继生当年万万想不到的。
亏元▲
一九六八年,我参加了一次调查。中共湖南省委机关一个叫“永向东”的群众组织掌权,想解脱两个受审查的省委干部,须事先查清这两人的家庭政治情况。为了避免对立派别的攻击,他们摆出接受社会监督的姿态,邀请红卫兵派人参加调查。就这样,乳臭未干的我居然进了审干组,捞到了一次公费漫游全国的美差。
我们首先到了北京、锦州、沈阳的好几座监狱,了解某干部的一位堂兄。堂兄原是一个重要电台的播音员,在五十年代曾因一次口误,在现场直播时把共产党要人“安子文”误读成国民党要人“宋子文”,便成了罪囚,判刑十五年,进入监狱服刑。我在沈阳监狱见到他的时候,惊讶地发现不论他写下多少上诉材料,所有的审理者都觉得他为一个字付出十五年生命是应该的,都不同意给他平反。当我们同他说起这事,他居然也想通了,一口一个对不起党对不起毛主席,觉得自己罪有应得。他把年仅十五岁的我也叫做“政府”:“政府,我再也不会上诉了,我一定好好地改造思想。”
从电网和大墙下走回我们住宿的大车店,我突然生出一种恐怖:一种对“安”字、“宋”字以及其他文字的莫名恐怖。
大车店外还响着武斗的阵阵枪声。到处有街垒,有弹痕,有硝烟,有一车车大喊大叫荷枪实弹的武斗人员在街上呼啸而过,把大车店里的旅客们从睡梦中惊醒。一九六八年的辽宁,“红司”正在攻打“革司”,“毛泽东思想”派正在围剿“毛泽东主义”派。火车站那边一场恶战,竟使火车停开,使我和三位同行者在大车店里窝了整整两个星期,过着有家不能归的日子。这一切也许很难被后来人理解,比如被我的女儿理解。在后来人的眼光里,除了“红司”、“革司”一类少有几个词的区别,当初武斗的双方在思想、理论、做派、趣味、表情、着装、语言方面完全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事过境迁之后或做生意或打工,或读学位或炒股票,更是彼此彼此。那么一场场厮杀是怎么发生的?
这就如同我曾经不能理解十字军的东征。我读过天主教的《圣经》也读过伊斯兰教的《古兰经》,除了“上帝”和“真主”一类用语的差别,两种宗教在强化道德律令方面,在警告人们不得杀生、不得偷盗、不得**、不得说谎等等方面,却是惊人的一致,几乎是一本书的两个版本。那么十字与新月之间为什么会爆发了一次又一次大规模圣战?他们用什么魔力驱使那么多人从东边杀到西边又从西边杀到东边,留下遍地的白骨和数以万计孤儿寡母的哭嚎?在黑云低压的旷野,历史只是一场词语之间的战争吗?是词义碰撞出火花?是词性在泥泞里挣扎?是语法被砍断了手臂和头颅?是句型流出的鲜血养肥了草原上的骆驼草,凝固成落日下一抹一抹的闪光?……
世界上自从有了语言,就一次次引发了从争辩直至战争的人际冲突,不断制造出语言的血案。我不以为这是语言的魔力,不,恰恰相反,一旦某些词语进入不可冒犯的神位,就无一不在刹那间丧失了各自与事实原有的联系,无一不在最为势不两立的时候浮现出彼此的同质性:它们只是权势,或者是权势的包装。
如果说语言曾推动过文明演进,那么语言也可以在神圣光环之下失重和蜕变,成为对人的伤害。
二十世纪就要过去了。这个世纪获得了科学和经济的巨大成果,也留下了空前的环境危机、贫困难题、怀疑主义、性解放等等,留下了两次世界大战及其他几百次战争的纪录,使战亡人数超过了前十九世纪战亡人数的总和。这个世纪还喷涌出无数的传媒和语言:电视,报纸,互联网,每天数以万计的图书,每周都在出产和翻新着的哲学和流行语,正在推动着语言疯长和语言爆炸,形成对地球表面厚厚的覆盖。但谁能担保这些语言中的一部分不会触发新的战争?
