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中文网 www.92zw.net,金刚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以,如来说一切诸法都是佛法。
「须菩提!所说一切法,只是就随顺世谛事相而言,就空寂性体的立场,一切万事万物,都不是真实的,以此显发的事相,而立种种假名。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回答道:「佛陀!您说过:『这高大健壮的人身,毕竟是个无常虚假的形相,缘聚则成,缘尽则灭,所以不是大身,只是假名大身而已。』法身无相,又哪里有大小形状呢?」
「须菩提!菩萨也应当明白这些道理,如果作是说:『我当灭度无量的众生。』他就不是菩萨。为什么呢?须菩提!实际上没有一个法名为菩萨,如果有当度众生的想法时,就有人我的妄执,能度所度的对待,所以我说一切诸法,都没有我、没有人、没有众生、没有寿者等四法的分别。
「须菩提!如果菩萨作是说:『我当庄严佛土。』就不能名为菩萨,因为落入凡夫的我见法执。为什么呢?佛陀说的,庄严佛土,并不是有一真实的佛土可庄严,只是为了引度众生,修福积慧,涤除内心的情念妄执,而假名庄严佛土。
「须菩提!如果菩萨通达无我的真理,那么,如来说他是真正的菩萨。
【注释】
*至第十六分为止,须菩提对于「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的道理,已然了悟于心,但唯恐诸弟子们粗尘已遣,细惑难去。因此,此分以下,再次启请佛陀终究「住」、「降」之意,以去微细无明。所以,佛陀亦以己身上事示之,使知人空法空,究竟无我之妙理。
佛陀说法,有所谓的「三周说法」:第一法说周,就是把经文的真理说出来,是为上根利智的人说;第二譬喻周,是顺应根性比较钝的众生,用种种譬喻再次推衍真理;第三因缘周,用因缘故事将义理做更进一步的叙述,使听经的众生了彻明白。
这三周的说法方式,有时连用,如《法华经》即是;有时是两番嘱累,像《金刚经》。嘉祥大师曾指出,本经的初番问答是般若道,次番问答为方便道。般若道是体,方便道是因,两者相辅相成,体用不二。
*此处可从两个层次来说:(一)自菩萨而言,如果菩萨存着我灭度一切众生的心念,那么就是落于人、我分别的陷阱里,有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差别心,这一念生起,便「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时时都起分别念、处处都见分别相,有念有相,灭度时,那里还能不分别卵生、胎生、有色、无色的一切众生呢?既然不能平等灭度一切众生,当初所发的菩提心也等于是空谈了,怎么还能称得上是大慈大悲的菩萨呢?所以,佛陀说:「即非菩萨。」(二)自众生而言,度众生乃是在度自性众生。在后面第二十一分里,佛陀开示了众生者,「彼非众生」的观念。为什么彼非众生呢?溥畹大师说:「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在真如之内,众生与佛是平等不二的,所差别的地方,是在「佛乃已度之众生,众生即在迷之诸佛」。所以,虽然灭度一切众生,事实上无众生可度,因为众生本自具足真如法性的缘故。菩萨只不过是示现众生自己本有的,令他悟解本知本觉而已。
授记:
诸佛预知弟子某世证果,及其国土、名号,而予以记别。
释迦牟尼:
为娑婆世界教主之佛名号。释迦,为其种族姓;牟尼,是能寂、能仁之义。
如来:
如,是不变的、静默的法身;来,是随缘的、变化的应身。应身纵有千百个,法身仍然是原来的那一个。
无我法:
即是「人无我」、「法无我」的二无我,亦名二空。「我」是妄情所执的实体,而此实体,人法都无,毕竟空寂。人无我:人为五蕴假合,因业流转,没有一生不变的实体。法无我:不论佛法、世法,皆为依缘假立,对待而有,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
以,如来说一切诸法都是佛法。
「须菩提!所说一切法,只是就随顺世谛事相而言,就空寂性体的立场,一切万事万物,都不是真实的,以此显发的事相,而立种种假名。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回答道:「佛陀!您说过:『这高大健壮的人身,毕竟是个无常虚假的形相,缘聚则成,缘尽则灭,所以不是大身,只是假名大身而已。』法身无相,又哪里有大小形状呢?」
「须菩提!菩萨也应当明白这些道理,如果作是说:『我当灭度无量的众生。』他就不是菩萨。为什么呢?须菩提!实际上没有一个法名为菩萨,如果有当度众生的想法时,就有人我的妄执,能度所度的对待,所以我说一切诸法,都没有我、没有人、没有众生、没有寿者等四法的分别。
「须菩提!如果菩萨作是说:『我当庄严佛土。』就不能名为菩萨,因为落入凡夫的我见法执。为什么呢?佛陀说的,庄严佛土,并不是有一真实的佛土可庄严,只是为了引度众生,修福积慧,涤除内心的情念妄执,而假名庄严佛土。
「须菩提!如果菩萨通达无我的真理,那么,如来说他是真正的菩萨。
【注释】
*至第十六分为止,须菩提对于「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的道理,已然了悟于心,但唯恐诸弟子们粗尘已遣,细惑难去。因此,此分以下,再次启请佛陀终究「住」、「降」之意,以去微细无明。所以,佛陀亦以己身上事示之,使知人空法空,究竟无我之妙理。
佛陀说法,有所谓的「三周说法」:第一法说周,就是把经文的真理说出来,是为上根利智的人说;第二譬喻周,是顺应根性比较钝的众生,用种种譬喻再次推衍真理;第三因缘周,用因缘故事将义理做更进一步的叙述,使听经的众生了彻明白。
这三周的说法方式,有时连用,如《法华经》即是;有时是两番嘱累,像《金刚经》。嘉祥大师曾指出,本经的初番问答是般若道,次番问答为方便道。般若道是体,方便道是因,两者相辅相成,体用不二。
*此处可从两个层次来说:(一)自菩萨而言,如果菩萨存着我灭度一切众生的心念,那么就是落于人、我分别的陷阱里,有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差别心,这一念生起,便「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时时都起分别念、处处都见分别相,有念有相,灭度时,那里还能不分别卵生、胎生、有色、无色的一切众生呢?既然不能平等灭度一切众生,当初所发的菩提心也等于是空谈了,怎么还能称得上是大慈大悲的菩萨呢?所以,佛陀说:「即非菩萨。」(二)自众生而言,度众生乃是在度自性众生。在后面第二十一分里,佛陀开示了众生者,「彼非众生」的观念。为什么彼非众生呢?溥畹大师说:「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在真如之内,众生与佛是平等不二的,所差别的地方,是在「佛乃已度之众生,众生即在迷之诸佛」。所以,虽然灭度一切众生,事实上无众生可度,因为众生本自具足真如法性的缘故。菩萨只不过是示现众生自己本有的,令他悟解本知本觉而已。
授记:
诸佛预知弟子某世证果,及其国土、名号,而予以记别。
释迦牟尼:
为娑婆世界教主之佛名号。释迦,为其种族姓;牟尼,是能寂、能仁之义。
如来:
如,是不变的、静默的法身;来,是随缘的、变化的应身。应身纵有千百个,法身仍然是原来的那一个。
无我法:
即是「人无我」、「法无我」的二无我,亦名二空。「我」是妄情所执的实体,而此实体,人法都无,毕竟空寂。人无我:人为五蕴假合,因业流转,没有一生不变的实体。法无我:不论佛法、世法,皆为依缘假立,对待而有,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