语言迷狂是一种文明病,是语言最常见的险境。指出这一点,并不妨碍我每天呼吸着语言,在语言的海洋里毕其终生。对那次辽宁之行的回想,只是使我多一点对语言的警惕:一旦语言僵固下来,一旦语言不再成为寻求真理的工具而被当做了真理本身,一旦言语者脸上露出唯我独尊的劲头,表现出无情讨伐异敌的语言迷狂,我就只能想起一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马桥,一个七月十五祭祖的日子里。盐午的叔叔马文杰平反了,盐午父亲当汉奸的事也没什么人再提了。以前没有给他们好好地办过丧礼,现在当然要补偿。盐午是马桥最有钱的人,请来了和尚和道士,请来了洋乐班子和国乐班子,准备好好热闹一下。又准备了八桌酒席,给村里村外的一些亲友送去红帖。
回村祭祖的魁元也接到了一张红帖,打开一看,脸立刻变了色。他叫胡魁元,帖子上竟写成了“胡亏元”。
“亏”字太不吉利,似乎充满着敌意——虽然这极有可能只是出于写帖人一时的马虎和懒惰。
“我嬲他老娘顿顿的……”他愤愤地撕了红帖。
他不能容忍一个“亏”字,就像五十年代的中国法官不能容忍一个“宋子文”,沈阳红司派的战士们不能容忍“革司”二字,欧洲十字军不能容忍“真主”二字。一场语言圣战就从这里开始。
他没有去赴宴,相反,他高唱“文革”时的歌曲,操一把柴刀,取一个大冬瓜,把那冬瓜横劈竖砍,尽泄胸头一口怒气,其涵义看来是十分恶毒的。
看着人们抹着油嘴从盐午家那边回来,他恨恨地吞咬着一个生红薯,更生气了。他对家人说,他要找狗汉奸算账。其实,他人瘦如猴,并不怎么雄武,出门后先去志煌家里坐了坐,又到复查家的菜园子里摘了条黄瓜吃,最后到天安门前看后生打了一阵台球,看一桌后生摸了一圈麻将,根本不敢去算什么账。光是人家天安门那气势,足以把他的尿都吓得夹回来,他还能把人家董事长怎么样?
幸好,他游游荡荡的时候,发现盐午家还在装修的一间铺面里,有一把电钻丢在地上,大概是停电了,工人喝茶去了,没有收捡工具。魁元左右看一看,眼明手快地把电钻塞进怀里,又顺手拿了两个插座板,溜出大门,跑到他三哥家的红薯地,挖了一个土坑,埋下再说。他知道这家伙以后可以卖钱。
他不慌不忙回到家里,又是擦汗又是扇风,把跟着他的狗踢得惊叫,好像他已经很有权利这么踢了。
“也不睁开眼睛看看,我魁元是好欺的么?”他兴冲冲地对母亲夸口。
“那个货如何说?”
“如何说?一切后果归他负责!”
只是没有说有什么后果,又如何负责。母亲看他忙着擦皮鞋,没有进一步往下问。两个嫂嫂抱着娃崽在门边站了一会,对事情的结果有点半信半疑,迫使魁元再次说出几句大话:“他有钱又如何?我一去,他就晓得的。”
吃完饭,魁元在家里呆不住,出门去找电视看。刚走到路口,发现路上堵着三个汉子,借着月光看出,其中一个是盐午手下的管家,姓王。魁元装作没有看见,想擦身而过。
“走就是么?”王一把揪住他的胸口,“等你好久了。说,是要我们动手呢,还是你自己吐?”
“你说什么?”
“还装蒜?”
“开玩笑呵?王哥。”
魁元笑了笑,想拍拍对方的肩,手还没搭上去,对方一出腿,他就刷的一下矮了半截,跪倒在地。他两臂护住脑袋大喊:“你们敢打人?你们凭什么打人?”
一个黑影给了他一拳:“哪个打人?”
“告诉你们,我也有兄弟……”
他腰上又挨了一脚。
“说,哪个打了你?”
“好好好,没打,你们没打……”
“你知道没打呵?这还像句话。好好说,电钻藏到哪里了?莫伤了和气。”
“本来就是不要伤和气么。今日你们发的帖子那样缺德,我还没跟盐午哥说……”
“你说什么?”
“哦哦,我是说我还没有跟马董事长说……”魁元还没说完,感觉头发被一只手揪住,脑袋不由自主地朝上引升,升到了王大胡子面前。他看到的大胡子面孔已经倾斜。
“你还想同我们耍一耍?”
“说,我说,好好好我说……”
魁元的屁股上又有一次剧痛。
他带三个汉子来到红薯地,双手刨去一些浮土,把电钻和插座板取出来,毫无必要地把插座板拍拍灰,还攻击它的质量:“这些都是伪劣产品,我一看就晓得。”
“给点草鞋钱吧。”黑影们拿了电钻,顺便剐了魁元的手表,“今天算是给你个面子,以后再不懂味,割了耳朵再说话。”
“那当然,那当然……”
这件事是怎么被对方发现的,魁元满心纳闷,但不敢问,直到黑影远了,脚步声完全听不见了,才站起来哭丧着脸骂:“崽呵崽,老子不杀了你们就不是人……”
他摸了摸手腕,发现那里确实空了,又到土坑里刨了刨,发现那里也确实空了。他决意去找村长。
村长根本不愿意听他谈什么亏元不亏元,手表不手表,听他哭起来,只用眼角瞟了他一下,甩手离他而去。村长是个戏迷,晚上去天安门看戏。可惜这天没有什么好戏。台上是双龙弓那边来的一个厚皮班,唱一些七拼八凑的地花鼓,唱腔、身段、化妆、锣鼓完全草得很,凑几个人在台上打禾晒谷一般,牛头不对马嘴地唱下去。实在没有词了,他们就来点挤眉弄眼的秽语痞话,博得台下一笑,也算是将就。台下已经有好多人往上面甩草鞋。
村长没找到烂草鞋,便上路回家去睡觉。突然,一个哇哇哇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来,他还没有来得及回头,颈根已经被两只手掐住,整个身子向前栽倒,额头不知砸在什么东西上,眼前一片金星四冒。他想看清身后是什么人,想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但说时迟,那时快,他感到右耳处一阵清凉,用手一摸,发现那里已平坦。“耳朵——”他惊恐地大叫。他听到身后有衣衫撕破的声音,听到身后那人吱吱咯咯地咬着什么,然后一口吐在地上,跳起脚来猛踩。这还不够,那人把踩过的东西捡起来,朝远处人流最稠密的方向拼力射出——所有的动作都在刹那间完成。
“姓王的,捡你娘的耳朵去呵——”
是魁元透出酒气的一声尖叫。
“王拐子,你不听君子言,耳朵喂狗去呵——”
魁元显然是一刀割错了人。
“魁拐子你猪嬲的,你眼睛里夹豆豉呵?”
“魁拐子你认错人了,认错人了咧——”旁边也有人在喊。
周围的人多起来了。有人冲过来,拦腰搂住疯了般的魁元。一阵扭打之后,魁元甩倒来人,冲破阻拦,朝山坡上跑去。
村长还处在全身哆嗦的惊恐之中,捂着脑袋右边的血流,一个劲地哀哭:“耳朵……哎哟哟我的耳朵哟……”他四肢落地,狗一样在地上寻找。有人突然想起来,说刚才魁元朝饭铺那边扔了什么,或许就是扔的耳朵?于是大家也帮着找,用手电筒照射,用松明子增亮,还把一双双脚挪开,担心自己不小心踩着什么。他们弯下腰去,很快找到了一个纸烟盒子,还有几块西瓜皮,几堆猪粪,就是没有发现一片肉。最后,一个娃崽眼睛尖,在一只烂草鞋里把那片肉找到了,可惜已经血肉模糊,嵌进了一些砂粒,糊了黑黑的泥污,而且完全冰凉,怎么看也不像人的东西了。人们说,它没有被狗叼走,是不幸中的万幸。
人们松弛了双脚,可以大大方方朝地上踩了,不担心踩着什么宝物了。脚下的土地,重新结实坚硬起来。
村长头缠白纱布从卫生院回来,已接近第二天早晨。据说耳朵是马马虎虎缝上了,但魁元那贼养的做得太绝,把它嚼咬得不成样子。郎中说,这耳朵最后能不能接活,暂时还没有把握,先接上再看吧。
很多人围在他家的门口,探头探脑朝里面看。
三个月以后,魁元一案终于在区法庭判决。他逃跑到岳阳,还是被盐午派治安联防队从那里抓了回来。他的罪名是暴力伤人加财产盗窃,两罪并罚,判刑八年。他没有请律师,也显得无所谓,站在法庭上还不时朝旁听席上几个要好的后生咧咧嘴,笑一笑,头发朝后潇洒地一摆。如果不是法警喝止,那些后生已经把点燃的香烟递过来了。
“烟都抽不得么?”他向法警做出很惊讶的样子。
庭长问他最后有什么说的,他又做出很惊讶的样子:“我有罪么?笑话,我有什么罪?我只是看错了人,只怪我那天喝多了一点酒。你们晓得,我平时是不喝酒的,除非是人头马,XO,长城干白。孔府家酒顶多也只喝一小杯。我的问题是朋友太多,人家一见面硬要我喝,有什么办法呢?不喝对不起朋友呵。那就舍命陪君子吧。再说那一天是七月半,鬼门开,不喝对不起先人呵……”
“胡魁元,这里是法庭,你不要牛胯里扯到马胯里。”
他被法官一再打断,连连点头:“好好好,我拣重要的说,拣实质的问题说。当然,我是做了一点不那么文明的事情,但是,这不是犯罪,绝对不是犯罪,顶多只是一下看花了眼,就像一失手,打烂了一个碗。你们说对不对?我相信经过今天的审判,这个问题已经很清楚了。事实胜于雄辩。我已经向上面反映了这个问题。专署的李局长很快就会来的,就是粮食局的局长,我前不久还在他那里吃过饭……”他关于那天吃饭时的天气、环境、菜谱种种,再一次被法官不耐烦地要求略去,只得从命。“好吧,不说李局长了。上面对这个事是有看法的。省里的韩主编也认为我没什么问题。韩主编你们都认识吧?……怎么?你们连韩主编都不晓得?他是我叔呵,是我老爹最好的朋友呵,原来就在我们这个县文化馆工作呵。我劝你们打个电话去问一问,问一问他,省政府对这个问题到底怎么看……”
他的十八扯足足耗费了二十多分钟。
法官盯着他一口焦黄的牙齿,觉得他一口歪理混账透顶,终于驳斥了他的申诉,让警察把他带出去。他留给人们一个背影,还有过长的西装裤松松地挂在腰上,垂在脚后跟的裤脚在地上扫来扫去,拖泥带水。
马同意▲
仲琪一直是很拥护政府的,平时一个蛋大的领袖像章总是端端正正挂在他胸口,早已不时兴了的语录袋,一逢会议也总是挂在他肩上。一般来说,他讲话有政治水平,嘴巴也紧,也没有胡言乱语的恶习。
他胸口还老插着一支水笔。当然不会是买来的,看那红笔帽大黑笔杆小的别扭搭配,就知道那是七拼八凑的产物,来自一个艰苦的琢磨过程。在我的印象里,他从没有当过干部,连贫农协小组长一类角色也没当过。但他很喜欢使用这支笔,动不动就批写“同意,马仲琪”五个字。队上的发票、收条、工分簿、账本、报纸等等差不多全都留下了他的五字真言。有一次,复查拿来一张买鱼苗的收据准备记账,一不留神,发现收据已到了仲琪手里,还没来得及喊,他已经批下了“同意”两个字,笔尖在嘴里蘸水,正要神色审慎地落款。
复查气恼地说:“写你的祭文呵?哪个要你同意?你有什么资格同意?你是队长还是书记?”
仲琪笑一笑:“写两个字割了你的肉呵?正正当当买的鱼苗,还怕人家同意?你说,你是不是偷的鱼苗?”
“我不要你写,就是不要你写。”
“写坏了?那我撕了它好不?”仲琪很幽默的样子。
“他这号人真是无血。”复查对旁人说。
“你是要我写‘不同意’吧?”
“什么都不准写,这根本不是你写字的地方。你要写,再活两世人看看,活得像个人了再说。”
“好,不写了,不写了。看你这小气鬼的样范。”
仲琪既然已经得手,把水笔稳稳地插回衣袋。
复查又好气又好笑,从衣袋里掏出另外一张单据,当众抖了抖:“你们看,我还没有跟他算账。昨天窑棚里这一斤肉,根本不能报销的,他也来签字。”
仲琪红了脸,瞥了哗哗作响的单据一眼:“你不报就不报啰。”
“那你写同意做什么?你脚发痒?”
“我看都没有看……”
“签了字的就要负责。”
“那我改一下好不好?”他一边走回来一边急急地抽笔。
“你写的字屙尿变呵?你看毛主席写字,一字千钧,全国照办,雷打不动。你是狗屙尿,走到哪里就把脚架起来撒一泡,作不得数的。”
仲琪颈根都红了,鼻尖上放出一小块亮光。“复查伢子,你才是狗。我就不相信这一斤肉未必报不得?事是要做的,肉也是要吃的。”
“你有钱,你拿去报。我今天非要你报不可!”
当着众人的面,仲琪没法下台了,脚一跺:“报就报,有什么了不起?”他套鞋呱嗒呱嗒响,摇摇摆摆走了。不一会气呼呼地从家里返回来,一个银镯子对桌上一砸。“一斤肉钱骇哪个?复查伢子,老子今天就是同意定了!你给我报!”
复查眨眨眼没说出话来,其他人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我们刚才哄笑一番,只是故意急一急仲琪,没想到把他逼得认了真,批的字还非要管用不可,把银镯子都拍出来了。
这一次,人们没有难倒仲琪。他从此批字批得更加猖狂。碰到本义或公社干部拿出的一张什么纸页,也抢过去照批“同意”二字不误。他的同意已经成了习惯,没有哪一块纸片可以逃脱他的水笔,可以逃脱他并无约束力的审阅。复查比较爱整洁,讲规矩,后来只好拚命躲着他,一听到他呱嗒呱嗒的套鞋响,一看到他露脸,就把所有纸质物品收捡起来,不给他染指的机会。他只好装着没有看见,悻悻然游转到别处,另找可以同意的事情,比方抢先一步从邮递员手里接过我们知青的信件。于是,我的每一个信封上,都留下他对收信地址以及收信人姓名表示同意的手谕,有时候还有他鲜红的指印。
我也有了复查的深恶痛绝,决心找个机会整一整他。一天中午,趁他打瞌睡的机会,我们把他的水笔偷出来扔入水塘。
两天以后,他胸口又出现了一支圆珠笔,金属挂钩闪闪发亮,让众人无可奈何。
马桥弓
马桥的全称是“马桥弓”。弓指村寨,但包括村寨的土地,显然是传统的一种面积单位。一弓就是方圆一矢之地。马桥弓约有四十来户人家,还有十几头牛以及猪狗鸡鸭,偎着大小两片狭长山谷里的水田。这个村子的四至是:东接双龙弓的田土,可遥望罗江。北向天子岭的起伏山脉,与岔子沟以天子岭上的水流走向为据,骑岭分界。西邻张家坊。南通龙家滩,并有小道与六十年代建成的长(沙)岳(阳)公路连接,如果坐汽车去县城,就得走这条路线。从马桥的弓头到弓尾,得走上一个多时辰,这不能不使人惊讶:古人是何等的伟大雄武,可以一箭射出这么大一片地方?
一代一代下来,莫非人的个头越长越小?
马桥弓据说原来也叫妈桥弓,但除了一张旧契据上有过这样的写法,没有更多的证据。把它当作前人一时讹写的结果,也是可以的。进入现代以后,记录比较清楚的建制沿革大致是:
一九五六年以前叫马桥村,属天子乡;
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八年叫马桥组,属东风合作社;
一九五八年叫十二生产队,属长乐人民公社(大社);
一九五九年至一九七九年叫马桥生产队,属天子人民公社(小社);
一九七九年以后,人民公社撤销,马桥村随天子乡的一部分并入双龙乡至今。
马桥的人大多姓马,大致分作上下两村,也就是上下两弓。上弓以前富人多一些,马姓也多。这样的情况并不太常见。相反,这附近张家坊的人姓李,龙家滩的人姓彭,村名和姓氏并不统一,曾经让我奇怪。我粗略地统计,这种情况在这个县大概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据《平绥厅志》记载:马桥弓在清朝乾隆初期曾经昌盛一时,当时号称马桥府,人口达千余之众,有城墙环合,碉堡四立,防卫十分坚固,流匪从来无法攻破。乾隆五十八年,马桥府有名叫马三宝者,在一亲戚家吃酒席时突然发癫,称自己是老娘与一条神犬配的种,真命天子转世,实为莲花太祖,要建立莲花国。当下有他的三个本家马由礼、马老岩、马老瓜也一齐发起癫来,披头散发,呼天喊地,拥立马三宝为王,传旨册封马三宝其妻吴氏为后,册封马三宝的一个侄女和另一位李姓女子为妃。他们四处传帖,兴兵造反,竟纠合远近十八弓的刁民,抢夺客商的财货,袭击官府的粮船,杀人不计其数。五十九年正月十八,镇竿总兵明安吐(蒙古人),副将伊萨纳(旗人),率兵八百分两路前往弹压。左路攻青鱼塘,正面扑寨,枪炮并施,抛火弹烧贼寨,逼贼扑河死者无数。右路抄贼后,于横子铺伐木架桥,缘木过河,夜袭匪巢马桥府。黎明时有贼两百余破寨而出,往东逃窜,刚好遇左路官兵赶到,拥围毙杀无一漏网,伪相伪臣马由礼等六人旋即枭首示众。马桥周围所有附逆助贼的匪寨,一律焚毁。惟助官军平乱有功的部分百姓,由官军分发红旗,旗上写“良民”二字,插于门户,可免官军侵扰。
这本《平绥厅志》让我有些遗憾。曾经被新县志列入“农民起义领袖”名单的马三宝,曾经被马桥人传说的真龙天子马三宝,在这本清朝当局编写的志书里,形象十分恶劣。短短三个月的造反,他不思建功立业抗敌救世的大谋大略,倒抢先册封了五个妃子。从史料上看,他既无造反之才,听说官兵到了,只会请巫公设坛祈神,剪纸撒豆,一心化纸为将化豆为兵,抵挡官军的钢枪火炮;亦无造反之德,一朝被擒,毫无慷慨捐躯的义节,光供单就一气写了四十多份,满纸都是乞饶之言和“小的”“小的”之类自我贱称,一心得到胜者的怜悯。他写供单语无伦次,癫态跃然纸上。在整个“莲花国”的兴亡过程中,光是据官方统计,马桥及其周围农民死亡约七百余人,连远嫁在外数十年的很多妇人也毅然从四方归来与同胞亲人生死与共。他们赴汤蹈火,浴血奋战,只不过是把自己的命运交到了这样一个癫子的手里。是不是供单有假?我真心地希望,这些供单只是清朝统治者们伪造历史的一部分。我真心地希望,那个最终还是被官军浑身淋上火油绑在大树上点了“天灯”的马三宝,不是《平绥厅志》上描述的那个样子,而曾经追随他的七百多亡灵,不曾被这样一个癫子嘲弄。
也许还有另一部历史?
“莲匪”之乱,是马桥历史上最大一个事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